金絲舞出智慧,勤勞譜寫幸福
——編帽高手競相在長河獻藝
圖文沈斌煊
草帽舞
三伏天,勞作在野外的人們,最需要的就是能戴上一頂遮擋猛太陽的大草帽。
評委在現場
選手角逐在賽場
手編春草成百花,編頂涼帽遮豔陽。
樂滋滋貼上參賽的編號
8月2日上午,作為慈谿市第十三屆職工技能運動會其中之一項目的草帽編織技能比賽,正在長河鎮大牌頭村文化禮堂舉行。
長河鎮綜合文化站站長丁洋接受媒體採訪
比賽現場
主持這場比賽開幕式的長河鎮綜合文化站站長丁洋介紹:這場面別開生面的賽事,吸引了全市12支代表隊、共有30位草編能手報名來競獻編織技藝。
長河鎮金草帽文藝志願隊帶來的舞蹈《編織長河夢之鄉》,拉開了今年這場草帽編織技能比賽的序幕。
一位市總工會的負責人告訴小慈:職工技能運動會的草帽編織技能比賽每年都舉行一屆,今年已是第十三屆了。
比賽準備時
草編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優秀民間工藝,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
長河草帽業始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寧波古林傳入了藺草帽編織技術,到清鹹豐年間已形成獨特的製作工藝,產品主銷寧波、新昌、嵊縣等地,供遮涼用。《餘姚六倉志》記述:「曲塘廟後橋,潮塘長和市。近以長和市出品為盛。」這「長和」後來衍變為時大時小的行政區劃名「長河區」「長河鎮」。2008年,長河鎮「草帽編織技藝」被列入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慈谿草編尤以長河最為集中和知名。
作為「草編之鄉」的長河,歷來就有「十裡長街無閒女,家家都有編帽人」的美譽,至今已流傳百年之久,並被錄入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年靠編織草帽來養家餬口的這項大眾副業,如今已成為幾代人的美好回憶,因此,一年一度的草編大賽也深受草編愛好者們的歡迎。
慈谿市女企業家協會長河分會會長、寧波恰恰環龍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玉仙作為組委會推舉本次比賽的總評委,宣布了具體的比賽規則。並介紹說,本次技能比賽規定時間80分鐘,其中質量和時間是兩大評判標準。
隨著裁判的一聲令下,比賽正式開始了。小慈在現場看到,五顏六色的拉拉草在這些編織達人的雙手間歡快跳躍、蹁躚起舞,上下翻飛間,一頂漂亮的草帽就逐漸成型了,嫻熟的草編技藝,令旁觀的眾人嘖嘖稱奇。
既然是比賽,必然會有名次。經過歷時80分鐘的緊張角逐,最終,高興村選手陳杏珍以45分34秒的最快速度和最佳編織品質完美勝出,順利奪得本次大賽的第一名。大牌頭村獲「優秀組織獎」這一集體榮譽。
在比賽過程中,小慈隨機採訪了幾位參賽選手對此的看法。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我們不為名次而來,而是為了讓人們不要遺忘,長河是遠近聞名的「草編之鄉」就好!
「陪賽」中的文化志願者
小慈在現場看到:比賽開始之前跳《編織長河夢之鄉》的這批「草根演員」們,也一起坐在參賽席位的邊上在飛快地編織草帽。文化站丁洋站長說:「為了營造一種良好的比賽氛圍,她們實際上也是全體參賽選手無言的『啦啦隊』。儘管也都在現場在一起參與編織草帽的過程,但僅作為是表演而不列入評選範圍的。」
這頂草帽就是本次比賽時編織風格、樣式的參照標準。
草帽編織的風格與樣式參照物
在賽場中間,不時發現有若干頂成品草帽放在參賽選手的旁邊。總評委陳玉仙介紹說:這成品草帽就是在本次評比中作為編織風格和樣式的參照標準。
今年參賽的30位草編能手都是清一色的女性,但平時也是有不少男士一起編織草帽的。有位主辦方的負責人說:往年也有不少男選手報名參賽的,像上一屆就有滄田村村民朱寶渭等兩位男選手而受到現場觀眾追捧的。
寧波市級草編技藝非遺傳人周荷花
當小慈剛到比賽現場時,見有一位態度慈祥、很有氣質的年老女長者,正與前來參賽的選手們一起談笑風生。長河廣電站的潘副站長介紹說:「她就是寧波市級草編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寧波藍天帽業公司的老總周荷花。」
在與這位現已74歲農民女企業家的接觸中了解到,她對當地草帽的編織業懷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感。她說她早在1985年就創辦了「藍天帽業」,至今已有30多年。期間曾將法人代表讓給自己的兒子過,但他長期定居在國外而沒有精力來打理這一企業。「沒有法子啊,還得我再繼續幹下去!」周老笑著說。
小慈詢問這位老企業家:「今天比賽用的叫什麼草?」這位非遺傳承人回答說:「這是用紙做的『拉拉草』。因為比賽的時間不能拖得很長,而選用這種草來編織一頂帽子的時間最快,通常只需1個到1個半小時就能完成。」
周老說:「編織草帽的材質非常豐富,有席草、鹹草、稻草、拉非草、棕絲草等等。其中除了最快的是這次比賽統一用的拉拉草外,其它一般也只要化3-4小時就能編織成一頂。要說編得最為精緻、耗時最長的,那就是金絲草帽了,通常則需要15天左右。」
每年一屆具有悠久傳統的編織大賽,至今已舉辦了十三屆。周荷花老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通過經常舉辦這樣的大賽,希望能夠培養起一支草帽編織隊伍,加大保護、傳承和發展,讓長河的傳統編織技藝能一直流傳下去。」
圖文|沈斌煊潘曙霞
責任編輯|太陽老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