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了解得知,掐辮子編織草帽已有百年歷史了,麥子夏收,手工收割,留下麥稈,開始編草帽,一把麥杆,三五鄰居圍坐一起,說說笑笑就把辮子掐了,在過去,家家戶戶都以編草帽為生,而如今,手工割麥被機器代替,麥稈也越來越少,隨著生活的快節奏,年輕人外出打工,從事編織的當屬村裡老年人,打發農閒時間,有些地方家裡幾代人堅持草帽編織,從收辮子到編織、燻蒸、定型,配帽系,十幾道工序嚴格把關,才能完成一個草帽,30年來,他們一一熟稔於心。
他們將會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不僅是作為一個營生,更是為把這份人與物的感情延續下去
下面,請和旬邑人一起走進民間草帽緶製作坊,探秘草帽編織的全過程。
草辮,就是利用小麥秸稈為原料,人工編織成辮子,在旬邑俗稱掐辮子。每年小麥成熟後,要用鐮刀割倒、捆好,在麥場用刀切去麥頭,用雙手把麥稈分成一小把,然後晾乾,待農閒的時候,再將其按照粗、中、細進行分類整理。然後就像女娃編頭髮辮子一樣,掐成辮子,最後把辮子利用手工或機器製作成草帽。據介紹,一頂草帽的製作過程,需要23道工序。
隨後,我們參觀安家的草帽廠,也大致了解草帽的編制工藝。首先,在麥收後,將麥稈收集、晾乾,去除表皮。然後,各家隨手編出草辮子(也是半成品)。收集到工廠後,再採用半機械化,進行縫製、定型,晾曬就行了。精緻一些草帽,還有漂白、穿帶、裝邊等環節。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承人不斷摸索,在創新中與時俱進,品種也多樣化和市場化。
我們走訪了草帽編織作坊,安師傅從事草帽編織有近30年的歷史了,從小跟著母親在生產隊學習編織,後來給家裡添置了草帽機,從此開始草帽編織的生活。80年代,家家戶戶都在編織,草帽也是整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另外一個草帽廠的創始人安遠芳,從事編織50多年,現在還在編,過去農業社有編草帽的作坊,農家人把麥稈廢物利用,空閒時,隨手就編,也是一個經濟來源。現在自家兒子孫子繼承老行當,從事生產加工草帽,把生意做大了,每年有幾百萬的產值,帶動四鄉八鄰走向富裕。
曾想草帽幾乎看不到了,經過走訪才了解到如今的草帽編織如火如荼,一年生產草帽100萬頂,過去草帽一頂3毛錢,如今一個草帽3-5塊不等,銷往華北華南華東,市場需求量很大供不應求。
「天上有太陽,地上有草帽」旬邑農民堅信了這句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話,他們也堅信不僅為了營生,為了這份人與物的情感,也要把草編事業延續下去。
草帽的記憶很久遠,特別是生活在旬邑的人來說,印象很深刻。風裡來雨裡去,在物資生產貧乏時期,草帽就不止是個遮陽的工具,許多人買來當雨傘用。尤其在農村,草帽更是農民勞動時遮風擋雨的工具。
旬邑人不忘本色喜歡戴草帽幹活
旬邑人不忘本色喜歡戴草帽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