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2020-12-13 河北新聞網

大名草編是指河北邯鄲市大名縣的草編手工技藝,草編在大名流傳久遠,據說已有一千五百餘年的歷史。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歷史文化悠久,並且是河北省著名的小麥產地。大名縣耕地面積110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82萬畝,得天獨厚的條件為草編製作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麥稈。

草編臉譜

草編起源於南唐,興盛於北宋年間。在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中便隨處可見頭戴草帽的百姓。而草帽也是草編中最常見的成品。但凡見過草帽的人不難發現,草帽都是由一縷縷似辮子般草繩,逐一疊加、縫製而成。至今,在天熱時,農民下地幹活仍會戴頂草帽遮陽。

大名草編有服飾、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帘、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和草辮製作的裝飾畫、裝飾盒等。

在建國以前,草帽辮還可以用來交換小米等生活必需品。這在當地流傳的歌謠裡可見一斑:「草編是個寶,農民離不了。掐個辮子緝個草,灌油鹽醬醋有錢了。災年能換糧,豐年添衣裳。」

編草帽辮的技法叫平編,是最常用的草編技法。除了平編,還有交編、立編。交編可以編出魚鱗紋,立編用來編織籠子。

麥稈通常有六節,能用以編織的卻是麥穗以下、第一節以上的莖稈,二三節作配料,其餘都不可用;然後將莖稈在水裡浸泡2~3分鐘拿出。

莖稈潤溼就會變軟,不那麼硬脆易折,這樣就能掐編了;編的時候,是三根白、四根黑(黑是指顏色汙黃的莖稈),掐編及續草是一直以白色莖稈為軸心,如此編出的草辮帶著有規律的花紋。

將編好的草辮放在大缸或大箱子裡用硫磺燻,燻過後便有很亮的光澤,接著就能進行編制了,最後一步還可以將浸泡麥稈的水,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漂粉,用開火煮,加溫7天後把外面的浮色衝掉,接著塗上彩色顏料,等麥稈晾乾編出的草帽色彩繽紛。

從80年代初開始,大名地區的耕地開始種植一種「高產」麥種。這種麥稈低、抗風、產量高。農民得到了切實的利益,逐漸全縣的百姓都開始種植這種『高產』麥種。但是這種麥子因為稈短,卻不適合編草辮。

雖然現在大名的麥稈普遍不適合草編,但是還有一些農民會留出一塊田地,來種植適合掐草辮的麥子。他們仍保持著這種傳統:即能用草編編制的生活用品仍堅持用草編。只是不會出現像原來的大批量生產。

大名草編最初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人的不斷探索創新,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帘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帖盒、戲劇臉譜譜等。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如今在大名縣仍有兩家個體草編廠,雖然批量生產上存在困難,但草編因其獨有的特性——純天然,依舊受到國內外消費者認可。

2006年,大名草編手工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來源:邯鄲文旅

相關焦點

  • 「視頻」雲南江川非遺:草編技藝
    如今,草鍋蓋的市場小了,但依然有村民傳承著這項手工技藝,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江川非遺:草編技藝。草鍋蓋,在江川老百姓廚房裡用來蓋甑子、蒸籠用的蓋子。多年來,當地的人們還是習慣吃用草鍋蓋蒸出來的米飯。它下寬上窄,呈喇叭狀,形似草帽,大小依據甑子的大小而定,大的直徑達60釐米,小的只有20釐米左右。
  • 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楊金花供圖中新網臨汾12月9日電 題:六旬農婦傳承傳統草編技藝 巧手「編織」助脫貧增收作者 楊靜將玉米皮染色、編織綑紮、用剪刀將多餘的部分精心修剪掉……一根根「廢草」經過楊金花的一雙巧手精心編織後,煥發新生,變成一件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藝術品。
  • 前郭縣:手工作品草編展
    東三家子鄉烏日都巴拉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賈豔花,曾獲「吉林巧姐」草編大賽優秀獎,被聘請為「吉林巧姐」初級講師。 這些巧手女能人不僅自己在家做草編,還在草編微信群裡和大家一起研究編織方法,討論作品樣式,共同提高草編技藝。大家一起比著做,互相鼓勁,把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有意義,想學草編技術的姐妹快點加入進來吧!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手工技藝-漆器髹飾技藝
    漆器髹飾技藝是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技藝。漆器極富中華民族特色,具有典型東方藝術特點。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正式確定518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州漆器髤飾技藝和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其中。
  • 《家鄉好物》博興草編拖鞋傳承百年技藝,麻醬雞蛋純手工醃製
    博興是我國柳編民間工藝品的唯一產生地,也是全國最重要的草柳編工藝品出口基地,被譽為「中國草柳編之鄉」,柳編和草編分別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博興縣藝創工藝品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寶忠作為「好物推薦人」帶來博興草編拖鞋。草編拖鞋採用蒲莖編織而成。
  • 草編技藝傳承人楊振國:割捨不掉的老手藝
    &nbsp&nbsp&nbsp&nbsp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鎮魯新寨村草編製作技藝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如今,這些草編製品不再單是生活日用品,還漸漸成為人們喜愛的手工藝品。今年61歲的楊振國是魯新寨村草編技藝傳承人,自幼跟隨父親學習草編製作技藝。農作物秸稈等原料經過楊振國的巧手,變成諸多精美的工藝品。
  • 走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柏合草編
    為傳承和發揚柏合草編,2019年7月12日,梨花街社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柏合草編工坊」正式掛牌成立。在短短三個月時間,通過非遺傳承人、社區居民、草編民間藝人等共同努力,將古老的手工技藝與現代發展完美融合、推陳出新,截止目前已開發出100餘件各具特色的草編工藝品。
  • 雙牌:走進傳統手工技藝——韓家谷芽糖
    本網訊(通訊員 文佳 何桂林)  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美食,助推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近日,市、縣兩地非遺工作者一道走進雙牌縣瀧泊鎮韓家村,實地考察了韓家谷芽糖手工技藝。此次約訪的是80歲高齡的韓家福老人。見到韓大爺時,他和他老伴正在一粒一粒的挑選著米花。
  • 海口東山草編:枝葉繞指尖 巧手傳非遺
    「傳統東山手工編織技藝,運用天然植物編織給人們的生活、生產帶來的恩惠,在今天已不再是基本謀生手段,而是傳統工藝和文化的象徵。它能留住鄉愁、紓解鄉思,喚起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袁潔的草編工坊散發出陣陣草香,她一邊靈活地掐著草辮子,一邊津津樂道地聊著這些年的個人經歷。
  • 探訪傳統蒙古族皮靴手工製作技藝
    探訪傳統蒙古族皮靴手工製作技藝 (1/7) "← →"翻頁
  • 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手工老粗布
    昨天小豆更新了自己的第一篇視頻,講的是傳統的手工老粗布,我們也是去了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一家企業去進行了採訪和拍攝,後期也是剪輯了十幾分鐘,但是有好多東西還是沒有說到,今天小豆就帶您深入了解一下這種正在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手工老粗布。
  • 王貴芝:用現代創意讓傳統草編「潮」起來
    她所居住的灣頭村是「草編專業村」,當地的人們祖祖輩輩都傳承這一具有800年歷史的草編工藝,王貴芝也從父輩手中傳承了這一編織手藝,由於對技藝的「痴迷」和喜歡創新,使她成為了這個村裡草編編織從業者中的佼佼者。   灣頭村老一輩編織從業者所編織的都是草鞋、涼扇、鍋蓋等實用的傳統物品,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喜歡既實用又具有欣賞價值的具有現代時尚氣息的草編工藝品。
  • 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 手工地毯編織
    曾經盛極一時的準格爾旗純手工地毯,現如今已是寥寥無幾,從事純手工地毯製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數。但是仍有那麼一些人,繼續堅守在這個傳統的崗位上。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家純手工地毯家庭作坊,去看看這門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
  • 傳統草編包包,居然可以買到兩三千元?
    傳統草編包包,居然可以買到兩三千元?「我整理了一套初級課程,為期15天,從零基礎開始,讓大家對這門技藝有一個系統的認識,並且學會一些基本的技法。目前已經在上海的12個社區進行了培訓。中級課程我也已經整理完成,會有更多啟發性的、創新的東西,比如草編與其他材質之間的混搭探索——壓克力、皮、布……通過頭腦風暴,產生更多的花火。草編還是需要面對面、手把手教學的,師生之間需要交流,才能真正把這個技藝學好,所以無法推出網課。」
  • 孫埠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活動
    11月6日中午,孫埠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活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是該校少年宮特色品牌項目,由草編藝術傳承人姚華子老師授課。學校按照「一宮一品」要求,紮實推進「非遺進少年宮」,力求讓更多孩子體驗傳統工藝,培養孩子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興趣,切實感受非遺魅力,更好地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剛開始,姚老師拿出了自己的部分草編作品,供孩子們欣賞,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望。一件件精美逼真的藝術品擺放在眼前,引起陣陣驚嘆聲。
  • 草編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但如今,無論是潮人匯集的時尚賣場,還是其樂融融的親子手工坊,草編已經被越來越多人重新關注和了解,巨大的市場需求也讓這一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活力。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秘書長徐谷寶在接受消費日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草編、蠟染等少數民族工藝品蘊藏著精湛技藝和傳統文化,讓民族傳統工藝與現代消費需求相結合,是整個少數民族用品行業為之發力的方向。
  • ...發現」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世界獨有手工藝...
    瓷刻:將西方素描融入,傳統「號碗」行業有了新生機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 草編文化編織美麗城鎮美好生活
    浙江在線12月22日訊(通訊員 仲曉棟) 黃灣草編是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製品,草編技藝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2019年6月24日,黃灣草編正式列入海寧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其中,以尖山新區(黃灣鎮)黃山村村民施惠林為代表的草編技藝主要傳承人,為非遺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
  • 溫嶺市草編非遺保護傳承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立項
    這是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技藝,如今,還能在浙江舜浦工藝美術品股份有限公司窺見一斑。容納近300人的多功能演播廳和溫嶺草編手工體驗中心,常年開放的以歷史人文資料為根基的高龍帽苑博物館……作為台州手工草編帽的領先者,舜浦傳承了小小草帽的百年編織技藝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