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2020-12-17 軟科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改革逐步深化,隨著國家宏觀職稱政策的頒布,省級高校教師職稱政策也相繼出臺,高校教師職稱制度不斷得以深化和完善。

2019年,人社部就明確表示:力爭2020年底前完成各系列職稱制度改革工作!

那麼,職稱改革,對高校教師有什麼影響呢?

沒有職稱,寸步難行

按照有關規定,在高等學校中,高校教師職稱設置初級、中級、高級,其中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是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但是目前,在中國的高校中,其實存在著職稱與崗位不對稱的情況,教授、副教授等「崗位」級別,並不意味著有正高、副高等「職稱」。這與長期以來實行的「評聘分開」的聘任制度有關。評聘分開,即聘任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與獲得專業技術任職資格分開,在高校中往往出現「高職低聘」。

此前中國高學歷人才比較稀缺,博士或碩士進入高校就可以成為講師,再隨著年限、資歷的提高,一步步晉升評為副教授,教授。甚至有碩士學歷的老師,是先取得了教授的職稱,再去讀博。還有從海外回來的博士,直接就可以入職高校,成為副教授。

而現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的水平也水漲船高。「碩士遍地走」,博士畢業進入高校,一般要以博士後的身份加入科研或者教學團隊,職務上都達不到,所謂職稱也就更難獲得了。

職稱,作為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標誌,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在高校中更是與一個教師的職業生涯息息相關。

傳統的「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體系中,高校教師一般適用於崗位薪酬制,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等構成。不同職稱級別的工資待遇會有差別,而即使是同一職稱級別,但崗位級別不同,工資待遇也不同。

此前實行的工資標準中,從助教至教授,職務劃分為十六個等級,同一級別職稱不同,基本工資差異很大。雖然因高校不納入事業單位管理後,這個標準辦法已經被廢止,但是職務等級的「階級固化」已經深入人心。

圖源:中國政府網

對於初入職場的「青椒」來說,工齡偏少、沒有職稱,基本工資只能以崗位定薪,所以他們往往成為了高知低薪的代表。

摘自知乎

近日引發熱議的深圳大學最高年薪70萬招聘教師一事,招聘的117個崗位包括專業教師、授課教師和助理教授等,但不少崗位最低專業技術資格要求為副教授或教授。如果沒有職稱的加持,連入職高校的資格都沒有,且遑論高薪與否了。

一般來說,現在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請,即可獲得講師職稱。但講師晉升為副教授職稱,可不是3年5年的混資歷就行。

國內高校評職稱就像「計劃經濟」一樣,各院系瓜分高校內本就不多的名額。一方面,副教授和教授會被作為「特殊福利」,吸引高層次學者(雖然真正厲害的「大佬」可能並不在乎這個頭銜),留給本校老師的額度有限;另一方面,就像金字塔一樣,越高級別的職稱越是金貴,上升通道極為擁堵。也許上百個講師競爭一個副教授,而教授更是存在退一個進一個的現狀。僧多粥少,有資格參評的講師、副教授可以有很多,但能評上副教授、教授的只是鳳毛麟角。

此外,中國高校改革趨勢就是告別「鐵飯碗」,不管是講師還是副教授,3年一評,非升即走。不管是晉升還是為了保住工作,高校教師都在拼命做科研、搞項目、申請基金……幾年下來,也許會發現,你在做別人也在做,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績或是有突破性的貢獻——「內卷」了嘛!

更何況,很多高校依舊存在著「論資排輩」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影響職稱評定的重要因素。在評定高級職稱的路上鎩羽而歸,以講師或者副教授的身份退休,這樣的情況大有人在。

除了在崗期間的待遇,退休之後的待遇也與崗位、職稱有很大的關係。根據人社部、財政部《關於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休人員離休費的實施方案》,教授及相當職務每月增加離休費820元,副教授及相當職務580元,講師(含相當職務)及以下職務400元。

圖源:人社部官網

本身退休工資就和退休前的基本工資中所繳納的社保基數有關,級別越高收入越多。退休後,教授、副教授的「優勢」就更體現出來了。講師遍地的高校,如果不能晉升,那「講師」這個身份可以說毫無含金量可言。30年左右的高教生涯,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除了與待遇、個人晉升直接掛鈎,職稱的級別越高,在國家一些資助培養項目的取得上也更有優勢。

一般情況下,高校講師不帶研究生,副教授級別能擔任碩士生導師,教授水平是博導,這還得是有博士點的學校才行,沒有博士點的高校,也只能授予碩士學位,教授最高也就是帶碩士研究生。

當然,清北級別的學校,也有副教授做博導的情況。

自身職稱的加持,有學生團隊的人才力量,教授想要申請國家項目、基金等資源,也會更加有優勢。而且在同等競爭下,職稱是展現能力水平和業績成果的直觀指標,職稱級別高,一般情況下就代表更強的能力水平和更重大的業績成果,在被選擇時,無疑是具有說服力的一張牌。

在評職稱這件事上,高校教師的普遍心理是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落評更灰心。雖然有難度,但是青年教師們還是不放棄一絲絲機會,競爭激烈度不言而喻。

職稱改革,進入「深水區」

職稱對青年老師來說就像是山,不僅要翻一座又一座,而且一山還比一山高,一起翻山越嶺的人還不少。高校教師在追求高級職稱的道路上,所在高校、省市以及國家提供的政策也對他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高校聘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不斷深化,職稱改革也被提上日程。

2020年7月,人社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不僅劃定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基本標準,還從幾個方面對職稱改革提出了要求:

《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完善思想政治與師德師風考核辦法,健全評價標準、體系及考核方案,提高考核評價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師德,是很難被評價和量化的一個指標。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曾表示,應該對師德建設的內涵進行明確界定:「比如學術誠信是師德的重要內容,導師跟學生的學術成果按照參與度多少如何署名等都應該有所規定,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沒有具體制度。」

2020年11月,教育部網站公布《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明確研究生導師「十不得」。並將導師履行準則的情況納入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和「雙一流」監測指標體系中,對導師違反準則造成不良影響的高校,將視情核減招生計劃、限制申請新增學位授權,情節嚴重的,將按程序取消相關學科的學位授權。

師德,不僅影響個人自身,也與高校的發展密不可分。高校教師與學校本就是相互成就、相互監督的關係,考評師德,也就對雙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徵求意見稿》要求,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要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此外,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也有很多高校已經付出了實踐:

2020年1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結果出爐。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裴金萍晉升為教授。作為一名教學為主型教師,裴金萍潛心教學,但科研項目及論文一直是她的短板,如果按照往年的職稱評審條件,是不夠申報資格條件的。同樣的情況還有化藥學院青年教師母海缽,2016年入職的他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由於工作業績突出,被直聘為副教授;水建學院副教授張耀哲因為解決了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標誌性成果,成功晉升高一級職稱;理學院教師宋世德得益於主編了國家級規劃教材,由副教授直聘為教授;教育教學效果得到公認的「金牌教師」、生命學院姜在民老師被直聘為教授……

南通大學文學院的一位講師因指導學生在創業大賽中榮獲金獎,在2019年評審中,直接獲評教授。

2019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發布《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學校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當年7月,從教已33年的理學院教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2019,哈爾濱工業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專業教師李雪憑藉突出教學成果成為學校長聘崗教授。航天學院教師呂海寶憑藉突出的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從講師獲評教授,坐上了講師到教授至少5年,平均8-10年的「直通車」。

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一度在很多高校的職稱評定中被邊緣化,「一把尺子評所有」「科研論文量化」,這是不少高校職稱評定過去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高校教師晉升過程中的縮影。缺少過程評價、分類評價,既挫傷了很多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嚴重影響人才的培養。

然而,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教學突出、重大成果……這些相比論文數量、發布平臺,都是更加主觀和寬泛的要求,雖然說給專注教學或是科研的高校老師打了一劑「強心針」,但是職稱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還是有很多教師選擇寫論文為主的晉升「老路」,如何打破這一固定思維定式,職稱改革任重而道遠。

再者,破除「唯論文」不是不要論文。《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提出了一條新思路。

什麼是代表性成果?不是說出了一本厚書、在頂級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就叫代表性。如何保障代表性成果評價科學性和公平性,就值得深思。

2017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提出,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納入學校科研成果統計、各類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範圍。這就在廣大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

《徵求意見稿》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

截至2012年底,全國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評審權的高校分別為175所和123所,其餘高校的教師高級職稱評審權仍在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因此,我國職稱評審制度實際上是「雙軌制」。

圖源:教育部(時間截至2012年12月,部分學校校名未更新。)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無疑屬於學術範疇。將職稱評審權下放至高校,意味著職稱評審擺脫以往的行政審批方式,政府對此今後更多將是監管而非「直管」。職稱評審化繁為簡,對於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的,將暫停自主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評審權。

這與現在很多高校實行的聘任制其實也是一脈相承的。

近日,威海職業學院結束的第五聘期專業技術崗位競聘在校內外引起震動:1名教授、4名副教授因為業績處於同級競聘崗位末尾被降級低聘,同時有14名青年教師則因業績突出而被破格直聘為副教授。

職業學校競爭都如此,更何況本科高等院校。在「預聘-長聘」制普及的高等學校,教師如果想在下個聘期續聘現職或更高職稱,必須在本聘期內傾盡全力做好教學、科研等工作。

此外,2017年,現任教育部長陳寶生曾大聲疾呼:「東部各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圖源:光明日報

這種現象,其實就與職稱評審制有關:東部高校師資實力整體上高於中西部,前者職稱評審的難度也普遍高於後者,因此有可能前者一個副教授的水平,和後者同一學科專業的教授差不多。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評審的職稱,如果憑藉「教授」頭銜在全國流動,無疑到哪裡都是「香餑餑」。

教授代表著更多的政策傾向,更高的評價指標。東部高校想要「挖」中西部高校的教授,在自評體制下,可能要重新評定了。西部高校的教授,如果水平達不到最低標準,就有可能只能低聘為副教授。職稱評審權下放高校,在某種程度上,對於東部高校原有的教師相對公平,也能緩解「掘命根」的現象。

對於大多數高校來說,職稱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目前一些高校在職稱改革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但隨著學科發展,如何更好地將育人質量用於教師評價依然是一個需要不斷向更優去完善的課題。

隨著國家宏觀職稱政策的頒布,省級高校教師職稱政策也相繼出臺,高校教師職稱制度不斷得以深化和完善。

12月8日,北京市出臺《北京市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和《北京市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首次將兩個研究系列納入社會化評價,首次實行科研人員分類評價。此舉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強烈反響,不少專業技術人員認為,「北京辦法」或將引爆新一輪職稱改革。

據統計,2014-2018年,共有14個省份發布了單獨的高校教師職稱政策(下圖中,雲南和甘肅兩省未能收集到),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是國家宏觀政策的具體措施,已經成為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和推動內部治理現代化的有力抓手。

《新一輪省級高校教師職稱政策研究——基於12省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政策明確,評與聘的權力均歸屬於高校,形成一種評聘結合模式。「評審」和「聘任」都是我國高校教師職稱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審絕不是為了「評」,而是為了崗位的「用」。

「雙一流」建設進程中,要求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活力,教師職稱評審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高校,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相關焦點

  • 怎麼樣能夠讓你在評優秀教師和晉升高一級職稱的時候順利勝出?
    網上經常都有人在說,教育行業迎來了春天,教師漲工資,教師待遇提升,但是理智的人應該非常清楚,不是每一個教師都會獲得大幅漲工資的機會,畢竟教師的體量太大,全國幾千萬教師普漲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如何調動?哪些教師可以獲得高工資?我想這個就跟教師的職稱級別有極大的關係。
  • 考上教師評職稱,專科和本科生評二級教師,有啥區別?
    我們先拿考老師這一個事情來說吧,考上了教師之後就會評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中級教師、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等職稱。那麼要想評二級教師,專科和本科有啥區別呢。下面來給大家講一講。全日制的本科生考上了教師必須是在編教師工作滿一年之後才能評二級教師,前提是必須工作滿一年。在學校裡必須當上班主任才可以。二、專科生如果專科生考上了在編教師必須工作滿兩年才能參加二級教師的評選。
  • 教師主持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對評職稱有作用嗎?
    本網8月26日訊 很多單位評職稱要求的條件比較高,會對評職者上報的材料有這樣或那樣的評審考核。單位對職工評定高級職稱,需要參選者滿足一些條件,每個條件都相當於是一個加分項,分數達標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職稱晉升。
  • 評高級教師職稱的課題有哪些要求
    評高級教師需要用到課題,而有課題的教師,有適合卻沒拿到課題的職稱加分,原因就在於課題不符合高級教師職稱課題的要求,不被評審單位認可。那麼,評高級教師職稱的課題有哪些要求?評高級教師職稱的課題有哪些要求 說起職稱課題要求,不同的學校單位有自己單位的規定,可能一項課題適合這個單位,但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單位。所以,教師準備職稱課題,肯定要仔細閱讀本單位下發的職稱評審文件。
  • 教師評職稱「硬體」傷人,實用標準是這個,花裡胡哨的要求何用?
    前兩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本人好不容易評上了中級職稱,感覺自己的職稱之路已經走到了頭。對於我們農村老師來說,能評上中級職稱已經是頂天了!周圍那些初級職稱的老師,看著評職稱需要很多「硬體」都唉聲嘆氣,硬體實在太傷人,到哪裡去弄呢?
  • 4位浙江農民獲評正高職稱
    浙江在線7月1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許雅文 通訊員 高曉曉) 正高職稱農民來了!7月14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由該廳主持的農業正高職稱評審會結果已經出爐,在全省109名新晉農業正高職稱人員中,4位職業農民——薄永明、婁建英、馬亞平、麻劍雄榜上有名,他們也是浙江歷史上首批具有正高職稱的農民。
  • 不同單位評下來的中級職稱區別?評中級工程 師職稱有哪些條件?
    職稱評審的了解不全面 比如 不同單位評下來的中級職稱區別? 也就是說人才離開公司跳槽到其他單位的話,你內部評的證書在另外的單位是不受認可的,同樣也不能用於升職加薪、辦理資質等等。
  • 中國發布丨教育部:不得把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
    中國網12月15日訊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國務院要求:2020年教師漲工資,這4大「教師職稱」問題被重視!
    2個人的資歷和能力都差不多的前提下,受職稱名額限制,基本是實現不了同時晉升,最終將造成兩人同工不同酬現象。職稱工資關乎到老師的切身利益,儘管國家已經在逐步的縮小職稱工資的比例,加大薪級工資的比例,但因為存在級差,甚至影響到退休後的工資,所以大家還是不能不去關注。為了能夠在退休前評上高級職稱,大家都不惜一切代價而為之奮鬥。
  • 教師評上副高職稱就馬放南山了嗎?
    評上副高職稱就馬放南山了嗎?最近大家在網上都建議取消教育職稱制度呼聲越發高漲。而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下這個現象~看看大家都有什麼看法。不知大家觀察沒有,我發現周圍同事晉升副高職稱了,馬上就從班主任崗位上,還有教課的主課崗位上退下來,尋求點清閒的職位:有的到後勤做行管工作,既清閒自在也有點小補助。也有的教邊緣化的學科~中考不考試的學科,那平時沒有備、教、批、復、考的升學壓力,自然面對學生也佛系一點,一點也不勞心勞力。還有的申請到領導崗位,也脫產了。
  • 我國大力推動「藍領」評職稱、漲待遇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姜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7日宣布,將大力推動高級工以上的「藍領」參加職稱評定,著力解決技能人才相較於專業技術人員待遇不高、獲得感不強、成長空間不大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對「藍領」和「白領」執行兩套不同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二者互不相通。
  • 4位農民評上了正高職稱,憑啥
    ,在全省109名新晉農業正高職稱人員中,有4位身份很不尋常。他們是怎麼評上正高的?什麼標準才能讓農民也能評上正高呢?總臺央廣記者周益帆採訪到了這四位正高職稱農民中的一位——婁建英。農民也能評正高職稱來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00:0007:35通過自己所在企業參評此前已有技術成果並發表多篇論文婁建英評上了正高級農藝師,距離她2009年評上副高級職稱——也就是高級農藝師已經超過10年。
  • 4位農民評上了正高職稱 憑啥?
    最近,浙江省農業正高職稱評審會結果出爐,在全省109名新晉農業正高職稱人員中,有4位身份很不尋常。因為他們的職業都是農民,是浙江省首批正高職稱的農民。這四位分別是薄永明、婁建英、馬亞平、麻劍雄。他們分別在蔬菜、畜牧、種子、茶葉種植領域深耕多年,也被稱作「新型職業農民」。
  • 4位農民評上了正高職稱,憑啥→
    最近,浙江省農業正高職稱評審會結果出爐,在全省109名新晉農業正高職稱人員中,有4位身份很不尋常。因為他們的職業都是農民,是浙江省首批正高職稱的農民。這四位分別是薄永明、婁建英、馬亞平、麻劍雄。他們分別在蔬菜、畜牧、種子、茶葉種植領域深耕多年,也被稱作「新型職業農民」。
  • 鄉村教師職稱晉級機會真來了,但必要準備不做好,後悔都沒處哭去
    「教師一輩子為兩張紙忙碌,一張是各種證書,一張是職稱。」這話一點也沒假,說白了,這兩紙其實是一回事,拼命爭取各種證書的目的同樣也是為了評職稱時能在眾多老師中脫穎而出。拿小徐老師所在地來說,2019年,全縣全面推行鄉村教師在鄉村任教滿25周年,晉升職稱不受崗位名額限制的政策,這一政策惠及全縣200多名在農村任教教齡滿25年的教師晉升為高一級職稱。
  • 你知道高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退休工資待遇差別有多大?
    教育部門在前幾年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將分設的中學、小學教師職稱(職務)統一為初、中、高級。其中,在基礎教育領域首次設置正高級教師職稱,被坊間解讀為中小學教師也可以評「教授」。中小學教師可以參評與教授級別一樣的正高級職稱。
  • 評職稱對個人對企業到底有哪些好處?
    許多行業都需要評職稱,那麼評職稱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對你生活工作又有哪些影響?對於個人來說的好處主要有:1、升職加薪,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2、有些地區能解決戶籍、住房、醫療、養老、子女入學等問題,比如高級職稱的養老金比中級職稱的養老金要好很多,又比如上海對於高級工程師的戶籍可以優先解決,高級教師的子女可以優先入讀重點學校等等。3、如果你厭倦了現在的工作,想要換一個環境,那麼職稱是就是你跳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憑據,如果你求職時就有高級職稱了,那麼你基本上不愁找工作了。
  • 老師,恭喜你評上職稱了
    在聽到職稱評定名額的那幾天,各個辦公室聽到聊的最多的就是關於職稱評聘的,大家都在分析著某某老師可能有希望,某某人的獎狀多的你想不到,還有誰的論文發了十幾篇。言談舉止中就能看出來誰是什麼樣的人,誰是什麼職稱。高級職稱的炫耀著自己評定職稱時的「輝煌成就」,中級職稱的說著自己為「教育」付出了多少「精力」,初級職稱的自嘲著說評上一級就退休了。
  • 工程師助理職稱認定這麼簡單,不評一個可惜了
    助理工程師證書對於剛開始參加工作不久的人才來說可能影響不是很大,但對那些工作稍微有點年頭卻什麼職稱都沒有的人來說影響最明顯。並且助理工程師職稱真的沒有您想的那麼簡單,尤其經過職稱政策改革,要求所有評中級工程師職稱的人才都必須擁有助理工程師後,評助理工程師的人數大大增加了。
  • 2020年湖南省專業技術人員參評職稱,須先修滿繼續教育學時!
    參評職稱需要滿足什麼條件?沒有評過職稱的人員可能對這個方面不是很了解。繼續教育是職稱評定重要的審核標準,職稱級別不同相應的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那麼,繼續教育學時怎麼修?湖南省專業技術人員如何參加線上培訓進行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