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怎麼會喜悅呢?聞雞起舞、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學習多艱苦;懸梁刺股,令人膽寒;總之,學海無涯「苦」作舟。孔聖人是在忽悠後人嗎?其實,是我們誤解孔子了。
第一、「學」的解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兩章都鮮明展示出孔學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為,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因此,「學」在《論語》以及在儒學中有廣狹兩義。狹義才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即指學習文獻知識,相當於今天的「學」:讀書、研究等,孔門當然也非常重視。但整個講來,孔門更強調的是廣義的「學」,即德行優於知識,行為先於語言。
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所說的「學」,應包括情商和智商,並且情商先於智商。
第二、「習」的解釋
「習」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其上部為「羽」字,古字形像羽毛,是鳥飛行的主要憑藉,此處代指小鳥;下部是「日」,即為太陽。可見「習」字是由「羽」和「日」兩字組成的會意字,其意思為小鳥在日光下自由地練習飛翔。(此時的小鳥一定很快樂)
第三、「說」的解釋
《說文系傳統論》寫道,「悅,猶說也,拭也,解脫也。若人心有鬱結能解釋之也」。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於心,是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不是哈哈大笑。悅在內心,而樂則見於外。
綜上所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下面兩層意思:
第一、只有學習是發自內心的主動的行為,不是被迫的,學習、複習、溫習、練習,才是高興的事情。學習的條件雖然很苦,但他們內心是喜悅的。如司馬遷造「警枕」,如「頭懸梁,錐刺股」,在外人看來是學習是苦差事,但作為當事人來說,那肯定有內在的驅動力——「悅」。他們不是以苦為樂,而是雖苦仍樂。
第二、知識學問、技能方法,學過之後,還能在適當的時機來實踐運用,不也很高興嗎?實踐出真知,學到的知識有用,那是莫大的欣慰。馬雲在一次訪談中感慨:「《人生》對我影響挺大的,我特別感謝路遙,我是真喜歡這本書。」璐瑤的《人生》改變了馬雲的人生,這就是知識帶來力量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