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12-26 無蓑煙雨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

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怎麼會喜悅呢?聞雞起舞、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學習多艱苦;懸梁刺股,令人膽寒;總之,學海無涯「苦」作舟。孔聖人是在忽悠後人嗎?其實,是我們誤解孔子了。

第一、「學」的解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兩章都鮮明展示出孔學儒家的「學」,主要指現實的實踐行為,而非書面的誦讀研究。因此,「學」在《論語》以及在儒學中有廣狹兩義。狹義才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學」,即指學習文獻知識,相當於今天的「學」:讀書、研究等,孔門當然也非常重視。但整個講來,孔門更強調的是廣義的「學」,即德行優於知識,行為先於語言

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所說的「學」,應包括情商和智商,並且情商先於智商

第二、「習」的解釋

「習」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其上部為「羽」字,古字形像羽毛,是鳥飛行的主要憑藉,此處代指小鳥;下部是「日」,即為太陽。可見「習」字是由「羽」和「日」兩字組成的會意字,其意思為小鳥在日光下自由地練習飛翔。(此時的小鳥一定很快樂)

隸書「習」

第三、「說」的解釋

《說文系傳統論》寫道,「悅,猶說也,拭也,解脫也。若人心有鬱結能解釋之也」。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於心,是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不是哈哈大笑。悅在內心,而樂則見於外。

綜上所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下面兩層意思:

第一、只有學習是發自內心的主動的行為,不是被迫的,學習、複習、溫習、練習,才是高興的事情。學習的條件雖然很苦,但他們內心是喜悅的。如司馬遷造「警枕」,如「頭懸梁,錐刺股」,在外人看來是學習是苦差事,但作為當事人來說,那肯定有內在的驅動力——「悅」。他們不是以苦為樂,而是雖苦仍樂。

第二、知識學問、技能方法,學過之後,還能在適當的時機來實踐運用,不也很高興嗎?實踐出真知,學到的知識有用,那是莫大的欣慰。馬雲在一次訪談中感慨:「《人生》對我影響挺大的,我特別感謝路遙,我是真喜歡這本書。」璐瑤的《人生》改變了馬雲的人生,這就是知識帶來力量的喜悅。

相關焦點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的這段話,對大眾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了,常被人提起和引用。其第一句,我們先來看看通常的解釋,一般都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乍看之後,解釋的對呀,不都是這麼解釋的嗎?學了後常常複習,有什麼錯嗎?問題在於,學了而後溫習,和很愉快之間的關係上。這裡的邏輯關係是:因為學了之後常常溫習,所以很愉快。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把「人」做到了極致,或者說他希望人們做人做到極致。所以後世稱他為「聖」。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教化萬民成為君子就是孔子為之一生傾注心血的事業。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能學道並能適時踐行,不是很愉悅嗎?有同道之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明道也不氣惱,不是很君子嗎?」【注釋】「子」,古時對有德行、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如孔子、孟子等。《論語》中的「子曰」均指孔子所言。「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
  • 夜讀經典|孔子的開學寄語
    原標題:夜讀經典 | 孔子的開學寄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中廣為流傳的名句之一。作為《學而》篇的首句,孔子在這三句話中寄託了自己對學習之道的諸多判斷,也暗藏了人類學習的本質。今天的夜讀經典,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的開學寄語。《論語》共 20 篇,許多篇主題相對集中。但作為《論語》首篇,《學而》的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幾乎覆蓋了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包括學、仁、孝、禮、信、道、為政等,其重點是孔子的學習理念和哲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給孩子看看一個可愛的孔子
    對於成年人來說,很多人只是中學時背過《論語》中的個別篇目,並不了解孔子的傳奇人生。《孔子曰》裡的孔子是生動、鮮活、親切的,像我們身邊可親可敬的師長。他並沒有那麼幸運,3歲失去父親,為了理想一生顛沛流離,又一再痛失心愛的弟子。可他卻有著強大的內心,在艱難中一心向學,後來成為老師,「有教無類」不分階層,讓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機會。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和上一章是相連貫的事情。史記說,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學而第一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在我還在上學的時候, 還有些讀古書的興趣, 常去中央廣場旁的古藉書店. 古藉書店, 顧名思義是專做古藉再版的, 多的是些再版的古代典藉.
  • 孔子一句簡單格言,卻暗藏儒家人生觀,40歲以前悟透都是有福之人
    「做人」與「會做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講得是做人的道理。有人說,我們活了一輩子,難道還不會做一個人,還用你來教?人,肯定是每個人都會做的,無論有沒有學過。每一個人,都在用生命為畫筆,用一生演繹一個獨特的自己。然而,做人,與會做人,還是兩碼事。有的人活了一輩子,渾渾噩噩,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裝懂,什麼都搞得亂七八糟。這就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稍微聰明一點的,該懂得思考人生。
  • 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精品推薦)
    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孔曰:踐,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亦少能創業,然亦不入於聖人之奧室。邢疏:此章論善人所行之道也,「子張問善人之道」者,問行何道可謂善人。「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孔子答其善人之道也。踐,循也。跡,已行舊事之言。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又說:「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國家要「化民成俗」,提高國民素質,必須由教育的途徑來實現,頒發律憲,舉善任能,就賢體遠,都不足以實現這個目標。又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塾」「庠」「序」是地方學校,「學」是由天子、諸侯設立的學校,國家所屬。
  •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哀公十一年,齊國公族國氏、高氏率兵攻魯。魯國上下,見大國來伐,幾乎都沒鬥志,臣子們就說:「徭役繁重而賦稅多,如今上位者不能夠有拒敵的計謀對策,下面的士又不能夠以死報國,這樣怎麼對抗強敵?」
  • 一名海外遊子的「孔子像」
    孔子早年生活艱辛,從微賤小事做起的他像極了普通的打工人。他也曾因為見了一次當時風評不太好的南子夫人,而讓自己的大徒弟子路不高興。面對子路的」不悅「,孔子還得賭咒發誓」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我沒有做任何不該做的事,否則老天都要討厭我!老天討厭我!)即使是他與門徒們講學,也是眾人侍坐時談笑風生的。
  • 《論語》教你學為人處世
    每次站在書架前,提醒自己該認真讀《論語》了,可是每次都是翻幾頁便又擱置,感覺它的語言是那麼的生澀難懂,而且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書中又有不同的解釋,讀起來並非易事,總是不得要領,提不起興趣。它就象一座山峰一樣橫亙在面前,讓自己無法逾越。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發乎於情,止乎於禮,「不亦說乎?」
    ——《論語》經典名句品讀(22) 子曰
  • 「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老子:「萬物都由道化生,大道卻不居功自傲。」老子:「大道化生萬物,撫養萬物,統帥萬物,卻不主宰,不佔有,不驕傲。尹喜,第二堂課有幾句話可概括上面我講的,是哪幾句來?」尹喜:「老師,我想不起來了!」
  • 學習《<論語>十二章》,感受孔子人格魅力,學習孔子為人處世之道
    因其偏重於隻言片語的記錄,短線簡約,不重文採,不講究篇章結構,也不講究段落、內容間的聯繫,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稱之為語錄體。先秦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及宋代記載程顥、程頤言行的《二程遺書》,均堪稱語錄體的典範。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中華文化中,《論語》最難理解的書籍之一:它的每一句、每一章都容易理解,但是讀過之後,發現它的內容太散亂了,以致轉頭就忘,想不明白它到底要表達什麼?例如,傳統觀念認為《論語》的主體思想是「仁」,孔子也說他的主體思想是「仁」,但在《論語》裡,關於「仁」的敘述並不多,只有寥寥幾語,根本沒有說清楚什麼是「仁」。
  • 「素王」孔子的「土皇帝」後人
    有人說中國現在沒有貴族,很多所謂「禮」出現了斷層,不像西歐國家那樣顯得有文化。話說劉邦本來十分討厭儒生,還往他們的帽子裡撒尿,當夜壺,但得了天下以後,覺得不能再以「馬上治之」,便在晚年東巡時帶頭尊孔,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專管祭祀孔子事務,算是「優待聖裔」之始。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卻對孔子後裔興趣寥寥,隨便給個世襲博士就打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