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歷盡千帆終涅槃,你的善良定被善待

2020-12-14 弋一談文學人物

「愛出著愛返

福往者福來」

——致敬張幼儀

張幼儀,民國第一離婚案女主,出生於名門世家,身世顯赫,大名張嘉玢。「玢」在古代是「玉」的意思,意為至高無上的美德,「幼」為善良,「儀」為端莊、正直。

張幼儀的一生,配得上她的名字,她以善良和解傷害,以美德孝敬公婆,以堅忍頑強的姿態,對抗命運的不公、承擔自身的責任。

她是堅韌的,用一生詮釋著「生活以痛吻我,我將報之以歌」。

01

張幼儀是張家的第6個孩子,在人丁興旺的家庭中長大的她,從小就被父親教育成一個大家閨秀.

「我從小就被告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企圖自殺是不孝之舉。這讓我在日後面對不幸時,選擇繼續我的生命,光耀門楣,自食其力。」

張幼儀一生中的不幸,幾乎都與她的第一任丈夫徐志摩有關。

徐志摩漫畫

1912年,張幼儀的父親張潤之把她叫到身邊,給了她一個銀質相片盒。打開盒子,張幼儀第一次見到了帶著金絲眼鏡的徐志摩,她曉得,這是父親為她訂下的親事。

張幼儀深知「父母之命不可違」,所以點頭答應。

可她渾然不知,徐志摩初見她照片時,只覺得她是個「鄉下土包子」。她也不知道,母親為了將她和徐志摩的八字合上,生生把她的屬相從鼠改成狗。

生肖改了,但命運卻沒改變。

張幼儀與徐志摩

15歲的張幼儀出嫁了。大婚當天,賓客們鬧洞房,開很過分的玩笑,所有人都十分盡興。張幼儀一個人坐在洞房中,多年後,她說:「當天所有來賓收穫的快樂,恐怕也遠遠高於我。」

很深的夜裡,賓客散去,徐志摩才遲遲進入洞房,掀開張幼儀的蓋頭,他們在床笫間成為了夫妻。張幼儀說:「他那樣討厭我,卻最終輸給了我的身體。」

敏感的張幼儀,早已意識到徐志摩不喜歡自己。她以為,只要為徐家誕下子嗣、綿延香火,徐志摩早晚會接受她的。

想法如此美好,現實如此殘酷。於徐志摩而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舊思想,是錯的、要不得的,他不想在無愛的婚姻中停留一分一秒,也急於用行動鞭撻這種「陋習」。

一天,忍耐多日的徐志摩,突然對張幼儀說:「我要做中國離婚第一人。」

劉若英在《人間四月天》飾張幼儀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張幼儀的心,但她卻選擇包容,她默默地吞掉徐志摩帶給她的痛楚,照舊對公婆晨昏定省,照顧家務事無巨細。

或許,是這份善良感動了蒼天,她很快懷孕了。幾個月後,張幼儀誕下一個男嬰,徐母給她套上一個祖傳的鐲子,整個徐家真正接納了他。

張幼儀暗自想,自己生下了男孩,不可能犯「七出」,丈夫是絕對不會休了自己的。

婚姻中,女人一旦卑微到塵埃裡,就永遠無法開出花來,因為男人只會在塵埃上方狠狠踩上一腳,碾碎幸福的種子。

長大後的徐積楷與張幼儀

02

徐志摩就是那個碾碎張幼儀幸福的男人,孩子還沒滿月,他便出國留學。

張幼儀被留在深宅大院中,每日與婆婆為伴。她看著牆外的花,探入院子,美,卻無法採擷。連一株花都那樣自由,人卻只能被鎖在庭院裡觀賞流雲,忍耐萬般寂寞。

萬裡之外,徐志摩追求著詩和遠方,在充斥著開放文明、包裹著幾分浪漫色彩的英國,他與林徽因相遇了。

林徽因的學識和俏皮,完全符合徐志摩心中對「新式女性」的期待。他忘記了守在家中的妻子,忘記了為他生兒育女的女人。他第一次嗅到了愛情的芬芳,喚醒了他充滿野性的欲望。

1920年,徐志摩寫信「邀請」張幼儀前去英國陪伴。張幼儀受寵若驚、喜出望外,以為自己的丈夫在國外受盡了背井離鄉的苦楚,終於明白了家人的溫暖。

張幼儀與徐志摩在劍橋合影

但張幼儀想錯了,船靠岸時,她遠遠就看到來接她的徐志摩。他依舊如多年前一樣,面露不悅。

張幼儀心中的光,暗下去一些。但她不知道,未來6年,她的人生都將在黑暗中跋涉。

在沙世頓定居的徐志摩和張幼儀,每天只能依靠徐父寄來的300元度日。為了節儉開支,張幼儀親手為徐志摩煲羹湯。

而徐志摩仍對她不理不睬,他白天邀請許多朋友到家中做客,總是活躍開朗,等賓客散去,他便一邊看報紙一邊吃飯或喝茶,從不跟張幼儀說一句話。

原來在婚姻裡,永不休止的寧靜和永不止歇的爭吵一樣可怕。張幼儀如同被悶在一個罐子裡,心中盛著太多無奈、沮喪與傷痛。

徐志摩

03

不久後,張幼儀懷了徐志摩的第二個孩子。她思考多日,小心翼翼地對徐志摩說:「我懷孕了。」此刻正在看報紙的徐志摩,連眼皮也沒抬一下:「打掉。」

「聽說打孩子要死人的。」

「火車還會出意外呢,你聽過有人因此不坐火車嗎?」

一向溫柔多情的男人,面對自己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竟如此的冷血和自私,這是件多麼可怕的事。

這樣的男人,本應被眾人唾棄,但卻被奉上神壇。那個時代,人們崇尚自由戀愛,所以詩人就可以泯滅人性、背叛正義嗎?

不。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徐志摩種下的苦果,早晚要親自品嘗。

在苦果來臨之前,徐志摩繼續向張幼儀施加深深的惡意——他消失了。

張幼儀的肚子日漸隆起,不得已她寫信給二哥,二哥告訴他,不要打胎,孩子生下來他願意養。

有了來自家人的底氣,張幼儀決心振作,她繼續向七弟求助,與七弟一起去了柏林。二兒子彼得,就是在柏林出生的。

孩子剛出生不久,徐志摩的朋友突然來訪,對張幼儀說:「徐志摩不要你了。」

此時,張幼儀的心已涼透,「我是一把『秋天的扇子』,是個遭人遺棄的妻子。「

徐志摩

張幼儀終於決定放下執念,她不要再做徐志摩的女人了,與其以這樣的方式,被一個男人踐踏尊嚴,不如就此放手吧。

她見到了多日未見的徐志摩,忍著苦楚,在離婚協議書上籤下自己的名字。

從此人生海海,一別兩寬。

張幼儀在一片歡呼中轉身離開,她沒有落淚,保全了自己最後的體面。她決心振作,「做個擁有自我的人」。

04

與張幼儀分別後不久,徐志摩追隨林徽因回國,大肆發表離婚公告,寫下著名的「無愛之婚姻忍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

他的所作所為,激怒了梁啓超,他寫信斥責「人類恃有同情心,以自貴於萬物。萬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

徐志摩回復「我之甘冒世之不韙「,「於茫茫人海中訪我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林徽因

但林徽因卻沒有把徐志摩當作自己的靈魂伴侶,她選擇了門當戶對的梁思成。

彼時的張幼儀,由於經濟上的拮据,營養跟不上,所以沒有母乳。為了省錢,買的牛奶也不太衛生。小兒子彼得因此感染寄生蟲,不久就離開了人世。

張幼儀曾想過尋死,畢竟,她是個一無所有的人。她沒有丈夫、沒有兒子,孤苦無依地流落在德國,甚至因為害怕流言蜚語,而久久不能回到家鄉。

可是她沒有自戕,面對命運的不公,她選擇堅忍不屈,頑強面對。她揣好破碎的心臟,捏緊拳頭,為兒子辦完喪事。

二兒子彼得

不久後,張幼儀收到徐父來信,要求她回國,並讓她來決定陸小曼與徐志摩是否可以結婚。

「1925年,我回國時,已經是個比過去堅強很多,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了。」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讓你更強大。

05

與張幼儀的涅槃重生不同,徐志摩卻在墜入深淵。他與陸小曼結合的醜聞,在國內鬧得沸沸揚揚。

張幼儀仍沒袖手旁觀,她點頭同意了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二人結婚後,風花雪月的日子悄然不見,真實生活留給他們的,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

陸小曼無法改掉大小姐習性,讓徐志摩抱著她上50級臺階,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絲毫沒有把徐家父母放在眼中。

種種小事日積月累,徐志摩的父母忍無可忍,最終投靠同在上海的張幼儀。張幼儀悉心照顧二老。

陸小曼

與此同時,張幼儀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她仰仗四哥張公權的聲望,成了上海女子銀行的副總裁。

那個曾經被徐志摩認為沒有文化、「什麼都不懂」的女人,通過自己不懈努力,幫助銀行起死回生。

因為時局動亂,銀行的現金,在一夜間只剩一位先生存入的四千元。若他也將錢取走,我們的銀行就要關門了。我親自求他,請他幫我度過難關,他說『若是你張幼儀求我,我同意』。我們打了借據。此後三年,我一直將這張借據隨身攜帶,以防我遭遇不測,能讓別人為他的4000塊負責。」

張幼儀就是這樣堅守自己的信用、擔負自己的責任的。

後來,她在上海最繁華的路段上,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店」。這家服裝店款式新穎、剪裁獨特,一時間引領著整個上海灘的穿衣潮流。

後來衍生出的盒子

徐志摩大概怎麼也想不到,那個曾被他稱作「土包子」的女人,用獨特的審美,站在了時尚之巔,甚至連他自己,也成為張幼儀服裝店的合伙人。

徐志摩開始經常到「雲裳」去看望張幼儀,也會跟她講一些陸小曼與父母之間的事。張幼儀知道徐志摩經濟拮据,入不敷出,總是暗中出錢,幫他解決外債,每當徐志摩問起,她總說:「這是父親給你的錢。」

「人生真是很奇怪。我是個離了婚的女人,和丈夫離異的原因是他覺得我們不搭調。結果我們離婚以後,相處得反而比以前要好。」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來到張幼儀的服裝店裡,穿上她為他做得嶄新襯衣,張幼儀說:「你不要總坐免費飛機吧,不安全。」

徐志摩笑著說沒關係,轉身間,只留下令人充滿遺憾的背影。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飛機撞上了濟南開山,機上三人全部遇難。

「此生已無我,去日已無多。」人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徐志摩遇難時乘坐的飛機

06

陸小曼得知消息後,不相信徐志摩已離她而去,拒絕認屍。

張幼儀帶著兒子徐積楷趕到現場,並妥善地安排了徐志摩的後事。她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一如徐志摩母親去世時,她守在老人身邊,為老人穿上壽衣,送老人最後一程。

她就這樣,秉持著善良和愛,默默承擔起徐家施加於她,而她不該承受的所有。

1944年,徐申如離世後,陸小曼生活無人照拂,她每月定期放入陸小曼帳戶三百元,她說:「徐父認為資助陸小曼是徐家的責任,而我也同樣確信,完成徐父覺得對的事,是我的責任。」

1945年,國內局勢極為動蕩,已經輾轉到香港的張幼儀,想要前往美國避難。但美國當時只接收有婚姻關係的華人家庭。

老年張幼儀

在一次牌桌上,大家開玩笑說:「蘇醫生正好喪妻,你喪夫,不如你倆假結婚,送你到美國生活。」

這段話被正好推門進來的蘇記之聽到,他回答:「不必作假,真的亦可。」那天開始,蘇記之展開對張幼儀的追求。

但張幼儀一直猶豫不決,她不想給徐家和張家帶去不恥。她寫信給二哥,他回復道:「妹慧人,希自決。」

她又寫信給兒子徐積楷,他回復道:

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宣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徐積楷與張幼儀為他選的老婆

1953年,年過半百的張幼儀與蘇記之在香港結婚。她收穫了幸福的晚年,並與蘇記之同到劍橋,故地重遊。

回到國內後,她率先出版了徐志摩的詩集《新月集》,其中收錄的《再別康橋》寫於1928年。人們都說徐志摩的這首詩是寫給林徽因的,為了祭奠他們一去不返的青春和愛情。

但我們似乎能從這首詩中窺探出其他深意——「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時張幼儀的服裝店叫「雲裳」,取自「雲想衣裳花想容」。

與其說徐志摩在悼念他與林徽因的愛情,不如說他在悼念陸小曼之前所有跟她有牽扯的女人。

如果徐志摩再多活幾年,他能接受陸小曼的所作所為嗎?他會不會有一刻想要回到張幼儀的身邊?

晚年兒孫繞膝的張幼儀

這些答案,都被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裡了,唯有張幼儀的品行,被後人所誇讚。

張幼儀說:「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算作『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說不定我最愛他。」

世人斥責徐志摩是渣男,辜負了張幼儀。

張幼儀卻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在放下執念後,張幼儀讓自己貧瘠的人生,綻放出一朵凌霄開放的堅忍之花。她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所以,她最終獲得了所有人的喜愛和尊重。

她說:「我生在變動的時代,所以我又有兩副面孔:一副聽從舊言論,一副聆聽新言論。我有一部分停留在東方,另一部分眺望著西方。我具備女性的內在氣質,也擁有男性的氣概。」

她像一塊海綿,寬厚包容,吸收著東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她是兼蓄並包、懂得揚棄的。

她突破周遭環境的桎梏,升起女性的風帆,在充滿巨浪的海上晝夜馳騁。終於,她越過黑暗,看到了黎明。

她善良、負責、堅忍,她用美好的品質,保全了家族和自己的尊嚴。她從未刻意向後人傳達什麼,她只是用行動證明著「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相關焦點

  • 林徽因臨終為何執意要見張幼儀?只說18個字,卻讓張幼儀終身難忘
    林徽因與張幼儀,兩個經常被寫在一起的名字,她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徐志摩的始亂終棄,這兩個原本毫無交集的女子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實際上,她們之間從未上演過狗血的原配撕小三戲碼,甚至從未見過面,直到歷盡千帆後,林徽因臨終之際。
  • 張幼儀:人生,從來是靠自己成全
    1918年,張幼儀為徐家生下了第一個孩子徐積鍇。即便為徐志摩生了孩子的張幼儀依然得不到徐志摩的疼惜,儘管張幼儀在徐家照顧孩子、孝敬老人,操持家務,在徐志摩眼中她依然不是自己理想伴侶。張幼儀致死也不能忘記,當張幼儀在德國沙士頓再度懷孕的時候,她小心翼翼的問徐志摩是否想要孩子,徐志摩的反應卻是讓張幼儀打倒孩子。當時醫療技術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張幼儀知道自己打胎非常危險,於是她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而死掉。」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張幼儀活出了一個女人該有的姿態
    張幼儀這樣的形容,對於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來說,是再貼切不過的形容。張幼儀名嘉玢,1900年出生於江蘇寶山,1915年與徐志摩結婚。這場婚姻,並不讓徐志摩滿意。在徐志摩的形容中,張幼儀的代名詞一直是「土」、「上不得臺面」,和林徽因根本不能比較。即使結婚後也幾次三番被嫌棄,徐志摩從不多看她一眼。在徐志摩心裡,他想要而始終得不到的或許是林徽因,或許是陸小曼,但始終不可能是張幼儀。
  • 張幼儀與朱安:女人幸福,從來不靠男人成全
    可對於張幼儀和朱安來說,她們婚姻的不幸卻是相似的。朱安是魯迅同鄉,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員,可謂是大家閨秀。而張幼儀則出身富裕家庭,祖輩曾在清代做過官,在地方很有威望。但朱安和張幼儀都是舊式女子,從小被教養成一個符合傳統要求的典型:溫良賢淑,三從四德。魯迅和徐志摩畢竟都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人,而朱安和張幼儀見識不多,打扮也不時尚。
  • 人到晚年,善良才會被善待,反之亦然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01人與人相處,如若不懂「將心比心」,很難跟別人處好關係。我因為不堪忍受她的欺負而拒絕她時,她衝我大發脾氣,「你是兒媳,我是婆婆,你就活該伺候我,這是你的命!我不是要刁難你,而是在教你如何做個好兒媳,在提前讓你適應怎樣給我養老!」我沒有錯卻被她批評一通,心裡自然不樂意,於是就反唇相譏,「你還沒老到不能動的階段,真要是那樣的話,不用你說,我也會伺候你。
  • 比起林徽因的美貌與才華,我更喜歡張幼儀對生活的灑脫!
    哪怕在懷孕期間被丈夫拋棄,但在徐志摩走投無路時,張幼儀慷慨幫助他,甚至在徐志摩死後還幫忙照顧徐志摩的遺孀陸小曼。別人用無情對她,但她卻用自已的善良去回報。這樣一個獨立又善良的女性,怎麼能讓我不喜歡呢?然後在婚姻裡,你越是接受和隱忍,對方就越是認為你無用。
  • 世間還有張幼儀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婆婆,一種是自己受過的苦恨不得自己兒媳婦也跟著受一道者;另一種則是張幼儀這種,自己吃過的苦,絕不讓自己的兒媳吃。張幼儀一生吃過的最大的苦就是懷著孕被丈夫徐志摩拋棄,1922年剛生下幼子徐德生就被逼籤字離婚的張幼儀知道:那種被丟棄的滋味太痛了。
  • 如何達到涅槃境界,以及「戒、定、慧」的修行
    而達到「涅槃」境界屬於道諦。道諦以涅槃為目的,要消滅的是生死的根本煩惱,而達到涅槃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什麼是涅槃涅槃的意義是圓寂,就是說:智慧福德圓滿成就了,達到了永恆寂靜的最安樂的境界。佛教認為這種境界是不能用經驗上的有、無、來、去等概念來形容和測量的,是一種不可思議,無法言說的解脫的境界。那麼,涅槃是不是就是佛逝世的意思呢?其實不是。
  • 張幼儀,徐志摩眼中的「鄉下土包子」
    在她的身上,既有舊式女子三從四德的忍耐,又有新女性奮發圖強的態度。她曾遭遇人生最沉重的愴痛,但她意念中那種執拗的力量,強大到最終助她華麗轉身,成就了自己的商業輝煌。  在沉默中開始的婚姻  1996年,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在美國出版了張幼儀的英文版口述自傳《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該書的中文版被翻譯為《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在臺灣與大陸先後出版。書中圍繞張徐之間持續7年的包辦婚姻,翔實敘述了張幼儀的人生經歷。晚年的張幼儀曾告訴張邦梅:「在中國,女人是一文不值的。
  • 另娶後的徐志摩生活潦倒,找張幼儀借錢,張幼儀每次都說同一句話!
    這個人就是張幼儀了,張幼儀出生於1900年比徐志摩小了三歲,兩人的結合按照當時的說法也算是門當戶對,徐志摩的父親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同時也是硤石第一家錢莊——裕通錢莊的創辦人,生意遍布各行各業是硤石的首富。
  • 徐志摩拋棄張幼儀後,張幼儀是如何對他的?看墓碑上4字就明白了
    張幼儀他祖父是清朝知縣,二哥張嘉森在日本留學時和梁啓超是摯友,後來回國還出任段祺瑞政府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一職,之後更成了總統府的秘書。她四哥也不是等閒之輩,乃是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副經理,隨後辭職直接做了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在政商兩界手眼通天,用權勢滔天來形容張幼儀的家世一點都不誇張。
  • 鄭舒允:歷盡千帆終會抵達彼岸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對過往的努力,鄭舒允充滿感激;對未來的路,他充滿信心。「無論前途如何,我都將是那個敢於測量天地、經緯夢想的少年!」這就是鄭舒允,一個敢於追夢的科大學子。(通訊員:孫金香)
  • 世人都知陸小曼,有誰關注張幼儀?
    張幼儀圖片真的很佩服張幼儀,在那個小腳時代,被丈夫拋棄,又遭遇兒子夭折,在陌生的異國他鄉,靠著自己沉穩堅韌,不屈不撓的精神,硬是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01.離婚前的唯唯諾諾婚姻是張幼儀的人生分水嶺,門當戶對的聯姻,並沒有讓年輕的她,品嘗到幸福,反而處處遭受丈夫的冷眼和嫌棄。被鄙視成「土包子」。但那時的張幼儀並沒有在意這些,她敦淑賢良,料理家務,養育孩子,孝敬公婆,妄圖得到丈夫的青睞。然而,丈夫還是為了躲避她,去了國外讀書。
  • 張幼儀:卑微到塵埃裡的愛情,沒有等到花開
    徐志摩第一眼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如是說。從那時起,他對她的嫌棄就生了根,發了芽。也許「小腳」與「西裝」不配,張幼儀選擇在稀薄的愛裡隱忍。可當她在英國的家裡接待徐志摩的一位新潮女友時,突然發現自己錯了……徐志摩嫌棄張幼儀觀念守舊,沒受過教育,把她當作一個纏過腳的女人來對待。但實際上,張幼儀只纏過三天的裹腳布,就被疼愛她的二哥解救了。她是張家第一個沒纏過腳的女孩。她還在一所名為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的蘇州女校讀過書,直到結婚的前兩個月才被迫休學。不過,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 1967年張幼儀重遊英國,脫口而出一句話,卻是對徐志摩無情的嘲諷
    1920年,他在英國倫敦遇上了林徽因,愛情的火焰立刻熊熊燃燒起來,為了林徽因,徐志摩不惜讓懷孕的張幼儀去做墮胎手術。就在張幼儀擔心手術的風險時,徐志摩說出了這句不動聲色的名言:「有人因乘火車而死,你看過沒有?由於不肯打孩子,張幼儀選擇與徐志摩離婚,但非常悲傷的是,聽說張幼儀要與一個不愛她的人分開,張家竟然感到遺憾,用「死後」這個詞來形容徐志摩的逝去。
  • 張幼儀、阮玲玉、蝴蝶:女人想要無敵,就得學會這一點
    張幼儀15歲在包辦婚姻下嫁給了徐志摩。徐志摩痛恨封建思想,嫌棄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張幼儀去歐洲尋徐志摩,被迫籤了民國歷史上第一份離婚協議書。離婚的那一刻張幼儀就明白,婚姻不是委曲求全就能圓滿,這份祈求來的感情,除了忍耐和屈辱,再無其他。更何況,她知道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抵不過林徽因。
  • 都是短髮,林徽因、陸小曼與張幼儀,誰的更好看?
    林徽因、陸小曼、張幼儀是人們常拿來比較的三個女性,論才藝,張幼儀可能比不上林徽因、陸小曼;但論操持家務以及經商之道,林徽因、陸小曼可就比不上張幼儀了,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就是這個道理吧。不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當屬三人的相貌了,許多人都說,如果張幼儀有林徽因、陸小曼的相貌,徐志摩或許就不會拋棄她。那事實是否如此呢?
  • 徐志摩詩人的浪漫愛情史,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你知道多少?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 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一直是鄙棄張幼儀的。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 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其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
  • 張幼儀人生的三個追求者,徐志摩眼中的土包子,也曾是別人的女神
    假如一個從未見過面的人被安排成你未來的伴侶,如果那個陌生人僅僅是看了一張照片就對你充滿了嘲諷,你會怎麼做呢?在許家和張家當家的幾次會面之後,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關係已基本確定。徐志摩從不把張幼儀當作自己的妻子,她只是自己口中的「土包」。即使是兩個人的孩子,也不過是徐志摩為了家裡的老人而安心養育,從未是愛情的結晶。那是徐志摩和張幼儀婚姻的縮影。
  • 張幼儀:華麗麗的離婚分割線後,她的人生上演了一部勵志大戲
    這一點相當重要,無論你現在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要保持對其他生活方式的好奇。多年後,當徐志摩要做文明離婚第一人時,張幼儀沒有發揚中國傳統婦女「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反抗精神,沒有發動娘家和婆家一起圍剿負心漢,也沒有死守那具沒有愛意的軀體,而是擦乾眼淚,獨自一人投入未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