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老師穿越了,走進了某個學校的教室裡,看到有學生玩手機,他會不會沒收手機?
至少有兩答案:不會沒收,或者會沒收,而且很可能還會批評玩手機的學生「朽木不可雕也」。
說不會沒收,是因為孔老師畢竟是古人,他不可能知道現代的學生玩的是啥東東,他會問「此乃何物?」
孔老師上課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學生告訴孔老師,正確答案是「手機」,善於學習的的孔老師也許會追問:「手雞?手雞會下蛋嗎?」
雞下蛋,那是創造財富,是讓生活增值的行動。學生上課玩手機,那是浪費時間,是讓生活減值的行為。
孔老師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有人一聽就笑了,哈哈哈,終於明白了,孔老師為啥聰明,原來他不知道的事兒不少。
這樣理解就不好了,孔老師不恥下問,為的是獲得新知識,即把不知道變成知道。這樣不斷積累我們的智慧就會增加。
學習 圖片來自網絡
說會沒收,是因為孔老師的自學能力超強,一學便知手機是啥東東,他可能會收回「後生可畏」的論斷,立馬沒收。
很難想像,要是生活中沒有了「名詞」,那可怎麼辦?比如,人間若無「蘋果」一詞,我們想吃蘋果就只好叫它「果果」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時代的進步就是新生事物不斷湧現,就是新名詞規模化爆發。但是,名詞太多會讓人暈!
比如,有個新詞叫「蓋停」。這個詞語,簡潔地概括了生活中的一種故意違法行為。
看圖,結合圖片提供的環境,你能準確地說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能說出來的是聰明人。
這就叫蓋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