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
Ⅰ.心理原因:
①需要完成任務過多
為緩解緊張焦慮,久而久之養成拖延的習慣。
②自我效能感低
害怕自己完成不好或者完不成相應任務,產生了逃避心理。
③過於自信
相信自己能夠在最後的一點時間很好做完事情。
‖.環境原因
①家庭溺愛
從小到大,父母無微不至照顧孩子,替他們完成了太多事情,導致孩子在獨立完成一些事情時形成了依賴他人甚至有些抵制的情緒。遇事就喜歡拖延
②學習工作環境過於安逸,所受誘惑太多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一代是電子網絡的試驗品
玩手機時大腦皮層的淺層次興奮遠比深度思考學習後的興奮來的容易。學習工作需要執行力,有一定難度,人的大腦傾向於做些更容易的事情。
「如何克服拖延症」
①切斷幹擾源
改變學習工作環境,遠離誘惑。儘量在辦公室完成工作,在圖書館或安靜學校氛圍好的教室學習
②給自己一個deadline,喚醒自己內心那隻恐慌的小怪獸
有拖延症的人一般會選擇在截止日期完成任務。而任務分為短期與長期的,短期的一般有個截止日期(deadline),你可選擇在這之前就設置一個deadline,而長期任務像學習一門樂器,一般是不會有截止日期的,而這時你就需要制定許多個小任務和deadline
③適當獎勵
在完成一周期任務時給予適當獎勵,有利於激發執行力。例如在連續背單詞一個星期後可以獎勵自己吃個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看一場電影
④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
根據自己的能力適當地安排任務,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不要把任務堆在最後完成使得自己焦慮不安
⑤設置時間,勞逸結合
番茄學習法就是把25分鐘作為一個單位,化整為零的進行學習工作。有計劃有安排的去完成。
希望大家早日擺脫拖延症,成為一個可以自我控制的人
有任何想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