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創 欄 目[ 民 謠 故 事 ]
說起張懸,那一句「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我最喜歡你」不知道出現在多少人的籤名檔,翻開我自己的記事本,除了這句,從「不再覺得失去是捨不得」到「我擁有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再到「如果你在前方回頭,我亦回頭,我們就錯過」一應俱全。
聽張懸快快十年了,作為一名85前路人甲,我的青春期與張懸無關,但整個後青春期的陣痛、無奈、思考和寂寞中卻不能少了張懸。
張懸不叫張懸,原名焦安溥,官二代,焦仁和之女。筆名張懸,「懸」或許寓意青春時代懸而未決的人生、懸而未決的愛情,「張」姓大約因為喜愛張愛玲之故。官宦之家,原本根正苗紅卻成了偏愛搖滾肆意而為的文藝青年,她曾說過,在她身上發生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用正常人或既有的社會價值觀的方式發生或結束。十一年前沒有人想到焦仁和的女兒會做一個白手起家的小眾歌手,她做了,十一年後,舞臺、歡呼和掌聲一切都屬於她的時候,她又出乎意料地告別,並且說出了那一句讓我落淚的「感謝人生無常」。
15年和張懸聯繫在一起必然令人百感交集,今年的1月,張懸首次作為導演,在高雄巨蛋策劃演出了潮水箴言演唱會,極富誠意地與舞臺揮手作別,至於何時回歸,不得而知。
張懸曾演唱過的臺灣女巫店
在Live時總是絮絮叨叨的張老闆,對於告別並沒有說太多,從她在facebook上的言論來看,應該是厭倦眼前的狀態,期待探索能力和體驗的邊界,她曾經在演唱會上說過,尼爾楊是她的精神導師,讓她在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檢視自己,她說他對生命中發生的事全心全意地謙卑,她說她還有很多事想做,她覺得自己需要付諸誠意去完成的事情遠遠不止流行音樂,淹沒在無止境的維持名氣和運作表演中,真的很可惜。
告別也許稍許突然,但她說出這些話卻並不意外,官二代、小清新、旗幟門等絲毫沒有令她固步不前,小眾的好口碑無法阻攔她的成長與改變,甚至實力、才華、矚目也並未泯滅她作為普通人的平凡和淡泊,她是個始終追尋並忠於自己的人,也許她想暫時封存眼前的璀璨和疲憊,默默退出聚光燈,安安靜靜讀書、寫詩、談談戀愛、買買菜、做做飯。這樣也許更好,又有什麼必要黯然傷神。
一、張懸其人
百度上搜張懸,有人提問,張懸的人品怎麼樣?我覺得不管是不是傳言的那麼有個性,至少是個寬厚、真誠、從不吝惜自己善意的一個人。
比如,她是個認真的人,月評人馬世芳評價張懸,「她是接著網絡時代崛起的一批創作歌手,最初是以一場場小型live house積累了無數死忠粉,多年來,她總在網上認真響應歌迷,寫長長的文章,談創作,談生活,也談硬邦邦的公共議題。她在網絡平臺直接和樂迷溝通交心,取消了娛樂工業層層的中間人。」
比如,她有藝術家的心腸,時時見好,她感恩自己的家人,「我父親給我最深的教育是待人要厚道,此生處世寵辱不驚。我妹妹影響我最大的是該堅持的,絕不妥協。我哥哥讓我學會幽默與批判的藝術(但我不太會使用)。我媽媽教會我關於愛的奉獻不是無條件沒有自我的事,但真正的愛是一種因莫大的真誠,而能善待對象也珍視自己愛的能力。我的父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沒有給予太多保護和優惠,他對自己也一樣,我仍記得在他為官常被關注的日子,對著他的破鐵皮裹塑料套書架背古文的時光。那個書架實在是醜,而父親的書架卻也一再提醒並型塑我們富貴不求的價值觀。我非常尊敬我的父親,也很慶幸是父母的孩子。」
比如,她有明辨是非的定見,她說,所有堅強而理直氣和,不去建立高牆而是爬過潮流觀念的高牆的人對她都有很多教育和影響。
比如,她有種女漢子和大姐姐交織的豪邁,她接受採訪時談起2013年最難忘的瞬間,在臺南參加一場音樂節的時候突然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索性跟觀眾一起淋雨唱歌,覺得痛快淋漓,後來大雨導致跳電演出被迫中斷,她和團員在後臺看雨聊天,轟轟烈烈,居然感覺如同露營一般,看到大家興奮的樣子,她說有種大姐姐的幸福感。
比如,她有小女人的溫存和歸屬,當有記者問她做過哪些原本認為絕對不會幹的事情?她說絕對不會犧牲和男友相伴相處的生活時光去工作,結果卻是天天工作、常常一臉抱歉。
比如,她有難得的樸實無華,出過兩張專輯,雖說是主流中的非主流,但也是非主流中的絕對主流,她不是對自己的名氣、人氣全然不識,她只是更看中自己是個普通人。她一個好朋友在劇場上了一檔舞臺劇,她主動跑去幫人家賣票,不是站臺造勢那種,只是一個老老實實坐在那邊賣票的售票員。
比如,她從不拿自己的感情弄虛作假,見面會上,張懸講自己很感激大家買票,結束的時候跟粉絲一一擁抱,擁抱的時候頭會在對方肩膀上停留片刻並且閉上眼睛。比起那些虛情假意的擁抱,這樣的擁抱不知道讓多少人開始愛上張懸。
比如,她有佛教徒的善良,她說樂器是有生命的,她為維珍航空允許她的樂器登機,特地謝謝他們。
比如,她有她絕不捨棄的意義,她想說的都會告訴歌迷,因此往往顯得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即便有時演講的時間佔去了表演的時間也在所不惜。現場沒機會講的,上了網絡再繼續講。
不必多說了,她並不是個只有她的家人死友才會說她好的人,她是個能作為人生的朋友的一個人,即使天各一方、只是陌生人。
二、張懸和小清新
《人物》雜誌在2013年末對張懸有過一次採訪,其中有一個問題關於小清新。問題問道很多人因為「小清新」喜歡張懸,問她怎麼看?她說,「很會跳舞的歌手也不是走在街上回到家裡和朋友吃飯都像在臺上一樣熱力四射,是吧。我是一個比較古板的人,多年來始終無法深入理解這些流行趨勢衍生的詞彙和定義,也不會去隨著界定它。」
雖然我也沒有搞明白小清新到底出自何處、內涵如何,無論是有些臺式治癒味道的LOMO風格,還是指楊乃文、陳老師、珊妮阿姨、當然還有張懸這些人的集合,都無所謂,我們不必花時間去計較一個名詞,沒什麼不好,甚至我覺得也是美好的。但同時,小清新的美好也與張懸無關,張懸還是那個13歲跟母親吵一架就獨自跑商河堤在寒風中邊哭邊唱寫下《寶貝》的張懸,還是那個跟陳昇一起唱《二十歲的眼淚》、一起唱《南國的孩子》的張懸,還是那個感謝人生無常的張懸,並且永遠是那個不會囿於任何身份、流派、圈子、規則而泯滅自己的張懸。
十一年的時間,四張專輯,確實低產,但至少口碑俱佳。2006年《My life will...》張懸的人生才剛剛開始;2007年《親愛的...我還不知道》張懸沉澱青春女生的疼痛和思索;2009年,張懸出了《城市》,儘管那一年陳綺貞出了《太陽》,蘇打綠出了《春日光》,陳珊妮出了《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但真正走進很多人心裡的還是張懸的《城市》;三年後,2012年《神的遊戲》杉杉來遲,張懸煙燻火燎、卻總予人靜定沉著之感的嗓音背後是一顆搖滾的靈魂,或許從不甘於被歸為「小文藝」「小清新」,三年的時光慢火細煨,沁潤經典,又加上老師李壽全的點撥,拿出了她三十一歲的音樂代表作。
有人談論張懸的詞曲,認為很矛盾,她常常用淺顯現到蒼白的曲調來唱雲深霧罩的詞句,也許可以理解為她的吉他彈得一般,旋律創作天賦有限,也可以理解為她熱衷和習慣的表達方式就是這樣,平緩的、不溫不火的,搭配上聰明的編曲,那些現代詩一般的歌詞直擊心臟。如果不滿意,聽旋律盡可以投奔他處,陳老師有《旅行的意義》、蘇打綠有《小情歌》、戴佩妮有《街角的祝福》、五月天有數不清、甚至還有盧廣仲也有幾首。至於張懸,她不適合大紅大紫,這個說法雖然殘酷,但我覺得她本人也不會在乎,是張懸的粉都會有過類似不愉快的經歷,每當張懸唱安可曲的時候,臺下就此起彼伏呼喊起「寶貝」,平心而論,她值的被記住的歌可以是別的很多,遠不是這首。
小不小清新無所謂,有沒有人喜歡無所謂,不對「小清新」認真難能可貴,陳老師已被改名為「陳裝裝」,消費那些概念和盲目的偏好又有何益,不如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心一意做自己。
三、結語:詩質的張懸,後會有期
成熟、懂事的浪漫主義者張懸,積極、努力的悲觀主義者焦安溥,多愁善感又灑脫不羈,寬厚平和又倔強執拗,矛盾著、和解著、碰撞著、交織著,一轉眼就是十年,讓我感動的是,她說過「我當歌手,覺得心裡最破爛的地方,曾經最落寞、挫折的地方,可能是我前半生最能安慰我的東西,因為它讓我活得很真實,我人生只求個真實,甚至不求聰明。」
作為比她年幼不了幾歲的同齡人,我欽佩她對生活的真摯和勇氣,不肯輕易成為人生的混子或投機者,作為官二代沒有名校畢業、從不正襟危坐,作為歌手既不高產、亦不迎合市場,說走就走,說放就放,一切隨緣,只為真心。
最後只能果斷拋棄小清新,總結下我心裡的張懸:一個小學生一樣認真、吉他彈得一般、拎著酒瓶就上臺唱歌、Live時候很話嘮,以搖滾的方式在流行樂壇裡唱著民謠的女詩人。
告別的時候,她說她會重新開始,歡迎有心人再知道。
後會有期,希望不要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