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的人的價值觀裡面,失去是一件比較悲傷的事情,僥倖感覺是一件會讓人心虛的事。但如果看到這句話的是個大大咧咧、非常瀟灑的人,會覺得這個狀態真帥氣。————張懸
「我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她曾這樣說。於是,在她很多的歌裡,自由與糾纏共存,生長和死亡並生。
一直覺得張懸就像一泡白茶,清新,醇厚,濃鬱,卻又冷靜果斷,理性包容。從最早被聽眾熟知的「寶貝」到「玫瑰色的你」,張懸這杯白茶也逐漸變得香醇而耐品。歌詞中常常包含了她對世界的想法和認知,在每一首歌所架構的小世界裡,她的人生信條和道德標準也被毫無保留的展現。
(雖然張懸同時也算是個政客,但這篇文章只想談談她的音樂)
張懸,原名焦安溥。她的背景甚是雄厚,父親是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母親則是臺北教育大學的語文系主任。加上一個身為古典音樂評論家的哥哥,造就了她對生活充滿期待並時刻反思的性格。
不希望被冠以父親名字的安溥,用張懸這個名字帶領大家走進她自己。然而不管是張懸還是安溥,她總是無所畏懼,「走出千萬人群獨行,往柳暗花明山窮水盡去(摘自張懸「玫瑰色的你」)」。儘管在多年以後,她最終還是拋下了張懸的名字,回歸了最本真的自己「安溥」。如她新單曲《ZOEA》中的歌詞所道:「如象的遷徙 / 如蟹的洄遊」。
沒有念完高中就休學,到了倫敦又因為生活不適應回到臺灣,並且毅然決然走上音樂的道路。張懸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乖乖女,她做著自己想做的,自由灑脫。於此同時,她時刻保持的文藝素養也造就了她在歌詞裡深刻的內涵。「My life will find its way, I say / Still love, still hates / we will get and lose / and all will still remain (我說,生活會找到它自己的路 / 充滿愛與恨 / 得與失 / 最終又返璞歸真)」。
也許你不知道張懸,但你一定聽過寶貝。
這首歌收錄於她2006年的第一張專輯《my life will……》,這裡的張懸給人的感覺還是個可可愛愛的小孩,沒有經歷過世俗和風塵,還能寫出「Malaimo」裡不著邏輯的歌詞。在錄製這張專輯的時候低音區部分展現的很少,更多的展現了少女時期較細的音色,整體呈現了一個清新溫暖的張懸,像是抱著豎琴的繆斯女神微微的彈撥琴弦向你柔和的演唱。
在《My Life Will...》中甚至還充滿了西方搖滾的元素——《寶貝》的兩個版本在白天 (in the night) 和在夜晚 (in the day) ,像極了1979年抱著吉他吹著口琴的「最後一代加拿大搖滾巨星」Neil Young,和他的搖滾之詩《My My, Hey, Hey》的兩個版本逃出憂鬱(out of the blue)與墜入黑暗(into the black)。在這一點上張懸的理念領先了大陸流行音樂許多,甚至把《My Life Will...》放在如今,依然是一張不可多得的優質專輯。
張懸《My Life Will…》專輯封面
有了第一張專輯的實驗,張懸隨即在次年7月釋出了《親愛的…我還不知道》。相比上一張,更多了一些搖滾和鄉村的元素。她能在《討人厭的字》和《喜歡》裡用吉他效果器營造出迷幻搖滾的效果,也能在《並不》中重新拾起一把單一的吉他為你彈出一首像極了夜晚六點街邊景象的民謠。「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我最喜歡你,」(摘自「喜歡」)就很好的詮釋了整張專輯————沉溺,失去……冷靜。大家現在津津樂道著陳粒等人的才華,而張懸卻在整整十年之前就臺北創作出了這樣的音樂。
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摘自「關於我愛你」,出自專輯《城市》。這是一張樂隊感很強的專輯,像是她用自己獨特的方法關心著城市裡遊走的每一具靈魂。撇開創作理念和張懸交口稱譽的詞的創作,這一支屬於張懸的搖滾樂隊(名為Anglae)表現的驚人的完整。它已經完全脫離了前兩張專輯所被封喻的「小清新」的標籤,更多的展現了band sound所獨有的一些東西,張懸的嗓音聽起來也更加醇厚抵啞。後朋和英搖的一些元素讓專輯看起來更加的豐富和戲劇化————「selling」配置的鼓點和帶有失真的吉他;「stay-牡蠣之歌」裡所帶的riff;「beautiful women」中出現的清脆的木吉他……都讓人在恍惚之間有聽著英搖樂隊的錯覺。
《神的遊戲》中加上了很多的電聲樂器,把整張專輯的曲風往另類搖滾上面拽了,這樣終於拯救了一點旋律寡淡的缺陷。依靠鼓組和電樂隊的插入製造了一些旋律的起伏效果。不過張懸的聲線似乎並不適合這樣的搭配,她的聲壓並不強,搭配原聲吉他安安靜靜唱著民謠的似乎才是最「張懸」的張懸,於是在這張專輯的最後,張懸又抱上了自己的吉他,以「日子」作為整張專輯的拖底。
在《神的遊戲》釋出後,張懸已經不再是那個簡簡單單的唱著「我的寶貝寶貝,給我一點甜甜」的只知道情與愛的小女孩了。她完美的從一個流行歌手邁向了一位藝術家的高度——作為彩虹大使,她勇敢的在恐同的大社會環境下站出來鼓勵LGBTQ人群「談感情是看對象而不是看性別」;她寫下弦樂與重鼓交加的《玫瑰色的你》聲援著敢於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們;她甚至在演唱會中演唱完歌曲開始高呼言論自由,支持著平等與公正。當然,這樣的激進思想也給她在大陸帶來不少麻煩,以至於在10年代我們便很少在國內能聽到張懸的消息。
張懸《玫瑰色的你》MV
2012年她如同大洋彼岸的另一位獨立歌手Justin Vernon(Bon Iver),都作出了巨大的風格改變;後者的改變像是披頭四的Paul McCartney,對音樂的聽感與音效作出探索,而前者則像是披頭四的另一位核心成員John Lennon,向社會與政治舉起了自己的大旗。
四張專輯聽起來風格都迥異,但在旋律創作上卻大致相同。不可否認的張懸是一個很好的詞人,不過趨同的曲調著實使人產生聽覺疲勞。作為一名歌手,張懸的產量算是很低了。不過雖然如此,每一張的質量卻又不低,可以說都是一個時期內可以釋出的最好程度。她一直在做著試驗性的音樂,從搖滾嘗試到電子,努力突破對自己folk的定義,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有誠意地做音樂」。
在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她把個人姿態放得極其低調,宛如活在世俗塵埃之外的野玫瑰,彷彿身邊只要有一把吉他,能讓她隨心所欲唱出心中的歌,就不在乎名利,甚至不害怕被遺忘。(摘自《ELLE》)然而正是因為心中充斥著自由的張懸,在這個充斥功名利祿的世界裡,只有著很低的商業化程度,也註定了她沒有大紅大紫。
從不迎合世界的張懸,在自己架構的小世界裡獨自綻放。歌壇裡大概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做到她這般忠於自我。
雖然音樂作品是一個人的事,但既然說到了張懸,就一定避不開吳青峰的話題,避不開她的「關於我愛你」和青峰的「無與倫比的美麗」。這兩首他們分別寫給對方的歌即是他們彼此友誼最好的證明。沒有另一個人的存在,歌壇會永遠的缺失這兩首樸實而華麗的作品。沒錯,這兩首單曲正好詮釋了所謂相互矛盾。
很多局外的人一直在追問類似於「張懸和吳青峰有沒有在一起」這類似的問題,而同時又有很多的筆者寫著「有一種友情叫吳青峰和張懸」。但事實是,我愛你在他們的對話中從不缺席,但如果單單用愛情來定義張懸和吳青峰的關係,又看起來格局過小。他們已經不再能用友情,愛情,抑或是親情所定義。
吳青峰和張懸
那次,張懸經歷旗幟門風波,吳青峰像個保護心愛玩具的孩子,「我要把安溥收起來」;
張懸說「我的夏天過的很糟,希望你能有個很棒的夏天」,吳青峰毅然在無與倫比的美麗中寫下了「當你需要個夏天我會拼了命努力」;
張懸在簡訊裡唱給青峰「如果你冷」,他就一遍遍又一次次的在演唱會重複著它。
張懸曾經說過一段話來描述她和青峰:
「我是一隻牡蠣,我有想過要和你在一起,但我知道應該永遠都不要嘗試去那樣做。練習和你擁抱是我每天都會做的事情。我不能丟下我的殼,但你可以擁有我的被子,當你需要溫暖的時候」。
曾經有一次張懸在潮水箴言上帶給歌迷「無與倫比的美麗」,而第二天又恰巧是她的生日。就像所有電視劇會拍的那樣,吳青峰毫無意外的出現了。而張懸也不忍落淚,只能看到她抽泣著的瘦弱肩膀。對著所有的歌迷,吳青峰說,「我猜到你會哭,但沒想到你會哭成這樣。我為安溥驕傲,她真的做到了沒有人可以做到的事,你們都不知道,她不只是這一天,她每一天都過的多麼盡力」。張懸的生日對吳青峰來說顯然比自己重要太多,因為,在他每一次極度絕望而瀕臨死亡的時候,都是張懸,是他口中的安溥一次次拯救他。
他們就像是站在時間的斷崖上,一路陪伴。
「大家見到我都不太再問音樂的事情了,都在問我對於不同的社會有什麼意見,仿佛因為我是有很多意見才上臺表演。」
張懸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話癆,話嘮到有時一場演唱會中和觀眾交流和表達內心的時間甚至於超過她坐下來安安靜靜唱歌。(當然對她自己來說,抱著吉他唱著自己的歌只是單純的換了個表達方式)
每次看張懸的採訪,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靈魂仿佛又得到了救贖。
「二十歲的時候,因為人生才正要開始,所以一個個在生命中遇到的人,都好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緣分,所以可以把很多事情推給別人,比如工作不順利,愛情不如意,遇到很多挫折…。可是三十歲之後,我發現身邊的朋友都是自己選擇來的,你願意好好放下誰,你願意讓誰留在你的生命裡,每個決定,都是一個心甘情願的選擇。而閉關的這三年,我最意識到的就是關於選擇這件事情,選擇去做讓你想到就覺得平靜並且有勇氣的事情,無論這件事情,對別人來說有沒有收入或是有價值的。」
張懸是我聽過的把釋然詮釋的最好的歌手。標題中所摘錄的那句話也許並不易懂,也會有人理解成這些所得都是因為僥倖。但珍惜當下獲得的,對失去淡然處之才是張懸賦予這句歌詞真正的寓意。
沉寂了三年之後,我們已經看不到張懸這個名字了,放在大眾面前的,是焦安溥。她用三年沉澱自己,回歸本心,去過了會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隨即釋出了《煉雲》這一場無歌單演唱會。這場2018年5月的演唱會用了一句特殊的宣傳文案:活著,是一件激烈的事,也是愛的存在。而這場演唱會,也是一場絕對特殊的演唱會。這是小巨蛋有史以來第一場全部都是翻唱的演唱會。
「以我自己是一個歌手身份,去呈現這些歌曲在各自時代背景下被創作出來的不同面向。這些歌跟我長得都不像,卻曾經在青春期帶給我很大的啟蒙。」這是張懸給出的解釋。
在採訪中她提到這場演唱會正是為了致敬在音樂歷史上勇於留下自己的創造和突破的這些人。他們可能並不符合某一個時代的社會標準或是價值,並且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當我們走過了很遠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一定會慶幸並且感激他們留下了這些珍寶。
相比於歌手,我更願意稱呼張懸為一個詩人。她的作詞功底和獨特的颱風,每每都讓我恍惚,像是看見了夏宇安坐在臺上,抱著吉他。她充滿了馬克思觀念的歌詞,大概也是隨她個人的一種寫實,張懸就是這樣,表達自己,並不是太在意世間的一切。不管是在一席的talking還是每一場的演唱會,總是能夠聽見她對世界的想法。這些大膽的公共議題,也正成為了與其他所有的演唱會所不同的地方。從音樂的角度來說,張懸詩歌性的突破就像是為臺灣的indie圈注入了活水,這是一種不同於範曉萱、陳綺貞等的超俗氣質。用音樂與詩歌來表達自己或許並不主流的思考,這已經不屬於張懸,她是焦安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