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以合適的比例發生特異性反應時,在一定溫度和電解質存在的條件下,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為凝集反應(agglutination)。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在一定的條件下,直接反應產生凝集現象,稱為直接凝集反應。將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吸附於與免疫無關的載體表面,然後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反應,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為間接凝集反應。其中將抗體吸附於載體表面檢測抗原的間接凝集反應,稱為反向間接凝集試驗。
一、ABO血型測定(玻片凝集反應)
【實驗原理】紅細胞表面有血型抗原A和/或B,當與相應的抗體(抗A、抗B)相遇時,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常採用玻片凝集反應。
【材料與儀器】
1. 標準抗A和抗B血清、生理鹽水(N S)、碘酒、75%酒精。
2. 潔淨載玻片、試管、無菌採血針、消毒棉籤等。
【實驗方法】
1. 製備紅細胞懸液:碘酒、酒精消毒無名指指端,用滅菌採血針採血,滴入加有0.5ml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混勻,製成紅細胞懸液。
2. 取潔淨載玻片一張,在載玻片兩端分別加入抗A、抗B血清各一滴。
3. 加紅細胞懸液各一滴,混勻,10~15min內觀察結果,出現凝集物為凝集反應陽性。
4. 必要時在低倍鏡下觀察凝集現象(圖1-1)。

【實驗結果】
與抗A血清發生凝集者為A型血;與抗B血清發生凝集者為B型血;與抗A、抗B血清均發生凝集者為AB型血;與抗A、抗B血清均不發生凝集者為O型血。
【思考題】
1. A血型的人含有哪種抗體?位於什麼部位?AB血型的人含有什麼抗原?位於什麼部位?
2. 試舉例說明玻片凝集反應的其他臨床應用。
二、試管凝集反應
【實驗原理】
用已知的抗原與不同稀釋度的血清進行反應,根據凝集現象判斷血清中相應抗體的滴度,如肥達反應。
【材料與儀器】
1. 傷寒患者血清(1∶10稀釋)、傷寒桿菌O和H抗原菌液、甲型和乙型副傷寒桿菌「H」菌液、生理鹽水。
2. 試管、試管架、滴管、吸管等。
【實驗方法】
1. 取清潔小試管32支,排成四排,分別標記序號及「O」、「H」、「甲H」及「乙H」等字。
2. 用1ml吸管吸取生理鹽水,每管加入0.5ml。
3. 在每一排的第一支試管中都加入傷寒患者(1∶10稀釋)血清0.5ml,吹吸混勻。
4. 倍比稀釋每排血清,即從已加有血清的第一管中吸取0.5ml,加入第二管,混勻後吸取0.5ml加入第三管,混勻後吸取0.5ml加入第四管,混勻後……直至第七管,混勻後吸取0.5ml棄去,第八管不加血清作為實驗對照管(圖1-2)。此時,每排每管的容量均為0.5ml,第一管至第七管的稀釋倍數依次為1∶20,1∶40,1∶80,1∶160……1∶1280。

5. 分別吸取傷寒桿菌O菌液0.5ml,加入第一排的各試管中;分別吸取傷寒桿菌H菌液0.5ml,加入第二排的各試管中;分別吸取甲型副傷寒桿菌H菌液0.5ml,加入第三排的各試管中;分別吸取乙型副傷寒桿菌H菌液0.5ml,加入第四排的各試管中。此時,每排各試管的血清稀釋度依次為1∶40,1∶80……1∶2560。6.將各試管振蕩混勻,連同試管架置於56℃水浴箱中水浴2~4h。7.小心取出試管架,手持試管(切記不要混勻)對光觀察試管內液體混濁度與管底沉澱物的性狀,以判斷結果(表1-1)。
表1-1試管內液體混濁度與管底凝集物的性狀
【實驗結果】
第八管對照管為陰性反應,以「++」陽性反應的最高稀釋倍數為血清抗體的效價。
【思考題】
1. 試述肥達反應的判斷標準。
2.陰性反應的試管為什麼是均勻混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