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應——萬融實驗

2020-12-13 實驗室小知識

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以合適的比例發生特異性反應時,在一定溫度和電解質存在的條件下,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為凝集反應(agglutination)。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在一定的條件下,直接反應產生凝集現象,稱為直接凝集反應。將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吸附於與免疫無關的載體表面,然後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反應,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為間接凝集反應。其中將抗體吸附於載體表面檢測抗原的間接凝集反應,稱為反向間接凝集試驗。

一、ABO血型測定(玻片凝集反應)

【實驗原理】紅細胞表面有血型抗原A和/或B,當與相應的抗體(抗A、抗B)相遇時,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常採用玻片凝集反應。

【材料與儀器】

1. 標準抗A和抗B血清、生理鹽水(N S)、碘酒、75%酒精。

2. 潔淨載玻片、試管、無菌採血針、消毒棉籤等。

【實驗方法】

1. 製備紅細胞懸液:碘酒、酒精消毒無名指指端,用滅菌採血針採血,滴入加有0.5ml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混勻,製成紅細胞懸液。

2. 取潔淨載玻片一張,在載玻片兩端分別加入抗A、抗B血清各一滴。

3. 加紅細胞懸液各一滴,混勻,10~15min內觀察結果,出現凝集物為凝集反應陽性。

4. 必要時在低倍鏡下觀察凝集現象(圖1-1)。

圖1-1 玻片凝集反應

【實驗結果】

與抗A血清發生凝集者為A型血;與抗B血清發生凝集者為B型血;與抗A、抗B血清均發生凝集者為AB型血;與抗A、抗B血清均不發生凝集者為O型血。

【思考題】

1. A血型的人含有哪種抗體?位於什麼部位?AB血型的人含有什麼抗原?位於什麼部位?

2. 試舉例說明玻片凝集反應的其他臨床應用。

二、試管凝集反應

【實驗原理】

用已知的抗原與不同稀釋度的血清進行反應,根據凝集現象判斷血清中相應抗體的滴度,如肥達反應。

【材料與儀器】

1. 傷寒患者血清(1∶10稀釋)、傷寒桿菌O和H抗原菌液、甲型和乙型副傷寒桿菌「H」菌液、生理鹽水。

2. 試管、試管架、滴管、吸管等。

【實驗方法】

1. 取清潔小試管32支,排成四排,分別標記序號及「O」、「H」、「甲H」及「乙H」等字。

2. 用1ml吸管吸取生理鹽水,每管加入0.5ml。

3. 在每一排的第一支試管中都加入傷寒患者(1∶10稀釋)血清0.5ml,吹吸混勻。

4. 倍比稀釋每排血清,即從已加有血清的第一管中吸取0.5ml,加入第二管,混勻後吸取0.5ml加入第三管,混勻後吸取0.5ml加入第四管,混勻後……直至第七管,混勻後吸取0.5ml棄去,第八管不加血清作為實驗對照管(圖1-2)。此時,每排每管的容量均為0.5ml,第一管至第七管的稀釋倍數依次為1∶20,1∶40,1∶80,1∶160……1∶1280。

圖1-2 血清倍比稀釋法

5. 分別吸取傷寒桿菌O菌液0.5ml,加入第一排的各試管中;分別吸取傷寒桿菌H菌液0.5ml,加入第二排的各試管中;分別吸取甲型副傷寒桿菌H菌液0.5ml,加入第三排的各試管中;分別吸取乙型副傷寒桿菌H菌液0.5ml,加入第四排的各試管中。此時,每排各試管的血清稀釋度依次為1∶40,1∶80……1∶2560。6.將各試管振蕩混勻,連同試管架置於56℃水浴箱中水浴2~4h。7.小心取出試管架,手持試管(切記不要混勻)對光觀察試管內液體混濁度與管底沉澱物的性狀,以判斷結果(表1-1)。

表1-1試管內液體混濁度與管底凝集物的性狀

【實驗結果】

第八管對照管為陰性反應,以「++」陽性反應的最高稀釋倍數為血清抗體的效價。

【思考題】

1. 試述肥達反應的判斷標準。

2.陰性反應的試管為什麼是均勻混濁的?

相關焦點

  • 細菌鑑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應——萬融實驗
    【實驗原理】微生物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使得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為人類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提供更多的機會與途徑。微生物代謝類型多樣性具體表現在生理生化反應的多樣性。不同細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統,分解糖類、胺基酸等有機物的能力各異,從而使產生的分解產物亦有不同。因此,藉助各種生理生化反應可以鑑別細菌的種類,這是微生物分類鑑定的重要依據。
  • 螺旋體——萬融實驗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時,多採取適當標本作直接鏡檢或取病人血清作血清反應。一、螺旋體形態【實驗材料與儀器】1.鉤端螺旋體塗片,鍍銀染色標本片。2.梅毒螺旋體塗片,鍍銀染色標本片。3.普通光學顯微鏡、鏡油、擦鏡紙。
  • 真菌——萬融實驗
    【實驗材料與儀器】1.新型隱球菌墨汁負染標本片。2.白色念珠菌塗片標本。3.須癬毛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塗片標本。4.新型隱球菌沙保斜面培養物。【實驗方法】1.取新型隱球菌墨汁負染標本片、白色念珠菌塗片標本片,置顯微鏡下觀察,注意其形態特點。2.分別觀察須癬毛菌及石膏樣小孢子菌培養物標本,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菌及絮狀表皮癬菌沙保斜面培養物,注意其菌落特點。
  • 細菌的分布——萬融實驗
    一、自然環境中細菌的檢查【實驗原理】自然界分布著大量微生物,包括各種細菌、真菌等。通過本實驗了解細菌分布的廣泛性及細菌培養技術。(一)空氣中細菌的檢查【實驗材料與儀器】1. 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2.酒精燈、接種環、溫箱。【實驗方法】1.
  • 高壓氣瓶的安全——萬融實驗
    原子吸收法進行高熔點或難熔鹽化合物的元素測定時,需用氧化亞氮-乙炔火焰以獲得較高的溫度,其反應為:在上述過程中,氧化亞氮分解為含氧33.3%和氮66.7%的混合物,乙炔即借其中的氧燃燒。在氧化亞氮-乙炔火焰中發生的反應比一般火焰要複雜。燃燒時,千萬要注意防止從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中噴霧室的排水閥吸入空氣,否則會引起爆炸。
  • 乳酸發酵與乳酸菌飲料——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習乳酸發酵和製作乳酸菌飲料的方法。(2)了解乳酸菌的生長特性。【實驗原理】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分解己糖產生乳酸的作用,稱為乳酸發酵。能發酵糖產生乳酸的細菌通稱為乳酸細菌。本實驗主要學習凝固型酸奶的製作方法。【實驗器材】1.菌種嗜熱乳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保加利亞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也可以從市場銷售的各種新鮮酸奶或酸奶飲料中得到菌種。
  • 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了解細菌生長曲線的特點及測定的原理。(2)學習用比濁法測定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實驗原理】將少量的細菌接種到一定體積的、合適的新鮮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進行培養,定時測定培養液中的細菌數量,以細菌數量的對數作縱坐標,生長時間作橫坐標,繪製的曲線為生長曲線。生長曲線是微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於液體培養時所表現出的群體生長規律。
  • 實驗七「梅納德反應對烘焙的影響」:烘焙實驗 & 杯測報告
    由此可見,由梅納德反應產生的的類黑素越多,總分子質量越大,從而導致粘度以及與口感相關的重量或厚度也越高。在實驗盲測中我發現,梅納德反應持續的時間越長,醇厚度(質地,粘度,厚度)越高。相反,梅納德反應時間越短,醇厚度越弱。
  • 染色體G顯帶技術——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 掌握G顯帶染色體標本的製作過程;通過G顯帶核型分析,了解小鼠各條染色體G帶的帶型特徵。 【實驗原理】 染色體顯帶技術是在非顯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能顯示染色體本身更細微的結構,有助於準確識別每一條染色體及診斷染色體異常疾病。 染色體顯帶技術是染色體標本經過一定處理,並用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體顯現明暗或深淺相間的橫行帶紋。
  • 培養箱和冰箱的消毒——萬融實驗
    實驗人員在開啟培養箱或冰箱的門時會形成氣溶膠,這些氣溶膠不僅會汙染內存的培養物和實驗室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實驗人員造成潛在感染風險。因此,實驗室應建立培養箱和冰箱的管理與使用操作SOP,做好日常清潔與維護。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圖3-2 細菌特殊結構顯微照片(引自M.T.馬迪根)a.細菌芽孢;b.細菌莢膜;c.細菌鞭毛【實驗器材】1.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cocus aure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桿菌
  • 環境樣品的發光細菌毒性測試——萬融實驗
    傳統的生物毒性測試以水蚤、藻類或魚等為受試對象,雖然能反映對生物的直接影響,但實驗周期長,實驗比較繁瑣。發光細菌法具有快速、簡便、費用低廉等特點,其靈敏度可與魚類96h急性毒性試驗相媲美。發光細菌法除了在空氣、土壤、水的監測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外,還被用於具體汙染物的毒性分析。用發光細菌測定工業廢水的毒性已經取得了廣泛應用。
  • 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菌落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幾種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2)了解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特徵。【實驗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實驗器材】1.實驗材料菜園土壤。2.培養基高氏1號瓊脂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馬丁氏瓊脂培養基。3.試劑10%酚、鏈黴素、無菌水等。
  • AB型血患者同時輸入A型B型血為何不會凝集?關於血型你了解多少?
    交叉配血主要是考慮供血者紅細胞上的抗原是否與輸血者血清中的抗體發生凝集反應。又因為AB型血的人血清中任何抗體都沒有,所以任何血型的血者不會發生溶血反應。雖然是這樣,但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不會去輸其它血型的血液。(註:相對萬能血,搶救時AB型血只能夠輸注血漿。)二、O型血是萬能血嗎?
  • 水中細菌總數及大腸菌群的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習水中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量測定的方法。(2)了解大腸菌群指數在飲用水細菌學檢查中的重要性。【實驗原理】為檢驗飲用水是否達到衛生標準,需要進行水中的細菌數量及大腸菌群數的測定。本實驗採用平板菌落計數法測定水中細菌總數。其方法是將待測樣品經適當稀釋,塗布在平板上,經培養後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統計菌落數,根據稀釋倍數和取樣量計算出樣品中的細菌數量。平板菌落計數法由於計算的是平板上形成的菌落數,故其反映的是樣品中活菌的數量,又稱活菌計數法。
  • 無菌接種技術及細菌培養特徵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會正確使用微生物實驗中常用的接種工具,掌握各種接種技術。(2)觀察細菌的培養特徵,學會判斷細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實驗原理】1.無菌接種技術無菌接種技術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術之一。所謂接種即把微生物純菌種在無菌條件下移植到適宜的培養基上,經培養獲得純培養物。因此,接種一般要求在無菌室、超淨工作檯(圖2-1)或實驗室火焰旁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
  • 紫外線對枯草芽孢桿菌產澱粉酶的誘變效應——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紫外線誘發微生物突變的基本原理。(2)學習微生物菌種誘變篩選的方法。【實驗原理】基因突變可分為自發突變和誘發突變。誘發突變簡稱誘變,是指通過人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顯著提高基因突變頻率的手段。
  • 筆記|《實心》C3 如何讀和寫心理學實驗報告 & C4 反應時(上)
    標準實驗報告的形式/心理學實驗報告的基本結構由七個部分組成:題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以及參考文獻。學生實驗報告的基本形式由八個部分組成:題目、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參考文獻以及附錄。
  • 中考化學滿分之路:吃透這6道例題,拿下中和反應實驗探究題
    當然,有時也單獨考查之.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實驗探究題和計算題.中考的重點是考查學生閱讀、分析實驗、問題情景或圖表信息的能力,對中和反應及其應用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及運用它們來分析、解答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當然,有時還會根據所給的有關的表達,來評價表達的正誤,或者注意事項等.特別是,對中和反應的定義及其操作過程(包括判斷反應是否進行和完全)、有關的反應現象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