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萬融實驗

2020-12-16 實驗室小知識

真菌是不分根、莖、葉,不含葉綠素為特徵的一大類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菌種類很多,分布極廣,其中有許多與人類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繫。少數真菌可以感染人體形成真菌病。真菌引起的疾病是多種多樣的,以皮膚、毛髮和指甲等淺部疾患居多,但近年來,深部致病的真菌也日益重要。

一、真菌基本形態及菌落特點

【實驗原理】

真菌的形態有單細胞和多細胞兩種類型。前者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結構較為簡單,如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多數真菌為後者,多呈絲狀,基本結構分為菌絲和孢子。真菌的菌落也與一般細菌不同,掌握真菌的形態結構和菌落特點對菌種的分類鑑定有重要意義。

【實驗材料與儀器】

1.新型隱球菌墨汁負染標本片。

2.白色念珠菌塗片標本。

3.須癬毛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塗片標本。

4.新型隱球菌沙保斜面培養物。

5.白色念珠菌沙保斜面培養物。

6.絮狀表皮癬菌沙保斜面培養物。

7.普通光學顯微鏡、鏡油、擦鏡紙。

【實驗方法】

1.取新型隱球菌墨汁負染標本片、白色念珠菌塗片標本片,置顯微鏡下觀察,注意其形態特點。

2.分別觀察須癬毛菌及石膏樣小孢子菌培養物標本,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菌及絮狀表皮癬菌沙保斜面培養物,注意其菌落特點。

【實驗結果】

1.形態特點新型隱球菌菌體為球形,壁厚,大小不等,菌體周圍有寬厚、透明的大莢膜;白色念珠菌菌體呈卵圓形,產生分枝的假菌絲,有厚膜孢子和芽生孢子;須癬毛菌可見小分生孢子群集於分枝菌絲末端,呈葡萄狀,亦有圓形小分生孢子位於菌絲的側旁;石膏樣小孢子菌可見梭形具有橫隔的大分生孢子。

2.菌落特點新型隱球菌菌落屬酵母型菌落,圓形、較大、白色、邊緣整齊、表面溼潤光滑,與一般細菌菌落相似。白色念珠菌菌落屬類酵母樣菌落,圓形、較大、白色,菌落底層有假菌絲長入培養基內。絮狀表皮癬菌菌落屬於絲狀菌落,表面有不規則隆起和淺溝,並有白色棉絮樣氣中菌絲,菌落的基底部呈茶褐色。

二、淺部真菌病臨床標本直接鏡檢方法

淺部真菌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淺部真菌病的病原性真菌屬於多細胞真菌,通稱皮膚絲狀菌或皮膚癬菌,侵犯人體皮膚、毛髮和指(趾)甲等而引起癬病。臨床上採用的診斷方法很多,主要有直接鏡檢和分離培養。本實驗介紹直接鏡檢法。

【實驗材料與儀器】

1.髮癬或足癬患者的毛髮或皮屑。

2.10%~20%NaOH溶液。

3. 載玻片、蓋玻片、酒精燈、接種環、普通光學顯微鏡等。

【實驗方法】

1.將病發或皮屑放於載玻片上,滴加1~2滴10%~20%NaOH溶液。

2.加以蓋玻片,在弱火上微微加熱,以不沸為度(加速角質溶解,使標本透明)。

3.在蓋玻片上輕輕加壓,按一下蓋玻片,用濾紙吸去周圍溢液。

4.先在低倍鏡下觀察到被檢物後,轉換高倍鏡觀察。

【實驗結果】鏡檢時,陽性標本常可看見明顯的分枝菌絲或孢子。鏡檢找到菌絲或孢子時,可確立癬症的診斷;若需確定由何種真菌所致,則有待培養後鑑定。

【思考題】

1.真菌有什麼生物學特性?常見的致病性真菌有哪些?

相關焦點

  • 細菌的分布——萬融實驗
    一、自然環境中細菌的檢查【實驗原理】自然界分布著大量微生物,包括各種細菌、真菌等。通過本實驗了解細菌分布的廣泛性及細菌培養技術。(一)空氣中細菌的檢查【實驗材料與儀器】1. 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2.酒精燈、接種環、溫箱。【實驗方法】1.
  • 培養箱和冰箱的消毒——萬融實驗
    實驗人員在開啟培養箱或冰箱的門時會形成氣溶膠,這些氣溶膠不僅會汙染內存的培養物和實驗室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實驗人員造成潛在感染風險。因此,實驗室應建立培養箱和冰箱的管理與使用操作SOP,做好日常清潔與維護。
  • 螺旋體——萬融實驗
    一、螺旋體形態【實驗材料與儀器】1.鉤端螺旋體塗片,鍍銀染色標本片。2.梅毒螺旋體塗片,鍍銀染色標本片。3.普通光學顯微鏡、鏡油、擦鏡紙。【實驗方法】取上述兩種螺旋體染色標本片,置顯微鏡下觀察,注意其形態、螺旋特點及染色性。【實驗結果】1.鉤端螺旋體呈棕褐色,螺旋盤繞緊密而規則,但分不清楚,一端或兩端彎曲如鉤狀,常使菌體屈曲呈C、S等字形。
  • 凝集反應——萬融實驗
    一、ABO血型測定(玻片凝集反應)【實驗原理】紅細胞表面有血型抗原A和/或B,當與相應的抗體(抗A、抗B)相遇時,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常採用玻片凝集反應。【材料與儀器】1.【實驗方法】1. 製備紅細胞懸液:碘酒、酒精消毒無名指指端,用滅菌採血針採血,滴入加有0.5ml生理鹽水的試管中,混勻,製成紅細胞懸液。2. 取潔淨載玻片一張,在載玻片兩端分別加入抗A、抗B血清各一滴。3.
  • 簡述真菌檢測——G實驗(題1)
    近年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類固醇激素和抗腫瘤藥物的大量應用,深部真菌感染率不斷上升,成為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療關鍵在於早診斷,而作為傳統的微生物分離、培養和鑑定耗時過長,容易延誤病情,不適合作為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預警指標。
  • 乳酸發酵與乳酸菌飲料——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習乳酸發酵和製作乳酸菌飲料的方法。(2)了解乳酸菌的生長特性。【實驗原理】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分解己糖產生乳酸的作用,稱為乳酸發酵。能發酵糖產生乳酸的細菌通稱為乳酸細菌。本實驗主要學習凝固型酸奶的製作方法。【實驗器材】1.菌種嗜熱乳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保加利亞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也可以從市場銷售的各種新鮮酸奶或酸奶飲料中得到菌種。
  • 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了解細菌生長曲線的特點及測定的原理。(2)學習用比濁法測定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實驗原理】將少量的細菌接種到一定體積的、合適的新鮮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進行培養,定時測定培養液中的細菌數量,以細菌數量的對數作縱坐標,生長時間作橫坐標,繪製的曲線為生長曲線。生長曲線是微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於液體培養時所表現出的群體生長規律。
  • 簡述真菌檢測——GM實驗(題2)
    近年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類固醇激素和抗腫瘤藥物的大量應用,深部真菌感染率不斷上升,成為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療關鍵在於早診斷,而作為傳統的微生物分離、培養和鑑定耗時過長,容易延誤病情,不適合作為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預警指標。
  • 染色體G顯帶技術——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 掌握G顯帶染色體標本的製作過程;通過G顯帶核型分析,了解小鼠各條染色體G帶的帶型特徵。 【實驗原理】 染色體顯帶技術是在非顯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能顯示染色體本身更細微的結構,有助於準確識別每一條染色體及診斷染色體異常疾病。 染色體顯帶技術是染色體標本經過一定處理,並用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體顯現明暗或深淺相間的橫行帶紋。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圖3-2 細菌特殊結構顯微照片(引自M.T.馬迪根)a.細菌芽孢;b.細菌莢膜;c.細菌鞭毛【實驗器材】1.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cocus aure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桿菌
  • 環境樣品的發光細菌毒性測試——萬融實驗
    傳統的生物毒性測試以水蚤、藻類或魚等為受試對象,雖然能反映對生物的直接影響,但實驗周期長,實驗比較繁瑣。發光細菌法具有快速、簡便、費用低廉等特點,其靈敏度可與魚類96h急性毒性試驗相媲美。發光細菌法除了在空氣、土壤、水的監測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外,還被用於具體汙染物的毒性分析。用發光細菌測定工業廢水的毒性已經取得了廣泛應用。
  • 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菌落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幾種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2)了解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特徵。【實驗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實驗器材】1.實驗材料菜園土壤。2.培養基高氏1號瓊脂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馬丁氏瓊脂培養基。3.試劑10%酚、鏈黴素、無菌水等。
  • 水中細菌總數及大腸菌群的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習水中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量測定的方法。(2)了解大腸菌群指數在飲用水細菌學檢查中的重要性。【實驗原理】為檢驗飲用水是否達到衛生標準,需要進行水中的細菌數量及大腸菌群數的測定。本實驗採用平板菌落計數法測定水中細菌總數。其方法是將待測樣品經適當稀釋,塗布在平板上,經培養後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統計菌落數,根據稀釋倍數和取樣量計算出樣品中的細菌數量。平板菌落計數法由於計算的是平板上形成的菌落數,故其反映的是樣品中活菌的數量,又稱活菌計數法。
  • 高壓氣瓶的安全——萬融實驗
    可燃性氣體氣瓶一律不得進入實驗樓內。嚴禁乙炔氣瓶、氫氣瓶和氧氣瓶、氯氣瓶儲放在一起或同車運送。(2)使用氣瓶時要直立固定放置,防止傾倒。(3)搬運氣瓶要用專用氣瓶車,要輕拿輕放,防止摔擲、敲擊、滾滑或劇烈震動。搬運的氣瓶一定要在事前戴上氣瓶安全帽,以防不慎摔斷瓶嘴發生爆炸事故。鋼瓶身上必須具有兩個橡膠防震圈。
  • 無菌接種技術及細菌培養特徵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會正確使用微生物實驗中常用的接種工具,掌握各種接種技術。(2)觀察細菌的培養特徵,學會判斷細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實驗原理】1.無菌接種技術無菌接種技術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術之一。所謂接種即把微生物純菌種在無菌條件下移植到適宜的培養基上,經培養獲得純培養物。因此,接種一般要求在無菌室、超淨工作檯(圖2-1)或實驗室火焰旁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
  • 細菌鑑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應——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了解細菌對大分子物質水解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糖發酵、IMViC和H2S試驗的原理和方法。(3)通過不同微生物對不同物質的利用和代謝能力,認識微生物生理類型的多樣性。【實驗器材】1.菌種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普通變形桿菌(Proteus vulgaris)、產氣腸桿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 紫外線對枯草芽孢桿菌產澱粉酶的誘變效應——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紫外線誘發微生物突變的基本原理。(2)學習微生物菌種誘變篩選的方法。【實驗原理】基因突變可分為自發突變和誘發突變。誘發突變簡稱誘變,是指通過人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顯著提高基因突變頻率的手段。
  • 乙醯化修飾組學揭示致病真菌抑菌新機制
    接下來作者在細胞水平設計了功能實驗,證實外源添加賴氨酸乙醯基轉移酶(KATs)抑制劑或者組蛋白賴氨酸去乙醯酶(KDACs),可以顯著影響真菌細胞的存活與凋亡,並通過螢光顯微鏡技術更直觀的驗證了這一現象。這為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研製提供了直接的實驗依據。
  • MPB:中國農科院李玉中組牧草種子內生真菌的分離、鑑定與保存方法
    為進一步提高《微生物組實驗手冊》稿件質量,本項目新增大眾評審環節。
  • 世上最奇妙的十種真菌
    奇妙的真菌世界,永遠讓人大開眼界!今天我挑選了十種最有趣最奇妙的真菌來和大家分享,其中有些是可以吃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