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裡的這首詩,年年入選小學課本,短短4句美到讓人心醉

2020-12-13 慶餘說詩詞

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是我國南宋著名詩人。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楊萬裡的詩以描寫自然景物見長,語言風格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這也是楊萬裡獨創的「誠齋體」特徵。譬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平野無山遮落日,西窗紅到月來時」,「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小池》,便是楊萬裡此類風格作品中的一首佳作。並且它還年年入選小學課本,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首詩。在這首詩中,楊萬裡便是運用了豐富、新穎的想像和擬人化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圍自然景物的特徵與變化,表現了楊萬裡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雖然它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但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美到讓人心醉。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首先,詩的第一句「泉眼無聲惜細流」,即泉水從泉眼中流過,沒有一絲聲響,是因為泉眼很愛惜這股細流。從它的意思來看,我們可以得知楊萬裡主要寫的是小池的源泉。而泉水從泉眼中涓涓流出,本身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但楊萬裡卻著一「惜」字,便將無情物化為了有情物,似乎是泉眼愛惜泉水,才吝嗇地捨不得它多流出一點兒。如此一來,它便極富有情趣。

然後,詩的第二句「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裡同樣著一「愛」字,將本身極其平常的事,變為了有情物做的有情事。即樹蔭在晴朗柔和的日子裡遮住小池,是因為它愛惜小池中的泉水,以免水分蒸發而乾涸。這樣寫的好處,同第一句一樣,無疑也是使得詩變得有情趣,且富有人性。而這種情趣俱是楊萬裡的心思細膩給予的,因此它體現了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最後,詩的三四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則是將視角從小池轉到了更小的池中小荷及荷上的蜻蜓上。它的意思是說,小池中的小荷才剛把她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沒想到就早有一隻小小的蜻蜓立在了上面。倘若小荷的勃勃生機,所展現的就是春光的美好,那麼早早立在上面的蜻蜓,便可以看作是想要第一眼看到春光一樣。

而楊萬裡自己又何嘗不是像蜻蜓那樣呢?他之所以會說:「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又發現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便是為了不放過大自然中那些微笑而稍縱即逝的美好。故而楊萬裡這兩句詩,還告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常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所熟悉的一切,這樣才能發現到不同尋常的美好。

綜上所述,楊萬裡這首詩,把大自然中極為尋求的一些細小景物:泉眼、小池、小荷、蜻蜓、樹蔭等,寫得相親相依,富有幽默情趣。總的來說,楊萬裡很經典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便充滿了詩情畫意。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楊萬裡賞「月季花」的一首詩,短短4句語言平淡,卻讓人想念老家
    一家人搬去了縣城,葡萄藤枯死,月季花也被拔掉,爺爺奶奶在地上種了新的柿子樹和青菜,但是回了老家,還是不由得想起曾經的那幾株並不太好看的月季,大概人天然就是念舊的吧。一直到今天,讀到這首寫月季的詩,漂泊在外的孩子,突然明白了什麼叫做故園之思。也明白了古代那些羈旅行役的詩,藏了多少遊子的熱淚。【臨其詩境】詩的作者是楊萬裡,宋代詩人中很出眾的一個,在當時唐宋詩歌幾乎已經遍及的小角落裡,自成一家,受到了當時人們的,也被後世的人們喜愛著。
  • 杜牧的這首詩,短短4句,堪稱誇人典範!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不過要論誇女生的浪漫程度,我想誰都比不上文人筆下的詩歌。譬如,漢代音樂家李延年創作的樂府詩《李延年歌》中就有「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句。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為了誇楊貴妃好看,寫下了著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當然,諸如此類詩歌作品,不勝枚舉。
  • 杜甫的這首詩只有4句,卻驚豔了整個春天,美得令人心醉!
    它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杜甫之手,是杜甫寓居成都郊外草堂時創作的組詩作品《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的第六首。從它的題目來看,我們可以得知杜甫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獨自在江邊散步賞花時有感而發。所抒發的情感,自然也就離不開對花、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但我們又都知道,古代詩人寫詩多有所寄託。那麼杜甫這首詩究竟有著什麼寄託呢?這就需要我們先去了解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時的心境。
  • 唐伯虎畫了只雞,順手題了首詩,不料流傳千古,還入選小學課本
    畫上題詩,是唐伯虎畫作的一大的特色,這在明清兩代很流行,然早在魏晉時期,就有題畫詩的雛形。當時的文人,常為畫扇、屏風題詩,許多學者將之視為題畫詩的起源。不過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題畫詩起源於杜甫,在其留存的一千多首詩中,有二十多首題畫詩。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這首詩,五言四句,二十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一首,小時候讀過。估計還有不少朋友能夠背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個「怯」字寫得真情出;「不敢問來人」,以反筆寫出苦況,令人為之動容。歷代詩評家都對這首詩讚賞有加,其中有評論家指出「五絕中能言情,與嘉州『馬上相逢無紙筆』同妙,這是將這詩的水平提到了岑參的高度。
  • 楊萬裡兩首絕美的詠雪詩,雖然有一些冷門,但是美得令人心醉
    唐詩裡面比較著名的詠雪名篇有韓愈的《春雪》;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居易的《夜雪》等等,那都是詠雪裡的絕美之作;不過筆者今天要向大家推薦兩首詩比較冷門的詠雪詩,那使得是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的《雪後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後雪二絕句》,這首詩儘管很冷門,但是同樣寫得很美,寫出了不一樣的雪景,美得猶如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
  • 楊萬裡這首詠梅詩無一生僻字,也沒有引用典故,但是通篇寫得很美
    其實作為江西人,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是很正常,當時很多的詩人都是學習杜甫,被奉他為祖師爺,人們也就把這些人歸類到這一詩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黃庭堅,也是這一詩派的領軍人物,楊萬裡又是很欣賞他,自然而然受到了他的影響。
  • 楊萬裡很「可愛」的一首詩,寫爬山的經歷,短短4句滿滿天真童趣
    反而,一些小的東西,很美的事物,都被人們忽略掉了。如果以男女來分的話,唐朝偏男性文化,而宋朝,更偏向於女性。從男性到女性的轉變,最早從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到了宋朝,這樣的反應也更加明顯。自籤訂了檀淵之盟開始,宋朝有了100多年的政治穩定期。這一段時間裡,經濟文化都高度繁榮,社會上沒有什麼大事發生。這也就迫著文人們尋找新的題材,對於自己日常的經歷和生活觀察的更加細緻。
  • 唐詩中最有名的一首牡丹詩,短短4句,美到極致
    詩人為此也寫下了眾多牡丹詩,或歌詠牡丹的形色之美,或以花喻人,託物寓意。如韋莊《白牡丹》:「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白居易《惜牡丹》:「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司馬光《和君貺老君廟姚黃牡丹》:「若佔上春先秀髮,千花百卉不成妍」等。
  • 杜甫評價諸葛亮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杜甫評價諸葛亮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杜甫被稱為「詩聖」,盛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膾炙人口,而且其中一些經典的詩作更是成為了唐詩裡的千古名篇。而在這個時期,杜甫也拜訪了成都的武侯祠,第一次祭拜到了自己的偶像諸葛亮。他對諸葛亮為國家鞠躬盡瘁,忠心不二的事跡極為推崇。感嘆間,千古名作《蜀相》就此而生。其詩最後14字更是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 王安石寫了兩首《梅花》,都入選小學課本堪稱經典
    對於王安石,這個頗具爭議的北宋名人,到底是千古名相還是千古罪人,我覺得實在不是三兩句說得清楚,這也不是今天這篇文章要探討的。這首千古名句,讓人初讀及感覺氣度不凡,王安石用樸素的語言,並沒有著力去寫梅花如何,卻給人無限遐想,讓我們在每一個冬季,只要讀起這首詩,就有身歷其境質感。但是這樣一首詩的創作背景卻並不是他春風得意的時期。
  • 19首描寫柳樹的詩詞,美了心醉了魂
    今天,為大家獻上19首描寫柳樹的名家詩詞,美了心醉了魂,一起來感受濃濃的春意。《青門柳》唐代:白居易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美得令人心醉,開篇10個字從未被超越
    詩仙太白再厲害,七絕他是很難勝過聖手王昌齡,出塞詩他是很難勝過詩豪劉禹錫的,這就是各人自有各人的風格,後世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排名不好排,但若論起誰的詩最美、最空靈、最有意境 ,那摩詰居士王維若不排第一,肯定沒人敢排第二。
  • 世人只知「幾家歡樂幾家愁」,卻不知後兩句更經典,這才是真豁達
    但到了今人眼中,卻總是對其中一兩個名句愛不釋手,而不願意去了解全文的意思,這也鬧出了不少笑話。最出名的當屬元稹在《譴悲懷》中那句經典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不少人單獨拿後一句來用,比作家貧的夫妻做任何事都是令人哀傷的。其實這明明是元稹在懷念亡妻,意思是:我知道生離死別之恨人人都會經歷,但我們共患 難的夫妻,這種離別的哀愁更勝他人。
  • 蘇軾水平很高的詩,入選小學課本後孩子不太懂,卻讓不少家長淚目
    用「人見人愛」4個字來形容蘇軾,顯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有人愛蘇軾的一往情深,「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何等悽美;有人愛蘇軾的豪邁,「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何等狂傲。但更多人愛的,則是蘇軾豁達和大氣。
  • 李白的這首詩,美學境界很高,短短4句,常人難以企及!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獨坐敬亭山》,其中亦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之句。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們熟悉的,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細讀這首詩,你便會發現物我兩忘的美學境界,加深了這首詩的美學意蘊。雖說李白這首詩,不過只是短短4句,共計20字的小詩,但從美學境界的高度來看,常人難以企及。
  • 歐陽修筆下的農村自然風光,短短二十八字,便美得令人心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田家》,便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筆下很美的一首農村題材的詩篇。說到歐陽修,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除此之外,歐陽修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 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如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即在黃庭堅看來,長時間不讀書就會缺乏文學氣質,言談舉止方面也會顯得缺乏修養,到最後就會使人厭惡。黃庭堅的話或許有點誇張,但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再如北宋文學家蘇軾,亦有「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詩句。
  • 劉禹錫的思鄉詩,短短4句把傷感寫到極致,凡是獨在他鄉的人都懂
    但就算是他,其實心中也是不好過的,在被貶的這些年,他寫下了很多思念家鄉的作品,而今天為大家推薦的就是一篇他在被貶期間所寫下的詩,在這首詩文之中,他將自己羈旅的艱辛與對家鄉的思念寫得淋漓盡致,無比感人。秋風引唐代:劉禹錫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 南宋詩人楊萬裡這首詩指的是攸縣,讓我們一起探尋他與攸縣的故事
    這首《宿新市徐公店》七言絕句,是中國每個小學生必學的一首古詩。寫這首詩的人為南宋詩人楊萬裡。在2019年之前,我們的小學教材有十多個版本,各個版本對詩中新市的地名注釋各不相同,有說是在湖南攸縣,有說是在浙江德清,有的說是在湖北京山,或僅注為「地名」而迴避指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