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隔音效果不太好,晚上經常會聽見隔壁鄰居在家裡批評孩子,原因是孩子不好好寫作業。媽媽說:「你怎麼做作業的,還沒做完,怎麼總是拖拖拉拉,再磨蹭就挨罰吧!」過一會,又聽見爸爸繼續說:「你做了些什麼,你看看都錯了,我跟你講了幾遍了,怎麼還是錯!看看你們班某某,人家多聰明!」諸如此類,有時候爸爸媽媽氣火了,還會懲罰孩子。孩子呢,起初會辯解幾句,後來就一直在哭。如此反覆,孩子做作業越來越拖拉,錯誤越來越多,爸媽批評孩子的次數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反正天天聽著這樣的對話,我是很心疼這個孩子的。其實,我們在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中,也經常會犯鄰居家的錯誤,因為自己「不會說話」引發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本來是好心,卻辦了壞事。原本是想讓孩子專心做作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卻變成了孩子眼裡的絮叨、壓迫和強權。久而久之,越是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孩子就越要和你唱反調。這種情況下,家長的心情越發煩躁,可能會採取更加極端的手段,比如批評、恐嚇、懲罰,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批評、恐嚇、懲罰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引發孩子的防禦心態,產生更加逆反的心理。也有的家長會採用獎勵、引誘的手段,但這種方法只能管用一時。
有沒有一種溝通方式,可以輕鬆化解衝突,沒有評判、批評、責備或命令,又可以讓孩子欣然接受你的提議呢?「長頸鹿語言」就是這樣一種溝通方式。
「長頸鹿語言」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關注孩子的需要。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可以增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結,讓溝通效果事半功倍。
下面我們結合實例來了解一下「長頸鹿語言」和它的使用方法。
01 什麼是「長頸鹿語言」?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寫NVC)。這種溝通方式在言語中沒有評判、批評、責備和命令,而是用尊重的態度理解關注對方的需要,我們把這種溝通方式也稱為「長頸鹿語言」。
用長頸鹿比喻是因為:長頸鹿是陸地上心臟最大的動物,有一個長長的,可以看到更廣更遠的脖子;它的口腔比較特別,能將荊棘科植物刺剝離,將葉子吞下去。寓意著溝通時要有強大的包容心、寬廣的視野,用多角度看問題,看清事情的本質;將語言中傷人的刺剝離,從而表達出語言背後的美好願望。
02 運用「長頸鹿語言」和孩子溝通的優點。
1.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避免因責罵、懲罰等溝通方式讓孩子產生不安情緒,喪失安全感和對家長的信任感。
2.讓孩子有跟家長合作的意願,想與家長建立聯結。
3.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去行動,獲得做事的快樂。而不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去努力。
4.教會孩子用非暴力語言去溝通。身教勝於言傳,研究證明,只有5%的人生學習來自「教誨」,而我們所能記住的95%來自與家庭和社會的互動。家長用非暴力語言去和孩子溝通,孩子在無形中也會學到這種溝通方法,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用於他的人生。
03 在親子關係中如何運用好「長頸鹿語言」與孩子有效溝通?掌握這3個步驟即可!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說過:「你不能強迫你的孩子做任何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們期望—要是自己做了該多好。 」
「長頸鹿語言」就是這樣一種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式。那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做到沒有評判的觀察,給出描述。
使用「長頸鹿語言」表達的第一步,即對所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這種觀察不要帶有評判色彩。然後如實描述出你在對什麼做出反應。
例如:
家長對孩子說:「你做作業的時候怎麼總是拖拖拉拉。」這句話就帶有評判,孩子聽到會感覺家長在批評他。如果用沒有評判色彩的觀察,如實描述這件事,家長就會說:「我發現,你做作業的時候還在做別的事情。」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家長對孩子說:「你太懶了。」這句話就帶有評判。如果這樣說:「現在都快十點了,你還沒有起床 。」就是沒有評判的觀察如實描述。
如何做到沒有評判的觀察呢?首先,要摒棄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其左右你。然後,把自己想像成通過攝像機的鏡頭看東西,不要帶有任何評判,不要有感情色彩。當你能夠進行沒有評判的觀察時,就邁出了與孩子建立聯結的第一步,打開了進一步對話的大門。
2.聯結感受和需要,把注意力聚集到最有可能建立連接的地方。
在做到沒有評判的觀察,並如實描述出後,家長就要把注意力聚集到最有可能建立連接的地方,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一步也是「長頸鹿語言」的核心。這一步,要選擇合適的語言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將感受準確的表達出來。再進一步闡述你需要什麼和為什麼需要,讓孩子知道他滿足或沒滿足你的某方面需要。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一書中提到:「需要將我們聯結在一起,因為無論你是什麼年齡、習慣和種族,也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需要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當你把專注力放在需要上的時候,無論是表達還是傾聽,都會更好地促進理解與聯結。」
如何判斷需要能否被滿足?要通過感受來確定,當需要被滿足時,會感到舒服、高興、感恩、幸福等; 當需要沒有被滿足時,你會感受到不舒服、憂慮、沮喪或惱怒等。孩子也一樣,他的感受也是由於需要是否被滿足產生。
記住,感受從來都不是由他人引起的。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長頸鹿語言」不會用「你又惹我生氣」「你讓我很開心」的說法,而是會說「我感到(覺得)___,是因為我需要(想要)___」,例如:「我覺得很放鬆,是因為我需要理解,而我得到了理解。」「我很感激,是因為我需要支持,你給了我很好的支持。」當我們與孩子溝通時,也要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可以說:「你感到(覺得)___,是因為你需要(想要)___嗎?」。例如:「你感到難過,是因為你需要休息,但是沒有休息嗎?「你感到高興,是因為你需要玩一會,你可以繼續玩了嗎?」等等。
3.提出「可執行的」請求。
當你做到沒有批判的描述出問題後,並聯結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後,就可以向孩子提出「可執行的」請求了。這一步需要你告訴孩子希望他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努力,讓他如何幫助你滿足你的需求,給孩子明確的行動方向。例如:「你是否願意花幾分鐘整理一下玩具?」「我在工作,你是否可以安靜十分鐘?」這都是可執行的請求,相反「你弄的屋子太亂了,能不能別這樣!」「太吵,你能不能考慮別人的感受?」都不是可執行的請求。
4.在親子溝通中的運用。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暴力語言,如文章開頭鄰居家孩子的父母,媽媽催促孩子寫作業,爸爸看到孩子做錯了作業時,都用了暴力溝通的方式。我們用上面講到的「長頸鹿語言」溝通的三個步驟,可以輕鬆將暴力溝通轉化為有效溝通:
第一個例子:孩子作業拖拉。我們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心需要。孩子做作業拖拉,我們需要耐心去了解觀察孩子,而不是去責罵恐嚇他,責罵恐嚇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我們可以這樣做:
沒有評判的觀察、如實描述:寶貝,媽媽看見你作業寫的慢,是因為你在寫作業的時候還在幹其他的事情。
連結感受和需要:媽媽看出來,你很想幹這件事。
提出「可執行的」的請求:媽媽想,你們今天的作業不算多,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做完,再做你想做的那件事情?
第二個例子:孩子作業不會做。我們要認可孩子之間的差別,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這樣容易讓孩子缺乏自信。我們可以這樣做:
沒有評判的觀察、如實描述:寶貝,爸爸看到你在努力理解這道題。
連結感受和需要:感覺你對這道題的知識點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是不是我講的不太清楚?這個作業需要今天晚上完成,你覺得咱們怎麼解決會更好些?
提出「可執行的」的請求:我們再換個角度來了解這道題的思路(耐心給孩子講一下),你再做一遍試試?
04 總結
沒有人喜歡批評、指責式的暴力溝通,孩子更是如此,那麼如何避免暴力溝通引起的親子關係緊張呢,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做到用「長頸鹿語言」更高效平和地與孩子溝通,具體方法如下:
1.做到沒有評判的觀察,給出描述。
2.聯結感受和需要,把注意力聚集到最有可能建立連接的地方。
3.提出「可執行的」的請求。
如果我們能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善於運用「長頸鹿語言」在尊重和關心孩子需要的基礎上,與他們建立聯結,比用懲罰或者獎勵的方式更有效。會讓孩子在感受到愛和溫暖的同時,願意與你合作、一起想辦法,達到你的要求。更有意義的是,孩子將學會這種溝通方式,用於他以後的人生,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愛與溫暖。
參考文獻:《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親子篇》 蘇拉.哈特 維多利亞.霍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