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困難?掌握「長頸鹿語言」,輕鬆構建與孩子溝通的橋梁

2020-12-21 七彩彩的童話

房子隔音效果不太好,晚上經常會聽見隔壁鄰居在家裡批評孩子,原因是孩子不好好寫作業。媽媽說:「你怎麼做作業的,還沒做完,怎麼總是拖拖拉拉,再磨蹭就挨罰吧!」過一會,又聽見爸爸繼續說:「你做了些什麼,你看看都錯了,我跟你講了幾遍了,怎麼還是錯!看看你們班某某,人家多聰明!」諸如此類,有時候爸爸媽媽氣火了,還會懲罰孩子。孩子呢,起初會辯解幾句,後來就一直在哭。如此反覆,孩子做作業越來越拖拉,錯誤越來越多,爸媽批評孩子的次數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反正天天聽著這樣的對話,我是很心疼這個孩子的。其實,我們在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中,也經常會犯鄰居家的錯誤,因為自己「不會說話」引發和孩子之間的衝突,本來是好心,卻辦了壞事。原本是想讓孩子專心做作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卻變成了孩子眼裡的絮叨、壓迫和強權。久而久之,越是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孩子就越要和你唱反調。這種情況下,家長的心情越發煩躁,可能會採取更加極端的手段,比如批評、恐嚇、懲罰,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批評、恐嚇、懲罰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引發孩子的防禦心態,產生更加逆反的心理。也有的家長會採用獎勵、引誘的手段,但這種方法只能管用一時。

有沒有一種溝通方式,可以輕鬆化解衝突,沒有評判、批評、責備或命令,又可以讓孩子欣然接受你的提議呢?「長頸鹿語言」就是這樣一種溝通方式。

「長頸鹿語言」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關注孩子的需要。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可以增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結,讓溝通效果事半功倍。

下面我們結合實例來了解一下「長頸鹿語言」和它的使用方法。

01 什麼是「長頸鹿語言」?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寫NVC)。這種溝通方式在言語中沒有評判、批評、責備和命令,而是用尊重的態度理解關注對方的需要,我們把這種溝通方式也稱為「長頸鹿語言」

用長頸鹿比喻是因為:長頸鹿是陸地上心臟最大的動物,有一個長長的,可以看到更廣更遠的脖子;它的口腔比較特別,能將荊棘科植物刺剝離,將葉子吞下去。寓意著溝通時要有強大的包容心、寬廣的視野,用多角度看問題,看清事情的本質;將語言中傷人的刺剝離,從而表達出語言背後的美好願望。

02 運用「長頸鹿語言」和孩子溝通的優點。

1.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避免因責罵、懲罰等溝通方式讓孩子產生不安情緒,喪失安全感和對家長的信任感。

2.讓孩子有跟家長合作的意願,想與家長建立聯結。

3.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去行動,獲得做事的快樂。而不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去努力。

4.教會孩子用非暴力語言去溝通。身教勝於言傳,研究證明,只有5%的人生學習來自「教誨」,而我們所能記住的95%來自與家庭和社會的互動。家長用非暴力語言去和孩子溝通,孩子在無形中也會學到這種溝通方法,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用於他的人生。

03 在親子關係中如何運用好「長頸鹿語言」與孩子有效溝通?掌握這3個步驟即可!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說過:「你不能強迫你的孩子做任何事。你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們期望—要是自己做了該多好。 」

「長頸鹿語言」就是這樣一種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式。那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做到沒有評判的觀察,給出描述。

使用「長頸鹿語言」表達的第一步,即對所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這種觀察不要帶有評判色彩。然後如實描述出你在對什麼做出反應。

例如:

家長對孩子說:「你做作業的時候怎麼總是拖拖拉拉。」這句話就帶有評判,孩子聽到會感覺家長在批評他。如果用沒有評判色彩的觀察,如實描述這件事,家長就會說:「我發現,你做作業的時候還在做別的事情。」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家長對孩子說:「你太懶了。」這句話就帶有評判。如果這樣說:「現在都快十點了,你還沒有起床 。」就是沒有評判的觀察如實描述。

如何做到沒有評判的觀察呢?首先,要摒棄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其左右你。然後,把自己想像成通過攝像機的鏡頭看東西,不要帶有任何評判,不要有感情色彩。當你能夠進行沒有評判的觀察時,就邁出了與孩子建立聯結的第一步,打開了進一步對話的大門。

2.聯結感受和需要,把注意力聚集到最有可能建立連接的地方。

在做到沒有評判的觀察,並如實描述出後,家長就要把注意力聚集到最有可能建立連接的地方,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一步也是「長頸鹿語言」的核心。這一步,要選擇合適的語言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將感受準確的表達出來。再進一步闡述你需要什麼和為什麼需要,讓孩子知道他滿足或沒滿足你的某方面需要。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一書中提到:「需要將我們聯結在一起,因為無論你是什麼年齡、習慣和種族,也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需要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當你把專注力放在需要上的時候,無論是表達還是傾聽,都會更好地促進理解與聯結。」

如何判斷需要能否被滿足?要通過感受來確定,當需要被滿足時,會感到舒服、高興、感恩、幸福等; 當需要沒有被滿足時,你會感受到不舒服、憂慮、沮喪或惱怒等。孩子也一樣,他的感受也是由於需要是否被滿足產生。

記住,感受從來都不是由他人引起的。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長頸鹿語言」不會用「你又惹我生氣」「你讓我很開心」的說法,而是會說「我感到(覺得)___,是因為我需要(想要)___」,例如:「我覺得很放鬆,是因為我需要理解,而我得到了理解。」「我很感激,是因為我需要支持,你給了我很好的支持。」當我們與孩子溝通時,也要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可以說:「你感到(覺得)___,是因為你需要(想要)___嗎?」。例如:「你感到難過,是因為你需要休息,但是沒有休息嗎?「你感到高興,是因為你需要玩一會,你可以繼續玩了嗎?」等等。

3.提出「可執行的」請求。

當你做到沒有批判的描述出問題後,並聯結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後,就可以向孩子提出「可執行的」請求了。這一步需要你告訴孩子希望他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努力,讓他如何幫助你滿足你的需求,給孩子明確的行動方向。例如:「你是否願意花幾分鐘整理一下玩具?」「我在工作,你是否可以安靜十分鐘?」這都是可執行的請求,相反「你弄的屋子太亂了,能不能別這樣!」「太吵,你能不能考慮別人的感受?」都不是可執行的請求。

4.在親子溝通中的運用。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暴力語言,如文章開頭鄰居家孩子的父母,媽媽催促孩子寫作業,爸爸看到孩子做錯了作業時,都用了暴力溝通的方式。我們用上面講到的「長頸鹿語言」溝通的三個步驟,可以輕鬆將暴力溝通轉化為有效溝通:

第一個例子:孩子作業拖拉。我們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心需要。孩子做作業拖拉,我們需要耐心去了解觀察孩子,而不是去責罵恐嚇他,責罵恐嚇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我們可以這樣做:

沒有評判的觀察、如實描述:寶貝,媽媽看見你作業寫的慢,是因為你在寫作業的時候還在幹其他的事情。

連結感受和需要:媽媽看出來,你很想幹這件事。

提出「可執行的」的請求:媽媽想,你們今天的作業不算多,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做完,再做你想做的那件事情?

第二個例子:孩子作業不會做。我們要認可孩子之間的差別,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這樣容易讓孩子缺乏自信。我們可以這樣做:

沒有評判的觀察、如實描述:寶貝,爸爸看到你在努力理解這道題。

連結感受和需要:感覺你對這道題的知識點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是不是我講的不太清楚?這個作業需要今天晚上完成,你覺得咱們怎麼解決會更好些?

提出「可執行的」的請求:我們再換個角度來了解這道題的思路(耐心給孩子講一下),你再做一遍試試?

04 總結

沒有人喜歡批評、指責式的暴力溝通,孩子更是如此,那麼如何避免暴力溝通引起的親子關係緊張呢,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做到用「長頸鹿語言」更高效平和地與孩子溝通,具體方法如下:

1.做到沒有評判的觀察,給出描述。

2.聯結感受和需要,把注意力聚集到最有可能建立連接的地方。

3.提出「可執行的」的請求。

如果我們能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善於運用「長頸鹿語言」在尊重和關心孩子需要的基礎上,與他們建立聯結,比用懲罰或者獎勵的方式更有效。會讓孩子在感受到愛和溫暖的同時,願意與你合作、一起想辦法,達到你的要求。更有意義的是,孩子將學會這種溝通方式,用於他以後的人生,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愛與溫暖。

參考文獻:《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親子篇》 蘇拉.哈特 維多利亞.霍德森

相關焦點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父母巧用「刺蝟定律」,輕鬆解決溝通障礙
    每次在小區裡相遇的時候,周女士總是免不了要和我抱怨一下自己家中的苦惱:最近兩年開始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困難,不管說什麼話題,哪怕是抱著善意去與孩子進行交流,但是女兒回饋的往往是不耐煩和頂嘴。周女士本身脾氣就不太溫柔,一來一往之間,母女倆的矛盾越發激烈,產生了很多紛爭苦惱。
  • 教育——入戶家訪是溝通的橋梁
    人們常說,教育是讓「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學生們需要真正走進他們內心的老師,而入戶家訪是了解學生和家長的橋梁。家訪無異於是老師對家庭教育的了解與指導,可以因材施教得以實現,對老師和家長都有重大意義。
  • 《非暴力溝通》:別讓你溝通的態度,毀掉你生活的溫度
    尤其在子女的教育上,「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又闖禍,故意不讓我省心是不是」、「養你有什麼用」、「看看別人家孩子,再看看你」、「成績這麼差,真給我丟臉」……說的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你的一句話,會給孩子帶來持續一生的影響。正如盧森堡博士在書中指出的:「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 和孩子有溝通障礙,互相不能理解?當心是語言發育遲緩
    然而,就在應該是孩子語言最密集、說話興趣最濃厚的3歲時,孩子和父母卻出現了溝通障礙,誰也不理解對方的話,並時常出現家長責罵、孩子哭鬧的不愉快景象。孩子這是怎麼了?難道真的只是想法和立場不同導致的無法互相理解? 一般來說,溝通障礙並不是一種很嚴重的問題,只要有辦法打破溝通者之間的牆就沒有問題了。
  • 家長必知:與孩子有效溝通的三要素
    今天就讓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昌市中小學心理健康學科專家團隊組長、金昌市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焦海濤聊一聊這個話題,為我們講怎樣讓親子溝通充滿愛的智慧。節目回聽與孩子溝通的基本原則做有效家長陪孩子快樂成長什麼樣的溝通才有效?
  • 打破語言壁壘,百度翻譯同傳為智源大會構建跨國溝通橋梁
    除了深厚的語言能力外,還需要極強的反應能力,邊說邊聽,精力高度集中,對譯員的腦力和體力都是極高的挑戰。因此往往一場會需要兩個甚至多個譯員共同完成同傳。新機遇新挑戰促發展目前,機器同傳已在許多國際會議上嶄露頭角,它的優勢在於可以藉助強大的AI技術和資料庫作為後盾,掌握並調取更多資料和專業領域的知識,持續工作,不知疲倦。
  • 長頸鹿父母學校 | 非暴力溝通親子關係工作坊·上海 | 韓國·李侖靜 | CNVC認證培訓師
    「長頸鹿父母學校」是韓國非暴力溝通中心的經典課程,創辦者是李侖靜老師。大部分親子溝通課程只是集中在親子溝通本身上,非暴力溝通除了這一部分之外,還教父母們深入的學習跟自己的連接,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將學習到的溝通模式可以在生活中切實的使用出來。
  • 睿智燈塔-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功課。不管在生活的哪個方面,溝通永遠都是維繫關係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親子關係當中,學會如何溝通,能讓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那麼,家長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有哪些呢?很多時候,家長經常抱怨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次數並不少,但每次都是以爭吵告終。
  • 孩子很難跟父母做溝通,了解「內部語言」,幫家長走進孩子內心!
    總體來說,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教育理念也因人而異,缺乏科學的育兒理念,家長們難免會陷入誤區,其實,要想『小樹苗不長歪』就要和孩子建立起正確的溝通模式,也就是所謂『內部語言』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對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加以正確引導。
  • 長沙特校:學習通用手語,架起一座與特殊孩子溝通的橋梁
    為準備這次教研活動,作為黨員教師的張文匯總了大家在學習通用手語詞彙時遇到的困難,結合自己長期使用手語的經驗以及曾經在北京參加全國通用手語培訓時學到的方法,她在與反覆與黃娟老師商討後,共整理出長達18頁的通用手語易混淆詞組,涉及詞彙數百個。
  • 經常和孩子溝通,卻總沒有效果,教育專家:這種溝通最沒用
    我們都知道溝通的重要性,即便是一家人也需要有良好的溝通。可很多家庭的現狀是,家長和孩子都渴望和對方溝通,但都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偶爾的一次嘗試反而會帶來爭吵,像這樣的溝通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在這對父子中,父親認為之前家裡的氛圍很好,孩子與自己之間不存在缺乏溝通的問題,但孩子卻越來越自我封閉,不再和父母交流,直到出了問題才發現孩子變得很陌生了。而兒子的說法卻恰恰相反,他認為自己的家庭一直都是缺乏有效溝通的,之前自己都是在忍耐,現在自己大了一些,加上學習又忙了,也就變成這樣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愛說話會表達善溝通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說會道,善於溝通,一個會說話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更受歡迎,為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跟先天的遺傳因素有關,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家有二胎的父母應該很有感觸,往往老二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比老大的更強一些!
  • 孩子認字困難,家長掌握這幾招,讓孩子變身認字小能手
    今日話題:我們聊一聊孩子快速記生字的問題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人與人溝通離不開語言,由於無法保存,所以漢字也就從此誕生了。從古至今,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擁有很多名稱例如官話,閩語,吳語,粵語,漢字也在不停的演變。
  • 孩子有哪幾種性格?如何與不同性格的孩子溝通?
    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和教育中,要懂得揚長避短、因「格」施教。、反應敏捷,擁有較強的自我表現和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語言上要對孩子示弱,讓他們協助自己做某件事情,這類孩子很樂意如此。同時,對這類孩子要進行友情培養,營造朋友們協作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同伴間友誼的樂趣。
  • 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信義實小有辦法
    本報訊 (龍崗融媒記者 陳雪英 通訊員 羅彩京) 為了營造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破解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密碼,近日,龍崗區信義實驗小學開展了「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密碼」幸福家長學校第四次課程。本次課程由國家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龍崗區優秀家庭教育講師顏霞線上直播。
  • 孩子快3歲還不會說完整的句子?0-3歲親子交流,非語言溝通是關鍵
    2-3歲當寶寶成長到2-3歲這一階段時,他們對於基本詞彙的積累、掌握其實已經足夠他們在日常中的使用了,而此時的寶寶在語言的輸出上也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他們會從剛開始只說一兩個字,變成能夠使用短語來和他人進行對話,而且會表現出特別能說的一面。其實處於在這一時期的孩子,也正是到達了語言爆發期。
  • 好的溝通方式為親子關係助力錦上添花,避免5個最常見的溝通誤區
    溝通對我們生活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好的溝通是我們建立良好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橋梁,而壞的溝通可能就是一堵牆。對於親子溝通更是顯而易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家庭歡聲笑語,而不好的親子關係,一定逃不掉溝通不暢。今天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親子關係中那些容易踩的坑,希望你沒有體驗過。
  • 孩子逆反不聽話?掌握7個親子溝通密碼,培養高情商孩子很簡單
    Liouane(鄒璐)在他的《親子溝通密碼:輕鬆培養具有較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認為,他們都植根於親子溝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不良溝通逐漸擴大了微妙的矛盾和衝突,最終分散了兩代人的心,使他們涼爽。重要的是要知道,親子溝通不是要控制和服從孩子,而是要貼近他們的心,發現他們的潛力並贏得他們的信任。考慮到這一目標,創建了「親子溝通密碼」這本書。本書的作者莉蓮(Lillian)是兩個青少年的母親,是高情商交流的專家,是一位演講者,一位投資者,一家跨國企業談判的首席翻譯和一家國際商會。
  • 溝通的藝術:如何避免語言帶來的「軟暴力」?
    這種由於出言不遜而帶來的「語言暴力」,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軟暴力」。我們常用「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來形容語言的力量。那麼,溝通中如何避免語言帶來的「軟暴力」呢?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認為「軟暴力」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幾種因素。一是外強中乾。外表強勢的人,其實內心有著多種邏輯。要麼膚淺,要麼外強中乾。與人交流時因為並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正原因,當然也有一些人為了掩飾心中的不自信,真正的強者往往是那些訥語言而敏於行的人。
  • 如何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徵與其溝通?
    ,各個時期會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掌握孩子心理,會讓親子間的溝通更順暢,更有效。但意志力仍不夠堅定,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在發展中,所以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灰心。溝通方法:此階段需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還需有個健康的心理發展。 逐步為小升初做準備,對心儀學校的考試範圍和特點多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