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難跟父母做溝通,了解「內部語言」,幫家長走進孩子內心!

2020-12-15 莓果媽媽

同事小劉是一個樂觀開朗,幽默健談的人,大家都很喜歡她。可最近一段時間不知道遇上了什麼煩心事,整天愁眉苦臉,長籲短嘆地,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她十三歲的兒子翔翔,原本從小到大都一直懂事聽話,學習成績在班上也始終排在中上遊,從來沒讓大人操過心,可自從今年升到初中後,就像變了一個人,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遲到早退,在學校抄作業,頂撞老師。回到家就悶在自己的房間玩手機,打遊戲。一句話也不願意說。

有一次小劉嘮叨了幾句,翔翔就和媽媽吵起來,把門關得啪啪響,再說他兩句,竟然開始罵人砸東西。氣的小劉的愛人打了他一巴掌,這孩子竟然收拾東西要離家出走。勸說,打罵,都沒用,眼看一個人人誇讚的『別人家的孩子』變得這麼油鹽不進,叛逆不服管教,小劉家兩口子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孩子不和他們溝通,也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干著急沒有辦法。

那麼為什麼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不服管教,出現封閉叛逆呢,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一個生理到心理都完全依附家長的階段,發展成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人格的獨立個體,這其中轉變的過程中,如果家長不具備科學的教育方法,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第一,有的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缺乏科學的認識,教育孩子只憑感覺憑經驗,對孩子言聽計從,溺愛包辦,要星星不給月亮,覺得不讓孩子吃苦就是愛孩子,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使孩子變成刁蠻任性,不講道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導致性格發育不完整,缺乏自理能力,一旦離開了家長的庇護,就會不能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融入不到新的集體,產生焦慮,暴躁的情緒,這時候父母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有的孩子就會表現為自我封閉,厭學棄學,嚴重的甚至引發抑鬱。

第二,還有一類家長,自我能力有限,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攀比心理嚴重,不會從孩子自身的優勢加以引導,而是整天嘮嘮叨叨,認為自家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優秀,這樣就會使孩子無形中感受到莫大的壓力,產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產生逆反心理,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第三,有的家長,脾氣暴躁,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一言不合非打即罵,這樣的家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使孩子變得膽小懦弱,見到家長就好像耗子見了貓,能躲就躲,要不就是倔強任性,逆反心理嚴重,你讓上東偏上西。溝通更無從談起。

總體來說,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教育理念也因人而異,缺乏科學的育兒理念,家長們難免會陷入誤區,其實,要想『小樹苗不長歪』

就要和孩子建立起正確的溝通模式,也就是所謂『內部語言』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對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加以正確引導。

關於「內部語言」,不同階段需不同應對

1很多家長不知道,溝通的基礎,早在嬰幼兒期就開始建立,從第一聲嬰啼,到牙牙學語,小寶寶雖然還不會用言語表達,但這個階段的感知能力最強,父母的哺育,和無微不至的愛護給予的安全感,建立起最初的信任。

2幼兒園到小學時期,這時候孩子學會了走路吃飯,初步的溝通,但在生活上,精神上還是完全依賴父母,還不具備認識,思考的能力,這個階段,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平等的相處方式,不能太過強勢,讓孩子害怕與你聊天。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孩子就會拿你當朋友,和你無話不談,從而使你更真實全面地了解他。

3如果以上兩個階段基礎打得好,接下來水到渠成,到了少年的所謂叛逆期,就不會出現太極端的情況,有了融洽的的家庭關係做基礎,即使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雙方都會保持理智冷靜的狀態,將心比心,取得滿意的溝通結果。

也就是說,家長從一開始就不要有強權思想,尊重孩子,不要只是『我說你聽』而是『你說我聽』然後諄諄善誘達倒『我說你聽』的效果。

家長該如何運用內部語言,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1首先,要想走進孩子內心,前提是尊重,尊重孩子,正視孩子的優缺點,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想法,

2、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懂得換位思考,不要因為自己是長輩,就居高臨下,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要和孩子交朋友,不浮躁,懂得傾聽,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3、用開放的心態包容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聰明的家長不會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比較,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而是懂得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從孩子全面發展的角度去考慮,不會盲目地施加壓力,從而塑造健康積極樂觀的人格。

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寶貝俗話說,為人父母必為之計深遠,教育子女其實是一個大課題,教育的成敗,從小的方面來說關係到一個家庭的美滿與幸福,從大的方面關係到社會和人類的進步,為人父母,需要好好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這一切,從學會內部語言,學會溝通開始。

相關焦點

  • 與孩子溝通困難?掌握「長頸鹿語言」,輕鬆構建與孩子溝通的橋梁
    寓意著溝通時要有強大的包容心、寬廣的視野,用多角度看問題,看清事情的本質;將語言中傷人的刺剝離,從而表達出語言背後的美好願望。02 運用「長頸鹿語言」和孩子溝通的優點。1.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避免因責罵、懲罰等溝通方式讓孩子產生不安情緒,喪失安全感和對家長的信任感。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父母巧用「刺蝟定律」,輕鬆解決溝通障礙
    在親子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長應該在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給雙方的「刺」留有空間。在保護對方的基礎上,再進行有效溝通。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期,為什麼越來越難溝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出現叛逆的現象,給親子溝通造成了很多阻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家長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 很難耐心管教孩子?家長「關掉鯊魚音樂」,才能跟孩子正確溝通
    2.影響父母們與孩子的溝通當父母變得非常情緒化,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父母們採用過於激烈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使得孩子沒有傾訴或者是申辯的機會。親子間的溝通因為鯊魚音樂而無法實現。3.損耗孩子內心的安全感父母的情緒化讓自身愛的表達變得「鋒利」起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變了味的管教中被一點點破壞。父母的情緒化讓孩子覺得不安,在打擊與否定中孩子的安全感被消耗殆盡。
  • 不必大驚小怪,這其實是他們的「內部語言」
    THREE 在"內部語言"不同階段,父母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根據自己的孩子處在內部語言的不同階段,父母應該依據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採取合理的措施和態度去跟自己的孩子溝通,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孩子的"內部語言"是孩子與外界世界溝通的另一種方式,父母應該去在不同的階段和時期,走進孩子內心,學會聆聽孩子,學會用孩子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去溝通和交流。
  • 孩子喜歡「抬槓」?家長可巧用「傾訴溝通」,培養孩子感恩能力
    看來孩子真的寒了她的心。其實,出現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孩子沒有對父母產生感恩的心,他不能對父母感同身受,他已經站在了父母的對立面,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反應。做事懶散,十分依賴家長孩子所做的事情,小到刷牙洗臉穿衣服,大到寫作業上學參加比賽,日常到向人問好、對人道謝都是家長幫忙去做、提醒去做,而家長不以為然,一直寵溺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一切理所應當。當家長覺得孩子該獨立時,已經來不及了,孩子將會全盤拒絕。2.
  •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格,暴躁家長要深思!
    不管父母採用多麼惡劣的態度,孩子起初還是對父母懷有深深的愛,但父母若是經常這樣對待孩子,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一、情緒暴躁的父母,會養出什麼性格的孩子1、愛發脾氣父母情緒不穩定,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受父母不良情緒的影響,孩子的情緒也很難維持在穩定狀態,會變得性格急躁、愛發脾氣,對別人的微妙情緒非常敏感,很容易與他人產生衝突,身邊很難有關係親近的朋友。
  • 為啥孩子長大了就會跟父母疏遠?家長這種行為,是裂痕的開端
    但是許多父母常常把遺憾跟抱怨掛嘴邊,甚至不客氣地說自己的孩子是白眼狼,卻不會思考跟反思自己:為什麼孩子會越走越遠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首先是存在代溝,因為父母跟孩子生活的年代不同,處理問題方式不一樣,有時候沒時間去溝通跟交流,所以逐漸產生越來越多的隔閡。 深層次的原因卻是:父母在孩子最需要理解跟支持的時候,沒有提供相應的溫暖,這也是許多孩子跟父母發生矛盾的地方。
  • 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作為兩個娃的媽媽,每天都要跟家裡的娃溝通各種問題,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育兒過程中最明白的一點就是:別遇到事,就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真的沒用,孩子還很煩,嫌棄叨叨。我們家長需要明白的是,雖然理智腦比較高級,但是比起來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都是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所以,」理智人」、"原始人「這些人格名詞,在我們了解了大腦的構成後,就會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我們的「原始人」人格在我們的身體裡,是很佔優勢的。
  • 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別擔心,了解原因幫孩子防沉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所作所為反應的都是家長日常生活中的樣子,當孩子沉迷手機時,思索下家長平時到家是否就是時時抱著手機,盯著手機。第三, 網絡是一個可以逃避現實的安全區,很多孩子不願意跟自己父母分享心事,就會去網上,找一個陌生人去傾訴自己的情感,可是隔著手機屏幕,對方的好壞一無所知,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更加逃避現實,把自己躲進網絡的虛擬世界無法自拔。
  • 親子共讀繪本 帶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兒童文學博士周英(左)、國家二級諮詢師、兒童心理工作者湯淼(中)、兒童文學工作者柳漾(右)幫助孩子「全能感」過渡,家長是關鍵在為你朗讀: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為主題的沙龍上畫面想像力豐富,語言富有童趣卻不乏「小大人」的幽默。兒童心理工作者湯淼提出心理學觀點:在孩子的「全能感」逐漸消失階段,父母起到最關鍵的作用。所謂全能感是在嬰兒期,絕大多數孩子的需求都會得到滿足,因此,嬰兒具有「全能感」,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全能感逐漸消失。
  • 孩子性格冷漠怎麼辦?內心有愛的孩子,離不開家長「愛」的澆灌
    波波的表現是典型的「冷漠寶寶」,這種性格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發展起來的,這與長期以來孩子的生活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緊密相關。父母都希望孩子內心有愛,愛父母、愛自己、也懂得愛別人,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冷漠寶寶」呢?
  • 孩子脾氣暴躁,不願跟父母溝通,怎麼辦?
    兩位媽媽口中的孩子:一個直接把父母拉黑,一個說想死,並且都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可見情況都比較嚴重。這一切真的讓人感覺特別的痛心,其背後的原因也非常多,孩子的先天氣質類型,成長經歷,父母的期待,管教方式,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時,各自的應對模式……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親子關係斷裂,親子溝通根本無法正常進行——父母給孩子愛也好,要教育孩子也好,沒有好的關係,孩子根本就不願意聽,孩子不願意聽
  • 寶寶會說話前,父母試著使用「寶寶手語」,跟孩子溝通更順暢
    手語本來是殘疾人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語言,但是孩子在不會說話之前,其實與一個殘疾人沒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特殊的交流方式也可以被稱為手語。但是寶寶的手語和其他的手語不同,他只可以用來表達自己非常淺顯的需求且表達非常的模糊,只有長時間跟孩子待在一起的孩子的父母才能夠大致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使用寶寶手語有什麼好處?
  • 一起來玩沙盤遊戲,一起走進孩子內心的世界!
    這節目中,黃聖依帶著安迪一起去了育兒中心,她想了解自己怎麼才能跟安迪很好的溝通,為什麼安迪不經常正面回答自己的問題。當安迪與黃聖依一起走進陌生的環境時,安迪並沒有靠近黃聖依,反而離得有些遠,一臉不在乎的樣子。
  •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超神奇的兒童繪畫心理學
    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繪畫作品,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他們頭腦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畫,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一扇窗戶。繪畫是孩子的一種特殊「語言」,具有內在的邏輯和表現形式。線條、色彩、圖形、人物、環境、布局,顯示著孩子的性格、氣質、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當時的情緒特徵等等。我們要學會傾聽這種「語言」。
  • 家長必知:與孩子有效溝通的三要素
    > 親子溝通大講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家長,要怎樣做到跟孩子有效溝通呢
  • 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孩子未來難有出息,真的要糾正!
    許多家長都遇到一個問題——無法同孩子溝通。「孩子長大了話越來越少!什麼都不肯跟我們說!」「每次我問他學習的事情吧,他就嫌煩。」「真的教不下去了,說不行罵不行,還回回頂嘴!」扼殺孩子溝通的欲望一次,班上的孩子再次忘記做作業,於是我找了他家長來學校面談。
  • 教育孩子的10個最佳時機,父母把握好,他會越來越優秀!
    這種帶有負面情緒的暗示總會事與願違,孩子不會配合父母好好溝通。其實放學後,孩子正處於從學校回到家庭的轉折點,很需要父母正確的、正面的引導。父母應該傳遞給孩子一種觀念:爸爸媽媽是最親近的人,有什麼事情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說。
  • 父母的有效陪伴能讓孩子更加優秀
    這些真實的回答,讓我內心很沉重。爸媽們或許有各種各樣非常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真的很忙,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家長們要清楚地知道,當你今天忽略了孩子真實的需求,殊不知日後你有再多的錢都無法彌補對孩子的虧欠,等孩子長大了你想擠出時間去陪孩子,孩子早與你疏遠了。親子難溝通的現象如果我們做一下追因分析,這個苦果的種子就是爸媽們在孩子幼年時期親手種下的。
  •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愛說話會表達善溝通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說會道,善於溝通,一個會說話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更受歡迎,為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跟先天的遺傳因素有關,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家有二胎的父母應該很有感觸,往往老二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比老大的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