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劉是一個樂觀開朗,幽默健談的人,大家都很喜歡她。可最近一段時間不知道遇上了什麼煩心事,整天愁眉苦臉,長籲短嘆地,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她十三歲的兒子翔翔,原本從小到大都一直懂事聽話,學習成績在班上也始終排在中上遊,從來沒讓大人操過心,可自從今年升到初中後,就像變了一個人,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遲到早退,在學校抄作業,頂撞老師。回到家就悶在自己的房間玩手機,打遊戲。一句話也不願意說。
有一次小劉嘮叨了幾句,翔翔就和媽媽吵起來,把門關得啪啪響,再說他兩句,竟然開始罵人砸東西。氣的小劉的愛人打了他一巴掌,這孩子竟然收拾東西要離家出走。勸說,打罵,都沒用,眼看一個人人誇讚的『別人家的孩子』變得這麼油鹽不進,叛逆不服管教,小劉家兩口子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孩子不和他們溝通,也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干著急沒有辦法。
那麼為什麼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不服管教,出現封閉叛逆呢,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一個生理到心理都完全依附家長的階段,發展成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人格的獨立個體,這其中轉變的過程中,如果家長不具備科學的教育方法,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第一,有的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缺乏科學的認識,教育孩子只憑感覺憑經驗,對孩子言聽計從,溺愛包辦,要星星不給月亮,覺得不讓孩子吃苦就是愛孩子,這樣教育的結果就是使孩子變成刁蠻任性,不講道理,唯我獨尊的『小皇帝』『小公主』導致性格發育不完整,缺乏自理能力,一旦離開了家長的庇護,就會不能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融入不到新的集體,產生焦慮,暴躁的情緒,這時候父母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有的孩子就會表現為自我封閉,厭學棄學,嚴重的甚至引發抑鬱。
第二,還有一類家長,自我能力有限,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攀比心理嚴重,不會從孩子自身的優勢加以引導,而是整天嘮嘮叨叨,認為自家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優秀,這樣就會使孩子無形中感受到莫大的壓力,產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產生逆反心理,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第三,有的家長,脾氣暴躁,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一言不合非打即罵,這樣的家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使孩子變得膽小懦弱,見到家長就好像耗子見了貓,能躲就躲,要不就是倔強任性,逆反心理嚴重,你讓上東偏上西。溝通更無從談起。
總體來說,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教育理念也因人而異,缺乏科學的育兒理念,家長們難免會陷入誤區,其實,要想『小樹苗不長歪』
就要和孩子建立起正確的溝通模式,也就是所謂『內部語言』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對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加以正確引導。
關於「內部語言」,不同階段需不同應對
1很多家長不知道,溝通的基礎,早在嬰幼兒期就開始建立,從第一聲嬰啼,到牙牙學語,小寶寶雖然還不會用言語表達,但這個階段的感知能力最強,父母的哺育,和無微不至的愛護給予的安全感,建立起最初的信任。
2幼兒園到小學時期,這時候孩子學會了走路吃飯,初步的溝通,但在生活上,精神上還是完全依賴父母,還不具備認識,思考的能力,這個階段,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平等的相處方式,不能太過強勢,讓孩子害怕與你聊天。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孩子就會拿你當朋友,和你無話不談,從而使你更真實全面地了解他。
3如果以上兩個階段基礎打得好,接下來水到渠成,到了少年的所謂叛逆期,就不會出現太極端的情況,有了融洽的的家庭關係做基礎,即使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雙方都會保持理智冷靜的狀態,將心比心,取得滿意的溝通結果。
也就是說,家長從一開始就不要有強權思想,尊重孩子,不要只是『我說你聽』而是『你說我聽』然後諄諄善誘達倒『我說你聽』的效果。
家長該如何運用內部語言,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1首先,要想走進孩子內心,前提是尊重,尊重孩子,正視孩子的優缺點,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想法,
2、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懂得換位思考,不要因為自己是長輩,就居高臨下,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要和孩子交朋友,不浮躁,懂得傾聽,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3、用開放的心態包容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聰明的家長不會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去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比較,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而是懂得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從孩子全面發展的角度去考慮,不會盲目地施加壓力,從而塑造健康積極樂觀的人格。
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寶貝俗話說,為人父母必為之計深遠,教育子女其實是一個大課題,教育的成敗,從小的方面來說關係到一個家庭的美滿與幸福,從大的方面關係到社會和人類的進步,為人父母,需要好好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這一切,從學會內部語言,學會溝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