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爵制度是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歷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有不同的等級。
從歷史上看:封爵制度起源於何時,學術界到現在尚沒有定論;據《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無子、男二等。究竟怎麼樣,目前尚無史料準確定論。
「爵」是一種禮器,而且是一種規格和等級非常高的禮器。與封爵的「爵」屬同一個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用來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功能上相當於現在的分酒器和溫酒壺。流行於夏商周時期。在商代和西周青銅器的考古發現中非常常見。
我們不知道古代帝王在給貴族和諸侯封號時所採用的的「爵」位,是否和「爵」這種禮器有關,也不知道這兩個「爵」是不是同時出現;但是,從天子飲酒、貴族飲酒、諸侯飲酒,一直到普通的士飲酒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隨著身份地位的不同,飲酒的人手持的酒器是有嚴格區分的。
古代君王祭祀圖
《禮記·禮器》中就這樣的記載:「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從這裡不難看出:爵位的高低貴賤與酒器的「爵」是有關係的。可惜上面提到的只是「宗廟之祭」,所用的酒器也只出現了「爵」、「觶」、「散」和「角」 。 「天子之祀」和「地祗之祭」用上什麼酒器,我們不得而知。
青銅酒器的出現,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經濟狀況、等級制度、禮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這是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爵位有高低等級,酒器也有高低等級。有人把酒器作了如下劃分:一等酒器為爵、二等酒器為觚、三等酒器觶、四等酒器為角、五等酒器為散、六等酒器為壺。
筆者認為:古代爵位中的:公、侯、伯、子、男對應的酒器應為爵、觶、觚、角、杯。
觚:圈足,敞口,長身,細腰,口部與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