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或者古龍先生的小說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些江湖俠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簡直不能再瀟灑!他們喝酒的時候都不用杯子甚至都不用碗,直接大壇大壇的就開始喝。
有時候我就經常在想,古人的酒量真的就那麼好嗎?他們的酒又跟我們現在的喝的酒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現代人真的生活在古代,我們的酒量可以跟他們一較高下嗎,我對這件事非常好奇,所以就去了解了一下,現在分享給大家。
在《水滸傳》裡,施耐庵先生在描寫「武松打虎」這一段內容時,提到了景陽岡這個地方,這裡有一個酒家,上面寫著山上有老虎,三碗不過崗,若喝酒上山,則後果自負。那「三碗不過崗」是真的這樣嗎?真的只喝三碗酒就會連道都走不了了嗎?
在這篇文章裡,可可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古代的酒到底是怎麼樣的。
在說古代的酒之前,我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現在的酒。其實大家也都可以想到,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酒也肯定是在不斷地發展的,現在釀酒技術已經非常的成熟了,釀酒技術多樣化,酒的品種也各種各樣,比如說,啤酒,白酒,還有各種紅酒,葡萄酒,酒吧裡的各種酒,還有各種高檔酒。古代的時候主要以白酒為主。
關於酒的起源呢,在史料上有很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夏禹時期一個叫儀狄的人創造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所創造的。也有人認為釀酒的祖先是杜康。所以現在常用「杜康」這個詞來代表酒。但杜康這個人的記載卻很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的人。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原始的時期,可能由於野生果實沒有人摘取,所以就掉到地上腐爛了。但是這個果實中所含有的糖分遇到了空氣中的酵母菌,於是便發酵而形成了酒。當時原始人就感覺這個東西味道很好,所以就對它產生了興趣,然後逐漸認識了酒的規律,就生產了。我認為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可取的。
但是古代的酒它的過濾技術並不是很成熟,它釀出酒之后里面還含有很多殘渣,不是很清澈,比較渾濁,所以在古代還有「濁酒」這個詞語。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古人喝的那種酒,基本都是這種酒,不是特別乾淨這種。後來這個時代不斷進步,人們不再不再用野生果物來釀酒,就用穀物來釀酒。酒也就由「杜康酒」然後發展到現在後來的黃酒。不要認為古代的酒也特別單一,其實並不是。古代的酒也有不同的。在古代其實就有葡萄酒,這是西域的舶來品。這是在史料中有據可尋的。唐太宗平定南川後引入了釀酒的技術,於是釀酒又開始在國家盛行。從元代以後,開始逐步出現了蒸餾法的高度酒。
都說三碗不過崗。這可能會給大家一個誤導。會讓大家都認為古代的酒的度數肯定非常高,其實並不是這樣。古代的酒雖然說也多種多樣,但是這些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酒的度數都不高。根據唐代的記載,唐代過濾酒主要使用的是壓榨法,壓榨法就意味著還沒有蒸餾法出現,而沒有蒸餾法的出現,就意味著這個酒的度數最高也不過20度。因為如果它超過20度,就不會繼續發酵了。所以,根據這個我們可以大致推算出,當時的酒的度數也就在0度到18度左右。在元代出現蒸餾法,那時酒的度數可能會更高一些,跟現在的白酒可能就差不太多了,可能在30度到60度之間不等。
通過可可上面對酒的論述,大家應該對古代的酒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其實度數相當低。以後大家再在看電視的時候,可能也就不會被古代的那些豪放的俠客們的酒量所震驚了。古代人的酒量其實並不大。如果自己生活在古代,酒量可能也並不比普通人差。如果勇氣足夠的話,或者對自身的實力足夠自信,也可以在景陽岡這個地方喝完三碗酒之後,上山打打虎。那麼可能下一本名著中的主人公之一就由武松變成自己了。
當然這是一個玩笑話!
以上就是可可這篇文章關於酒的介紹的全部內容了,歡迎讀者朋友們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我還希望能找到更多,也跟我一樣喜歡歷史的朋友,跟大家一起分享歷史知識。感興趣的可以關注,謝謝大家。
希望與大家有機會的話能夠江湖相會,把酒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