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菩薩可以在大乘中一心修行而不退轉?原來有這三個原因

2020-12-13 念念隨筆

皆仁

我們知道在修行的路上,不是風平浪靜的,總會有起起伏伏,但是為什麼大菩薩可以在大乘之中一心修行,而不退轉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其中的原因。

在唐代般若三藏,對,他就是翻譯出《四十華嚴》的那位三藏大師。在他所翻譯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曾經這麼說道:

菩薩摩訶薩,發起菩提心,觀察十方六趣四生。

什麼是十方六趣四生呢?

鑑於有些讀者是剛接觸佛法,這裡就稍稍說明一下:

十方是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六趣是指地獄、畜生、餓鬼、修羅、人、天等眾生因業因而趣住所受報之處。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溼生、化生等三界六道有情產生的四種類別。

我們繼續來看經文中所說的。

菩薩觀察這十方的眾生,都是宿世以來自己的父母,因為造作了種種惡業,所以有些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之中受種種的苦難。

菩薩由此心生憐憫,而思惟:「應該要怎麼做,才能把這些眾生拔濟出來呢?」

也就是說怎樣把這些受苦的眾生從三惡道之中撈出來呢?

打個比方:那種感覺,就像是從小看著你長大、曾經照顧過你家的長輩,以前是開大奔的富豪,後來因為自己太作,把他自己的家業敗光了,淪落街頭,而正巧遇到了你。你顧念以往的情分,心中不忍,迫切想要拉對方一把。

菩薩反覆思惟,知道只有深入六波羅密法海之中,求佛種智,以佛的智慧才能救度有情眾生,讓他們出離生死之苦。

於是,菩薩就下定決心,發起大勇猛、無退屈之心,精進勤求而沒有絲毫的懈怠和厭倦,用種種的方便,求覓成佛的資糧、菩提道上的善法和善知識。

打個比方,那就像是背負全村希望,要攀山越嶺打敗大魔王,為全村人謀求生存下去的希望的勇士。

而菩薩在求取菩提的路上,遇到了帶領一干部下的大魔王,他們或許顯現天身,或者顯現人身,變成商人、甚至變成比丘、比丘尼,又或者是種種異類之身。

這時,魔王用大灰狼看著小白兔的神情,問菩薩道:「你這麼行色匆匆地,想要去哪裡啊?」

菩薩正色回答道:「我,為了一切的苦惱眾生,為了救度他們出離苦海,所以,我現在想要進入六度的大海之中,求取佛種智的如意寶珠,以救度一切貧乏的眾生。」

這時,魔王就假惺惺地對菩薩說:「哎呀,我當初發心的時候,也和你一樣一樣的。都是為了度脫那些苦惱的眾生,出離生死之家,希望度化他們出離輪迴的流轉,你不知道啊。當初,我穿越黃沙戈壁,經歷無人的曠野,饑渴交加,還在路上遇到無數窮兇極惡的盜賊,才抵達六度的大海之中。

不僅僅如此,我還遇到過那些來向我乞討頭、眼、耳、鼻、舌、身、手、腳,還有心、肺、腸、胃、肝、膽、脾、腎,乃至國家、城池、妻子、兒女、奴婢、僕從的人。

這些我都隨乞而施,他們要啥我給啥,從來都不吝惜,只是為了勤求智慧之寶。

這樣,我經歷了無量劫,生死流轉在苦海之中,雖然經過了無數的苦難,但還是不能得到無上菩提。所以,我就回向只求得到阿羅漢果,希望可以出離三界,得到寂滅涅槃。

我勸你啊,還是不要苦苦支撐下去了,還是自己好好獨修,我和你一起求阿羅漢果不好嗎?」

魔王說到這裡,見菩薩的臉色沒有絲毫的猶豫、退縮和躊躇,於是他又鼓動如簧之舌說道:「我常常會顧念那些墮落在三惡道中的眾生,他們常常忍飢挨餓,常常仰頭向天,盼望著誰來施捨自己一口。那些苦難可以說是逼迫身心,苦不堪言啊。

要知道,人命無常過於山水,而善知識卻難以遇到,如果你此時不信受,以後肯定會後悔的。

生死大海,流傳不定,而人的心,就像水中之月,哪裡有半點的真實可言?

那些惡知識易見易逢,他們常常勸人行持菩薩道,捨命舍財,希望可以趣向成佛菩提之路。

要知道,諸佛出世,就像優曇缽羅花開一樣難得,想要成佛的人如麻如粟,而得到佛果的人,千萬人中卻沒有一個。

你又何必如此不辭勞苦的行持菩薩道呢?應該為自己著想,好好求解脫,證得涅槃就算了。

要知道,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受盡種種苦楚,才能證得佛果菩提。

那些沒有智慧的人,一心勤求佛果,經歷了無量劫的苦難,都不能證得阿羅漢果,更何況是無上菩提呢?

這就像有人抓到了一隻婉轉啼唱的可愛小鳥,心中愛惜不已,抬頭見到有一隻金翅鳥出現在附近,於是他就放下手中的小鳥,想要去抓這隻金翅鳥。

誰知道,最後不但金翅鳥沒有抓到,而手中的小鳥也飛走了。

那些勤求的佛果的人,就是如此的愚蠢啊。他們為了求得佛果,而捨棄阿羅漢果,最後兩者都得不到。

我看你也是聰明人啊,還不如早早回心轉意,以你的智慧,今生一定可以證得阿羅漢果的。不用再管那些愚痴的眾生了,還是自己證果重要啊!」

不得不說,魔王的這番話還是很有鼓動性的,定力稍稍差一點的人,說不定就放棄了。

可惜,他找錯了說這番話的對象。

他面對的,可是菩薩摩訶薩啊。

什麼是菩薩摩訶薩?

那是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的簡稱。

什麼叫摩訶薩埵?

願大、行大、度眾生大,在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才能被為摩訶薩埵。

所以,魔王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落了空。

菩薩聽聞了魔王的話之後,反而轉增勇猛,發起了三種心:

一、一切眾生從無始劫經歷生死以來,都是我的親人或者朋友,他們現在身陷苦難之中,還不能解除痛苦,我又怎麼能夠捨棄他們而退還?

二、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給我衣食,對我照顧有加,如今身陷輪迴之中,受苦無間,他們的恩情還沒有回報,我又怎能退還?

三、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都是我的眷屬,親見他們沉淪在苦海之中,掙扎浮沉,我又怎能退還?

基於以上三種因緣,我不能退心,應該要更加勇猛地求證菩提。

如果證得無上菩提,得到一切種智,就能拔除眾生的生死苦難,讓他們脫離生死苦海,而得到解脫,安隱快樂。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菩薩摩訶薩在大乘之中,得以一心修行而不退轉。

往期文章:

皈依三寶時,應該如何發心,功德更為殊勝?了解一下?

什麼是三寶中的僧寶?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含義

原來佛滅度之後,佛法由這五人受持弘傳,了解一下?

佛經中說八萬四千法門分為五類,分別為不同的人而說

做菩薩有多不容易?四種菩薩如山心先了解一下?

相關焦點

  • 菩提心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
    文殊菩薩頂禮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菩提心三個字的含義,有的人認為很簡單,其實真正論述菩提心,十年也講不完,很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了正確發菩提心,單單就如何正確發菩提心,用了20幾年的時間。文殊菩薩的智慧化現的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修持分《大威德單尊》與《大威德13尊》,我們知道,如果沒有任何佛教修行的基礎,沒有修持前行,是萬萬不可以修持兇猛恐怖無比的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
  • 念佛和大乘佛法的關係
    一心不亂,念佛成片成為阿彌陀佛的老百姓就可以在阿彌陀佛的淨土裡修行了,不再六道輪迴了,因為在那裡就能得聞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了,這是一個很便宜的事。不過就是還需要修行,因為在世間沒有證得佛果,而修行大乘經典的人,可以根據修行的品級去西方極樂世界脫凡成聖,成阿羅漢或者佛菩薩。《觀無量壽經》云:「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2.斯陀含果,斷欲界九地四惑(修惑)中的前六種,還剩下後三種,由於還有後三種思惑,還要在欲界中的人間或六欲天,投生最後一次,所以也稱為一來果。3.阿那含果,斷盡欲惑的後三種殘餘,不用再流轉到欲界的果位,由於內心還有色界與無色界的習氣,之後投生色界或無色界,所以,也稱為不來或不還。
  • 琉璃觀世音菩薩造像,為什麼頭上會有個佛像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 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大乘佛法有哪三系?
    、緣起法,這是我們修行的三要素。你就可以看到了涅槃三點,心地三德秘藏,然後大乘佛法三系,以及悲、智、緣修行三要。   維摩詰居士他是用真心修,我們如果用阿賴耶識這個心來修,八識心來修也是生滅法,難以契入不生不滅的佛法,一開始就要成就心清淨,開發三德秘藏。
  • 連載《隨念三寶經學記》18:無著菩薩的閉關故事
    那麼他最初的信解是中信解,就是說退退進進;但是是廣大信解,他信樂大乘佛法。修閉關呢,閉了三年,一心一意念彌勒菩薩,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然後修彌勒菩薩的禪定,求見彌勒菩薩。可是沒有看到,三年時間沒有感應,沒有相應,退心了。想:哎呀,我業障重,還是下山吧。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當然,這一稱呼原始佛教並不承認,他們仍採用原來的名稱,直到今日依舊如此,這一點在緬甸,泰國等佛教中都有據可循。《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
    菩薩不舍眾生、兼利有情,不執「輪、涅」,故能成就無上佛道。(不若四果阿羅漢之隨緣利他,全無掛礙。)大乘佛教最初從部派中脫出,並不徹底:由於律法共用「聲聞戒」,所以布薩並不「獨立」。聲聞三學究竟圓滿於聲聞菩提,菩薩三學究竟圓滿於佛果菩提:其根、其源、其道、其果決然不同。所以,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都極為尷尬。
  • 在十方三世諸多佛菩薩中,有9位佛菩薩,我們是一定要拜的
    第三位菩薩是文殊菩薩,也早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經典中常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妙法蓮華經》開頭說佛現種種稀有瑞相,彌勒菩薩請問因緣,於是佛講出過去久遠劫前的因緣:過去無數億劫,有古佛出世,名「日月燈明如來」;之後有眾多佛陀出世,都叫日月燈明佛。最後一位日月燈明如來出家前是大國王,有七個王子;如來成佛後,七王子也隨佛出家修行。
  • 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
    1.淨空法師: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許多同修們常常感到我們修行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原因不得力?實在講就是不懂得修行的方法。念佛以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讀經也認為這個經典從頭到尾一天念個一遍、二遍也就行,這決定不是修行,而是發生了很大的誤會。
  • 修行中會被魔事障礙的根源在哪裡
    (《大乘起信論》卷1)而這個根本實義,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因,心真如的相應與轉依,開顯真如心的無量功德。因此談到修止,就是要能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找到祂以後,由真如心的體大,親證到一切法真如在染、在淨,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而由真如心的相大,親證到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性;而由真如心的用大,親證到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
  • 蓮光|《往生論注》告訴了我們什麼:地球之巔與大乘至極之法
    而在佛法中也有一法,可以稱得上是佛法之巔,唯我獨尊!什麼樣的法是大乘至高無上極致之法呢?那就是願生彌陀佛國的淨土之法。《往生論注》曰:「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怎麼理解這句話就是大乘至極之法呢?這裡先把書名號內的文字略解一下,然後再作分解。
  • 大乘修行人為什麼越修違緣障礙越多?
    所以,我們發了大乘心的人,遇到違緣更不要太在意,來世地獄餓鬼的痛苦在今生已經報完了,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啊!曾經戒賢論師晚年的病苦難堪,文殊菩薩告訴戒賢論師:『你過去二十世前是國王,因為暴虐人民,死了應該下臼杵地獄去受苦。為什麼你沒墮入地獄呢?因為你在臨命終時聞佛號、經聲,所以就沒下地獄。
  • 陽明心學|「致良知」與佛學思想「一心二門」(上)
    因此,我們可以大致地說,王陽明始揭「致良知」的時間是正德十六年左右。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形成過程正是他思想轉向佛學的過程,「致良知」一詞的提出就標誌著這一過程的基本完成。具體說來,王陽明思想轉向佛學的過程就是在《大乘起信論》的基礎上,以「一心開二門」為基本邏輯結構,重新詮釋天理與良知、本體與工夫的關係。《大乘起信論》相傳為馬鳴菩薩所作。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在現實生活當中,往往一個願意布施的人總比那些不願意布施的人,似乎心中的我會淡泊些。這句話的表達,語氣是很弱的,說的是「往往」願意布施的人,總比不願意布施的人「似乎」心中的我淡泊些,沒有說「一定」,為什麼?社會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行為:捐了一筆錢,但是逢人便說:「啊!昨天我捐了一筆錢,去蓋了希望小學,我捐了一筆錢給貧困的人買了很多衣服,你看我得了獎狀,我得了獎章。」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一定要記住
    《金剛經》又被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不知道有多少歷史名人都與金剛經有著不解之緣,背誦金剛經,書寫金剛經。我們修行最大的問題就是此心不能清淨,怎樣獲得清淨心是我們修行中最大的難題,也可以說是千古難題,這是我們修行的核心,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就為我們問過這個難題,一定要記住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
  • 記住這三點,菩薩隨時保佑
    很多人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裡,觀音菩薩都是慈悲的化身,世間也流傳著「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渡人舟」的佳話。在普陀山的觀音聖像更是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信眾來朝拜供養,其中不乏三步一拜的虔誠信徒,那麼為什麼他們會有如此大的信心呢?
  • 佛法修學的三個果位,阿羅漢.菩薩.佛
    若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法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就稱作菩薩,果位高於阿羅漢。菩薩不分別不執著,比阿羅漢的境界更高,又斷了一層塵沙煩惱障,但是還未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必須把妄想(無明煩惱)斷幾分,《華嚴經》講的四十一品無明只要斷一品,就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入一真法界。剩下的那些微細妄想,大乘經講要三個阿僧祗劫才能斷盡。然後取得最高學位就是佛。
  • 宣化上人《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一)
    如果有什麼難題,我一定用智慧劍一劍把它斬斷,再把這個人愚痴的舌頭割下來,換上一個智慧的。我會改造人的舌頭,也會改造人的腦袋。腦筋糊塗的可以換一個清醒的,誰的腦筋不清醒就得要來,但是我這種手術不是布施的,是要收費的,一萬塊錢就可以給你改造腦袋。  現在繼續講「論」字,為什麼我剛才說這《百法明門論》一定要說呢?沒法子不說,因為有個論字,論就是要說,說什麼呢?
  • 菩薩正行第9集 初發心菩薩應具備的條件及修學要點
    那麼菩薩性是何時才算具足呢?其實明心的時候還不算具足,見性了也還不算具足,還得要到十行位滿心以後,圓滿了菩薩性種性,這時候才算具足了菩薩性。所以在十行位滿心之前,都還有可能退轉為中品緣覺菩提,或者下品聲聞菩提的。至於真實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的入地心,對般若完全通達以後才會作到的。  接著我們要來談談,初發心的菩薩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叫作修行大乘法的菩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