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沒在上班/上學,根本記不起來今天星期幾。」
電子日曆,在如今可以說成為了不知今夕何夕群眾的救星。
回到電子產品還未普及甚至發明的年代,那時的人們,又是怎樣確定哪天放假呢?(手動狗頭)
古代的曆書起初是皇家的特權,從先秦至清朝,每一代都會設置專門掌管天文、天象、曆法的官員,用以判斷年節、兇吉等,以求國泰民安。
他們編纂的曆法,也是撰寫國史的重要依據。
記載著天文曆法的甲骨歷出土,讓考古學家推測,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國的曆法記載已經存在;
到了唐朝,順宗年間,出現了迄今已知最早最完整的曆書。
宋朝,官方開始發行曆書,以幫助非皇室成員進行生產生活,但價格過高,尋常百姓只能「違法」私印。
這種情況直到清乾隆年間才有所改善——國家不再對曆書進行壟斷,商家販售合法化。
由於這些曆法都由皇帝頒布,因此被稱為「皇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後,將「皇曆」改成「黃曆」。
古時候,黃曆的內容極為豐富繁瑣:陰曆陽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日常宜忌……從皇帝的行為準則到百姓農作時節。時至今日,婚喪嫁娶、喬遷開業等要挑選的「良辰吉日」,黃曆也是重要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國的「陽曆」和如今「公曆」每年同有365天,都是太陽曆,但並非擁有同樣的歷史。
戰國時期,我國就有太陽曆的出現,將一年分為十個月,以天幹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為名,如此十個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幹支的「廢日」,因此一年有365-366天。
與黃曆相似但歷史更悠久、時間跨度更大的萬年曆,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最早的太陽曆。
作為一種經驗總結,中國古代的日曆,或者說曆書,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對天地敬畏的體現。
從一本書變成幾張紙,掛曆幾乎在上世紀成為家家戶戶的標配。
新中國成立後印著毛主席頭像的掛曆貼在一進門就能看到的牆上、改革開放後充滿活力與進取精神的畫報成為掛曆圖案首選,
時裝模特與專業的日曆模特也許是很多人小時候對「美」的第一印象、上世紀末這世紀初港星照片和掛曆一起風靡全國……
在掛曆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年一年的變化,更是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審美情趣的變化。
雖然它不像曆書那樣面面俱到,只能起到基礎的記時功能,但簡單明了——表示假期的紅色字體是每個人都期待著的,重要的日子用紅筆畫圈,每天都有倒計時的興奮感。
檯曆是另一種傳統的日曆形式。從恭賀新禧的紅紅火火,到商務人士的暗色奢華,它的風格百變,見證了不同身份、年代複雜多樣的美學觀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獨特和熱愛的追求愈演愈烈,代表著部分人喜好的日曆應運而生。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手機裡一定有豆瓣/豆瓣電影,靠著文藝小資發家的豆瓣,也順勢推出了電影日曆。豆瓣高分電影、正版劇照與經典臺詞的搭配,讓你的工作日夜晚再也不片荒。
「這幅畫很眼熟,但不記得叫什麼名字。」
藝術薰陶第一步——世界藝術日曆。每天一幅世界名畫,以細節展示、詳細說明和掃碼音頻講解的方式印在日曆上,遇到喜歡的那幅,對當天的印象也會更深刻吧。
你一定在爺爺奶奶家裡見過老黃曆,如今,被稱為「新青年老黃曆」的單向歷出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書桌上。
「今日:宜社交恐懼」,用充滿時代特徵的話語填充宜忌,配以文學大師們的語錄,你的噹噹購物車永遠不會被清空。
和以上日曆的視覺主題不同,「聲音」是這種日曆的噱頭。
音樂日曆,從線上走向實體,它們的主題各有不同,一些主打「音樂史上的今天」,一些是單純的好歌推薦;專輯圖片與筆記區結合,今天這首歌又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觸呢?
日曆,從記時工具成為認真生活的細節,它的改變也是時代的改變。
當我們熟練地拿出手機查看日期,或許,一份日曆上留下的筆跡在回顧時會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