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進入臘月開始,很多的家庭就要開始準備年貨。這其中,必然少不了瓜子這一項。在看著春晚等待零點的鐘聲的時候,嗑瓜子的" 咔咔 "聲就如同鐘錶在讀秒,家裡來了客人時,磕著瓜子才能拉起家常,同時也能掩飾無話可說的尷尬……那麼,西瓜子、葵花子、南瓜子,哪種瓜子才是你家過年的標配?
葵花子原來是新人?
我們現在很多的家庭過年標配的是葵花子,但是葵花子其實是瓜子家族的新人。當然,南瓜子也是,不過,南瓜子相比葵花子的歷史,可以算得上是它的哥哥了。南瓜和向日葵都是來自美洲的食物,二者在16世紀上半葉傳入中國。不過,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南瓜子大概從晚清時期開始流行,葵花子大概從民國時期開始流行。
最早記載南瓜子大範圍流行開來的記載,是記載在貴州《興義府志》上的,興義府盛產南瓜,鹹豐年間的時候,就有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
葵花子大範圍流行開來的記載,則要晚得多。1930年,黑龍江《呼蘭縣誌》記載:「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最開始,葵花子是用來當做油料作物的,最先當零食吃的其實是俄羅斯人,隨著20世紀初連接中俄的中東鐵路通車,嗑葵花子的風氣被帶入了東北,我國才有了拿葵花子當零食的習慣。
但是,葵花子真正站穩瓜子家族第一把交椅的日子,其實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向日葵非常耐鹽鹼,適合在北方種植,且種向日葵可以肥田,其莖燒成灰後加水熬幹可以當肥皂用。於是,20世紀70年代,渾身是寶的向日葵被列入國家油料種植計劃,在高密度的技術培訓下,向日葵的種植面積開始激增。
葵花子的種植面積擴大、產量擴大,人們也就對它加大了關注,研究各式各樣的吃法,生的、熟的,炒的、煮的,甜的、鹹的,各式各樣的葵花子開始大街小巷的副食品商店、流動小攤上出現。二十世紀80年代,很多人都能記得,一兩售價幾分錢到一角錢的葵花子,用廢報紙折成的三角包著販賣的情景。不過,要是比起來歷史,西瓜子才是真正的大哥。
西瓜子:你們都是弟弟據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記載,從宋代人們就開始吃西瓜子;根據書中描述,在當時河北幽州有一種名為「瓜子」的土產十分出名,並向朝廷進貢。之所以有瓜子,是因為幽州盛產西瓜的一個變種——打瓜,又稱籽瓜。這種瓜外表長得很像西瓜,瓜皮淺綠色,有花條帶,但個頭兒比西瓜略小,瓜瓤是黃白色的。打瓜因拳打而食和含籽量多而得名,其籽有黑、紅兩種顏色。黑瓜子烏黑髮亮,紅瓜子色澤紅潤,兩種瓜子都是皮薄仁厚,酥香油滑,加工之後成為廣受歡迎的地方小吃。那時的幽州即如今的北京、河北、遼寧一帶,所以說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是西瓜子的故鄉,中國人吃瓜子的習慣正是從北京傳遍全中國的。
嗑瓜子這種風氣,在中國可是從上到下統一的,人人都愛嗑瓜子。萬曆皇帝「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潘金蓮一出場就是在嗑瓜子「那婦人每日打發武大出門,只在帘子下嗑瓜子兒(《金瓶梅》第一回)」;林黛玉一邊嗑著瓜子,一邊抿嘴兒笑,寶玉的丫鬟們則是一邊下圍棋或抹牌,一邊「嗑了一地兒的瓜子皮兒」。據1751年錦州海關奏報,「錦州海口稅務情形每年全以瓜子為要,系海船載往江浙福建各省發賣,其稅銀每年約有一萬兩或一萬數千兩,或竟至二萬兩不等」。
南方人嗑瓜子、北方人也嗑瓜子。在南方,吳越地區廣為流傳的《歲時歌》這樣說道:「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鷂子,三月種地下秧子,四月上墳燒錠子……」在北方,乾隆年間,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也記載了:「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
所以,歷史悠久的西瓜子、後來居上的葵花子、特立獨行的南瓜子,哪種瓜子才是你家過年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