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看南極電商:一本萬利和財務造假,哪個才是真相?

2021-01-14 手機鳳凰網

以保暖內衣起家的「南極電商」,卻在新年初始迎來了市值「寒冬」,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1月4日到1月5日收盤,南極電商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股價累計下跌近20%。輿論譁然中,關於公司財務造假的質疑也再次發酵。

面對市場質疑和股價重挫,1月5日晚,南極電商公告稱將實施回購計劃,擬以5億元到7億元的總額、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15元/股(含15元/股)的條件,回購約4667萬股公司股票。按公司2020年三季報歸母淨資產53億元計,此次回購計劃將耗資9%到13%的公司總資產。

不過,這一回購計劃並沒能很好阻止公司股價下挫。相比2020年7月近600億元的股價高峰,南極電商目前的市值已經蒸發了約350億元。截至2020年1月11日收盤,南極電商的股價為10.2元/股,市值為251億元。

這家毛利率堪比茅臺的老牌電商公司,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對此,節點財經將從商業模式、財務數據等多維度入手,全面拆解這家公司。

/ 01 /

看歷史沿革:

從賣產品到賣商標

葛優那句經典的「南極人不怕冷」廣告語,曾讓南極人火遍大江南北。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內衣企業之一,南極人創立於1998年,總部位於上海,公司最初以保暖內衣起家。

2008年,產能過剩明顯的南極人選擇關掉了所有涉及苦活累活的自營工廠生產線,開啟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這一模式下,公司僅僅保留了「南極人」這個品牌,通過籤約並授權供應商合作工廠生產「南極人」品牌商品,同時通過籤約合作經銷商,授權其銷售「南極人」品牌商品。這一模式下,公司僅僅賣吊牌,用戶買到的南極人有關產品,均由其他廠家生產。

2015年,南極人通過借殼新民科技成功登陸A股,同年公司剝離了絲織品製造業務,完成了向電商企業的轉型。

隨後,南極人逐步從保暖內衣電商品牌轉變成了超級雜貨鋪,產品除了傳統服裝,還有床上用品、男裝、女裝、童裝及母嬰,甚至生活電器和按摩器等。從行業上看,南極電商覆蓋了現代服務業、移動網際網路業務和貨品銷售,因此被戲稱為"萬物皆可南極人"。

/ 02 /

看商業模式:

規模擴大與質量把控矛盾突出

南極人的輕資產運營模式最早源於阿迪達斯,耐克等歐美服裝巨頭,並非其首創。這種模式下,企業逐漸放棄並不賺錢的生產業務,集中於品牌運營、營銷以及產品設計等上遊業務,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水平。

品牌授權模式既能賺經銷商的錢,又能賺供應商的錢,可以說是一本萬利:以南極電商為例,供應商需要向南極電商申請授權,產品才能貼上南極人的商標,經銷商需要南極電商授權,店鋪才能掛南極人的牌子,銷售其產品。只要產品暢銷,消費者願意為南極人品牌買單,這一模式就可以持續。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南極電商合作供應商總數為1113 家,其中主要合作供應商約500家;合作經銷商總數為4513 家,授權店鋪5800 家。

不過,輕資產運營模式下,產品品控對企業提出了挑戰。畢竟,消費者選擇品牌,更多是因為品牌本身的背書,以及對其產品品質的信任。一旦品牌聲譽受損,將對品牌授權模式產生極大打擊。

在南極電商模式下,隨著企業發展,公司規模擴大與質量把控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對南極電商來說,要想做大規模,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供應商,而供應商數量增多,則進一步將加大品控上的難度。

無法保障品牌和質量因此成了南極人近幾年被頻繁詬病的原因,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的吐槽也層出不窮。比如,2020年7月6日,商標為「南極人」的彩棉和服三件套、嬰幼兒內衣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存在繩帶不合格的問題,商標授權人即為南極人(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2019年,上海市監局對48個批次旅遊鞋、休閒鞋等老年健步鞋進行市場檢查和質量抽檢,南極人品牌男鞋抽檢為「不合格」;2019年3月,在國家市監局組織開展2019年第二批網售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中,不合格產品就包括南極電商的旅行箱包;2019年4月,江蘇省市場監管局點名北極巖戶外專營店銷售的商標為南極人的戶外衝鋒衣不合格;另外,根據公開數據,光是2018年1年,南極人的蠶絲被、內衣、童裝、捲髮器、按摩棒等產品,就共計14次登上國家質監部門及消費者協會黑名單,幾乎每個月都黑榜有名。

同時,南極人這一商業模式也難以迴避專利著作保護方面的問題。天眼查APP顯示,截至2020年1月,南極電商核心子公司南極電商(上海)有限公司被起訴的開庭公告有34條,涉及案由主要包括侵權、侵害商標權糾紛、不正當競爭等。

/ 03 /

看經營指標:

營收四年翻8倍

毛利率堪比茅臺

藉助賣吊牌模式,南極電商可以說是賺得盆滿缽滿。

借殼上市後,2016年到2019年,南極電商的營收從5.32億元增長到39億元,翻了近8倍;淨利潤從3億元增長到12億元,翻了4倍。財報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南極電商實現營收27.7億元,同比增長4.7%;淨利潤為7.2億元,同比增長19.9%。

從品類上看,南極電商主要包括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和移動網際網路媒體投放平臺業務。

在營收和淨利潤快速增長的同時,南極電商的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和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收入也在逐年增加。財報顯示,2015年至2019年,南極電商的上述兩項品類的收入總和分別為2.74億元、4.66億元、6.39億元、9.34億元和13.06億元。2019年,其品牌授權業務的淨利潤超過10億元。

吊牌模式下,由於沒有銷貨和庫存等成本,南極電商的毛利率相當高,堪比茅臺。財報顯示,2017年至2019年,南極電商最大利潤來源——品牌授權業務由於費用率低,毛利率分別高達94.85%、94.11%和93.36%,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91.22%、96.52%和94.85%,整體均維持在90%以上。

在如此亮眼的營收、淨利潤和毛利率數據下,南極電商卻面臨著財務造假的質疑。

/ 04 /

看GMV:

暴增異常

與員工增長速度等不符

2019年,興業證券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導投資人識別體外循環造假。在這份報告中,興業證券以「XX電商」舉例,提出六大疑點:淨利潤非常高而無明顯壁壘、無明顯競爭對手、非常輕資產的運營模式、財務數據質量差(應收帳款)、經營規模翻倍增長的同時員工數量下降、供應商和客戶高度重疊。當時,市場認為,該「XX電商」指的正是南極電商。

通常情況下,企業相關活動中,只要和錢有關,均需要記帳。所謂的體外循環造假,部分包括相關活動沒有記帳,存在相關財務數據造假的空間。

第一財經在2020年6月28日發表的《解密南極電商GMV暴增異象:經銷商頻變臉,子公司玩隱身藏玄機》報導中指出南極電商的多項財務疑點,包括經銷商銷售數據和GMV業績數據打架;多家南極人重量級店鋪多次更換經營者、店鋪經營者註冊地址和名稱經常變更,上下遊供貨商、經銷商之間存在難以解釋的資金往來,以及明顯的人事關聯等。

以GMV來說,2016年以來,南極電商的GMV增長可以說是突飛猛進。貼牌模式下,南極電商的GMV主要包括其經銷商在電商平臺銷售該品牌產品的成交總額。

財報顯示,2017年到2019年,南極電商全平臺GMV從124億元增加到306億元,增速分別為72%、65%和49%。不過,根據界面新聞計算,2017年南極電商的單店GMV數據已經處於負增長狀態,到2018年和2019年單店GMV增速卻大幅提高至32.8%和42.1%。

2019年,電商行業整體增速放緩,南極電商的GMV的增速依然高達49%,而阿里巴巴2019年財年總GMV的增速也僅為19%。上述矛盾讓市場質疑南極電商GMV增長過快,甚至可能存在經銷商刷單行為。

另外,高速增長的GMV背後,南極電商的員工數量和營業成本卻少有增長。員工數量方面,2019年年報顯示,南極電商的在職人員數量合計646人,2018年為584人,2019年應付職工薪酬為3735萬,2018年為2839萬,增長比例遠低於公司的業績增長。另外,其各項營業成本中,僅採購成本增長了1.34%,其他成本基本沒有變化。

員工數量不多,但年人均創收卻非常高也成了市場質疑的點之一。從南極電商的公開數據來看,公司2012年到2019年8年中人均創利增長超過10倍。與此同時,格隆匯發現,南極電商2018年社保繳納人數卻是披露數量的近三倍,因此質疑其隱瞞了員工數量以虛增淨利潤。

/ 05 /

看客戶:

高度重合

被質疑關聯交易

與此同時,市場還關注到了關於南極電商的更多疑云:公司上下遊供貨商、經銷商之間有難以解釋的資金往來,以及明顯的人事關聯等。

首先,是客戶和供應商高度重疊:財報顯示,2012年至2015年,南極電商主要有8家客戶及供應商。以2012年為例,南極電商品牌服務費和標牌使用費前五大客戶為江陰緣之戀、江陰萬家紅、江陰皇瑪、江陰金棉、浙江幸運馬五家公司;同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中,除了浙江幸運馬未曾出現,其它四家均出現了重合。

據野馬財經報導,在南極電商供應商和客戶名單中,一家名為「江陰緣之戀」的公司多次出現,它曾是南極電商2012年的第一大客戶、2012年的第二大供應商及2013年的第一大客戶等。2012年這家公司為南極電商貢獻了5164萬元營收,2013年又貢獻了3846萬元營收。

而這家公司和南極電商除了有業務方面的關係,還有不少人事關聯。上述報導稱, 緣之戀的法人陳春雷曾與上海南極人紡織品青島分公司法人姚凌宇共同投資了一家電商企業。上海南極人紡織品不僅名稱與南極電商有相似之處,其法人張錦福還曾與南極電商實控人張玉祥共同投資了上海南極人企業發展有限公司。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另一家公司義烏銀海服飾中:該公司旗下一家子公司法人李立新,與南極電商董事、副總經理沈晨熹分別為義烏一站通網絡科技的監事、董事。

可見,南極電商的客戶、供應商之間可以說是存在「緊密」關聯,市場因此質疑其相關交易的真實性及價格的公允性。 甚至擔憂企業利用關聯性,實現資金流出再流入,虛增銷售額。

此外,多家南極人重量級店鋪不停更換經營者也引起了市場關注:比如,2019年作為阿里平臺「南極人官方旗艦店」經營者上海偉宸突然註銷;2018年9月,南極電商2017年品牌綜合授權業務第二大客戶浙江晚秋服飾註銷;2018年12月,南極電商2016年品牌綜合授權業務第一大客戶浙江吉象紡織註銷。

針對員工數量異常、客戶、供應商名單重合等問題,節點財經試圖聯繫南極電商,但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回覆。

/ 06 /

看行業前景:

模式持續性被質疑

過去幾年,南極電商「賣標+弱管控」的商業模式,雖然給公司帶來不少亮眼的財務數據,但長久來看,市場對其商業模式的持續性存在不少質疑。

一方面,為了業績增長,南極電商需要進行大量授權,但由於貼牌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長久以往,恐怕會對公司品牌造成永久傷害。另一方面,南極電商授權的多是低端白牌產品,經銷商主要在阿里巴巴的淘寶和天貓、京東、拼多多、唯品會等電商渠道上開設線上店鋪。但隨著拼多多、京東和嚴選等電商巨頭也開始切入白牌領域,將和南極電商形成不少競爭。在下個階段,南極電商想要繼續維持增長,勢必需要其他突破。

一定程度上,南極電商自身也意識到了自身模式的局限性,也在尋求轉型。

2017年,南極電商收購時間互聯,試圖加碼流量生意。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南極電商通過時間互聯開展的移動網際網路業務在南極電商營收中的佔比正在逐步增加,2017年至2019年的佔比分別為24%、69%和64%。不過,相比品牌授權業務,這一業務的毛利率卻無法同日而語,僅為13.68%、8.37%和8.33%。公司想要順利轉型,道阻且長。

文 / A股頻道

出品 / 節點財經

相關焦點

  • 南極電商股價連跌,南極電商5年或盈利40億被疑造假 ?
    曾經熱銷「南極人」保暖內衣的南極電商(002127.SZ)股價加速下跌。 2021年的前兩個交易日,南極電商股價以閃崩形勢直奔跌停。1月5日晚,南極電商緊急聲明,近期,公司經營情況及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不存在違反信息公平披露的情形。 與此同時,公司閃電出手,宣布擬出資不超過7億元回購股份,以增強投資者信心。
  • 南極電商被指財務造假;羅森關東煮門店停業;恆大商鋪0元出售
    南極電商被指財務造假 南極電商被多個財經大V指責「財務造假」。近兩個交易日南極電商連續跌停,截止目前,其市值相較2020年最高點已縮水將近一半。今日,南極電商召開電話會議,南極電商董事長張玉祥稱,公司帳面資金足夠,投資人可以安心。公司將推出史上最大回購計劃。
  • 南極電商回應「體外循環造假」:IP授權本身就是高毛淨利率、輕資產...
    原標題:南極電商回應「體外循環造假」:IP授權本身就是高毛淨利率、輕資產運營   1月12日收盤,南極電商報收於9.23元/股,當日跌停。
  • 超5億大手筆回購難擋股價下跌 「吊牌之王」南極電商陷造假疑雲
    南極電商正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以「貼牌」的商業模式衝上A股的南極電商被質疑財務造假。當天,一份某證券關於「體外循環造假的識別」的研究報告截圖流傳開來,引起了資本圈熱議,一時間,南極電商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龍虎榜數據顯示,在兩個交易日內,有三個機構席位淨賣出超過2億元。南極電商去年7月份創下24.41元歷史高點,市值最高達近600億元。從高點至今的半年時間南極電商股價跌幅超50%,總市值蒸發超340億元。
  • 「吊牌廠」南極電商的崩潰:完美的公司都值得懷疑?
    渾水調研·挖掘上市公司價值,揭開資本市場真相撰稿|渾水研究院市值研究中心 金禾300億市值的「吊牌廠」南極電商(002127)竟然崩盤了。1月4日、5日,南極電商連續兩個跌停,截至1月6日收盤,報收10.3元/股。從去年7月最高價24.4元算起,到今年1月6日,僅僅半年時間就跌掉了近60%,市值蒸發超過300億。
  • 中國股市:南極電商股價腰斬,品牌授權要涼?
    南極電商「毛利率高達91.58%,堪比茅臺」「電商巨頭」「股價漲幅1.5倍」等標籤讓南極電商出盡了風頭。但是1月4號開門綠,不到半小時便跌停了。1月5號也是大跌9個多點。其實南極電商重去年七月份開始到現在股價就已經腰斬了。今年一月份也已經連續跌了7天了。
  • 南極電商:對「網上流傳的質疑公司體外循環造假的PPT」的澄清
    原標題:南極電商:對「網上流傳的質疑公司體外循環造假的PPT」的澄清   南極電商(SZ 002127,收盤價:9.23元)1月12日晚間發布公告稱
  • 南極電商股價閃崩探因 機構調倉、模式受質疑
    此前對於南極電商的造假傳聞又在坊間發酵。1月5日,南極電商發布異動公告,稱公司股票連續兩個交易日收盤價格跌幅偏離值累計達到20%,但公司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項,亦不存在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買賣公司股票的行為。一方面澄清,一方面公司祭出總額5-7億元的回購計劃以支撐公司股價。而此番回購亦是對外界流傳的「造假質疑」的表態。
  • 「吊牌王」南極電商開年無故吃倆跌停 卻意外帶火了一份2019年的研...
    這一波屬實讓股民們看懵了,甚至有人將其與開年最慘股康隆達相提並論。5日晚間,南極電商舉行機構投資者電話交流會,向機構投資者釋疑。南極電商董事長張玉祥在電話會上緊急喊話,稱將推出回購計劃,金額是歷次回購中最高的一次,分紅也會繼續。
  • 深解南極電商:吊牌生意的天花板和護城河
    圖二:南極電商和供應商、經銷商合作的數據來源:華金證券 渾水調研因此我們非常容易就可以在公司的主營業務上看出來,南極電商的主營業務就是網際網路的廣告業務投放圖六:南極電商經營性現金流和應收帳款三、急速擴張帶來品控硬傷一個企業一旦從自己生產製造轉型到品牌授權,難以避免的就是品控的問題。
  • 南極發現遠古生物化石被質疑造假,那麼南極金字塔是真實的嗎?
    ,直到近些年才有人類深入南極洲腹地進行探險研究,前不久傳出古生物學家在南極發現神秘脊椎生物化石的事件引起了轟動。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南極發現疑似金字塔的山峰,最早是有人通過衛星地圖上發現了這座像金字塔的山峰,不久後幾名極地探險愛好者聲稱來到了這座金字塔,並且還在金字塔面前拍攝了照片,然而這張照片被俄羅斯社會地理學的專家麥可指出純屬造假,理由是這座山脈所處的位置其實是陸地和海洋的邊緣,這裡的冰蓋每年都在不斷運動,任何建築都無法抵擋冰蓋運動產生的巨大破壞力,而且也沒有任何證明有人曾到達過這片區域
  • 瑞幸咖啡22億財務造假事件,律師怎麼看?
    在目前,據我所了解到的瑞幸財務造假,根據渾水的報告,其實是在2020年的1月份才爆出來的,就像他所謂的造假的數據也僅僅是2019年的三季度跟四季度的財務存在造假,但根據現在報導出來的數據,瑞幸咖啡的造假不單單是可能這三四季度,有可能是在上市之時就存在造假的問題。
  • 從瑞幸咖啡財務造假看市場力量對上市公司的監管
    這樣的激勵機制給律師發現上市公司造假,並主動發起集團訴訟代理提供了動力。正是因為以上市場力量發現了瑞幸咖啡財務造假行為,並針對瑞幸咖啡啟動追責程序,才導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按照監管規定要求瑞幸咖啡董事會成立特別委員會,對瑞幸咖啡財務展開調查,然後才有本文開始所描述的該委員會出具初步調查結果。近些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時有發生。
  • 一紙聲明分割瑞幸咖啡:還原財務造假事件,永安無需承擔審計責任
    作為瑞幸咖啡申報上市財務報表的審計機構安永,意圖通過「一紙聲明」來實現「分割」自己在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當中的「莫名」關係。其三,安永在對瑞幸咖啡上市申報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的過程中,嚴格恪守了職業道德和執業準則,做到了勤勉盡責,獨立審慎站在審計機構安永角度來看,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其審計機構的品牌公信力,從而必須向外界公開透明還原出事件真相。
  • 剛剛,A股電商龍頭正式回應體外循環...
    南極電商股價的重挫與公司的業績表現不無關係。去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下降0.49%,淨利潤僅同比增長11.51%。同時,貨幣化率、現金流下降更是引發投資人擔憂。但整體來看,市場對南極電商依然抱有信心。券商大多表示「長期依舊看好GMV增長趨勢」。就在年初連續兩天跌停期間,有人翻起了陳年往事。幾年前,曾有研究員以該公司為例大談體外循環造假,後來該研究員被調離研究所去了後臺。
  • 南極人轉變南極電商,品牌情懷還能賣多久?
    企查查資料顯示,南極人品牌主體為南極電商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簡稱南極電商),2007年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交易,總市值為295億元,法定代表人為張玉祥,實際控制人為上海豐南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南極電商公布的財報顯示,2018年總營收為33.53億元人民幣,其中,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收入接近9億元,同比增長44.74%,毛利率達94.11%。
  • 靠品牌授權助推業績增長 南極電商的模式能走多遠
    核心提示:南極電商近日發布的2019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淨利潤增長超過30%,其中,品牌授權業務立下了「汗馬功勞」。事實上,南極電商通過品牌授權來謀利的業務模式一直飽受爭議。在服裝企業奮力轉型時,這種品牌授權模式是否具備可複製性?南極電商的輕資產模式又能走多遠?
  •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 A股市場的看點在哪裡?
    回想2001年,安然公司財務造假曝光,直接導致該公司股票退市,公司破產;安然公司CEO傑弗裡斯基林被判刑24年並罰款4500萬美元;財務欺詐策劃者費斯託被判6年徒刑並罰款2380萬美元;公司創始人肯尼思萊雖因訴訟期間去世被撤銷刑事指控,但仍被追討1200萬美元的罰款。安然公司的投資者通過集體訴訟獲得了高達71.4億美元的和解賠償金。而安然公司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務公司之一。
  • 從速出清巨額造假者:財務造假退市標準首次量化
    這一規定引發市場熱議,有觀點認為,此次量化財務造假退市標準,提高了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從法治化角度說是一個進步或者探索;也有觀點認為,上述量化的數值均較高,讓造假者有了可鑽的漏洞,相當於縱容造假。「在這一點上大家不要有主觀的預設,好像所有上市公司都是不誠信的,所有上市公司都敢於造假,我覺得這個假設不成立。」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退市新規是多標準、多通道的退市指標組合,空殼股、垃圾股即便不因造假而退市,也會因其他的通道而退市;再者,新證券法之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不要用老眼光看新問題」。
  • 遭渾水做空之後,瑞幸被塵光研究質疑財務和業務數據造假
    報告顯示,塵光研究稱瑞幸咖啡(NASDAQ:LK)財務數據造假和業務數據造假。 截至收盤,瑞幸咖啡股價下跌0.85%,報35美元,盤中一度跌近5%。 1月31日,渾水研究公布了一份89頁的關於瑞幸咖啡的匿名沽空報告,稱他們正在做空瑞幸,因為後者是個「騙局」,是一家「基本面破產的公司」。渾水表示,他們認為這份報告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