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七夕節風俗知多少

2020-12-26 騰訊網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

因此,七夕這一天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賦予了「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的兩種內涵,近年,這一天又有了「中國情人節」的說法。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正式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們紀念七夕這一天、在七夕這一天祈願,往往也都圍繞著「心靈」、「手巧」這兩個主題,並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紀念形式和民俗活動。特別是古代,這些風俗是異常豐富而多彩的。

國畫:桐蔭乞巧

縱觀七夕民俗活動,多與七夕民俗的兩大主題:「乞巧」、「婚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從這兩大主題發展出的習俗。同時又因為這兩大主題與女人關係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紀念活動的主體是年輕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稱作「女兒節」,或稱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清代《月曼清遊圖》冊描繪的是大家閨秀一年12個月的貴族生活。其中一幅名為《桐蔭乞巧》的,正是對京中「七夕」風俗的描繪。全畫細緻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於庭院,然後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這就是清代七夕節盛行的「投針乞巧」,也叫「丟巧針」。與針線有關的「乞巧」活動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蛛絲乞巧」、「穿針乞巧」、「投針乞巧」、「蘭夜鬥巧」等。

唐·蛛絲乞巧

七夕織女賜新妝,挑來蛛絲盒中藏。

明朝結成玲瓏網,試比阿誰稱巧娘。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採縷,穿七孔針,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指一種小蜘蛛。唐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溼,花上乞得蜘蛛絲。」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也寫過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宋代《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喜蛛應巧」或曰「蛛絲乞巧」,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乞巧方式,女人們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稱喜子)放在事先準備妥當的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開盒子,根據事先設定好的標準評價蜘蛛一夜所織,來研判得巧豐寡。這個習俗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後來歷代驗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宋·穿針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鉤。

年年閨閣乞織女,男兒何曾求牽牛。

周處《風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唐詩人祖詠《七夕乞巧》詩云:「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迎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彩線連續穿過為巧。《醉翁談錄》:「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

「穿針乞巧」,是較早的出現的乞巧方式之一,即首先製作不同類型的多孔針,有雙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乞巧針,然後由年輕女性在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誰先穿過就是「得巧」。關於乞巧穿針的民俗最早始於漢,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最早記載了穿針乞巧的民俗:「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的記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不僅記有七夕彩樓,還有祭祀擺設,更包括了穿針乞巧的競賽規則:「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作為後續發展,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中則有:「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後世的穿針乞巧民俗基本以此為準繩。

清·丟巧針

佳節女兒約諸鄰,迭將水碗丟巧針。

日光照得龍梭影,繡出鴛鴦如意君。

《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或名丟巧針。清代詩人吳曼雲《江鄉節物詩》:「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乞巧的形式有所衍變,姑娘們不僅「穿針乞巧」,還會「投針驗巧」,也稱「丟針卜巧」或「丟巧針」,這不能不說死「穿針比巧」的民俗變體。程序是這樣的:在七夕正午時分,一盆清水置於戶外爆曬,一段時間以後,漂浮而至水面的塵土會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放在水上,有了薄膜的支持,針就會浮在水面,不會下沉。水中會出現不同的針影和波紋,如果出現花朵、雲彩、鳥獸的形狀,就意味著得巧了。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此民俗與明清兩代尤為盛行。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的記載就是上述驗巧的具體再現:「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所引《宛署雜記》也進一步印證了上述驗巧過程:「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還有一種傳說中的鬥巧方式,並不常見於民間,即「蘭夜鬥巧」,相傳是漢朝宮廷裡的遊戲,說有位宮女擁有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的技藝,她將這些小工藝獻給皇上,皇上便在晚上將之放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在上述幾種單純的乞巧民俗行為之外,民間漸漸衍生出了有關這一節日的慶祝、紀念方式。姑娘們除了會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還會擺上些瓜果,制一個香案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更有意思的是:在這個特定的日子裡,塗紅指甲,曬書,供奉摩侯羅等也同樣是古代七夕節比較比較普遍的習俗。

宋·染紅指甲

端午階前採鳳仙,小缽加礬細細研。

染紅女兒纖纖指,粉白黛綠更增妍。

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詞之七》:「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君不見東家女兒結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紅。斜簪茉莉作幡勝,鬢影過處繞香風。」

直到現在七夕節染指甲仍廣為流傳,在西南一帶的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用鳳仙花瓣染指甲,今日鄉間依然可見。取鳳仙花瓣和明礬適量放入碗中搗碎成糊狀。取少量已經製作好的糊狀物覆蓋在指甲蓋上,並用使用透氣度適量的樹葉,如構皮樹葉包裹手指,用棉線紮好。翌日拆開,指甲就是紅的。選擇透氣度適量的樹葉,如構皮樹葉,而不選用布條或者塑膠袋包裹手指,主要是因為布條透氣太強,糊狀物會迅速乾結。而用塑料布抱住手指,缺少透氣,會令手指不適。

宋·供摩侯羅

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

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

《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蘇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妍,製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稱為「湖上土儀」,有泥孩兒、鶯歌、花湖船等。《夢粱錄》載:「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叫摩睺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襴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宋許棐「泥孩兒》詩云:「牧瀆一塊泥,裝塑恣華侈。雙罩紅紗廚,嬌立花瓶底。少婦初嘗酸,一玩一心喜。潛乞大士靈,生子願如爾。

摩侯羅亦作"摩睺羅"﹑"摩訶羅"。唐﹑宋﹑元習俗﹐用土﹑木﹑蠟等製成的嬰孩形玩具。多於七夕時用﹐為送子之祥物。語本梵語摩睺羅伽(Mahoraga)。可惜,因為多種原因,就連馬未都先生在百家講壇中解釋「摩侯羅」時候,也語焉不詳。20世紀30年代傅芸子先生在《宋元時代的「磨喝樂」之一考察》中有這樣的記載:「它源出於佛典。自印度傳來,經過一番中土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美妙可愛的兒童。為「七夕節」祭物之一。」不免片面。實際上,此物始於唐代,稱為「化生」。鮮卑人叫它Mahoraga,可以譯作:車軲轆娃。「摩侯羅」早期是穿有服飾的泥、木、蠟偶,供養祈求生男孩。後演繹為送婚親家之禮物,因兒童喜愛,做了非莊重的玩偶。唐宋時名字還有:摩喝樂、磨合羅、摩訶羅等多種。宋元百姓漢語俗稱為「泥孩兒。」在摩侯羅的塑造上,以(宋)蘇州製作最為精巧。

清·拜魁星

七夕女兒祝織女,男士廟中拜魁星。

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

清代臺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清鄭大樞《臺灣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臺灣竹枝詞·拜文昌》詩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裡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鬥,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民間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臺兩地,特別是讀書人逢「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為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現在各地的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於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地歷年高考文、理狀元榜。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

金·曬書翻經

三伏朝爽曬書篇,庵院翻經結善緣。

近事信女樂相助,願修來世福壽全。

《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捲軸久則有白魚。」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曬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燕京歲時記》:「京師於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清潘弈雋有《六月六日曬書詩》。

晴空朗朗的盛夏,陽光熾熱,心情是何等的明快。到了農曆的六月初六,讀書人首先想到的是曝曬書籍字畫,去黴殺蟲,使之不腐不爛,以便傳之久遠。

伏天曬書,魏晉時早已興之,不過是農曆的七月初七,「郝隆七月七日出谷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世說新語·排調》)以後,才逐漸演變為六月初六曬書。無論是「六」還是「七」,曬書這種習俗都已經少見了。

習俗漸行漸遠,關於曬書翻經的小故事卻流傳至今: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END-

相關焦點

  • 漲知識|在古代,七夕不是情人節?
    一提到七夕,大家很自然就會想到「中國的情人節」——鵲橋會、定情、看著星星互訴衷腸、收禮物……但實際上,在古代,七夕的傳統習俗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根!本!無!關!七夕節的來歷到底是什麼?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快把這些有關「七夕」的知識告訴孩子吧!「七夕」的歷史淵源如今提及七夕,不少人賦予其新的色彩——中國情人節。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七夕:天上「牛郎織女」相會,民間「女兒節」乞巧「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七夕也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 雙七蘭夜穿針節 七夕節的別稱知多少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 【網絡中國節】我們的節日·七夕
    如今,七夕往往被視作「中國情人節」。說起來,從古至今,它也確實是個無比浪漫的節日,包括愛情主題在內,其內涵遠比許多人了解的還要廣泛。冷知識一:七夕為何又叫「女兒節」?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時間是農曆七月初七。
  • 變味七夕節,鮮花和巧克力讓「乞巧節」變成「中國情人節」
    今天是農曆「七月七」,眾多商家和自媒體以「中國情人節」做宣傳,帶火了鮮花和巧克力。但是在這個中國傳統節日裡,只用鮮花和巧克力來慶祝是不夠的,至少是不準確的。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 七夕節的涵義,何止「中國情人節」這麼簡單~
    七夕節的涵義,何止「中國情人節」這麼簡單~ 2020-08-24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夕為什麼又叫「女兒節」?古代情人節是七夕還是元宵節?
    但是隨著時代不斷變遷,西方情人節逐漸佔據主流,而我國傳統節日七夕卻倍受忽視,這不得不說是傳統文化的流失。 相信很多人看到古代情人節,到底是七夕還是元宵節時?腦海中都會出現一個大問號。 大家都知道七夕是中國情人節,而元宵節則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這兩個節日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 同有七夕,中日兩國的七夕節到底有何不同?
    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便是七夕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同時七夕其實也是日本的一個傳統節日。七夕來源於中國,一說到七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甚至很多人認為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就是中國的七夕節的來源,其實並非是這樣的。
  • 基督徒如何過七夕節?
    這幾年,隨著商業炒作以及一些文化人的推動,七夕節成了中國的情人節。很多戀愛中的男女除了2月14號情人節外,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也會好好享受下浪漫情懷。而不少商家也藉此推銷各種產品,吸引著人們的眼光。不過有些基督徒卻覺得,七夕節來自於異教風俗,基督徒最好不要參與。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言論呢?
  • 七夕習俗知多少?(文末有福利)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 中國七夕節VS西方情人節!為何中國傳統節日氣氛越來越淡?
    為何說中國七夕節氣氛不如西方情人節?8月25日就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或者說是為了紀念牛郎和織女之間矢志不渝愛情的「中國情人節」,中國的每一個節日都有著其特殊的含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還是許多中國人仍然在慶祝七夕節,但大多數商店的氣氛並不像2月14日那麼熱烈。每到西方情人節,大小商店、商場中都堆滿了各種鮮花、巧克力、心形裝飾物,一派浪漫氣氛。七夕節起源於漢朝,現已被中國政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七夕節——中國情人節的由來、傳說、習俗.......
    今天小編為你們大家普及下小知識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七夕一直被稱作中國「情人節」。七夕的美麗傳說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於中國的情人節。
  • 「七夕」:中國的情人節
    又聯想到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歲月裡,不知有多少社會精英含冤離去,多少美好事物慘遭荼毒…… 在中國民間,對於「七夕節」而言,除了歌頌牛郎織女對於愛情的忠貞不渝之外,其中還含有另一層意思就是「乞巧」,因為「心靈手巧」向來就是我們民族對於女性的褒譽之詞。
  • 今日是七夕節,看看古代文人是怎麼描寫七夕節的?太漲知識了
    今天是七夕節,也就是俗稱的「中國情人節」。人們對七夕節的了解,一定離不開「牛郎織女」這個美麗傳說,相傳只有在這一天,牛郎織女才能鵲橋相會。曾經幼稚而充滿幻想的我們,也經常在這一天仰望星河,試圖找尋牛郎織女是否真的在鵲橋相會。
  • 古代女子如何過七夕?求得肯定、求得寄託,七夕節是習俗也是心酸
    牛郎織女從漢代開始,中國民間出現了七月初七乞巧的習俗,舊時的七夕習俗主要包括「乞巧」、「穿針」、「乞壽」等充滿農業文明的色彩。七夕節作為古代僅有的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節日,從這些民俗事象中也不難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生活的狀況,以及在古代父權社會的大環境下產生的獨特的文化心理。
  • 原來日本人和韓國人也過七夕節!
    七夕將至,在多數人眼裡,七夕節就是「中國情人節」,無非就是情侶們出門約會、遊玩。但其實,在古代七夕節就演變出了許多習俗和傳說,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傳統和含義。一直以「中國情人節」的印象出現在我們記憶裡的七夕節,究竟還有著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呢?
  • 聚焦| 「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一張圖了解真正的七夕節
    聚焦 | 「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一張圖了解真正的七夕節 2020-08-25 0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來歷
    誰曾想到,一個很普通的七夕節居然過出了春節的感覺,昨晚每家飯店都是滿課 ,想吃上一餐,對不起,請排隊半小時以上,浪漫是需要時間的,同樣,恢復營業的影院也是一票難求,估計這和疫情那麼久,終於找到一個年輕人對口的節日了,不消費一下豈不是浪費良辰美景?
  • 中國的情人節不是七夕節?那是哪一天?
    在這個節日傳入中國後,很多小情侶便也開始跟著「過節」了,並以此來紀念他們的愛情。但與此同時,很多人也開始注重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的情人節是農曆的七月初七,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七夕節,但其實,這是千百年來人們的一種誤解,七夕節並不是真正的情人節。
  • 2020北京公園七夕節活動有哪些?
    ➤玉淵潭公園:看「萬物共生」燈光秀  今年七夕節,北京推出七夕系列文化活動,七大主場活動之一的「我在玉淵潭等你」活動將運用時尚的光影藝術,展示七夕節的魅力。手鞠是一種由中國古代蹴鞠演變而來的民間手工藝術,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可以親手製作一枚手鞠鑰匙扣,給家人或朋友送上自己親手製作的一份心意。遊客還可以在科普互動活動中,學習植物與顏色的歷史起源、植物染色與化工染色的對比等知識,並親手製作扎染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