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0年7月23日成都市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GDP),至此,四川省21市州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全部出爐。
根據昨日成都市官方媒體成都發布報導,初步統計,成都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98.63億元,同比增長0.6%,這也就意味著成都經濟也正式由第一季度負增長轉正。從名義增速來看,同比增長0.85%,增量69.85億元,增量居全省首位。但是如果從全省高達2.12%的名字增速來看,成都仍低於全省近1.3個百分點。
與成都接近8300億的經濟規模相比,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顯然要弱小得多,其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363.87億元,還不到成都的六分之一,但是從增速來看,應該是恢復得還不錯的,去年該市GDP達到2800多億,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將一舉突破3000億大關,成為該市第二個破3000億城市,但是由於今年大環境不穩定,能否實現目標,目前還不好說。
除綿陽之外,省內還有宜賓、德州、南充三個過千億的城市,不過除宜賓增速比較靠前之外,其餘兩城均不樂觀。特別是靠近成都的德陽,目前還處於負增長狀態。
預計全年,仍將只有綿陽、德陽、宜賓、南充、瀘州、達州6個城市經濟總量超過2000億,與去年基本持平。樂山和涼山預計2021年突破2000億。
其餘12個市州經濟規模都很低,總量都在700億以下,其中最落後的甘阿兩州甚至GDP還不到200億,所以四川省內的貧富差距還是觸目驚心。
最後說下省會城市成都,從成都佔全省比重來看,相較於去年,首位度繼續提升,上半年的情況來看,高達37.5%,接近同為西部城市的西安,西安首位度則高達38%。
對於成都來說,首位度高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在於聚集資源的能力,一個強大的城市能吸引四川省內甚至西部地區其他省市更有優質的資源,特別是人才的引進,至關重要。另外一個繁榮的成都,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資,引進更多的企業入駐,通過各方面來壯大自己,並保持大城市持續發展,有效避免西部地區優質資源更多流向一線沿海城市,也有利於成都構築2000萬人口大都市,符合國家中心城市地位。
當然事情都有雙面性,有優勢也必然有劣勢,劣勢在於,首位度過高會導致省內發展失衡,比喻成都的規模相當於第二城綿陽的6倍,第三大城市宜賓的七倍,後面的差距就更大可,這不利於省內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無法反映出成都作為該地區核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因此,完全可以這樣說,四川省的發展成也成都,敗也成都,關鍵就在於成都如何發揮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