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娛樂,我們應當如何看待?筆者以為,人畢竟是感性和理性兼具的動物,禁欲主義和縱慾主義都並非良策,調和它們相對更有益一些。對於藝術的娛樂功能,我的看法如下:
一、正視娛樂功能
藝術的娛樂功能是指通過藝術欣賞活動,獲得精神的享受和心情的放鬆。亞里斯多德認為,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當滿足的權利,藝術應當使人得到快感。他說:「消遣是為了休息,休息當然是愉快的,因為它可以消除勞動工作所產生的睏倦。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認為不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於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人們都承認音樂是一種最愉快的東西…人們聚會娛樂時,總是要弄音樂,這是很有道理的,它的確使人心曠神怡。」先秦的音樂美學名著《樂記》也明確提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這裡更是直接地說,音樂本身就是為了快樂。所以說,藝術給人們帶來的愉悅感受本就是人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愉悅歡快的心情本就是人之天性,視娛樂為洪水猛獸,當不足取
二、反思過度娛樂
然而,當代審美文化的娛樂功能指向有了新的變化,這就是過度娛樂。
首先,當代審美文化的娛樂化不是審美文化的局部狀態,而是一種正在全面開花的趨勢,即它正在把所有的藝術審美活動娛樂化。
其次,這種正在普遍化的娛樂性審美文化威脅著審美文化的精神性品質,具體而言,它導致了真正的喜劇性和悲劇性在審美文化中的隱匿。在今天,大量的「搞笑逗樂」是沒有嚴肅的人生關切與發人深思的反諷的,在此,「一點正經也沒有」除了油滑與痞氣,就是對一切神聖與質樸的東西肆無忌憚地開涮。如果說真正的喜劇會引發某種「含淚的笑」,即總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悲劇性的話,當代審美文化的「偽喜劇化」只會激發一種「反胃的笑」,因而沒有任何悲劇性的意味。當代審美文化除了「搞笑逗樂」地娛樂大眾外,還「感懷動情」地娛樂大眾,比如大量的流行音樂、濫情小說與電視。這些藝術複製流俗的悲歡離合,因此它雖然很容易引起人們的經驗性共鳴卻很難震撼受眾藝的靈魂,它強化流俗的經驗與觀念而絕不會改變這些經驗與觀念。所謂「感動得快,遺忘得也快」,這大概是當代審美文化偽悲劇性的顯著症狀。這是文化的過度娛樂所帶概論來的最大惡果。
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我以為,對待娛樂必須明確一個「度」的問題,即必須要有「娛樂限制」或「娛樂禁忌」的意識。正如孔子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他認為,藝術包含的感情必須是種有節制的、有限度的情感。這樣的情感符合「禮」的規範,是審美的情感。這種娛樂的「度」的最集中表現,就在于堅決抵制娛樂的過度化傾向。至於原因,我們可以看看奧爾德斯・赫胥黎和尼爾・波茲曼的觀點。英國作家赫胥黎在1932年出版了一本名為《美麗的新世界》的科幻小說,在書中他預言在未來真正威脅人的不是令人厭惡的專制獨裁,而是招人喜愛的審美娛樂。這一預見是非常有洞悉力的。對此,當代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大為贊同,並加以強調說:「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重新被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變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要,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タ,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其警示意義不言自明。
綜上所述,面對當下審美娛樂泛化的趨勢,我們一方面應當正視藝術的娛樂功能,同時對它也應保持著一種反思的態度,否則,我們在放鬆身體的同時也必將放逐我們無處安放的靈魂。
1.每三年一次的「米蘭三年展」是義大利項全國和世界宣傳義大利設計的窗口,設計師一對這個展覽的形成 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丹麥設計師___________設計了一系列各種式樣的燈具,其中「PH 燈具」以其柔美的照明效果成為丹麥戰後的設 計精品。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
▼
「正確答案」
1.吉奧·龐蒂
2.保羅·漢寧森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
▼
「參考答案」
簡要論述日本設計迅速發展的特點及其對發展我國現代設計的借鑑意義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
▼
「參考答案」
不定期更新藝術考研
上岸同學的經驗心得
與考研必備的小常識
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們哦
掃描二維碼即可諮詢
獲取更多考研內容和資訊!
同時還有資料大禮包等你來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