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老婦,假裝是一名被狐狸附了身的女巫,知曉每個前去算運勢人的隱私,通過幫他們算吉兇斂財。
可實際上,這個老婦並沒有通天地的能力,她之所以能知道別人不為人知的隱私,是因為她有一幫專門打探消息的手下,她擁有了一張巨大的關係網,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她都知道。因此,她將這些事情用在算命上,達到她欺詐的目的。
當人找她算未來時,如果她說對了,就說是對方做了什麼好事,積了德;如果她說錯了,就說是因為對方做了不可告人的錯事,受了報應。
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沒有真本事的人,遲早也混不下去。故事的最後,這個假女巫的惡行被揭露,她只得倉皇逃走,後來也不知所蹤。
故事雖然沒有那麼曲折,但故事中老婦頂著的「女巫」這個頭銜,卻令人引發深思:女巫到底是什麼?女巫和巫女一樣嗎?我國歷史上存在女巫嗎?
女巫到底是什麼?
在文學作品中時常有巫師的身影,比如女巫把小孩子們都變成老鼠的懸疑恐怖電影《女巫》,比如巫師們擁有超強魔法的《哈利波特》,比如《白雪公主》中的壞巫婆,比如《藍精靈》中的反派男巫格格巫等等。
西方在古希臘文明時期就有對巫師進行記載,巫師會巫術,其中有男也有女,男的叫男巫,女的就叫女巫。
女巫通常都以年長女性居多,是一群利用特殊才能,主要是魔法,為人佔卜吉兇、祈福、施咒或作惡。
在西方童話故事裡,她們的基本配置就是「黑貓」、「掃帚」和「黑袍子」。
如果是壞女巫,則是長著陰溝鼻的老太婆,如果是善良的女巫,則會是穿著顏色鮮豔衣服的可愛女孩。
實際上,所謂的「女巫」大多是懂得醫術、識草藥的正常女性,但因為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歐洲出現接二連三的災亂,比如教會大分裂,英法百年戰爭,大饑荒,黑死病,以及各種宗教戰爭等,使歐洲經常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
於是,為了維護教皇權力與社會安定,剷除異端,會「魔法」的女巫成為了眾矢之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她們遭受到巨大的迫害。
1484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八世頒布敕令:「她們絕不可被饒恕,她們十惡不赦、荒淫無恥。」隨後,他發動所有的神職人員參與到鎮壓巫師的行動中去。
於是,巫師就被描繪為恐怖的、作惡多端的、散播瘟疫等壞人形象。而大眾也逐漸認為所有的天災人禍都是巫師引起的,對巫師尤其是巫女深惡痛絕。
三年後,《女巫之錘》一書出版,書中將作惡的魔鬼與會巫術的巫師結合在一起,在當時,這本書幾乎人手一本。而歐洲許多國家也都利用書中的識別方法,對女巫進行「審判」。
此外,對於那些不順從教會的人,也都會被誣告成巫師,被斬首示眾。
而對女巫的測試,也是十分荒唐。
比如「漂浮測試」,如果誰能在水上面漂浮,那就代表著是女巫,該殺;
比如「體重測試」,因為女巫會騎著掃帚飛翔,所以她們的體重肯定很輕,如果有人體重過輕,那就代表是危害人間的女巫,該殺。
這場藉由「獵殺女巫」之名的審判席捲歐洲300年,約有十萬「巫師」被處死,尤其在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地區更是慘烈,其中絕大多數死者都是女性。
後來,人們逐漸發現對於巫師的存在是缺乏事實根據的。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興起,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傳播和推廣,人們的認知也越來越理性和科學,所以關於使用魔法或巫術的巫師傳言,也不攻自破,對女巫的審判才接近尾聲。
女巫和巫女一樣嗎?
女巫和巫女乍一看,傻傻分不清,可其實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巫女,為日本的神職人員,除了能擔任祈禱、驅邪、祭祀等職務,傳說還可以傳達神的意志,類似於「神明代言人」;而女巫,指的是會使用魔法或巫術的女巫師。
在日本的動漫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巫女角色或巫女元素。比如《美少女戰士》中的火野麗;《犬夜叉》中的桔梗;《魔卡少女櫻》中的觀月歌帆等人物。她們穿著特定的巫女服,肩負著自己的使命。
在歷史上,日本比較出名的巫女有天鈿女命、菊理媛神等人,而日本巫女的最高職階為齋王,只能由日本皇室女性擔任。在任職期間,她們必須身心合一,奉獻給神明,不可以與他人有感情。但退位後,可以婚嫁。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身份的演變,現在的巫女雖然仍是日本重要的職業,不過她們只是神社中輔助神職,負責參拜作法和打掃工作。
但想要成為巫女也已經沒有什麼門檻了,只要是身心健康的未婚女性就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巫女最初被認為是「神的妻子」,所以寺院和皇室時常會與巫女發生親密關係,從而與神「交流」。因此,日本最初巫女的角色大都是「巫娼」。
我國歷史上存在女巫嗎?
一提到妖魔鬼怪和神仙,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可對於我國的「巫師」卻是了解甚少。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巫師」能成為主要正面角色的也是少之又少,這難道說我國真的不存在女巫嗎?
很顯然,不是的。中國的女巫文化與日本的巫女文化以及西方的女巫文化都有所不同。
我國巫文化出現較早,我國的女巫也被稱為巫祝,祝史等。
女巫首次被記載是在商周時期:「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旱暵則舞雩;若王后吊,則與祝前;凡邦之大災,歌哭而請。」
女巫的作用是「以舞降神、與神溝通」,負責驅邪、祈雨、祈禱祥和等工作,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她們並不是閒雜人等,屬於官職人員,管理她們的官員叫做司巫。不過,她們並不具備飛翔的能力。
根據巫女職能的不同,她們所穿的服飾也會有所差別,祭祀太陽的巫女要穿赤衣,祭祀月亮的巫女則要穿白衣。
不過,對於中國是否也像日本那樣有「巫娼」一說,根據王書奴在1932年所著的《中國娼妓史》中,他表示在殷商時期存在大量「巫娼」,她們將自己獻身給「神」,換取食物和受到庇護,類似於「神娼」。
而後,這些女巫漸漸演變為「娼妓」,是「娼妓」的起源。但這種想法,因缺少更多證據,所以至今仍受到歷史和文化學者的質疑,並未認同其所言。
但女巫文化在兩漢後期逐漸消失,而且魏晉南北朝時,是佛教道教大發展時期,而後來的歷代,也是以道教和佛教交替盛行,所以巫文化也在道教和佛教的發揚下,逐漸消失。
隨著社會的進步,女巫的地位與形象也逐漸惡化,到後來,女巫的敘述也只在文學作品的虛構形象中可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對女巫的解釋為「以裝神弄鬼、搞迷信活動為業的女人。也叫巫婆。」
因此,根據對女巫這一詞的定義,也能側面說出對女巫形象的判定。
所以,中國的巫師文化以及女巫形象,經過科學的檢驗後,大家都已知道它們屬於封建迷信,是代表著落後文化,因此,中國的女巫文化也逐漸解體也就不足為怪了。
對於文學作品中的女巫形象或者是真實的女巫現狀,大家都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