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框淺談
隨著繪畫脫離祭壇和牆壁並走向架上,便出現了獨立的繪畫作品外框.伴隨著藝術理念和畫派風格的不斷變化,外框的藝術也在不斷演進。從古典到現代,從材料到裝飾風格,外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需求也在不斷變化。
在材料上有木頭、石膏、PVC材料、不鏽鋼等。在裝飾風格上從古典的煩瑣到現代的簡約,甚至出現了無框畫。在品讀造型藝術史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外框是隨著歷史的推進而不斷創新發展的,其演變過程也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
一件油畫作品沒有配製外框的裝飾,不能說是完整的,除了決定於作品本身的內在品質之外,決定它的品位高低和價值大小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與之相配的外框。為油畫作品配置一個合適的外框,可以說是油畫創作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油畫保護的第一件事。也就是說,從實用的角度看,油畫外框對畫作有著保護作品使之不受到侵蝕或碰撞損壞的功用,也充分考慮到人們的觀摩、欣賞效果。從審美到實用角度油畫外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三分畫,七分框」之說。
在這裡並非否認畫本身的品質,而是強調外框對於整體作品的關係而言的,兩者好比紅花與綠葉的關係,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幅作品的完整性,往往是在最後的配框和裝裱,或經某種特定環境下的場合展示之後才顯示出來的。
每個時代,每種畫派的油畫外框不盡相同,不同的作品內容、作品風格以及作品類型,與外框風格、類型以及顏色的關係都大有講究。西方傳統油畫歷來就十分講究外框的裝飾作用,古典時期的油畫外框具有外形豪華精緻、色澤金碧輝煌的特點,能顯示出油畫作品高貴並襯託出油畫質感的典雅細膩;而色彩明麗、情調歡快的巴洛克時代的宗教、宮廷油畫外框用的則是氣勢恢宏、壯麗豪華、動感多變的風格;洛可可時代的夢幻、情調的神話傳說油畫作品用的是律動細緻、深沉尊貴、典雅豪華的外框;到了巴比松時代的楓丹白露作品的油畫外框還是沿用傳統的風格,有的是精雕細琢、瑰麗奇巧,有的是創意古樸、色彩淳厚,正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外框開啟了「百花齊放」的花樣繁多的新局面。
從整體上講,在古典油畫中,外框只是起到襯託裝飾的配角作用,外框僅僅是建築和油畫作品的附屬品,它是建築的一部分,對繪畫起著框架和裝飾的作用。油畫外框出現在建築的牆壁上時要符合建築的莊嚴、肅穆、崇高的古典主義精神,同樣對古典油畫的精神要求也是一樣的。這時期的油畫外框帶有濃烈的宗教意味,它的樣式風格總體來講顯得華麗、煩瑣,精妙入微。也只有與信仰有關的物品才會得到毫不吝嗇的裝飾,它顯現出宗教所擁有的權力感和榮耀感。
這時期的油畫外框就像是一個封閉式的框架,正像是著名理論家沃夫林所說的:「整體看起來畫面的填充物就像為了這個框架而做,或者說這個框架正好為這個填充物而做」。像法國羅浮宮的「心臟」——阿波羅畫廊中的外框其實肩負著雙重的裝飾作用。
一方面,它是建築的一部分,建築的氣勢和精神要求作為裝飾的外框以及浮雕與之相適應,古典外框在樣式上是煩瑣的,甚至是奢華的。色彩上顯得錯金鏤彩。正所謂一花一世界,外框在藝術樣式上的煩瑣和在色彩上的金碧輝煌顯示出那個時代的審美傾向,更注重追求一種崇高的精神狀態。
另一方面,它影響著繪畫的構圖和風格,在古典時期繪畫的構圖上大都遵循著「米」字結構。這個「米」字結構正是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中論述的:「黑色圓面還受到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以及由垂直中心軸和水平中心軸相交而成的十字的影響。」
古典時期的油畫中的構圖形式受畫外框的四條邊裡面的張力的牽制和約束,由於有了油畫外框,裡面的畫作和外框的關係就像是圖與底之間的關係,外框產生一種圍欄的效果,它在某種程度上保護著畫面的內容不被外界的事物幹擾和破壞,它的線條、動態、光線的分布等方面的形式語言都統一在框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