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畫七分裱」,中國獨門絕技,能讓破損字畫起死回生!

2020-12-07 中國藝術金融網

點擊藍字

默默關注

我國歷史悠遠,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工藝技藝。

古代稱裝裱為「裱背」,亦稱裝潢,又稱「裝池」。書畫裝裱既是我國傳統工藝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書畫藝術獨有的表現方式。精美的書畫作品是書畫本身加上優良工藝裝裱結合的產物,其缺一不可。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精美的裝裱會使畫作更加具有藝術觀賞價值。關於裝裱工藝在行業內一直保持著三個原則:裝飾性、保護性、實用性。

圖 ① 冊頁

圖 ② 扇面

書畫的裝裱大約有冊頁、扇面、手卷、橫幅、立軸等形式。之所以要分這麼多種形式,是為了滿足不同的使用場景,獲得不同的審美趣味。

從最小的冊頁開始說。冊頁就像一本手帳,可以放在案頭,展於手中供人把玩翻看,也方便出行時攜帶。而扇面,有的如字面意義般地裝成摺扇或者團扇了,有的會把扇子形狀的畫心單獨裝裱,做成鬥方掛在牆上。

在此之後,更大幅的作品就不能由可以在手頭把玩的載體來承載了。比如手卷,是橫向展開的長條,左右盡頭各有一個畫軸,平常捲起來,看的時候可以平攤在桌子上。把它變成上下展開,就是立軸,可以掛在屋裡。這類結構對畫心的保護相當到位。捲起來之後,這些看似冗餘的材料會把畫心包得嚴嚴實實的。

圖 ③ 手卷

圖 ④ 手卷

古代,宣紙或者絹是我國書畫的主要載體,由於它們具有柔軟易碎、質地薄的特點,不利於長久性觀賞,古人便開始研究如何提高其保存時長。

最初基本是用布帛、麻紙等材料加固書畫背面,這個過程稱為「裱背」。裱褙通常是一層到多層。後來為了追求美觀,人們除了在書畫背面裱紙或者布帛以外還會對其進行裝飾,如用綾、絹做成用於鑲嵌書畫的邊框,這樣既能讓畫更舒展、美觀,又能提高牢固性和觀賞性,讓書畫以懸掛的方式供人欣賞。

可見,書畫傳統藝術是促使裝裱工藝誕生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裝裱工藝又能提高書畫作品的價值,讓其能夠長久保存,得以發展。因此,裝裱工藝和書畫藝術的發展是彼此聯繫的,宛如鳥之雙翼,相輔相成。

圖 ⑤ 裱背

現存可以了解的最早相關史料,是唐代書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記載的「晉代以前裝裱不佳,宋時範曄,始能裝裱」。

在南北朝時期書畫裝裱的技藝有著很大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帝王對書畫的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派人四處搜求畫作大量收藏。這對書畫裝裱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這一時期出現了以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楊子華、曹仲達等為代表的著名畫家,這個時期畫家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賦圖》、《北齊校書圖等》等。但是這些經典作品流傳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原作了,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裝裱技術不完善

圖 ⑥ 洛神賦圖

圖 ⑦ 洛神賦圖

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家統一,中國美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無論是皇宮貴族,還是民間世俗對書畫的收藏興趣都有增無減。

唐朝的字畫裝裱藝術在形式上,繼「捲軸」式以後又發生了「掛軸」式和「書頁」式兩種裝裱形式。裝裱技術在這一時期已經程式化,唐朝裝裱藝術的發展標誌著中國書畫裝裱藝術進入初步成熟階段。

圖 ⑧立軸

宋王朝建立之初,繼承了南唐後蜀的舊有制度,設立了「翰林書畫院」,並且將繪畫納入科舉考試之中。隨著皇室對繪畫的重視,書畫作品隨之增加,與此同時書畫裝裱也隨之興旺起來。捲軸式是宋代常用的裝裱形式。

在後來的北宋宣和年間,又出現了「宣和裝」這一裝裱技法,又稱「宋式裱」。宋代的書畫裝裱理論著作《紹興御府書畫式》,這是一部關於宋代宮廷裝裱藝術的理論著作。據宋代的《畫繼》記載:「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由此可見宋朝的書畫作品收藏的富有。書畫作品的富有極大的促進了書畫裝裱藝術的發展

圖 ⑨宣和裝

圖 ⑩宣和裝

元代繪畫成就突出地反映在文人志士的作品當中。元代著名黃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圖》,雖因 「焚畫殉葬」而被分成兩段,但是這兩段都仍然完好無損的保留在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當中。能保存到現在的元代書畫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這一時期宮廷設置專門機構來管理裝裱書畫

圖 富春山居圖

明清裝裱藝術在中國書畫裝裱的歷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聞名全國的「吳裝」。「吳裝」的優點是布料輕柔,而且裱料配色純淨。吳裝和書畫裝裱專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書畫裝裱藝術的發展已經非常完備。

圖 立軸

中國的書畫裝裱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各個時代各個地區都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裝裱工藝,近百年來,我國的裝裱藝術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藝術流派。在裝裱流派中除了京派以外,蘇派、滬派、揚派外均產生於長江中下遊地區。

圖 立軸

蘇派的裝裱藝術風格清新淡雅,畫件平軟。揚派的出現要晚於蘇派,其製作工藝上更善於仿古、整理舊畫作。滬派的風格則介於蘇派和揚派之間,他吸收了蘇派和揚派的特點並融合發展成為自己的流派特色。京派作為北方的裝裱藝術流派有其獨特的風格,繼承了宣和裱的藝術格調。

除了以上所述的四大流派以外,在書畫裝裱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流派,如:湖南裝、廣州裝、徽裝等眾多書畫裝裱工藝流派。

圖 立軸

於裝裱師而言,一個沒有書畫知識的裝裱工作者,是談不上書畫裝裱,更成不了裝裱師的,裝裱工作者要集書、畫、鑑、理論於一身。

只有具備相應的書畫藝術素養,裝裱師才能解讀作品的內容,並基於傳統知識理論,藉助不同的藝術手法對書畫進行完善和延伸,讓裝裱形式與書畫內容能更好地融合、統一,提高作品的價值、美感以及藝術性。

了解歷史,可以照當下,了解藝術,可以知美醜。

微信號:藝金國際影視傳媒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三分畫,七分裱,吳裝蘇裱知多少!
    以沈周、文徵明、唐寅與仇英為代表的明代「吳門畫派」文人畫,尚意趣、精筆墨,繼承「士氣」的元人繪畫傳統,表現自己的品格情懷。文人畫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吳裝蘇裱・世代風雅蘇州書畫裝裱修復技藝著文人思想,而書畫裝裱藝術也講求「技在畫裡,藝在畫外」,反映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內在美」的審美觀。這也是藝術格調高雅的文人畫與書畫裝潢意境的內在統一。選料對蘇裱作品是至關重要的。
  • 【裱畫知識】三分畫七分裱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裝裱工藝歷來被視為一幅書畫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傳統書畫作於宣紙和綾絹之上,宣紙質地纖薄、柔軟,一經墨色浸染,往往褶皺不平,既減弱了墨色的神韻,也不便於觀賞和收藏。裝裱後,書畫加固加厚,丹青妙墨也更有意境。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數百年來歷經諸多名家裝裱。在一次裝裱過程中,裝裱師一時疏忽接錯了段落。
  • 名人字畫要不要裱?
    為了能讓名人字畫保存的時間更久,更能耐得住歲月的摧殘,所以才出現了裝裱工藝。 名人字畫裝裱簡單地說就是將名人書寫、畫好的字畫作品配以宣紙、綾、絹、宋錦等裝裱材料再用天然麵粉製成的糨水粘料黏在一起,以實現良好的展示、保護和收藏的目的。優秀的字畫裱件具有形美、挺拔、柔軟和保存壽命長等特點。
  • 三分畫七分裱,裱畫常識知多少?
    古人說:「古蹟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  起初「驚燕帶」不貼實,能飄動,後貼實,純為裝飾。「畫心」上下端可加鑲錦條,稱「錦眉」,亦稱「錦牙」。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副字畫還稱「中堂」。立軸的幾種裝裱樣式如下:
  • 一裱千年!上饒俞文軍,以手工裝裱技藝,為字畫增色添彩
    破損字畫修復前破損字畫修復後2018年,準備多年的俞文軍專程赴杭州中國美院附近學習專業字畫裝裱,特別是古字畫修復技藝。俞文軍在欣賞自己的書法作品俞文軍裝裱演示俗話說,「三分畫心,七分畫裱」,鮮花也要綠葉扶。
  • 人靠衣裝,畫要裱裝,認識書畫手工裝裱的種種好處……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人靠衣裝、馬靠鞍裝、佛靠金裝、畫靠裱裝」,書畫作品也是這樣,經過裝裱後的書畫作品平整堅挺,易於舒捲張掛,不僅能給作品帶來保護作用,而且還能增加視覺上的美感效果,也只有裝裱之後的作品,才能發揮作品最大的效果。
  • 三分畫,七分裱,收下這份畫框裝裱指南
    經此遭遇,後來在參觀展覽、藝術工作室時,每每見到與畫作相得益彰的精美畫框,總是迷戀不已。中國古語「三分畫,七分裱」所言非虛,更深刻認識到畫框裝裱實為一門藝術。也常暗自琢磨,新時代的 畫框裝裱,怎樣裝出現代感,讓陳列更具藝術範?
  • 三分畫七分裱,揭秘裱畫常識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裝裱工藝,在書畫上被重視度很高。中國傳統書畫作於宣紙和綾絹之上,宣紙質地纖薄、柔軟,一經墨色浸染,往往褶皺不平,既減弱了墨色的神韻,也不便於觀賞和收藏。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於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
  • 當代工匠丨裝裱匠人如何為字畫做「嫁衣」?
    裝裱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裝裱過後的書畫作品便於保存、流傳和收藏;裝裱也是一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書畫作品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摺不平,經過託裱畫心,使之平貼,再配以相應的綾絹,裝裱成各種形式的畫幅,才能使筆墨、色彩更加豐富突出,增添作品的藝術性。
  • 三分畫七分裱--油畫框
    在裝飾風格上從古典的煩瑣到現代的簡約,甚至出現了無框畫。在品讀造型藝術史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外框是隨著歷史的推進而不斷創新發展的,其演變過程也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從實用的角度看,油畫外框對畫作有著保護作品使之不受到侵蝕或碰撞損壞的功用,也充分考慮到人們的觀摩、欣賞效果。從審美到實用角度油畫外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三分畫,七分框」之說。
  • 人靠衣裝,畫仗裱褙.
    依據現代漢語詞典,裱畫更為精準的表達是「裱褙」,亦作「裱背」。拆解開兩字,分開了解:書畫的正面向外者,謂之裱。簡單記憶:礻字旁代表裝裱用綢緞,而右邊表就是畫表面。無染素紙襯託其背者,謂之褙。礻字代表的綢緞,粘連著無字畫的那面。所以,但凡裱褙都是雙面的工藝噢。掛軸的畫作部分稱為畫心。
  • 如何裝裱字畫,這些字畫裝裱知識你知道嗎
    步驟三:方心、託心。將字畫心用裁刀方裁整齊,一般情況下的畫心我採用溼託法。所謂溼託法就是在字畫心背面噴水後刷上漿糊,之後再覆上一層生宣紙。步驟四:上牆掙幹。託好的畫心必須上牆掙幹,一邊上牆一邊用棕刷子崩平,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字畫崩壞掉了。一般情況下,上牆的字畫心要等五六天才能夠自然掙幹。
  • 畫框有三分畫,七分框之說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關於字畫的文化知識那是很豐厚的,其中字畫裝裱中就有很多的講究。畫框,一般指繪畫作品的具有裝飾作用的邊框,畫諺中有所謂「三分畫,七分框」的說法。
  • 字畫該怎麼裝裱 自己裝裱字畫只需要注意這幾點
    俗話說得好「佛靠金裝人靠衣裝」,就連字畫也是同理,古語有言「三分畫七分裱」可不是白說的,可見字畫的裝裱有多麼重要了。裝裱的好,不僅能提升字畫的保存年限,起到保護紙張的作用,還能順帶提高字畫的顏值,讓畫面變得更加美觀。那麼你知道如何裝裱字畫嗎?其實無需請專業的人士,你自己就可以搞定!
  • 《盧青說畫,自說自畫》不是很成熟的畫,裝裱起來感覺也很好
    民間有句俗語『三分書畫七分裱』。這是強調裝裱對於一幅字畫的重要作用。有人就誤會了,認為裝裱比畫面本身還重要。有點輕視了書畫家了。其實不是只有中國書畫重視裝裱。我看到西方也有這種觀點,他們說『畫框是對畫家的獎賞』。而攝影作品在展覽時也要裝上框子。
  • 書法字畫裝裱價格一般是多少錢?
    字畫在保存、收藏過程的經常會受到煙塵、潮溼、蠅蟲等環境影響,為了讓作品收藏的年數更久一些,一定要給字畫進行裝裱,有句古語:「三分字畫、七分裱」,裱畫水平的高低對字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的畫家也許就是一個出色的裱畫大師。一張字畫需要好的裝裱來承載它的藝術氣息。
  • 「中國辣王」李永志現身鄭州,燴麵館裡表演獨門絕技「三辣同吃」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嵐10月4日,「中國辣王」李永志現身鄭州,在一家燴麵館裡,為大家表演了他的獨門絕技「三辣同吃」,讓圍觀者驚嘆不已!應大家的盛情相求,「中國辣王」李永志在飯店裡當眾再次表演了他的獨門絕技:三辣同吃,即吃一口辣椒、吃一口大蒜再喝下一杯高度白酒。桌面上放著一瓶沒有開瓶的53度白酒,一碟幹辣椒,一碟溼辣椒、一碟大蒜。幹辣椒是店裡最辣的幹辣椒,而溼辣椒為較辣的朝天椒。表演中,李永志泰然自若,就像吃點心一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