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在地裡勞作
收穫的仔姜
村民們在放姜種
一丫生薑,成就一名鄉村致富帶頭人;一副擔子,承載起鄉村奔向小康之路的希望;一份榮譽,成為一記鞭策,令她懷揣責任,為民謀福。
她就是威遠縣新店鎮民富村黨支部書記劉紅。在今年12月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範後,她坦言: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記者 丁潔 文/圖
創業「試水」
當好致富「先行者」
12月16日,冬雨綿綿。威遠縣新店鎮民富村村委會辦公室裡,支部書記劉紅和村幹部們忙著準備村委換屆選舉材料。來不及喝口水,也來不及歇口氣,採訪都是見縫插針——這雷厲風行的作風,和劉紅早年「試水」種植鍋爐生薑時一樣。
民富村種植生薑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村裡就有零星種植,不成規模,也沒多大技術含量。從2000年開始,村裡有少許幾家開始種植「鍋爐姜」,在外打工的劉紅和丈夫回到家鄉,看到了生薑種植的前景,也加入其中。
第一年,克服了技術和經驗難題的劉紅,從親戚家借了4000多元錢買來姜種和鍋爐,紮下大棚,布下管道,試著種了一次。結果出人意料,當年他們就喜獲豐收,淨賺了兩萬多元,夫妻倆信心倍增。第二年,兩人繼續種植,又賺了十多萬元!
然而,創業路上多風險,就在兩人以為會很平順走下去時,因為買到了有問題的姜種,第四年的時候,他們不僅顆粒無收,還虧了4萬多元錢。好在劉紅樂觀,越挫越勇,換了姜種,再一次投身到生薑種植中去。
所謂「鍋爐姜」種植,就是在大棚地裡埋設管道,再用鍋爐燒水通過管道循環為生薑增溫,促其反季節生長。每年國慶過後下種,春節就有嫩薑上市,分批播種依次銷售,一直可賣到次年4月。本來要6月前後才能上市的嫩薑,春節就能吃到,價格自然是傳統姜的好幾倍。
燒熱水很簡單,可溫度的把控非常關鍵。燒鍋爐必須24小時守候,如果「閃」了火,溫度不穩定,兩三個小時就可能導致全大棚的生薑減產甚至無收。
寒冬臘月,為了燒鍋爐,劉紅和丈夫夜裡十一二點才能睡下,凌晨四五點就要起床,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20多畝地,300多噸姜種下去,7口鍋爐,分布在不同的山坡上,劉紅爬坡上坎,一趟走下來要花一個多小時,走得氣喘籲籲一身汗……就是靠著這樣一步步的摸索,一點點的勞作,劉紅成了種植「鍋爐姜」的大戶,最高峰時期,靠著種植生薑,收益過百萬元。
漸漸地,村裡150多戶村民都加入了這個行列,「鍋爐姜」也因此成為民富村的一大特色。
創新方式
帶領村民做大產業
在民富村行走,一個個大棚裡,蔥鬱的姜苗生機勃勃,預示著接下來的豐收。
作為村裡較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劉紅在帶動村民種植「鍋爐姜」上幾乎不遺餘力。對此,民富村12組村民周群英感受頗深。
2013年,周群英找到劉紅,說自己也打算種植「鍋爐姜」,但一沒有門路,二不懂技術,又不熟悉行情,想請她幫忙。
劉紅和丈夫合計了一番,推薦周群英購買貴州姜種。之後,劉紅又跑上跑下,帶著周群英去買鍋爐,指導鋪設管道、傳授種植技巧等。這一年,靠著「鍋爐姜」種植,周群英賺了一萬多元,第二年因為產量高,加上行情不錯,她一下子賺了近二十萬元,算是真正踏上了一條致富路。
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帶,事無巨細、毫無保留——像周群英這樣被劉紅領上「鍋爐姜」種植路子的村民,在民富村不在少數,靠種植「鍋爐姜」一年收益幾十萬元的種植戶也比比皆是。
長達十餘年的探索和實踐,民富村重點發展以「鍋爐姜」為主的反季節生薑,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實現「小康夢」的新路子。種植「鍋爐姜」,每畝放姜種15至20噸,純收入可達15萬元。現在,民富村全村種姜面積已達1200餘畝,放姜種2萬噸。
同時,生薑種植還創造了大量的勞動崗位,每當栽姜、挖姜時節,廣闊的田地裡便圍滿了勞作的村民。15組的脫貧戶劉玉平就是其中的一位。2014年脫貧以後,劉玉平就在劉紅的生薑種植基地務工,一年能掙七八千元。和劉玉平一樣在劉紅的生薑種植基地裡務工掙錢的,村裡至少有五六戶。這也成為民富村防止返貧的有效利器。
閒暇時,劉紅掏出手機刷起了抖音。她玩抖音,可不是為了消遣,她的抖音號上發布的視頻,大部分都和生薑有關。靠抖音直播帶貨網銷生薑,劉紅帶著民富村的村民們創新銷售方式,再一次引領了潮流。
今年,劉紅種植了25畝鍋爐姜,產量300多噸,全村產量預計兩萬噸。因為疫情影響,鍋爐姜的收穫和銷售遇到大問題,這可急壞了劉紅。
為了把姜賣出去,劉紅使出了渾身解數。為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當地黨委政府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種渠道幫助村民對外銷售,而村民們在劉紅的帶領下,也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開拓起了網上銷售渠道。這些平時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農村婦女姐妹,搖身一變,成了賣生薑的網絡主播,抖音、淘寶、騰訊等各大直播平臺,都有她們的身影。
孃孃們的「椒鹽」普通話,獲得破百萬的點擊率,收穫到了北上廣等大城市和全國各地的生薑訂單,民富村的生薑燃起了冬天裡的第一把火,把村民們的日子燒得紅紅火火。
創意服務
挑起擔子奔小康
張貼公示信息,填寫表格,整理資料,送去鎮上……一整個上午,劉紅都在跑上跑下。
2014年開始,劉紅擔任起了村幹部。去年,前任支部書記退休,村民們一致推選她為新一任村支部書記。和單純的種植生薑不同,這份工作的職責是全面的,也是瑣碎的——除了村上的發展大計,還有村民間張家長李家短的小事,這讓劉紅感覺到了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分量:「這是大家對我的信任,也是自己在身份上的另一種轉變。」
秉承為民服務理念,在村政務信息公開欄上,劉紅的電話號碼從公布出來的那一天起,就成為了每天24小時開機的「熱線電話」。劉紅時常會接到村民們的電話,這個諮詢一下土地信息,那個詢問一下社保難題,不論是凌晨還是深夜,她都仔細接聽,耐心解釋。
有一天凌晨5點多,村裡的一位老人就給劉紅打電話訴苦,原來,因為和鄰居之間爭土地邊界,兩家人吵得不可開交。這個訴苦電話打了一個多小時。儘管因頭一天晚上加班到零點,劉紅非常疲憊,卻仍在電話裡充當「知心姐姐」的角色,不了解事情經過詳情不能立判對錯,她只能耐心開導和安慰。掛斷了電話,劉紅立即起床洗漱,來到老人家裡,專門解決這個事。
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當上了這個書記,就不再只是自己個人,而是一個村的人……」劉紅很是感慨。她每天都在忙碌,大多數時候是在忙別人的事,但一想到能讓村民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和睦起來,她又覺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民富村村幹部鄒芳看來,劉紅的勤勞務實,大家都有目共睹,也對整個村委領導班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劉支書的帶領下,我們都學會了要有責任心,班子團結又和諧。」
而在這樣的領導班子共同努力下,民富村多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進入市級文明村行列。不久前,劉紅被授予四川省勞動模範稱號。她說,這是榮譽,更是鞭策,她要繼續為村民服務,帶領大家發展壯大生薑產業,讓更多的人發家致富奔小康!
【來源:內江市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