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紀英
這裡是商機遼闊的天堂之門——未來十年,中國醫療健康的市場新增量高達10萬億,到2030年將達16萬億之巨;中國居民每年拿出收入的10%用於自費醫療;中國亞健康人群超過10億;慢性病患者超過4億;中國老齡人口數量佔比12.6%,超過日本總人口;等等。
這裡是溝壑萬千的煉獄之海——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建成了完美無缺的醫療健康體系,事關生死的疑難絕症絡繹不絕,看病貴、看病難的痛點如影隨形,席捲全球的疫情則是最新挑戰,連巴菲特都對全球醫療體系憂心仲仲,他曾喊話川普,「別管什麼稅改了,醫改才是大問題!」
10萬億的超級紅利誘惑之下,巨頭、獨角獸、風投機構搶跑入場——在這個領域,中國平安是絕對的先行者,於1998年低調入場,潛行二十餘年後,9月22日,首次秀出「全科」成績單,全面披露其醫療生態圈戰略。
深耕多年,昨日「交卷」,中國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坦承,中國平安醫療生態圈此時公開亮相,主要基於三方面考慮。
首先,未來十年10萬億新增量可期;與此同時,中央層面高度重視醫療投資;疫情以來,醫療供應短缺的矛盾激增,原本處於候補位置的網際網路醫療等上位成為主場骨幹,監管政策越發友好;
其次,中國平安籌劃多年,已是中國領先的醫療健康企業,公司擁有強大流量入口,全面的線上線下服務網絡,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有底氣秀出成績單;
再次,醫療生態圈作為中國平臺的五大生態圈之一,與金融保險主業以及其他業務,戰略協同效應顯著,可以互為增量、互相引流,雙向賦能,足以構建業務布局完整、服務閉環通暢的醫療生態圈。
儘管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但陳心穎對醫療領域依然充滿敬畏,這個市場難以「一蹴而就」,也無法「不勞而獲」,大處謀局,全鏈縱深,橫向貫通,長期精耕,是中國平安布局大健康生態的基本戰略,同時在關鍵領域落子布點,不但在垂直領域打頭,更試圖在綜合實力上領先。
籌謀已久的「學霸」中國平安,能否在這一全球公認的「刁鑽」市場,給出「最優解」,交出「高分卷」?
1
步步為先的關鍵落子
平安醫療生態圈的布局,分布於其12大實體之上,而衝在最前端,與用戶接觸最為緊密的,就是今年疫情之中擔任戰疫先鋒、大放異彩的平安好醫生。
如今,平安好醫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醫療入口,註冊用戶數超過3.46億,月活用戶超過6700萬——超越了緊隨其後的第二到第十名之和,日諮詢量超過了83萬也是全國之最。
而在供應端——平安好醫生的駐司醫護團隊超1800人,聚集全國近萬名專家,已建立起最大的線下服務網絡,包含11萬家合作藥店、4.9萬家合作診所、2000多家體檢中心等等。
水面之上,可觀可感的是,平安好醫生通過連接醫療供需雙方,以7X24小時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切入,實現了就醫方式的變革,就醫流程的數位化,以及就醫體驗的優化。
但水面之下,平安好醫生更為深層次的價值,是觸及了醫療供應短缺的根源,看病難、看病貴的醫療痛點就此緩解。
在中國,看病難體現在就醫等待長——2到3小時,但由於醫生每日接診任務過於繁重,分配給每個病人的問診時間卻只有三五分鐘。
看病貴則體現在自費醫療支出佔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以上,而美國和新加坡的這一數據僅為7%。
患者端苦不堪言,供應端也不堪重負。
70%的醫生每周超過50小時;護士缺口超過1000萬;全科醫生缺口70萬等等。
因此,在短期內醫療供應難以快速擴容的前提下,通過數智化手段改善流程、提升效率,實現醫療服務的彈性擴容,成為平安好醫生的解題之道。
如今,平安好醫生提供覆蓋線上線下的醫療服務:包括實時的在線醫療問診服務——候診等待時間短至17秒;千人千面的大健康管理服務等;剛剛升級的平安家醫服務,則把服務半徑從個人用戶拓寬到家庭場景,等等。
但是,在複雜的醫療服務流程裡,線上服務並不能完整覆蓋就醫全鏈路,為此,平安好醫生與線下醫療機構聯合,陸續打造30家網際網路醫院,實現輕種病、常見病、多發病後續診療的在線化,讓患者足不出戶在線實時問診。
與此同時,平安好醫生也切入到企業服務市場——計劃為中國4.3億企業職工提供高效的健康管理、在線就診、駐私醫務室、醫護巡檢等服務,減少員工的舟車勞頓,降低員工病患對於人力的浪費,提升企業醫療支出的性價比。
而在另一端,平安好醫生則和平安智慧城市聯手,依託平安醫療的科技能力,解放醫護群體的生產力。
基於「治未病」原則,前置健康管理服務,減少慢性病的發病率,預測、篩選高風險病患,進行提前幹預等等;
把慢病的後續管理在線化,減輕線下醫療機構的服務壓力,等等;
通過科技手段賦能——利用平安的CT讀片系統,可以把新冠肺炎的CT影像讀片,從15分鐘減少到50秒,準確率高達98%以上;通過醫療資料庫,支持醫生高效精準決策,覆蓋3000多種常見病種,等等。
這樣的定位,讓平安好醫生成為解決醫療頑疾的長期正向變量,其價值在疫情這一特殊時期,尤為顯山露水,得到醫患雙端的追捧之後,業績大幅上升,市值同步上行。
20120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的營收達到27.5億,同期大漲20億;在線醫療問診收入6.95億,同比猛增107%;會員收入4.2億,同比增長200%,市值也邁過千億門檻。
2
布局完整的業務閉環
面對10年10萬億新增量的可觀前景,中國平安抱定了「必得」之心。
同時,「它也是高度複雜的市場,要抓住市場中的機會,並不像平常摘葡萄那樣簡單」,陳心穎心若明鏡。
醫療領域的痛點,難點諸多,絕非單點突破就可出奇制勝,必須紮根到大健康服務的全鏈路,深度賦能、優化、重構。
因此,平安的醫療生態圈,不僅在重點領域落子,還要連點成線,實現橫向的協同和縱向的打通,深入政府、支付方、病患用戶、醫療供應端、醫療科技五個方面,發力構建醫療生態閉環,打造大健康生態圈,由此才能建立寬廣的競爭壁壘,讓對手難有趁虛而入之機。
在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裡,主導中國新醫改方案、勾畫健康中國2030框架的主體是政府,同時,政府也是醫療服務的主要購買方,在中國醫療服務的整體支出中佔比一半。
儘管身為醫療服務的最大「金主」,但要花好錢並非易事——2019年中國醫保收入增長10%,但醫保支出卻增長了12%,因此,實現科學控費,是避免陷入「入不敷出」窘境的當務之急;
其次,醫療資源錯配問題突出——100萬家中國醫療機構中,僅有2582家三級醫院,卻承擔了23%的就診量,基層醫療機構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因此,平安要想成為分食10萬億超級紅利的骨幹,其醫療版圖,必然把中國政府納入其中。
賦能政府的重任,主要由平安智慧城市板塊承擔。其路徑包括,幫助政府數位化本地醫療資源,實現全局統籌,高效管理,精準控費等。
在甘肅,平安智慧城市整合匯總了全省的醫療資源數據,幫助政府提升統籌管理能力,比如洞察醫療資源是否充足,監控診療過程是否合規,助力醫療服務質量提升等等。
過去,基層醫療機構的規範診療率低於50%,私人診所也遊移於有效監管之外,有了平安搭建的管理系統,主管部門宛如有了「天眼」,可以實現科學管理。
另一端,平安也在幫助政府合理的分配醫保支出、規劃醫療資源投入,比如幫助重慶政府監管當地的醫療支出,監控250個公立醫院的治療效率和支出效率等等。
賦能政府之外,平安也在賦能醫療機構。
新醫改之後,公立醫院大力推廣藥品零加價政策,原本靠賣藥獲利支持醫院運轉的路徑難以持續,醫院壓力大增,降本增效、精細管理成為了必走之路。
平安智慧城市聯席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高孟軒曾和多位院長有過深入交流。他發現醫院的數位化水平亟需提升,比如院長們不知道庫存醫藥耗材有多少,也說不清科室病人數量多寡,不少病種的診療流程也不夠科學。
針對上述醫療機構的管理痛點,平安給出了深淺不一的解決方案,淺層包括按需定製的數位化軟體;深層包括助力打造在線醫院,實現線上獲客引流運營;平安甚至親自出手,聯合院方管理醫療機構。如今,上述賦能方案已經在100多家醫療機構跑通。
除了常規性的醫療服務體系,應對突發疫情,平安也有殺招。
絡繹不絕的新病毒,宛如一條條找不到出口的死路。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曾打過比方,假如對疾病缺乏正確認知,所有的治療都如同「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
新冠肺炎就是如此,早期對疫情認知度有限,缺乏警覺,是攻克新冠肺炎的最大軟肋,也是導致疫情肆虐難以收拾的關鍵原因。
在新冠疫情期間,平安為中國政府部門提供了160份疫情預測報告,助力主管部門高效決策,還聯手五省市開發了新一代傳染病管控平臺,同時上線語音機器人,致電疑似感染者,從中篩選出1000多例疑似感染者,助力防疫醫療物資科學分配等等。
而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平安幫助重慶建立了慢阻肺患者的篩選模型,識別率達到80%以上,及時幹預潛在病患;利用人工智慧教育患者,參與管理6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血糖管控效果由此提升5倍,成本支出卻降至七成等等。
「管機構」,賦能衛健委管理;「管醫生」,幫助醫院全面提升運營,智能輔助醫生診療;「管疾病」;「管藥品」,助力藥物研究管理,目前,平安智慧醫療已在全國約90個城市落地應用,並在海外市場得到拓展,覆蓋約2萬家醫療機構,服務45萬名醫生,仍在不斷擴大版圖。
這種完善的全業態布局,行業裡面如今也僅有中國平安一家。
3
面面俱到的生態優勢
「醫療生態圈是平安集團的長期戰略核心之一,經過在醫療健康領域20多年的耕耘,平安已是中國領先的醫療健康企業」,陳心穎很是自信。
如果放眼行業就會發現,雖然大健康領域入場者洶湧如潮,但是多數公司,只從單一環節切入,服務局限於單一場景,很難對醫療體系形成整體的優化,也難以徹底解決醫療體系頑疾,而中國平安則「面面俱到」、「面面俱強」,對大健康領域實現了穿透式無死角廣覆蓋、全貫通,綜合優勢明顯。
於平安來說,布局醫療並非跟風而起的小打小鬧,因此,在技術投入上平安不惜重金,每年將營業收入的1%用於創新科技的研發,其中很大一部分會投入到醫療生態圈。
重金投入,效果凸顯,平安醫療科技研究院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的醫療資料庫,醫療科技專利申請數位列全球第二,在6項醫療影像國際競賽中獲得第一,疾病覆蓋數超3萬種,就診數據超10億條,醫療科技調用超3億次。
而在用戶和客戶規模上,中國平安也首屈一指,平安擁有最大的網際網路醫療流量入口,及領先的線下醫療服務提供方網絡;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平安好醫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醫療入口;而在保險領域,平安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壽險、健康險客戶;同時,基於完善的業務布局,其用戶和客戶的種類最為多元豐富,幾乎覆蓋了大健康領域的所有重要主體——患者、保險客戶、醫生、醫院、政府、醫藥公司等等。
平安大醫療版塊與其金融主業也形成了高度的戰略協同與強強互益,「握手效應」體現在產品、流量、服務、科技、成本等諸多方面。
陳心穎披露,中國平安金融主業每年15%到20%新增金融客戶來自於醫療生態圈,使用醫療生態圈服務的金融客戶客均合同數為3.1個(不使用的為2.0個),使用醫療生態圈服務的金融客戶AUM 約1萬元(不使用的為5600元)。
與此同時,金融主業也在為醫療板塊引流獲客——過去三四年間,醫療板塊35%的新客戶都是來自於5.6億的生態圈的用戶,大概六成的金融主業客戶對醫療產品和服務有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醫療生態圈的一大特性就是,強調多方共贏,實現商業利益和社會價值的兼得。
「錢要賺,價值也要有」,陳心穎說。考量到醫療服務體系如此繁複龐雜,共贏模式,也是平安醫療生態圈能夠持續跑通的唯一路徑。
不難發現,在大健康領域,中國平安不是跟風者,而是先行數年的造風者;也不是輕兵走單騎,而是全業態布點、全鏈條貫通的謀局者,這既是平安醫療生態圈的獨特模式,也是平安醫療生態圈難以替代的綜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