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葉永烈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王紀銓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我和葉永烈先生

在《新民晚報》上「相識」

王紀銓

不久前在網絡上查找資料,意外發現已故作家葉永烈先生在2008年6月寫的一篇文章中,全文引用了筆者在2000年高考結束後,發表於《新民晚報》教育版面「桃李芬芳」上的一篇小文,這也引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

葉永烈先生是著名作家,我是中學語文教師,本無工作上的往來和交集。二十年前,因為高考作文,我和葉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了。

葉永烈先生

葉永烈先生文中談到:2000年7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應上海《青年報》的約請,在高考語文結束後,去編輯部寫了當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

那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題是這樣的:

世界博覽會的歷史源遠流長,艾菲爾鐵塔就是1889年世博會的主題塔,它至今仍是法國巴黎的象徵。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世博會主題是「人類的進步與和諧」;1993年韓國大田世博會的主題是「新的起飛之路」;1998年葡萄牙裡斯本世博會的主題是「海洋:未來的財富」;新千年第一屆世博會今年在德國漢諾瓦舉行,主題是「人類·自然·技術」,我國也將參加。

最近,我國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辦2010年世博會,請你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確立一個主題,加以論證,並說說你的設想,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詩歌除外),題目自擬。

第二天,《青年報》全文刊發了葉永烈的「高考作文」。《新民晚報》也約請葉永烈寫了參加高考作文的體會,並同時發表了他的「高考作文」《東方巨龍的騰飛》。

當時高考剛結束,高考作文是社會的熱門話題,葉永烈先生的「高考作文」和體會文章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少人說葉永烈很勇敢,沒有擔心寫不好而丟了著名作家的「面子」。

葉永烈先生在文中還寫到:

七月二十二日,《新民晚報》又發表了王紀銓的《明年高考,語文老師「酷」一回——讀葉永烈先生「高考作文」有感》一文,把這一新聞話題又擴展下去。

葉先生在文中全文引用了我的這篇小文,現附錄如:

聞知葉永烈先生參加「高考作文」,感覺正如葉先生自己所說的,很酷。同時也有些許遺憾,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也能像葉先生一樣,去當回「考生」,去嘗嘗寫作文,特別是寫高考作文的甘苦,那該多好!

數學教師上課之前自己先要做題目,理化教師實驗演示時離不開動手操作,體育教師更是要身體力行示範在先,可是我們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卻很少自己動手寫一下,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現實中,這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語文教師經常寫些「下水文」,與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水平,以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關係是很密切的。筆者當語文教師已二三十年,發現能寫、勤寫的語文教師的班級中,往往也會有一群「小秀才」。其實,我們不少語文教師,在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是寫文章的「高手」,只是當了教師後,由於種種原因,反而不大動手寫文章了。由於長期在「岸上」教作文,久而久之,原有的「泳技」也慢慢退化了,自身「昏昏」,也就很難使人「昭昭」了。記得國外學者有「木桶理論」一說,即一個木桶的容量不是由其最高的一塊板,而是由其最低的一塊板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文教學不下水,是否已經成了影響當前語文教學質量的「最低的一塊板」呢?

作家葉永烈先生已經走到我們語文教師前面去了,這對我們語文教師來說,是一件令人慚愧的事。這倒也使不少語文教師感到下水教作文,是十分有必要的。現在市面上名目繁多的學生「作文選」很多,不知能否出一本語文教師的「下水作文選」;現在對語文教師的規定很多,不知能否做做加減法,減去一些形式主義的,加上一些實實在在的?

明年中考、高考時,希望語文教師也能像葉永烈先生一樣,勇敢地走進考場,寫寫考場作文,也讓自己「酷」一回。

自己的舊文重讀,往事記憶猶新。記得當時在《新民晚報》教育專版「桃李芬芳」上讀了葉永烈先生的「高考作文」和體會文章後,很有感慨,於是有感而發,寫了上面這篇小文發給了「桃李芬芳」。沒想到很快就接到了「桃李芬芳」主編馬息壤老師的電話,告知擬刊發。文章刊發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而且,作為「當事人」的葉永烈先生也關注到了,說筆者的小文「把這一新聞話題又擴展下去了」,並在多年後的文章中又全文引用了筆者的小文。這些,倒是我先前未曾想到的。如今葉永烈先生已經作古,然而可以告慰葉先生的是,他當年「跨界」寫「高考作文」的「吃螃蟹」之舉,確實一定程度上觸動了語文教育界,觸動了語文教師長期以來「站在岸上教作文——作文教學不下水」的狀況。

二十年過去了,由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倡導的「語文教師下水作文」,已成為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的共識和行動。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新民晚報曾聯合主辦「尚德杯上海市語文教師作文比賽」,我還在這一語文教師「下水作文」的賽事中獲得了二等獎。

我工作的學校近年來也一直倡導語文教師寫「下水作文」,《文匯報》和《新讀寫》曾對此作了專題報導,並刊登了我校語文教師寫的高考作文。我校招聘語文教師,除了要經過面試、試教外,還要在規定時間內當場完成千字文一篇。我本人在負責學校教學處工作和主持學校「名師工作室」期間,也曾經組織學校語文教師寫高考作文,並要求所帶教的青年教師定期寫「下水作文」。還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學生文學社刊物,還開設了專門刊登教師作文的「園丁自留地」欄目,既鼓勵教師勇於「下水」,又歡迎學生評頭論足。此欄目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喜歡,也激起學生中一些「寫作高手」想和老師「扳扳手腕」的興趣和勇氣,這正是我們教師所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我想,當年勇敢地寫「高考作文」的葉永烈先生,如果在另一世界知道了這些,也會感到欣慰的吧。

鳴謝:王紀銓老師賜稿分享!

原標題:《我和葉永烈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 (作者:王紀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章玉政:我與葉永烈先生的交往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我與葉永烈先生相識,緣於十五年前的一次採訪。
  • 溫州人葉永烈
    5月15日下午,我從朋友處得知葉永烈先生病逝於上海的消息,感到意外,頃查網絡,已有消息,他是1940年出生,享年80歲。葉先生是溫籍著名作家,溫州文化的一面旗幟,在溫州擁有一批崇拜者和追隨者。這幾天,我在微信、微博和溫州各大媒體上,讀到許多溫州文化界人士和讀者的留言、撰文,哀悼、懷念葉先生。
  • 悼 改變萬千人知識尺度的葉永烈 上
    2018年8月22日在葉永烈科普作品研討會上 葉永烈(中)和夫人楊惠芬與作者合影    葉永烈先生長我3歲。直到年近不惑,我才與他相識。又過了多年,第一次去他家做客,沒想到那時他家與我家僅相距二三百米。意料之中,他家中書極多;始料未及的是,他多得令人望而生畏的各色各樣的資料——寫作素材、書報剪輯、個人檔案等等,整理得如此仔細,如此井井有條。想要找些什麼,皆能隨手取來。朋友們都知道,這裡面包含著葉夫人楊惠芬老師全心輔助的辛勞。
  • 巧遇葉永烈先生
    10年前,我在臺北101大樓巧遇葉永烈先生的事,至今仍然定格在我的心中。我的父母長眠於臺灣,我常去臺灣為二老掃墓。那年我與老伴掃墓後,順便去臺北參觀101大樓。這裡大賣奢侈品,到處燈光四射,繁華似錦,走進去仿佛是進了個萬花洞;正當我們目不暇接東看西瞧時,我忽然發現一家商鋪前有個熟悉的身影,我的心不禁「咯噔」一下:這不是著名的作家葉永烈先生嗎?
  • 葉永烈先生走好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葉永烈是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截至2018年1月已經出版逾3500萬字作品。
  • 葉永烈先生會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什麼?
    在1992年,電腦還是一個極度新奇的玩意兒的時候,葉老給自己和老伴配了兩臺286電腦。葉老和老伴一人一臺電腦在2005年葉老博客《葉永烈:加盟博客的感想》中,葉老說道:「喜歡玩電腦的我,玩過QQ、泡泡,用過Skype,當博客席捲網絡的時候,我理所當然也加入其中。」
  • 斯人已逝,絕唱繞梁——葉永烈先生最後的電視訪談
    我們學習葉永烈先生,只能學習他的精神和他的境界。甚至這也很難學到,對於葉永烈先生,寫作已經是他的生存方式。成為和心跳、呼吸、新陳代謝一樣的生命跡象和生命體徵了。  我和葉永烈先生不在一個城市。1998年《科技之光》播出三周年,記不清葉永烈先生因為什麼原因來到武漢,我聞訊後邀請他參觀武漢電視臺。並放映了我們相當粗糙的幾部科普電視片。
  • 他在新民晚報夜光杯上堅持3年,用篆刻給上海閒話「翻花頭」
    周建國回憶,韓登安先生治過一方「起馬人」,這對他是一個啟發。韓登安先生曾在西泠印社曾任總幹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聘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起馬人」的意思是「起碼人」,就是「小巴蠟子」的意思,這是謙遜的定位和獨善其身的警策。周建國心中起了迴響,於是他為自己治了一方「起馬人」閒章,自戒之餘兼向老前輩致敬。
  • 葉永烈先生去世了,有些我一直以為是他的作品,其實是別人寫的
    2020年5月15日,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去世。聽到這個消息,我沒什麼震驚,也沒什麼悲痛。畢竟葉老先生已經是八十高齡,而且從差不多20年前,我就不怎麼看他的作品了。但是,他的作品,確實給我影響很大。而他除了寫科普文,還寫歷史文章,兩者字數不相上下,或者葉先生自己覺得自己寫歷史文才是主業——不過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科普文。印象中我家的葉永烈作品,至少有這麼幾本。一本是幾百頁的大部頭,名叫《奇怪的病號》。
  • 憶葉永烈———梁實秋韓菁清夫人致葉永烈的第一封信
    葉永烈先生伉儷來上海圖書館 滬上桂花仿佛是一夜之間盛放的。去年此時,上海圖書館年度展覽——館藏名家手稿展——正進入最後的籌備階段,葉永烈先生正處病重期間,但堅持與我保持著聯繫,是中響應速度最快、提供建議和意見最具體的一位作者。
  • 吳東峰:葉永烈的意義
    在我們這一輩人心中,葉永烈不但是當時作為小朋友讀者所喜愛的科普作品《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更重要的他後來還是一位著名的「紅色傳記文學作家」。可是細讀網際網路上葉永烈先生逝世的消息,不禁令人感到十分迷惑和不解。
  • 今天上午,著名溫籍作家葉永烈先生告別儀式在上海舉行
    6月1日上午,溫籍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告別儀式在上海舉行,百餘位來自各地的親友手持白玫瑰,前來送葉永烈先生最後一程。當天,一直牽掛著這位遊子的故鄉也來了不少人——溫州市統戰部副部長葉軍、溫州日報代表等等,大家專程趕到上海參加了此次告別儀式。葉永烈先生因病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9:30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享年80歲。1940年,他出生在溫州鹿城區鐵井欄,祖籍樂清七裡港。
  • 依稀故園無夢時 憶作家葉永烈先生
    就連不才如我,也因為兩年前寫過一篇《依稀故園夢——作家葉永烈回鄉訪談記》,接到了好幾通採訪的預約電話。我想,我應該坐下來寫點文字,把自己在2018年4月底在樂清陪同葉先生兩天一晚的經歷寫出來。這是一份很粗線條的記錄。因為用了智慧型手機以來,我幾乎停了日記,日常的記錄以及所有的採訪,都是使用了手機的功能。在採訪完葉先生之後的一個月,我換了新手機,舊手機上的資料,不知道備份在哪個硬碟上。
  • 追憶葉永烈!勤勉寬和,有情有義,溫州人的驕傲!
    當他剛離開電腦,我就趕緊坐到電腦前。後來,我一位朋友送來一臺電腦給我,這樣我和他一人一臺,才解決了『電腦矛盾』。」楊仿仿說,當時葉永烈先生給他的電腦裝上了中文輸入法,這是他第一次用計算機輸入中文。葉永烈先生回國後,於1994年出版了《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該書分為「我眼中的美國」「星條旗下的中國人」「美國之旅」3部分。
  • 溫州人葉永烈 他用一生回答了第十萬零一個為什麼
    是的,對於同一片土地上成長的人,讀讀他的故事,有天然的親切。  葉永烈生前將積攢多年的手稿等文獻捐贈給了上海圖書館後,他笑言:「在我故世之後,在墓碑上可以書寫,請到上海圖書館找我!」  一句玩笑,也是葉永烈值得一讀再讀的佐證。  而記憶中有葉永烈的我們,如果有心再去細讀他的作品——文字間又是一個新的葉永烈。
  • 葉永烈:我願把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
    葉永烈,浙江溫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 、上海文史館館員。葉永烈先生因病於2020年5月15日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享年80歲。如今,我們還有太多的「為什麼」希望得到先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跟隨舒晉瑜,在這場最後的訪談中再一次走近葉永烈——
  • 新民晚報報紙清樣在上歷博展出!和400件抗疫物證一起,見證上海抗疫...
    新民晚報捐贈的2020年新民晚報抗疫報導報紙清樣,出現在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展廳裡。今天起至12月20日,上歷博的《眾志成城 抗疫必勝――上海市抗疫物證捐贈展》和《市民記憶——上歷博(上革博)市民捐贈展》展出市民捐贈物200餘件/組。
  • 【方志四川•散文】田聞一 ‖ 有感於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去世
    【方志四川•散文】田聞一 ‖ 有感於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去世 2020-05-17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著名作家葉永烈今晨去世,他的作品曾指引我們進入科學的世界
    「紅色起點」這個生動、形象而準確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作用與意義。圖說:2018年上海書展,葉永烈為讀者籤售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葉永烈將多年來積攢的手稿等文獻都捐贈給了上圖,這批數量龐大的捐贈文獻都以「葉永烈專藏」的名義予以收藏。
  • 葉永烈先生之後,《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會往哪裡去?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科學文藝創作和研究大家,中國科普科幻創作事業的重要推動者、實踐者,葉永烈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了3500萬字作品,科普科幻作品多達1000餘萬字。他的代表作《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分別代表了中國科普與科幻創作的兩座豐碑。 在他身後,中國的科普與科幻將如何發展?他的精神將如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