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先生會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什麼?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張大東 X博士

編輯:葉姿雨 策劃:涅瓦

2020年5月15日上午9時30分,上海長海醫院裡,著名作家葉永烈病逝,享年80歲。

對於70~90後而言,提及葉永烈一定繞不開兩部國民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及《小靈通漫遊未來》。

可能你家裡都或多或少藏有類似的這倆本書。

但我在查了下他的著作後,發現葉永烈的作品並不止於此,寫過「紅色三部曲」:《反右派始末》、《「四人幫」興亡》、《出沒風波裡》。

甚至還寫過名人傳記:《走進華國鋒》《解讀傅雷家書》《走近錢學森》等等。

以上的作品,只是這位大佬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他就像是現代達文西,近乎全能。

看過他的人生,才知道什麼叫硬核。

作為圈內同行,劉慈欣這樣說:「葉永烈是1980年代中國科幻繁榮時期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作家,自己是讀著他的作品長大的。」

《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堪稱80後、90後的維基解密。翻開這本書,如同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一樣,充滿了儀式感。

小朋友的問號要靠《十萬個為什麼》解答

1961年,葉永烈的另一本代表作《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1984年,作者續寫《小靈通再遊未來》;千禧年前,作者又寫了第三部《小靈通三遊未來》。

小靈通三部曲帶給80後、90後對未來生活的展望,人造器官、在線課堂、人造肉、智慧型手機等等,很多在現在都已經實現了。

但對當時年少的你來說,衝擊力不亞於你第一次看到《銀翼殺手》。

葉老不僅是個偉大的寫書人,他也鼓舞了許多寫書人。

1976年,時任上影廠編劇的葉永烈發表了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掀起國內科幻第二次高潮。三年後,24歲的後浪鄭淵潔看完後鼓起勇氣,給idol葉永烈寫了封信。

葉永烈十分感動,給鄭淵潔回信,並附贈一本《小靈通漫遊未來》,希望小夥子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

鄭淵潔來信

不只是鄭淵潔,連更年輕的韓寒、郭敬明,都受過老先生的鼓勵。

比方說韓寒剛出名,被全網批評說韓寒學習偏科時,葉永烈卻站了出來,說:「他是一個特殊的人,不能用常規來要求他。」

2000年,韓寒在《對話》節目中被百人圍著噴了一圈。

對於郭敬明,葉永烈也保持著寬容態度,甚至專門寫過文章,認為《幻城》是當下「玄幻小說」的代表作。

當人們以為葉永烈只是個作家時,他其實還拍過電影。

1981年,改革春風吹滿地,葉永烈則以導演的身份拍了一部電影《紅綠燈下》。

這部看起來像是跨界玩票性質的電影,居然成了的黑馬,拿下了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

除了拍電影外,老爺子也十分喜歡攝影。

他的作品門類許多,有風景攝影:

雪山行者-麗江-2005

葉永烈就背著照相機,遊歷了世界的許多角落,我翻了翻老爺子的博客,感覺說葉老周遊列國也不為過。

06年,66歲的他,還去過車諾比

他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地:

2009年3月 星條旗下的麥當勞 聖地牙哥

目擊美國同性戀大遊行2009年6月 舊金山

倒賣美元的小販 墨西哥

除了在寫作、電影、旅遊 很有建樹外,葉永烈也一直走在時代科技的前沿。

在1992年,電腦還是一個極度新奇的玩意兒的時候,葉老給自己和老伴配了兩臺286電腦。

葉老和老伴一人一臺電腦

在2005年葉老博客《葉永烈:加盟博客的感想》中,葉老說道:「喜歡玩電腦的我,玩過QQ、泡泡,用過Skype,當博客席捲網絡的時候,我理所當然也加入其中。」

葉永烈不管在哪個年紀,一直都很潮,而他也對最前沿的科技也饒有興趣。

2019年4月11日,79歲的老爺子發表了最後一篇博客《葉永烈:三訪矽谷特斯拉》,就記錄了他去特斯拉考察電動車的經歷,並且對特斯拉的電動車大加讚賞。

而這一切資料,並非我空穴來風,都是從葉永烈老先生的博客中收到的。這個存在於虛擬世界的博客網站,讓我感覺他始終對這個時代的一切未知都保持著好奇。

葉永烈官方認證博客

最讓我這個新媒體撰稿人感到葉永烈牛逼的,還是老先生不僅在博客上持續耕耘,而且題材廣泛,有的甚至十分獵奇。

更新到2019年

有研究彭加木外星人劫持說的:

還研究日本人寫科幻史的:

當然也有緊貼時代,和百度對線的:

我著實好奇,葉永烈如此的愛好廣泛,他的形象也十分硬核,而他的的人生,又究竟是如何推動他走到這個地位的呢?

從茨威格的《三大師》中可以知道,代表一個時代的偉大作家,需要經受住數千種形式的沉淪。

為了完成《人間喜劇》,巴爾扎克連續工作20年,每天只睡6小時,一生喝了一共5萬杯濃咖啡。

而寫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的狄更斯呢?他10歲時全家因為欠債坐牢,童年為了還債當上皮鞋坊學徒,47歲時才撰寫出《雙城記》。

葉永烈,也經歷過大風大浪。

1940年8月30日,溫州,葉家三子葉永烈出生,說起他的家世,只能用硬核來概括。

1周歲時照片

葉永烈父親葉志超早年從軍,擔任過少校副官,之後任職四家錢莊的老闆、溫州商業銀行行長。

葉永烈的父親喜歡在銀行開門前,給員工培訓《古文觀止》,好奇的葉永烈也跟著學習,其父與人談論當天新聞、時事、經濟時,他也湊個熱鬧,為他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未來播下了種子。

葉永烈父子合照

成績慘不忍睹

小學時候的葉永烈,十分可愛

雖然成績翻車,但葉永烈文學天賦不錯,11歲的時候,葉永烈就在《浙南日報》發表了一篇《短歌》,鬥志昂揚,並立志考上北大新聞係為祖國做貢獻。

此詩一經發表,不僅被《浙南日報》編輯再次約稿,葉永烈也成了學校的名人,同時還「連升三級」,從少先隊員跳級成為大隊宣傳委員。

除了天賦異稟外,葉永烈也嗜好讀書,中學時期,葉永烈把家裡四大書櫃的書都差不多看光了。

1957年,高中畢業的葉永烈正準備報考北大新聞系,就讀北京大學的同鄉寫信告訴他,新聞系一個省只有一個名額,請他三思。

他老爹也勸誡葉永烈,讀化學至少還有口飯吃:

「新聞記者其實是很危險的職業,但你念化學,不管怎麼樣畢業了以後,可以做做雪花膏,可以做做肥皂,總歸有一碗飯吃。」

就這樣,一個文藝青年選擇了學北大化學系。雖然專業不合口味,步入大學的葉永烈很開心,笑得合不攏嘴。

葉永烈在北大

進入北大後,葉永烈並沒有放棄文學。

葉永烈因為文採了得,被當時頭部的各種刊物頻繁約稿。

他在校刊上發表詩作《踏雪飛奔》;在《北大青年》雜誌的創刊號上,發表了《寫在爐旁的幾頁日記》;還在《北京日報》、《前線》雜誌、《湖南文學》等發表詩作......

但是時間到了1958年5月,葉永烈卻遇到了人生的滑鐵盧。

1958年5月,葉永烈的父親和哥哥被劃分為右派,被降職降薪,葉永烈也當即斷了生活費,難以繼續讀書。

這是一個沉淪的時代,也是一個上升的時代。

在時代的路口下,葉永烈卻靠著他的才華,抓住了機遇。

此時,適逢中國普及人民教育的階段,1949年,我國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

但到了1976年,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中國老百姓的識字率迅速提高到60%以上。

在大力普及教育的趨勢下,國家也急需葉永烈這樣的科普天才。

為了完成學業,同時減輕父母經濟負擔,對科普知識饒有興趣的葉永烈開始四處供稿,每一篇稿件少則2元,多則10元。

1959年,葉永烈把自己所有的科普作品彙編成合集,投寄給上海少兒出版社,沒想到竟然出版了,書名叫《碳的一家》。僅此一本書,他就拿到了100多元錢的稿費。

《碳的一家》

在60年代,100塊錢可以買800斤大米,或是151.5斤豬肉,或是看1000場電影,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維持葉永烈一家3-4個月的生活。

1960年,看到生活曙光的葉永烈在北大宿舍奮筆疾書,依靠自己化學系和擅長文學的優勢, 寫下了《十萬個為什麼》,獨立賺到了人生第一筆大錢。

寫《十萬個為什麼》時的葉永烈

依照當時葉永烈和出版社的約定,每寫一條「為什麼」,就可以拿10元稿費,為了多賺錢的葉永烈,寫了346條。

1962年解放日報報導

《十萬個為什麼》完成後,葉永烈又寫一個展望未來的長故事,於是1961年,緊跟著《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也進入了創作階段。

小靈通手稿

寫完《小靈通漫遊未來》後,葉永烈被下放到農村種水稻,對生活的充滿希望的葉永烈,索性研究起了水稻,寫了一本《水稻日記》,結果又被升職任命為水稻管理員……

巨大的趕稿、勞動壓力,再加上節衣縮食,葉永烈由於營養不良患上了肺結核住進了北京大學醫院,醫生勸他退學休養。

這一耽誤,就拖到了1963年。本來有些疲憊的葉永烈,卻從愛情中得到了前進的動力。

他的妻子,一生摯愛楊慧芬,卻在葉永烈這樣貧困潦倒的情況下,依然陪伴在他的身邊。

楊慧芬結婚照裡,她有著一雙麻花辮,一身花襯衫、一條墨綠色長褲。

結婚後,夫妻二人直接貸款買房,打了一張130元的欠條買下了一間離文定路不遠新村裡十二平米的屋子。這村子前身是一條臭水溝。

現在的漕溪一村567號

因為買房用光了二人的積蓄,夫妻二人連床都買不起,第一個月兩個人睡在地板上。在這種環境下二人捱過了最難受的那幾年。

愛情的模樣

因為買房用光了二人的積蓄,夫妻二人連床都買不起,第一個月兩個人睡在地板上。在這種環境下二人捱過了最難受的那幾年。

展望未來的小年輕夫婦倆

寫作時的葉永烈

從1973年寫到1976年,三年時間,葉永烈出了十本書,沒有拿到一分錢。不過楊慧芬並沒有讓葉永烈就此放棄,這才有了葉永烈的轉機。

葉永烈的十本無稿費書

直到1977年2月26日,人民出版社才補寄給葉永烈一份稿費通知,共計320元。2014年,葉永烈特意在此通知上寫了一段「補記」,敘述自己當時激動的心情。

「十年『文革』中是沒有稿費的,我仍然出版了十本書」

1976年,《石油蛋白》問世,中國科幻文學進入第二春。葉永烈也大跨步邁上了人生巔峰。

除了科普創作外,時間管理極強的葉永烈,同時也開始導演了紀錄片《向宇宙進軍》。

葉永烈(左)與航天員合影

在1978年,葉永烈又採訪著名作家高士其,為高士其撰寫長篇傳記《高士其爺爺》,也圓了自己做記者的心願。

1979年,上海長寧區少年宮·張崇基攝

最終,葉永烈也得到了屬於他的榮光。

1979年3月16日,在人民大會堂,葉永烈被授予了「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他是史上得到該獎項的第一人。

而在2005年10月,葉永烈又榮獲了中國首屆「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科幻世界》副主編拜訪葉永烈·2016

2019年11月,第30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出爐,葉永烈獲《科幻世界》40周年特別紀念勳章。

這也是葉永烈獲得的最後一份榮耀。以科幻獎項為葉永烈畫上句號,實在再合適不過。

葉永烈充滿廣泛愛好的硬核人生,在經歷無數困苦和磨練之後,取得了耀眼的成功。

終究,十分遺憾的是,這麼一個有著豐富人生以及深刻知識的大師,還是在2020年的5月15日9點30分病逝,享年80歲。

許多大師在離開人世的時候,總會在自己的墓志銘上面留下最有力的一個句號。

蕭伯納在他的墓志銘上寫道:

「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

寫下《物種起源》的達爾文,他的墓志銘則是:

「他把世界翻了一個遍,雖然並不完全。」

而恩格斯在馬克思的墓前寫下:

「全世界的哲學家都在想方設法解釋這個世界,但是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在感傷之餘,我也思考過,這麼一個偉大的科普大師葉永烈,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的呢? 他會想在墓志銘上留下什麼呢?

我在2018年葉永烈做客的CCTV-1《開講啦》中,找到了答案,這位老先生的:

「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這些簡單而樸素的話語,反映了葉永烈對生命最為立體的思考。

任何一個人,都擁有兩條生命,一條是自然的生命,它會因為肉體的老化,而漸漸地腐朽、消亡,最終步入墳墓之中。

當葉永烈意識到這一點時,他道歉道:

「對不起,我不能為你再回答什麼了。」

而人的另外一條生命,則是文明的生命,只要一個人的某項事業被人類文明徹底銘記住時,他就永垂不朽。

於是,當葉永烈先生看到他的《十萬個為什麼》,已經成了小朋友們認識世界的萬花筒。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裡的「未來」,現在也基本得到實現時,他的生命,也已經和不朽的文字凝結在了一起。

如果在未來每年的5月15日,你們想要緬懷這位偉大的導師。記住葉永烈所說的:

「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參考資料:

1、葉永烈博客http://blog.sina.com.cn/yeyonglie

2、葉永烈《歷史在這裡沉思》

3、葉永烈《第一次投稿》 中國圖書評論

4、葉永烈《雙人傘·葉永烈家庭傳記》

設計/視覺 火日立

原標題:《葉永烈先生會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今天上午,著名溫籍作家葉永烈先生告別儀式在上海舉行
    6月1日上午,溫籍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告別儀式在上海舉行,百餘位來自各地的親友手持白玫瑰,前來送葉永烈先生最後一程。當天,一直牽掛著這位遊子的故鄉也來了不少人——溫州市統戰部副部長葉軍、溫州日報代表等等,大家專程趕到上海參加了此次告別儀式。葉永烈先生因病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9:30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享年80歲。1940年,他出生在溫州鹿城區鐵井欄,祖籍樂清七裡港。
  • 章玉政:我與葉永烈先生的交往
    據葉永烈先生說,這些訓練一點不比人的訓練輕鬆。工作人員首先要將小狗捆綁在木板上,然後用手不斷地翻轉,以保證小傢伙適應火箭發射後一邊前進一邊旋轉的狀況。而後,還要將它們捆在震動器上接受強烈震動的考驗、放在冰箱裡接受嚴峻的低溫考驗、放在刺耳的大喇叭下接受噪音的騷擾。當然,最為殘酷的訓練是將小狗裝進小鐵箱裡,用離心機高速旋轉。
  • 我和葉永烈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
    葉永烈先生是著名作家,我是中學語文教師,本無工作上的往來和交集。二十年前,因為高考作文,我和葉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了。葉永烈先生葉永烈先生文中談到:2000年7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應上海《青年報》的約請,在高考語文結束後,去編輯部寫了當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
  • 葉永烈先生走好
    著名作家葉永烈於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葉永烈是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截至2018年1月已經出版逾3500萬字作品。
  • 巧遇葉永烈先生
    10年前,我在臺北101大樓巧遇葉永烈先生的事,至今仍然定格在我的心中。我的父母長眠於臺灣,我常去臺灣為二老掃墓。那年我與老伴掃墓後,順便去臺北參觀101大樓。這裡大賣奢侈品,到處燈光四射,繁華似錦,走進去仿佛是進了個萬花洞;正當我們目不暇接東看西瞧時,我忽然發現一家商鋪前有個熟悉的身影,我的心不禁「咯噔」一下:這不是著名的作家葉永烈先生嗎?
  • 吳東峰:葉永烈的意義
    網際網路上葉永烈先生逝世的消息不停地刷屏:「當代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發稿時間是昨天。: 2020-05-16 12;34。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凡是有些文化的幾乎沒有不知道葉永烈先生大名的。
  • 溫籍作家葉永烈去世 他書裡種種幻想如今都一一實現
    記者從上海市作協了解到,葉永烈之子需從國外趕回,還要再隔離14天。上海作協將與家屬商議,是否公開舉辦告別儀式,並根據家屬意見,葉永烈先生的後事將根據疫情防控情況作出安排,日期另行告知。  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證實,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上午9時30分因前列腺癌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
  • 斯人已逝,絕唱繞梁——葉永烈先生最後的電視訪談
    葉先生說自己「一輩子只做個碼字工」,但能用3500萬字「碼」出一座座高堂廣廈,這需要怎樣超凡的才賦、勤奮和堅毅?何況根本沒有現成的字可「碼」,他的每個字都是學習、思考和創造的結晶。就算連續50年筆不停揮,也要每年「碼」60多萬字。須知其中的大多數字,是在酷熱難耐的陋室中「碼」出來的,是白色稿紙墊在藍色複寫紙上「碼」出來的,是左眼視網膜脫落右眼800度近視的困境下「碼」出來的。
  • 依稀故園無夢時 憶作家葉永烈先生
    就連不才如我,也因為兩年前寫過一篇《依稀故園夢——作家葉永烈回鄉訪談記》,接到了好幾通採訪的預約電話。我想,我應該坐下來寫點文字,把自己在2018年4月底在樂清陪同葉先生兩天一晚的經歷寫出來。這是一份很粗線條的記錄。因為用了智慧型手機以來,我幾乎停了日記,日常的記錄以及所有的採訪,都是使用了手機的功能。在採訪完葉先生之後的一個月,我換了新手機,舊手機上的資料,不知道備份在哪個硬碟上。
  • 追憶葉永烈!勤勉寬和,有情有義,溫州人的驕傲!
    當他剛離開電腦,我就趕緊坐到電腦前。後來,我一位朋友送來一臺電腦給我,這樣我和他一人一臺,才解決了『電腦矛盾』。」楊仿仿說,當時葉永烈先生給他的電腦裝上了中文輸入法,這是他第一次用計算機輸入中文。葉永烈先生回國後,於1994年出版了《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該書分為「我眼中的美國」「星條旗下的中國人」「美國之旅」3部分。
  • 溫州人葉永烈 他用一生回答了第十萬零一個為什麼
    這些文字塑造出了葉永烈在寫作上的多面:先是科幻,再是紀實,最後又走向純文學。  這位從浙江溫州走出的作家,其實很難被精準定義,當人們冠於他某種前綴時,他又會以華麗的轉身,對大眾既往的認知來一次猛烈的撞擊。  那麼,到底是什麼締造了他的多元?  曾為我們解答「十萬個為什麼」的葉永烈,以自己的一生,給出了這「第十萬零一問」的答案。
  • 葉永烈先生去世了,有些我一直以為是他的作品,其實是別人寫的
    2020年5月15日,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去世。聽到這個消息,我沒什麼震驚,也沒什麼悲痛。畢竟葉老先生已經是八十高齡,而且從差不多20年前,我就不怎麼看他的作品了。但是,他的作品,確實給我影響很大。而科學童話中寫得最多最好的,就是葉永烈。當然,葉永烈寫的不僅僅是科學童話,他還寫了諸多科學幻想小說、科學小品文等,堪稱是科普大師。而他除了寫科普文,還寫歷史文章,兩者字數不相上下,或者葉先生自己覺得自己寫歷史文才是主業——不過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科普文。印象中我家的葉永烈作品,至少有這麼幾本。
  • 趙婷:葉永烈的「絕筆·絕響」與「專藏」
    正如《絕響》封底上所寫的:「有些人名,有些歷史,已經被時光放入收納盒,不再示人。然而,還有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卻在葉永烈的細心收藏、記錄下,得以借書信留存。信紙泛黃,但記憶卻永不褪色。」葉永烈有個習慣:新作不斷,修訂也不斷。在患病之際,他還不忘對《絕筆》進行修改,更正了許多初版未發現的細節錯誤。遺憾的是,他未能看到《絕筆》最新修訂版與《絕響》的一同出版。
  • 葉永烈先生之後,《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會往哪裡去?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科學文藝創作和研究大家,中國科普科幻創作事業的重要推動者、實踐者,葉永烈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了3500萬字作品,科普科幻作品多達1000餘萬字。他的代表作《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分別代表了中國科普與科幻創作的兩座豐碑。 在他身後,中國的科普與科幻將如何發展?他的精神將如何傳承?
  • 作家葉永烈去世《十萬個為什麼》影響幾代人
    葉永烈曾創作中國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並參與創作影響幾代人的科普作品《十萬個為什麼》,還寫作了大量的紀實作品,因此他被稱為「漫遊」在科幻與紀實之間的作家。一生作品高產的他曾說:「我曾想在墓碑上寫,對不起,我不能再為你回答為什麼。後來,我想改成,請到圖書館來找我。」
  • 【方志四川•散文】田聞一 ‖ 有感於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去世
    有感於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去世田聞一 葉永烈是當代中國一位難得的高產作家。他是個多面手,成果豐碩,在科普尤其是在中國當代重大人物記錄、傳記文學方面的成績,無人能及,可以說他是這方面的標杆人物、領軍人物。葉永烈,曾用筆名蕭勇、久遠、葉楊、葉艇,1940年8月生,浙江溫州人。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我曾想在墓碑上寫,對不起我不能再為你回答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享年80歲。20歲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他是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
  • 悼 改變萬千人知識尺度的葉永烈 下
    這幾天,翻閱網上多家媒體和個人撰寫的懷念葉永烈先生文章時,很多資料照片湧了出來,我在「上海通志館」發的公號文《葉永烈:斜土路2567號往事》中看到這一張老照片,是葉永烈還在上海科教電影廠做導演時,被派到上海雜技團拍攝馬戲節目。那時他精瘦,大約舞檯燈光熾熱難當,只穿跨欄背心,但標誌性的黑框眼鏡後面是熟悉的較真神情,我接著在葉永烈博客上找到了更清晰的老照片。
  • 悼 改變萬千人知識尺度的葉永烈 上
    想要找些什麼,皆能隨手取來。朋友們都知道,這裡面包含著葉夫人楊惠芬老師全心輔助的辛勞。    一排排檔案櫃裡,分門別類地豎立著整齊的文件夾。葉永烈抽出一個夾子,打開來,翻到一張已經泛黃的紙片,竟說道:「您看,小學時的成績單,作文不及格。」    光陰似箭。
  • 葉永烈病逝 出版作品超3500萬字
    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先生筆耕不輟,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  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葉永烈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