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啦,這個可愛的世界」
「我沒有早戀也沒有作弊,請不要在無端懷疑我了」
「從沒想過害人,為什麼一直不快樂」
留下一封簡短的遺書後,18歲的欣欣跳河自殺。
事發前,她是上海一名普通的高三學生,她熱愛生活,喜歡在微博上記錄細碎的小美好:芋圓和年糕好吃、親戚送的鳳梨酥包裝很可愛、數學及格了、狗狗在太陽下對我笑.......
甚至會因為老師嘲諷長的胖的同學感到氣憤,覺得自己無能為力而難過。
就是這樣一個溫柔善良的女孩,因為被老師無端指責早戀、作弊,長期的精神折磨讓她備受打擊,再也開心不起來。
漸漸的,欣欣的微博動態頻繁出現「喪」、「做噩夢」、「不想醒來」、「好難」的內容。
直到自殺當晚,她發了最後一條微博:「最美好是東西難道不是死亡嗎?」
橙媽就這樣眼睜睜看著欣欣對生活的嚮往一步步走向幻滅,感到一陣心痛。她也不是沒有掙扎過,事發當天她原本打算去看醫生,可不幸的是當她到醫院時,門診已經關了。
老師一句句隨口而出的指責,就像一根根稻草壓垮了她。
凌晨兩點,她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寫好遺書。
凌晨四點,她來到漆黑的河邊,跳進了冰冷的河水。
上午十點,她的遺體被打撈上岸。
......
01
『沒有一個孩子想自殺,殺人的是不當的教育』
每次發生這種悲劇,總有些大人認為:說你是為你好,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一點抗壓能力都沒有!
但這些大人只是打著「為你好」的藉口,在肆無忌憚的傷害著孩子,真正的愛孩子,絕不是對孩子的想法視若無睹、一點都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稍有不滿意就暴怒挖苦他們。
而且我想問:你也知道他們只是孩子,為什麼要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大人都曾經當過孩子,而孩子只是孩子,於情於理,也應該是大人先去理解孩子。
孩子的世界很小,大人們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他們來說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足以將他們擊垮。
讓我想起前不久發生在江蘇的繆可馨事件,上語文課時,她寫了一篇《三打白骨精》的讀後感,結果被老師批評「缺少正能量」,下課後,她從四樓墜下身亡。
孩子是因為一句批評而毅然赴死嗎?那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前老師曾不止一次辱罵她、體罰她。
橙媽不敢想像,年僅十歲的孩子,經歷了怎樣的絕望才做出跳樓的決定。
02
『孩子哪來的壓力?』
這是很多大人都有的誤區:現在的孩子生活過的這麼好,只要學習就好了,哪來那麼多壓力?
但孩子學習的競爭,往往比大人工作競爭更激烈。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孩子真正學到了什麼有用的東西?沒有人在意,大人只關心孩子排第幾名,打敗了多少人。
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你也每天處在必須要打敗大部分同事的壓力下,不會感到壓抑痛苦嗎?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千軍萬馬要擠過獨木橋,哪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孩子必須足夠優秀,成績一定要好,已經是家長、老師、學校的潛意識。
被這樣的思想灌輸長大的孩子,也會形成這種自我期許,甚至會把成績當成自己的生存理由。
今年4月,陝西一名17歲高三女生,因為模擬考成績不理想,在紙條和手機上寫下13個「對不起」後,在老家房子裡開天然氣自殺身亡。
看了一組關於青少年自殺的調查數據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現在這樣的悲劇層出不窮:有機構對上海中小學生展開調研,結果顯示25%的孩子想過自殺,5.8%曾計劃過自殺方案,1.7%自殺未遂。
03
『愛和鼓勵,是給孩子最大的底氣』
孩子的心智還未成熟,三觀還沒建立起來,身邊的大人就是自己的精神寄託,他們需要的東西很純粹,也很簡單:鼓勵、信任、尊重。
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不是把他置於荒島求生,讓他孤立無援,而是在身後給他支持和鼓勵,讓他有面對世界的勇氣。
馬伊琍在《朗讀者》裡,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她說,因為有理解她的父親,愛她的母親,讓她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非常有底氣。
高中時,老師讓家長去領學生手冊,馬伊琍的父親發現女兒成績優秀,但思想品德成績卻赫然寫著"差"。
她爸爸十分驚訝,就去詢問老師原因,結果老師說:你女兒跟多名男生早戀。
馬伊琍的爸爸聽後非但沒有責怪她,反而讓老師把那些男生們的名字都寫出來,為此老師十分生氣。
她爸爸卻說:「我的女兒,我最了解,我還是去找校長說吧」。最後,馬爸爸和老師不歡而散。
馬伊琍得知這件事後冤枉的哭了,同時她也很感激爸爸對她的信任和維護,暗暗下定決心,要更自覺、做的更好,對得起這份信任。
這份經歷,可以說和開頭的欣欣相似,但結果卻大相庭徑,如果家長們都和馬伊琍的爸爸一樣,那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劇發生了。
這樣即使他們在外受挫、被打擊,但他們仍然知道有人會信任他們,幫助他們。
不可否認的是,由於教育目標的單一,不止是孩子,家長、老師、學校都在承受壓力,但孩子無疑是這個壓力鏈條裡最脆弱的一環。
所以橙媽在此呼籲,大人們請對孩子多一些共情心,他們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木偶,而是敏感、鮮活的人,別再用惡語相向摧毀他們,多一句鼓勵,他們就多一分自信,多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