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喱
編輯|福林媽咪
一位媽媽帶著剛剛能夠獨立行走的兒子逛街。
走過一個賣零食的店時,寶媽進去看看要給兒子買點兒啥,結果兒子伸出小手,拿了人家一塊巧克力。
寶媽看到後尷尬地看了看四周,發現店主正直勾勾地盯著看呢。
於是她立馬從孩子手裡搶過巧克力,狠狠地放了回去,接著轉頭就抓住孩子的手,使勁兒打了下去,一邊打,一邊罵:「我叫你偷,叫你偷!小小的年紀你就學會偷.……」
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寶媽甩開孩子的手,趕緊跟店主道歉,店主看這樣子,也只好給這位寶媽找了個臺階下:「沒事,孩子小。」寶媽這才拉著孩子的手離開了。
不過,她的兒子也挺倔的,哭了兩聲就停了,跟沒事人一樣。
去到下一家店的時候,孩子看見人家在店門口的小玩具,於是又伸出手出去,還用眼睛瞄著媽媽,看媽媽有沒有看他。
當然不出所料,他又被媽媽給打了一下手。
隨便拿東西,是2歲左右孩子最常見的壞毛病
其實,2歲左右的孩子,剛剛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在他們的意識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都可以隨便拿。
囯外教育專家也說過,孩子二歲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外出看見喜歡的,會不由自主伸手去拿;
如果已經在自己手裡的,誰也別想拿走,除非自己不要。
之前我的同事就說自己兒子有次在街上要大便,於是她趕快掏出塑膠袋鋪上,孩子解決完後,孩子爸把塑膠袋提起來要扔掉,結果孩子哭著不讓扔,嘴裡一直嘟囔著:「我的,我的……」於是孩子爸爸就拎著一兜粑粑回了家。
想想都覺得夠味兒的。
這就是一個特例,但是又很典型的物權意識,從他身體裡排出的,他也會認為「那是我的」。
再典型一些的呢,就是孩子爭玩具了,搶玩具搶到哭的情形在生活中更是常見了。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講,不要隨意套用「偷」、「自私」等字眼,更不要嚇唬、責罵,甚至打孩子。
如果家長大驚小怪,上綱上線,認為這是孩子的道德品質出了問題,其實是犯了大錯。
這樣做的結果或許會挑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偏偏與自己對著幹。
其實2-3歲這個年齡段,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父母過分的教育,還可能會讓孩子從此變得惶惶不安,膽小、怕事。
開頭講述的故事,其實可以發現,那位媽媽不光不懂幼兒心理,她還是一個特別要面子的人。她當著店主的面打孩子,更多的成分反倒是要做給店主看:是他自己偷的,不是我教的哈。
對於2-3歲的孩子,當他們什麼都想佔為己有時,父母不該責罵、講大道理,而是要用行動表示。
可以跟孩子進行簡單講解的時候,順帶告訴孩子什麼是他的,什麼是別人的。
比如把他手裡的東西拿起來,然後說道:「這不是你的。」接著拿出自己孩子的東西,然後告訴他:「這才是你的。」
如果孩子特別喜歡一個東西,而且這個東西你剛好需要買,那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演示購買這個過程,跟孩子說:「媽媽要付錢買下來,它才能屬於我們哦。」讓孩子理解這世上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也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隨便拿。
孩子出現的這些不守規矩的行為,家長不要緊張地往品行上靠,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講,嚴厲批評、打罵不如耐心地引導和示範。
孩子3歲前有好多個敏感期,父母要加以注意
既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總認為孩子小,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孩子霸道,不肯與人分享,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先給孩子做分享示範,可以先讓孩子分享出不太在乎的東西,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再讓孩子慢慢分享出自己心愛的。不知不覺中,孩子會變得豁達起來。
3歲前孩子的教育,最忌的是暴力。
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很好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情緒,於是可能會用「打」的動作。
攻擊行為幾乎是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的現象。
此時的家長,千萬不要呵責孩子:「你怎麼打人了!」家長的在乎,會讓孩子誤以為找到讓家長注意自己的辦法,今後會更隨意打人。
家長更不能用打孩子去教育孩子的「打人行為」,在孩子小小的年齡,就以暴制暴,強化了孩子的暴力認識,讓孩子也學著暴力解決問題。
網絡中經常看到類似的視頻,或許大人只是為了逗孩子玩,在孩子伸手打了大人一下之後,大人伸出手,也打了孩子一下,然後你來我往,越打下手越重,直到孩子輸了哭起來,大人哈哈大笑。
似乎在玩,也似乎在教育孩子。但直言不諱說:這是在反教育,在教孩子如何使用暴力。
當孩子舉起手,最好能迅速拉過孩子的手,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轉移孩子的視線和注意力。
當孩子的手已經打過來時,也要拉過孩子的手,問孩子:「你打疼我了?怎麼辦?」引導孩子認識打人不好,喚起孩子的柔軟心,當然,也把自己對孩子的愛及時傳遞給孩子。
孩子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特點。三歲之前,孩子有多個敏感期,父母應該了解掌握。
對一些在成人世界裡認為不可以的行為,比如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隨性打人等,不是要強勢教育,要強化,而是要淡化,再淡化,讓孩子的所謂不好行為如同一陣輕風,沒有任何意義。
這樣風輕雲淡的教育反而不會讓教育走偏,更能達到家長的目的,教育也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