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總愛亂拿別人東西?別罵孩子小偷,很可能是物權敏感期

2020-12-21 福林媽咪

文|咖喱

編輯|福林媽咪

一位媽媽帶著剛剛能夠獨立行走的兒子逛街。

走過一個賣零食的店時,寶媽進去看看要給兒子買點兒啥,結果兒子伸出小手,拿了人家一塊巧克力。

寶媽看到後尷尬地看了看四周,發現店主正直勾勾地盯著看呢。

於是她立馬從孩子手裡搶過巧克力,狠狠地放了回去,接著轉頭就抓住孩子的手,使勁兒打了下去,一邊打,一邊罵:「我叫你偷,叫你偷!小小的年紀你就學會偷.……」

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寶媽甩開孩子的手,趕緊跟店主道歉,店主看這樣子,也只好給這位寶媽找了個臺階下:「沒事,孩子小。」寶媽這才拉著孩子的手離開了。

不過,她的兒子也挺倔的,哭了兩聲就停了,跟沒事人一樣。

去到下一家店的時候,孩子看見人家在店門口的小玩具,於是又伸出手出去,還用眼睛瞄著媽媽,看媽媽有沒有看他。

當然不出所料,他又被媽媽給打了一下手。

隨便拿東西,是2歲左右孩子最常見的壞毛病

其實,2歲左右的孩子,剛剛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在他們的意識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都可以隨便拿。

囯外教育專家也說過,孩子二歲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外出看見喜歡的,會不由自主伸手去拿;

如果已經在自己手裡的,誰也別想拿走,除非自己不要。

之前我的同事就說自己兒子有次在街上要大便,於是她趕快掏出塑膠袋鋪上,孩子解決完後,孩子爸把塑膠袋提起來要扔掉,結果孩子哭著不讓扔,嘴裡一直嘟囔著:「我的,我的……」於是孩子爸爸就拎著一兜粑粑回了家。

想想都覺得夠味兒的。

這就是一個特例,但是又很典型的物權意識,從他身體裡排出的,他也會認為「那是我的」。

再典型一些的呢,就是孩子爭玩具了,搶玩具搶到哭的情形在生活中更是常見了。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講,不要隨意套用「偷」、「自私」等字眼,更不要嚇唬、責罵,甚至打孩子。

如果家長大驚小怪,上綱上線,認為這是孩子的道德品質出了問題,其實是犯了大錯。

這樣做的結果或許會挑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偏偏與自己對著幹。

其實2-3歲這個年齡段,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父母過分的教育,還可能會讓孩子從此變得惶惶不安,膽小、怕事。

開頭講述的故事,其實可以發現,那位媽媽不光不懂幼兒心理,她還是一個特別要面子的人。她當著店主的面打孩子,更多的成分反倒是要做給店主看:是他自己偷的,不是我教的哈。

對於2-3歲的孩子,當他們什麼都想佔為己有時,父母不該責罵、講大道理,而是要用行動表示。

可以跟孩子進行簡單講解的時候,順帶告訴孩子什麼是他的,什麼是別人的。

比如把他手裡的東西拿起來,然後說道:「這不是你的。」接著拿出自己孩子的東西,然後告訴他:「這才是你的。」

如果孩子特別喜歡一個東西,而且這個東西你剛好需要買,那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演示購買這個過程,跟孩子說:「媽媽要付錢買下來,它才能屬於我們哦。」讓孩子理解這世上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也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隨便拿。

孩子出現的這些不守規矩的行為,家長不要緊張地往品行上靠,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講,嚴厲批評、打罵不如耐心地引導和示範。

孩子3歲前有好多個敏感期,父母要加以注意

既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總認為孩子小,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孩子霸道,不肯與人分享,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先給孩子做分享示範,可以先讓孩子分享出不太在乎的東西,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再讓孩子慢慢分享出自己心愛的。不知不覺中,孩子會變得豁達起來。

3歲前孩子的教育,最忌的是暴力。

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很好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情緒,於是可能會用「打」的動作。

攻擊行為幾乎是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的現象。

此時的家長,千萬不要呵責孩子:「你怎麼打人了!」家長的在乎,會讓孩子誤以為找到讓家長注意自己的辦法,今後會更隨意打人。

家長更不能用打孩子去教育孩子的「打人行為」,在孩子小小的年齡,就以暴制暴,強化了孩子的暴力認識,讓孩子也學著暴力解決問題。

網絡中經常看到類似的視頻,或許大人只是為了逗孩子玩,在孩子伸手打了大人一下之後,大人伸出手,也打了孩子一下,然後你來我往,越打下手越重,直到孩子輸了哭起來,大人哈哈大笑。

似乎在玩,也似乎在教育孩子。但直言不諱說:這是在反教育,在教孩子如何使用暴力。

當孩子舉起手,最好能迅速拉過孩子的手,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轉移孩子的視線和注意力。

當孩子的手已經打過來時,也要拉過孩子的手,問孩子:「你打疼我了?怎麼辦?」引導孩子認識打人不好,喚起孩子的柔軟心,當然,也把自己對孩子的愛及時傳遞給孩子。

孩子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特點。三歲之前,孩子有多個敏感期,父母應該了解掌握。

對一些在成人世界裡認為不可以的行為,比如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隨性打人等,不是要強勢教育,要強化,而是要淡化,再淡化,讓孩子的所謂不好行為如同一陣輕風,沒有任何意義。

這樣風輕雲淡的教育反而不會讓教育走偏,更能達到家長的目的,教育也更有成效。

相關焦點

  • 孩子隨便把東西送人怎麼辦?家長應注意,孩子進入了人際關係敏感期!
    孩子在4到6歲會進入人際關係敏感期,這個時候孩子會特別喜歡交朋友,也比較樂於參與群體活動。最容易出現跟朋友交換玩具,或直接贈送玩具的行為,這些行為背後的潛意思就是:我送給你東西,咱們兩個就是好朋友。這個時候孩子交朋友也是比較直接單純的。 有研究表明:人際交往的敏感期,是兒童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需求。
  • 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壞孩子嗎?
    文/果兒媽1 8歲女兒愛「拿」別人東西女兒上小學以後,我發現她經常丟三落四。每次周末回家,不是鉛筆、橡皮、尺子丟了,就是校服、水杯丟了。那些憑空多出的東西,又是哪來的?在我的追問下,女兒說是她拿自己的文具和別人換來的。昨天,班級群裡有一位爸爸,吐槽自己8歲的女兒,老愛拿別人的東西。看見喜歡的東西,不管別人同不同意,都強行佔為己有。為此,人家孩子家長還專門找過這位爸爸,讓他好好教育自己的女兒。
  • 孩子為什麼偷東西,不是道德處理問題,背後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朋友和我說,她家寶寶現在三歲了,最近發現帶她去超市的時候,孩子總喜歡「順手牽羊」,把自己喜歡的物品放進口袋悄悄帶回家。朋友嚴厲的批評過孩子幾次,但孩子的這種偷竊行為卻並沒有任何改善,這幾天又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了,這讓朋友特別惱火,不知道該如何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孩子偷東西是故意的嗎?背後的原因父母一定要知道。
  • 孩子「順手」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為什麼喜歡「順手」拿別人的東西?有的家長在家裡發現了多餘的玩具、零食等,總會找孩子問清楚。如果確定孩子是拿的別人的,就會生氣,甚至打罵孩子,往往忽視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面對孩子「順手」拿別人東西,我們應該怎麼做?1.為「順手」拿東西付出代價發現孩子「順手」拿東西,家長也可以拿一件孩子喜歡的物品,讓他對失去自己喜歡物品時的感受,有所體會。
  • 孩子總拿新玩具交換舊玩具,是傻嗎?其實是人際關係敏感期的表現
    最近,有個朋友特別憂心忡忡,因為她發現自己剛上中班的兒子,每天上學前都會拿一個玩具放到書包裡,等到晚上放學回家,玩具就變成了其他的玩具,問他自己的玩具去哪了?他振振有詞表示自己和朋友交換了。我們一起聊天時,她說起這件事,聽完我又問了她幾個孩子的表現後,終於確定她兒子這一表現並不是所謂的缺心眼,不過是到了人際關係敏感期。其實當孩子到了四五歲,我們經常會發現:早上帶到幼兒園的新娃娃,晚上回家就變成了一個小破車。
  •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告訴你為什麼!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 孩子總亂塗亂畫,家長別輕易打罵阻止,孩子是到了「塗鴉敏感期」
    好久之前,我帶著孩子到親戚家裡做客。親戚家裡有一個2歲多的孩子,這個孩子很好動。我近親戚家裡,孩子正拿著畫筆坐在椅子上塗鴉。我和親戚聊了一會兒之後,這個孩子突然拿著繪畫的筆站起來,走到牆旁邊開始對著強隨意塗鴉。這時,親戚生氣了。
  • 如果你家有2-4歲的孩子,經常撒潑哭鬧,建議看看這套繪本
    因為依賴父母,嬰兒時期要依賴這媽媽哺乳活下去,大一些了要媽媽餵輔食,想要看距離稍遠的東西,要父母抱著,所以對於父母相當依賴,這個階段你要他做什麼他就學什麼。但2歲就不同了,孩子會說話了、會吃飯了、會跑會跳了。
  • 3歲男孩指著小朋友襪子說,這是我的,孩子不愛分享,原因有這2個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無論是分享主體的孩子,還是分享對象的孩子,在分享過程中,都很高興、也很欣喜。可見,分享行為能夠使孩子體驗到積極的情感,能夠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形成具體的社交行為。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卻喜歡吃獨食、存在獨佔行為、不愛分享,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主要有以下2個。
  • 孩子總是「搶」別人的東西,怎麼制止孩子?明智家長都是這樣處理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出現過搶其他小朋友玩具的現象,總是覺得別人的東西更好。而且孩子的大腦反應非常的快,有的時候家長還來不及阻止,自家的孩子就已經把別人家寶寶的玩具搶到了手,家長對此也是十分的無奈。孩子總是「搶」別人的東西,爸媽很頭疼閨蜜家的寶寶瑤瑤性格非常的活潑,一點也不怕生,走到哪裡都好像是自己家一樣。
  • 什麼是口腔敏感期?孩子「吃手」應不應該糾正?
    從出生不久持續到1歲多一點,在這個期間無論大人怎麼阻止,小寶寶總喜歡把手放進嘴裡並且吃的津津有味。吃手指,啃腳丫,這些都是嬰兒對於自身的探索和認知。1歲以內的嬰兒處於口腔敏感期,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用嘴探索世界,可以盡情的讓孩子吃,啃。過了1歲,不用制止,讓他吃可能孩子也不會吃了。
  • 孩子變得「一根筋」,不是性格大變樣,很可能是自主意識敏感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心理還不是很成熟,但是他們也會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有時候這些想法未必是對的,娃們還會非常固執地堅持,家長會覺得孩子變了,不聽話了,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進入了自主意識敏感期。當孩子的自主意識開始爆棚,說明孩子長大了,本來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家長需要注意,對於孩子不好的習慣一定要及時糾正,不能因為蒙上「自主意識」的旗幟就對孩子聽之任之,否則害的是孩子。固執,愛說不,娃可能到了「自主意識敏感期」家長:寶寶來啊,媽媽給你餵蛋糕吃。寶寶:不要媽媽喂,我要自己吃。
  • 孩子4歲左右突然對數字著了迷,這是孩子到了「數字敏感期」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家長忽然發現孩子開始對數字感興趣了,懂得抓住機會的家長就會培養孩子數數,有些家長卻只會嫌孩子吵鬧。家長可能不知道,你無意間制止孩子數數的行為,可能會阻礙孩子數字敏感期的發展。桐桐四歲左右,媽媽發現他現在對數字很著迷。
  • 孩子喜歡鑽小洞洞?6歲之前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父母別過多保護
    在家裡上躥下跳,一刻也閒不住,好不容易安靜一會兒了,又各種亂翻,每一天都在挑戰家長的極限。從孩子學會走路開始,就特別喜歡把家裡的遙控器、爸爸的車鑰匙、紙巾等在他眼前的東西,都給塞到沙發縫隙裡或者藏在冰箱後面,並且樂此不彼地重複著這些行為。最近,又喜歡上了各種「藏自己」的遊戲,衣櫃、窗簾後面、衛生間浴缸裡等等地方,都可能有著孩子的身影。
  •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孩子這種堪稱「怪異」的行為常常會令父母不解,特別是孩子為了研究昆蟲在地上一蹲半天,並且直接用手接觸泥土的時候,一般都會招來父母的阻攔和責罵。其實,這是孩子進入「細微事物敏感期」的表現。一般來講,在1歲半到2歲左右,孩子開始進入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這一敏感期一直會持續到4歲。
  • 為啥寶寶總愛「打臉」?其實是「手部敏感期」到了,父母別誤會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孩子就會有不一樣的表現。比如在孩子5以後,到1歲之前,他的手的動作特別多。他會在他的能力範圍內破壞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拿到衛生紙就會不斷的撕扯;拿到東西就亂扔。
  • 孩子喜歡「鑽被子」、扔東西,不要慌,這是孩子處於空間敏感期
    孩子需要在各種各樣的空間中感知不同的空間。上下、裡外、空曠與狹小、方圓。只有在小的空間中孩子才有明顯的空間感。孩子通過感知不同的空間感進而建立空間的概念。」0-6歲是孩子空間敏感期持續發展的時期,父母以為孩子的空間是靠想像出來的,其實不是,孩子對於空間的感知是用身體探索出來的。
  • 未發先火的《我的橡皮筋,不給你》為什麼讓大人和孩子都愛不釋手
    03.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物權敏感期不容忽視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想要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心愛物品,可以隨意按自己的心情和喜好處理。這是孩子物權敏感期的開始,也是我們終身追逐內心充盈的起點。小女孩這麼喜歡這個橡皮筋,也是因為它既不是「哥哥用過的東西」,也不是「要和大家分享的東西」,也不是「借來玩一會兒的東西」,而是只屬於自己的東西。在孩子2-3歲這一年,是孩子物權意識建立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裡程碑。
  • 5歲孩子「偷東西」後,驚動了當媽的朋友圈
    我是又氣又急,才5歲的孩子就會偷東西了,怎麼辦啊?孩子奶奶說她還小不懂事,別嚇著孩子;孩子爸堅持要小懲大誡嚴肅反省,倆人現在還在家裡懟著呢。」我聽了趕忙問:「佳佳呢?不會還在家裡吧?」阿靜一指兒童區,「我還沒想好怎麼和孩子說,先帶出來了。」大家才鬆了口氣。
  • 孩子嫉妒心重怎麼辦?可能是情感敏感期到了,家長需用心陪伴
    小琴被女兒的提問問蒙了,自己只是客氣地誇獎了別人孩子一句,自己的女兒又這麼不能忍受嗎? 這個時候孩子已經處在情感敏感期了,但家長還是沒有意識到,所以才會覺得孩子善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