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花布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是民族文化文明的象徵,自明清以來,其優美的造型和豐富的內容始終保持著相對的傳承性,追求圓滿、對稱偶數是藍印花布紋樣的最基本特徵。
在民俗風情上,藍印花布符合民眾崇尚完整、求滿、求全、對稱的審美觀點,藍印花布中的人物、動物、植物紋樣通過民間技藝人員的刻畫主要反映出百姓對生命的真情嚮往和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寄託和追求,他們用聰明和才智把自己的信念和人生希望在日用藍印花布紋樣上表現出來。
湖北天門藍印花布的起源和發展
湖北天門歷史悠久,位於江漢平原的湖北地區,瀕臨長江,土質、氣候十分有利於棉花種植,它與江蘇南通氣候地質特點相近,都是棉花高產區,是全國著名的棉鄉。天門隨著種植棉業的不斷擴大,其產量不斷提高,棉紡業已成為當地的一個主要副業。據考證,天門在明代已開始種植藍草,為農民印染藍印花布提供了原料上的保證,從而促進了天門藍印花布的起源和發展。
據統計,全縣在民國初期,染坊有52家,染棉布60萬匹,加工染紗10萬多斤。
據《開門縣誌》記載:「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陝幫商人在嶽家口收購棉布,銷往陝西、山西、甘肅等地。嶽家口蔡雲昌經營的棉布被陝幫商人譽為棉緞。道光元年,天門縣城有郭復興、劉茂盛、唐茂盛等作坊大規模生產藍印花布。後來,嶽家口、幹鎮驛、皂市、漁薪河等地也相繼興起印染業……」
藍印花布是我國最為普及的貼近老百姓生活的民間藝術之一,它所用的材料都是民間自製的,通過縷空花版上漿染色的印染工藝產生藍白虛實的審美效果,憑藉它簡便的製作工藝和清新質樸的紋樣深受廣大勞動群眾的喜愛。它遍及我國東西南北,大量運用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鮮明的特徵和生活氣息符合老百姓的雅致及情趣。
藍印花布的藝術魅力
民間大眾從生活實用功能出發,利用身邊紡織面料和極為簡單的工具,創造了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價值的生活用品,它的造型簡樸粗礦,充分顯露出質樸淳厚的藝術魅力。
藝術大家張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我寧可欣賞一塊民間藍印花布,也不喜歡團龍五彩錦緞,民間藝術有種清新之氣、自由之氣、欣欣向榮之氣。」
這簡樸而充滿哲理的話語充分體現了藍印花布紋樣的造型魅力和它的文化內涵,這不僅僅是指它一整套手工製作所表現出的民間技藝人員的智慧,而是藍印花布本身所散發出的淳厚樸素、嚴謹而不失秀麗的氣息。
我國民間藝人由於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創造的作品是根據人民大眾要求的,是同當地的經濟、生活習俗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它的發展,藍印花布就是就地取材,尋找最經濟、最便利的材料,將老百姓能用得起作為參考標準。藍印花布也以其耐磨耐髒及透氣吸汗的特性深為農家所喜歡。
藍印花布的印染工藝流程
明末清初,用藍草製成藍旋印製花布已成為廣大百姓和各地染坊約定俗成的一種印染模式。人們逐漸把這種用藍澱刮漿印製的花布直接稱為「藍印花布」。
民間藍印花布歷代沿襲、傳承的風俗表明藍印花布在農家生活中所處的明顯地位並具有廣泛的實用意義。千百年來,農村家庭把自紡自織的白布印製成藍印花布,做成各種生活用品。人們朝夕相處的花布,就是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全憑人工印染而成,其圖案手工刻制,每幅刻好的紙版如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礦、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鬱的地方特色。花版樓空後,經過刷桐油加固,然後再用防染漿加水調成糊狀,通過花版刮在布上,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染成的布呈深藍色,曬乾後,給人厚樸、沉實之感,故民間有人稱它「老藍花布」.
染好後刮去淺浮灰漿,為灰漿所封密處露出坯布本色,灰漿塊面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捲動中自然裂開,藍隨著縫隙滲透到壞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冰紋。即使出於同一個藝人之手,印出的紋樣也各有差異,千變萬化。
藍印花布民間文化始終貫穿藍印花布紋樣創作的全過程,在民間藝人的眼裡,被面紋樣要賦予生命,如「麒麟送子」、「松鶴延年」等,再選用祈福迎祥,驅災除疫的吉祥圖案融入其中,這是藍印花布長久流傳的主要原因。
天門藍印花布的紋樣造型之美
天門藍印花布的用途十分廣泛,在民間大多用於製成包袱布、衣服、被褥、門帘等,是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品和裝飾品。它又是美化生活的產品,其紋樣大都代表著吉祥如意,圖案中處處都有鳳凰和錦雞的身影,姿態瀟灑活潑,藝術形式豐富。在造型上生動奇異,兩隻鳥可以組成一個「太極」。
湖北藍印花布地域特色鮮明,所刻的線條流暢、細緻精巧。因此它選取的花紋素材,除了形象美好之外,往往還含有祈福避邪之意,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民眾的心理狀態、傳統的民間風俗、審美情趣等。
被面「麒麟送子」、包裕布「鳳戲牡丹」「福壽雙全」、帳簷「三星高照」是在民間流傳最多、最廣的吉祥圖案。生殖與生命、福壽與吉祥是歷代老百姓千百年來追求的永恆主題。
天門民間藍印花布紋樣中直接表達人們祈福驅邪願望的有:用鶴鹿表示長壽;用鯉魚跳龍門表示高升;用魚、蝴蝶表示盼望「多子」;長命鎖意在鎖住兒童的性命,希望孩子無病無災;兒童用的肚兜印上老虎與五毒表示闢邪驅毒。
還有許多單純反映人們審美情趣的花紋,如雙鳳牡丹、雙獅戲球等。它的布局嚴謹、富於變化,有的以中心團花為主,對角式的結構形成方中有圓、圓中見方的格局,畫面豐富飽滿、生動活潑。如:團花中的「鳳連鳳」等藝術造型。紋樣誇張浪漫,點線面巧妙組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動植物的動態造型。
天門藍印花布有植物花卉、動物造型等,簡化的結構採用寫意的手段達到了傳神的效果,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用「麒麟吐書」的造型象徵早生貴子,相傳孔子在出生時其母夢見麒麟吐書,因此孔子又稱麒麟兒,有旺文之意。
天門藍印花布紋樣刻花的工藝是在形式上用銃點、刻線、刻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各種植物、動物,經民間藝人的精心製作和藝術加工後使藍印花布圖案清新悅目、和諧醒目。
麒麟吐書的藍印花布藝術造型其動態優美,刀法技藝高超,以點組成線,以線組成形,以小面的不同造型構成畫面所需要的形狀和質感,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麒麟的神態,其造型威武而不失可愛,畫面藍白疏密有致、虛實得當。從而把刻版技法和造型藝術上的需求做到完美的統一,使畫面層次豐富、結構嚴謹,形成了藍印花布獨特的藝術構成形式。
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傳承形式
印染民間藝人一般都來自普通的群眾,印染技術是通過家族或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雖未經過專業訓練,但他們在作坊中相互切磋,虛心學習,一代又一代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印染技藝,民間藝人們生活在百姓中,他們對民眾的願望是了解的,對作坊是熱愛的,因此在創作作品時,根據當地群眾對藍印花布紋樣的具體需要,創作出大量的反映人們美好生活、吉樣如意的紋樣。
作品上沒有一點哀怨、悲觀的灰色調子,多是喜慶、祥和的氣氛,如「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圖紋,都是老百姓講得出、看得懂的。
人們讚賞民間藝人在印染藍印花布中發揮了高超技藝,創造出藍印花布獨特的藝術風格,詮釋了藍印花布紋樣和技藝。
天門藍印花布來自民間。民間崇尚美滿,滿與全的應用是天門藍印花布的特色。它富有濃鬱鄉土氣息,具備淳厚、真實、樂觀向上的感情色彩,流暢靈活的曲線給人以溫柔,吉祥之感。天門藍印花布曾參加世界博覽會,受到了日本、美國、法國等國民眾的喜歡,曾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