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輕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就得嫁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但送入洞房之後呢?新郎官與賓客歡飲之後,自然是得進入洞房,與新娘行「周公之禮」了。「周公之禮」通俗地講就是夫妻之間的房事,儒家強調「樂而不淫,悲而不傷」,周公之禮是一種戲謔的名稱。但對於房事,為什麼又叫做「周公之禮」呢?
這就得從周公生活的年代說起了。相傳西周初期,百姓性生活糜爛,男女濫情。如此一來,對於社會風氣和治安,這怎麼得了?周公發現這樣不行,於是在制定禮法的時候規定:男女在結婚前不能隨便發生性關係,除非到了結婚當天才行。雖說「食色性也」,但《周禮》推行後,古人一直到今天還是有許多人對「性」避而不談,「談性色變」。對於夫妻房事,羞於啟齒,於是,後來的人們因為周公制《周禮》,所以也就管這個叫「周公之禮」了。
西周初年,那時候的人們,受到的「教化」還是比較少的,較今天的人們純真,對於性的最求,也表現出較為原始的人類本性需求。但這樣,也就會導致世風澆薄,婚俗混亂。受先王所託,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製定禮法教化民眾。婚禮,一直是中國傳統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從男女說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緻的規定,合稱「婚義七禮」、「士婚義七禮」,為讓「士」人理解如何執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現身說法。
但周公的這套對嫁娶的禮法,在推行和演示的過程中也是不容易的。周公夫婦演試到「敦倫」一節時,周公之妻拒絕了。敦倫,即敦睦夫婦之倫,含有指導新婚夫婦依禮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試「敦倫」。躊躇間,周公見到兒子伯禽擺弄的幾個葫蘆瓢,試合兩爿能重新合為一個葫蘆,他靈感頓生。
第二天,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闢雍(學校),講解「婚義七禮」,說到「敦倫」時,他拿出一對原配的葫蘆瓢來,以此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體,剖開之後如男女有別,敦夫婦之倫,就如同把葫蘆瓢重新合為一體,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的萬物推原之理,於是陰陽合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從此新婚夫婦均據「七禮」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蘆瓢也在婚禮上被奉為禮器:用根繩子拴住兩個瓢柄,表示夫婦二體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象徵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公制定的婚儀亦漸廢弛。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孔子又重修禮典。修到「士婚義」中「敦倫」一節時,他認為時過境遷,可以省掉。「六禮」於是產生。不過民間照舊把世代相傳的葫蘆瓢置於婚儀中。孔子又順遂民意收葫蘆瓢入禮書,稱為「合巹」,不算婚儀中的正規禮器,而是夫婦「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後以酒漱口的器具。
但對於「周公之禮」,究竟是不是周公所制定的呢?這個沒人敢說,畢竟沒有到西周去走過一遭。歷史上周公旦制禮作樂,他所推行的《禮法制》主要傾向於國家政治體制的方面,從維護天子的統治出發,但由於他的這次大規模整理文化習俗的行動,影響十分深遠,因此後世很多比附的東西,把一切禮儀、規章、制度都儘可能地往他的身上套。就像說黃帝製造宮殿,以及後來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我們總不能說是黃帝寫的吧?
把許多的發明創造往名人和達官貴人身上套,以便流傳下去,這就是一中在古代比較常見的「託名」現象。
有思想的人正在閱讀
此皇帝一個怪癖讓許多宮女累倒病死 帶頭反抗的宮女遭誅滅九族
太平天國最兇殘之人 屠殺東王府2萬人 最後被洪秀全剁成肉塊
為什麼魏忠賢在明朝隻手遮天 卻鬥不過剛剛繼位16歲的崇禎
沒有看過癮?好看的歷史公眾號在這裡
▼
勇哥讀史
yonggedushi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每天三分鐘,給你最好看的文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