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榴璉菌
編輯| 貓如意
中國有個特殊組織,除了本職工作,還自帶各種神技能:
五分鐘修好挖掘機:
幫客戶打麻將:
炒菜:
打排位:
最牛的一位幹掉北大碩士,左手外賣,右手詩詞,驚呆董卿。
但是,也有俄羅斯外賣小哥佛系送餐,根本不管你可能會餓死在送外賣的路上。
然而,有個法國小哥不甘屬於國內外賣小哥,解鎖了新技能,一般人還真不能模仿。
這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電影《醫生來了》,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也是香港電影院解禁後上映的第一部電影。
話說法國家庭醫生老莫,60多歲了還要在聖誕夜疲於奔命地給人上門看病。
從事幾十年的職業已經異常疲勞。
老莫在看一個孩子喉嚨發炎的時候把大拇指伸進小孩嘴裡,還給家長開的藥方裡加了耳塞。
怒不可遏的家長果斷投訴
老莫哪管得了這些,一晚上還有那麼多病人要看。
當他喝著酒,開著車奔向下一個病人家裡時,一個女孩打來電話。老莫改了行程跑到女孩家。女孩吃了安眠藥,老莫一時之間無法脫身。
診所秘書一直打電話給老莫,客戶已經等了一個半小時。
老莫分身乏術,其他醫生都在家裡過聖誕,吃大餐。此時給女孩送酸菜魚的外賣小哥馬利克出現,幫老莫照顧女孩。
下一個病人很簡單,把藥房送過去就行。於是老莫打起了馬利克的主意,出高價讓馬利克送過去。
自持是自營企業家的外賣小哥馬利克也有自己的原則,拒絕了老莫的提議:你得在app上下單,要不會被投訴。
然而馬利克並沒有單,於是接了老莫的單。老莫照顧「自殺」的女孩,直到把她送到醫院。
然而馬利克這邊病人已經把他當成醫生,還要求他給自己打針。馬利克送水的功夫,病人就掛了。
馬利克根本說不清自己怎麼會在這,擦乾淨指紋跑路了。
老莫趕來的途中,撞飛了馬利克,自己也閃了腰,好在病人沒死,老莫看完病人,坐在車後座給自己打針。
熱心的馬利克幫老莫打針,診所護士並不同情老莫,為了以後還能有客源,老莫只能繼續去看病。
然而他此時下半身已經動不了了,熱心的馬利克就此脫不了身。老莫給他換上自己的衣服,提拉著自己的皮鞋去看下一個病人。
老莫則坐在車裡遙控指揮。
於是外賣小哥就此解鎖了新技能—看病!
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馬利克在老莫的指導下,熱情洋溢並驚心動魄地治好了便秘者,喉嚨痛,開假病假條的,甚至還救了差點煤氣中毒的一家人。
連記者都要採訪老莫。
診所秘書對老莫另眼相看,頭回發自內心地表揚老莫。
老莫羞愧難當,卻也逐漸喜歡上了這個小夥子。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老莫雖然呆在車上,擔心馬利克穿幫,雖然小夥子總能用智慧和熱情化險為夷,老莫還是嚇夠嗆。
看完一個病人後,老莫在車上睡去。
醒來時多了一個女孩,正是他送到醫院自殺的姑娘。
老莫嚇一跳說:我是不是睡過了一集劇情?
原來,馬利克接回了姑娘一起過聖誕。
姑娘是老莫兒子的女朋友,在一次雪崩中,老莫兒子意外死亡,姑娘活了下來。
於是一老一少糾結而且悲傷地過了六年。
姑娘沒法忘了老莫的兒子,總給老莫打電話。老莫和姑娘就這麼勉強地相互治癒,
沒想到被馬利克這個外賣小哥給治癒了。
故事的最後,馬利克和老莫給一個黑人姑娘接生。馬利克準備剪臍帶的時候眼神放光:我們的工作真好!
這是一個相互治癒的故事,也在講述職業偏見和職業疲勞。
電影開始的老莫,沉浸在職業疲勞和失去兒子的痛苦中,對待病人敷衍了事。
開著車還偷偷喝酒。
直到馬利克接手代替他看病。
馬利克的熱情感染了病人,而馬利克也受到了尊重。
這部電影就像一部治癒系小品,輕鬆有趣,讓人看完心情大好。
脫離法式喜劇以往過於戲劇化的套路,這部電影更貼近現實生活。
所有事件都在一夜之間發生。
難得的是結尾,並沒有馬上讓馬利克成為醫生,而是邊開出租邊讀醫學科考試書。
有時候我們喜歡拖延,是因為枯燥,也因為質疑自己的職業是否有價值。
我們不難見到職場老油條,對待工作能敷衍就敷衍,自己的不尊重,更何談別人尊重。
事實上,外賣和快遞職業在影視圈一直受歧視,並沒有出現像這部法國喜劇那樣一針見血地講述了職業偏見和職業疲勞。
很喜歡一句話:每一個職業都值得尊重。
更喜歡中國的老話:360行,行行出狀元。
你呢?有拖延症職業疲勞的你,看到這麼給力的快遞小哥,還好意思偷懶嗎?
關注榴璉
瞎看電影:在電影中尋找靈魂
無腦追劇:快樂生活的100種方法
娛樂雜談:讓談資不再平庸
球分享
球點讚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