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向黑甲(longitudinal melanonychia,LM)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皮膚問題,定義為從近端甲皺襞或甲半月向甲板邊緣縱向延伸的色素帶,本質上是甲板的色素沉著。
因縱向黑甲可能為甲黑素瘤的臨床體徵,醫生和患者(或患兒家屬)對此格外關注。本文則重點討論黑甲的病因及臨床分類,尤其是黑素細胞活化(臨床最為常見)、甲母質痣和甲黑素瘤的臨床特徵。
甲板色素沉著原因較多,可能為黑素增多(圖 1)、黑素細胞增多或其他原因,後者包括血液、內源性或外源性色素(如銀質沉著症、Addison 病、卟啉症)、細菌/真菌感染(如奇異變形桿菌、麴黴菌、念珠菌、紅色毛癬菌,圖 2)或甲下腫瘤(非黑素瘤性)等。
圖 1. 種族性黑甲,多發性損害
圖 2. 真菌性黑甲
本文重點關注黑素細胞相關的縱向黑甲,發生機制有兩種:一種是黑素合成增加但黑素細胞數目正常,即「黑素細胞活化」;一種是黑素合成增加且黑素細胞數目增加,例如甲母質痣(簡稱甲母痣)、良性黑素細胞增生或甲黑素瘤。
下表(表 1)詳細總結了黑素細胞來源縱向黑甲的相關疾病臨床分類。
表 1. 縱向黑甲相關疾病分類
黑素細胞活化(melanocytic activation),亦稱黑素細胞激活(melanocytic stimulation)或功能性黑甲(functional melanonychia),是指甲母質上皮和甲板黑素增多,而無黑素細胞的增多,故與甲黑素瘤無關,不至於惡變。
數據顯示,73% 的成人單發縱向黑甲均為黑素細胞活化,故臨床最為常見。黑素細胞活化原因包括生理性、皮膚病性、局灶性、醫源性、症候群相關改變。
生理性:生理性黑素細胞活化主要指種族性黑甲和妊娠期黑甲,其中種族性黑甲是西班牙人、日本人、墨西哥人和非洲裔美國人中縱向黑甲最常見的原因,我國尚無確切數據。種族性黑甲中,色素帶常位於頻繁抓握的手指,如拇指、食指和中指,或位於易受傷的第一足趾。色素帶的數目和寬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甚至研究發現近 100% 黑色人種在 50 歲時會出現 1 處或以上色素帶。
局灶性:若黑甲伴發甲板和甲周組織異常,則需考慮局灶性原因(圖 3),例如剔甲癖、咬甲癖、摩擦創傷(如鞋不合腳)等。
圖 3. 第一足趾外傷性黑甲,伴裂隙
皮膚病性:多種皮膚病可致黑素細胞活化,這包括甲溝炎、銀屑病、扁平苔蘚、澱粉樣變性和慢性放射性皮炎等。黑甲常發生於炎症反應消退之後。
非黑素細胞性腫瘤亦可引起線狀黑甲,這包括甲母質瘤、Bowen 病、基底細胞癌、甲下纖維組織細胞瘤等。
系統原因:系統性疾病所致黑甲常出現多個色素帶,同時累及指甲和趾甲。其中,Addison 病、營養性疾病和 AIDS 相關黑甲常伴皮膚和黏膜色素沉著。
醫源性:醫源性黑素細胞活化常為多發黑甲,原因包括藥物(特別是化療藥物)(圖 4)、光療、X 線和電子束照射。幸運的是,黑甲常在停藥後逐漸消失。
圖 4. 羥基脲所致藥物性黑甲
症候群相關黑甲:Lujer-Hunsikor 症候群、Peutz Jeghers 症候群和 Touraine 症候群均可出現黑甲,同時伴口唇和/或口腔黏膜色素斑。
黑素細胞增生特徵為甲母質黑素細胞數目增加,可為良性和惡性,良性為甲母質痣(簡稱甲母痣)和甲雀斑樣痣(或稱甲黑子),惡性為甲黑素瘤。
甲雀斑樣痣:在成人中,甲雀斑樣痣(圖 5)比甲母痣更多見。此病幾乎均為單甲受累,指甲更常受累。通常認為此病為良性黑素細胞增生,有甲母質黑素細胞增加和黑素增加。雖然臨床與交界痣難以區分,但組織學上細胞不成巢。
圖 5. 成人甲雀斑樣痣
甲母痣:本質為甲母質中的色素痣,組織學上常為交界痣。甲母痣可為先天性或後天性,臨床上更常見於兒童(圖 6),曾有針對 100 例單甲受累的縱向黑甲研究顯示,所有兒童的縱向黑甲均為甲母痣。另一方面,針對疾病初發年齡的統計發現,0-52 歲均可出現甲母痣。也有其他研究顯示約 50% 的兒童縱向黑甲(不論是否為單甲受累)均為甲母痣,而成人比例僅為 12%。
圖 6. 兒童甲母痣
病例研究顯示 90% 甲母痣為單甲受累,僅 10% 為 2 甲受累。此病主要累及指甲,近半數為拇指甲受累,其中又以右拇指甲為主。半數甲母痣的色素帶>3 mm,可為棕黑色色素帶和甲周色素,極個別的幾乎無色素帶。其中,甲母痣患者甲周組織見到色素時稱為假性 Hutchinson 徵(圖 7),此時臨床易誤診為甲黑素瘤。
圖 7. 兒童甲母痣,伴假性 Hutchinson 徵
甲母痣的診斷主要依靠組織病理,不過目前尚無公認的疑診甲母痣的處理方案。
甲黑素瘤:甲黑素瘤屬惡性黑素細胞性增生,包括原位黑素瘤(圖 8)和侵襲性黑素瘤。此病最常見於拇指、食指和第一足趾,平均發病年齡為 57.5 歲,不過亦有 25 歲以下出現此病的報告。
圖 8. 甲原位黑素瘤,Hutchinson 徵陽性
不同種族人群中甲黑素瘤佔黑素瘤的比例具有明顯差異。高加索人種佔比 1%-3%(圖 9),黑人 20%,墨西哥人 16%,日本人 10%-30%,中國人 17%,本土美國人 33%。不過與高加索人種相比,其他人種黑素瘤總體發生率較低,因此不同人種的甲黑素瘤絕對發病率相近。
圖 9. 高加索成人中指黑素瘤
甲黑素瘤發病率很低,臨床常延誤診斷,平均延遲時間為 2 年,這直接導致預後較差,5 年和 10 年生存率分別為 30% 和 13%。此外,研究還發現皮膚科醫生對甲原位黑素瘤病例術前診斷準確率並不高,僅為 46%-55%。由於約 2/3 的甲黑素瘤初始表現為黑甲,因此,任何不明原因的黑甲患者若有下列特徵,均需懷疑甲黑素瘤的可能:
臨床醫生需根據黑甲臨床表現、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等信息進行診斷分析,必要時需行實驗室檢查(如真菌鏡檢、微生物培養與鑑定)和輔助檢查(如活檢)。下表(表 2)總結了常見/重要黑甲的臨床處理及確診要點。
表 2. 各種黑甲臨床鑑別特徵
儘管如此,對於不明原因的黑甲,有時候仍需進行活檢以輔助診斷。遺憾的是,目前尚無公認的縱向黑甲處理方案(尤其是活檢時機),下列僅為部分文獻提及的處理建議,供臨床醫生參考。
由於兒童甲黑素瘤罕見(10 歲以下兒童甲黑素瘤發生率約 0.8/1000000),同時兒童不明原因黑甲極少為黑素瘤,因此這類人群的黑甲處理更為保守,不常規建議行組織活檢,更多的只是臨床隨訪,除非患兒父母明確要求進行治療。
對於成人患者,有學者建議對有下列表現者進行活檢確診,因為單從臨床不足以排除黑素瘤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Jin H, Kim JM, Kim GW, et 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d clinical review of melanonychia in Korean patients[J]. J Am Acad Dermatol. 2016, 74(6):1121-1127.
[2] Julie J, Phoebe R. Melanonychia[J]. Dermatol Res Pract. 2012: 952186.
[3] Dominguezcherit J, Roldanmarin R, Pichardovelazquez P, et al. Melanonychia, melanocytic hyperplasia, and nail melanoma in a Hispanic population[J]. J Am Acad Dermatol. 2008, 59(5):785-791.
圖片來源:
圖 1-2:文獻(PMID: 18804895)
圖 3-8:文獻(PMID: 22792094)
相關閱讀
惡性黑素瘤是皮膚科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快速進展、容易轉移而著稱。一般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組織病理和免疫組化即可確診。但一些特殊類型的惡性黑素瘤因臨床和組織病理表現不典型,很容易誤診。現將我科近年遇到的一些較特殊的惡性黑素瘤報告如下。
女,27 歲。主因左拇指甲板變形 1 年、拔甲後甲床肉芽增生半年,於 2010 年 10 月就診。1年前患者左拇指甲板出現變形、易開裂,但未曾出現甲下黑色條帶或甲板變黑;半年前手術拔甲,術後 3個月甲床出現暗紅色肉芽增生。系統查體未見異常。
左拇指甲板缺失,甲床可見暗紅色肉芽組織增生形成的結節、上覆血痂,質脆,易出血(圖1a)。
感染性肉芽腫。
甲下損害組織病理檢查:表層為壞死組織,真皮層可見瀰漫性以梭形細胞為主的浸潤,胞質略嗜酸性,核深染、染色質濃集, 核異形性明顯,胞質未見色素顆粒(圖 1b,1c)。
S-100 蛋白、HMB45 瀰漫陽性(圖 1d,1e),pan-CK(-)。
無色素性惡性黑素瘤。患者明確診斷後未再進一步檢查,2 周后轉腫瘤醫院行截指手術。術後 10 個月失訪。
男,48 歲。主因左拇指甲床紅腫化膿2 年餘,於 2011 年 5 月就診。2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拇指甲根部紅腫,無明顯疼痛,當時未在意。6 個月前出現左拇指甲根部破潰、滲液,隨後出現濃性分泌物,甲板脫落。在當地經感染治療濃性分泌物減少,但紅腫無明顯好轉。
左拇趾甲板脫落,甲床及根部皮膚瀰漫性紅腫,其上散在壞死結痂,伴少量黃綠色膿性分泌物。
鱗狀細胞癌?真菌感染性肉芽腫?
局部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層為壞死組織,真皮層可見瀰漫性以梭形細胞為主的浸潤,但瘤細胞為短梭形和圓形,核深染、核染色質濃縮,未見色素顆粒(圖 2)。
S-100 蛋白、HMB45 瀰漫陽性,pan-CK(-)。
無色素性惡性黑素瘤。確診後轉腫瘤專科醫院進一步診治。
男,87 歲。主因左足跟丘疹伴疼痛、滲出 8 個月,左踝部腫脹、結節伴疼痛、滲出 1 個月,於 2011 年 8 月就診。患者 8 個月前發現左足跟部出現一黃豆大小皮色丘疹,搔抓破潰後,創面長時間不癒合。至當地診所就診,對皮損部分切除後外用抗生素,創面仍不癒合,皮損逐漸增大。近 1 個月來,左下肢出現腫脹,左踝部出現大片暗紫色斑塊、丘疹、結節,伴滲出。系統查體未見異常。
左足跟部可見一蠶豆大小半球形暗褐色腫物,表面粗糙,可見結痂及血性滲出液,腫物周圍散在數個灰黑色斑疹,踝部腫脹明顯,見暗紫色匐行性斑塊,其上分布黃豆大小暗褐色及灰黑色結節,部分簇集而不融合(圖 3a)。左側腹股溝觸及 2 枚鴿蛋大小腫大淋巴結,質硬,活動度尚可。
左下肢血管超聲檢查未見異常。
踝部黑色結節組織病理檢查:表皮部分壞死,真皮層境界清楚的瘤細胞團浸潤,可見較多黑素顆粒,腫瘤細胞核深染,異形明顯,可見核絲分裂像,真皮淺中層小血管擴張、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圖 3b,3c)。
S-100 蛋白(+),Melan-A(+),HMB45(+),Ki67 陽 性> 30%。
惡性黑素瘤。診斷明確後患者家屬放棄治療,6 個月後去世。
男,55 歲。主因骶尾部腫物 50 餘年,增大並破潰 6 個月,於 2012 年 6 月就診。患者出生時骶尾部即有黃豆大小膚色柔軟腫物,周圍散在淺褐色斑疹;皮損隨著體表面積增大而緩慢擴大,至青春期增至棗大,無自覺症狀。6 個月前,腫物迅速增大,表面破潰。系統查體未見異常。
骶尾部可見一直徑約 5 cm 半球形腫物,表面凹凸不平,可見潰破、壞死(圖 4a)。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未觸及增大。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皮壞死,真皮層大量異形瘤細胞增生,真皮淺層瘤細胞不同程度變性或壞死,伴大量黑素顆粒,真皮中層瘤細胞呈圓形,胞質豐富淡染,胞核大、圓形或橢圓形,核膜、核仁清楚(圖 4b,4c)。
巨大皮贅狀先天性色痣惡變。手術切除腫物後轉腫瘤醫院化療。術後2 年隨訪,未見復發。
男,63 歲。主因鼻部皮損 10 年,增大1 年,破潰 3 個月,於 2012 年 5 月就診。10 年前無明顯誘因患者鼻尖部出現黃豆大小褐色斑疹,不高出皮膚,但其下方稍有浸潤。皮損緩慢擴大,無自覺症狀。1 年前皮損增大迅速,高出皮膚,形成棗大小紅色半球形隆起性腫物,並向鼻梁處蔓延,出現浸潤性腫塊。3 個月前皮損出現壞死、潰爛、結痂。無發熱、頭疼、咳嗽、鼻塞、流血性鼻涕等症狀。患者患腦梗死 1 年,右側肢體活動受限。患高血壓、冠心病 5年,心功能不全 1 年。否認有糖尿病、肺結核、慢性鼻竇炎、鼻部外傷等病史。
鼻尖可見不規則隆起性腫物,高約 3 cm,直徑 1 ~ 2 cm,頂端壞死結痂。腫塊周圍可見褐紅色浸潤性斑疹及斑塊(圖5a)。
皮損破潰分泌物真菌培養 1w(-)
鼻中隔彎曲,餘無異常。胸部 X 線片、腹部 B 超均正常。
環鑽取材,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皮壞死,真皮全層瀰漫並緻密的瘤細胞浸潤,真皮中、深層細胞多形性,呈束狀、編織狀或雜亂排列,細胞核大小形狀不一,呈梭形、圓形或橢圓形,異形性明顯,散在核絲分裂像(圖 5b,5c),未取及皮下組織。
S-100 蛋白(+)、Ki67 陽性> 50%,EMA 部分(+),NSE 瀰漫(+)(圖 5d),CD117 散在(+),CD56 粒酶 B、TIA 均(+),CD34、CD31、HMB45、Melan A、pan-CK 均陰性。
國內外專家會診意見:惡性黑素瘤。
最後診斷:結締組織增生性和向神經性黑素瘤。患者及家屬放棄治療,確診後 1年 3 個月後死亡。
黑素瘤由於類型的不同,外觀可表現為黑色或紅色等色澤,病程可短暫或遷延,可發生於任何部位,病理上梭形細胞或圓形上皮樣細胞增生或二者混合,伴細胞異型性,無論有無色素顆粒,都需高度警惕惡性黑素瘤,必要時進行免疫組化和電鏡檢查,以減少和避免誤診。
黑痣和惡性黑色素瘤的區別
黑色素瘤的特殊皮膚鏡表現
史上最全的皮膚病圖譜,吐血整理!
關於皮膚骨骼低磷症候群 看這篇就夠了
【藥知道】夏季,5種常見皮膚病的聯合用藥
看完記得分享哦
服務醫生,期待支持!《HAOYISHENG》為旗下超 100萬讀者誠邀廣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讓更多醫生受益,歡迎廣大醫師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權爭議或頻道建議與需要均可在頻道後臺留言或直接加小編QQ(980151516)或者微信溝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