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陰翳」二字,可能直接會想到的,是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提到日式風格的陰翳之美:「所謂美,常常是由生活實踐發展起來的,被迫住在黑暗房子裡的我們的祖先,不知何時在陰翳中發現了美,不久又為了增添美而利用陰翳。
美,不存在於物體之中,而存在於物與物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之中。竊以為我們東方人
常於自己已有的境遇中求滿足,有甘於現狀之風氣,雖雲黯淡,亦不感到不平,卻能沉潛於黑暗之中,發現自我之美。」在古代中國文化(如早期並不賦予色調純靠墨色濃淡調節的山水畫)就已經有了「陰翳」的寓意在其中。一定程度上,
「陰翳」訴說的是古代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生活理念,自省、緘默、含蓄,甚至帶有幾分懶散、退避,靜觀世界、內心的閒適自足。事實上於日本美學而言,還有另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概念——侘び·寂び,即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侘寂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寂茶,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就是所謂:麁相(外表粗糙,內在完美)。
體現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飲茶的地點、環境、擺設,茶器是否華麗、圓潤、亮麗,是否由名家製作等等,僅僅追求一點,便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由此可見,侘寂追求的是一種無需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
現在的「侘」是對以下事物的否定:富有、富貴、華麗、巧言令色、鮮豔、豔麗、豪華、豐滿、繁瑣。相反,可以用以下詞彙來表示「侘」的概念:
貧困、睏乏、樸直、謹慎、節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簡素、幽暗、靜溢、野趣、自然、無聖。 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
侘,其意義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由描述某種悲傷荒涼之事,逐漸變為描述某種有意的謙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侘,字面意思是說,一個侘之人可以「用更少做更多」,滿足於擺脫物質牽絆的生活。
單獨的寂,指的是時間的自然演進,從而領悟到所有的一切都會變老,容顏不再依舊。然而,被稱為寂的事物是莊嚴而又優雅地面對老去的。寂的中心理念就是真實。
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館,叫「草鞋屋」。這家餐館的客廳歷來不用電燈,以點燃古老的燭臺而廣為人知。今年春天,我走進這家久違的餐館一看,不知何時又換成了紙罩電氣座燈。我問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回答說去年。「很多客人反映,蠟燭太暗,沒辦法這才改成這個樣子。有的客人喜歡老樣子,我們就送上燭臺。」我此行是專為戀舊,所以請他們換上燭臺。
這時候我感到,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這朦朧的微光裡才能發揮到極致。草鞋屋的客間是小巧的「四疊半」茶室,壁龕的柱子和天棚等設施都泛著黑黝黝的光亮,使用電氣座燈也還是感到黯淡。如今再換成更黯淡的燭臺,燭火搖曳,燈影裡的飯盤、飯碗,一眼瞅去,驀然發現這些塗漆的餐具變得幽深、厚重起來,具有先前無可比擬的魅力。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發現漆這種塗料,並摯愛漆器的光澤,這不是偶然的。- 往期內容回顧 -
內容或品牌合作請聯繫
zuitaoci@qq.com 或主編微信 zui-taoci
更多陶瓷內容,點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