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紅頭巾》將於10月29日、10月30日登陸瓊花大劇院,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表演藝術家張曼君執導,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擔綱。
一段歷史大幕即將被拉開:八九十年前,廣東三水婦女漂洋過海來到新加坡,成為建築工人,被稱為「紅頭巾」,她們自立自強,用勤勞善良建設和感動了新加坡。大戲開演前,記者走進三水赤東村,尋訪「紅頭巾」歷史見證人,探究大戲創作的幕後故事。
「紅頭巾」後人評戲:「逼真」
何為「紅頭巾」?對71歲的赤東村村民鄺毅初而言,這不是一個模糊的群像或一個久遠的名詞,她是撫養自己成人的慈祥奶奶陳群崧。
陳群崧生於1910年,根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素未謀面的丈夫——他在香港做「巡城馬」(粵語警察之意)。陳群崧赴香港尋覓不到丈夫,1928年遠赴新加坡工地工作,頭扎紅頭巾成為一位「地盤工」(粵語建築工人之意),一幹就是20年。
1948年陳群崧被夫家召回家,認鄺伯全為養子,1949年,鄺毅初出生。奶奶管這個小孫子叫「阿蝦」,因為鄺毅初體弱多病,奶奶帶在身邊悉心養育,百般疼愛。
粵劇《紅頭巾》海報。
「奶奶在新加坡工作20年,過年沒有吃過一隻雞。」鄺毅初說,奶奶在新加坡打工時省吃儉用,晚間菜市場收檔後撿棄菜,一早煮好飯菜帶到工地吃,存下來的錢則寄回家補貼家用。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家裡重修房子,奶奶親自坐鎮,清點沙石水泥,徒手扔磚,演示紅頭巾們在新加坡工地工作的場景,讓鄺毅初記憶深刻。
奶奶享年104歲,2014年臨終前的眼神讓鄺毅初哽咽:「奶奶患白內障,視力不好,臨去世前,護士幫她清洗眼睛,她能看得見我,就一直看著我……」如今,鄺毅初將奶奶從新加坡帶回來的玉鐲繫上紅繩,佩戴在身上,以表紀念。
鄺毅初結婚時,奶奶將自己從新加坡帶回的兩條金鍊作為新婚禮物送給新人,如今,他將其中一條作為傳家寶,在兒子成婚時送給新人,延續「紅頭巾」的愛。
9月下旬粵劇《紅頭巾》首次在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公演時,鄺毅初到場觀演,這齣戲勾起了他對奶奶的回憶:「粵劇對紅頭巾歷史進行還原,很逼真。」
「紅頭巾」研究者:向祖父母輩中國人致敬
粵劇《紅頭巾》之所以讓歷史親歷者感到「逼真」,是因為主創團隊深入三水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創作時間長達三年,僅劇本就修改了三十餘稿。
三水區文聯副主席黃敏介紹,劇中曾小敏所飾演的主人公「盧帶好」有歷史原型,她的原名是「陸帶好」,帶著女兒在新加坡打工。
2010年,黃敏曾隨央視紀錄片《飄逝的紅頭巾》拍攝劇組走訪新加坡,見證了包括「陸帶好」等「紅頭巾」在異國他鄉的故事:「新加坡的許多歷史建築都由紅頭巾參與建設,當地人尊敬『紅頭巾』,在城市中放置『紅頭巾』的塑像……」
在新加坡的大悲院(當地福利院)中,黃敏邂逅了神似自己奶奶的「紅頭巾」盧亞桂,老人談及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在農村無法維持生計,所以只能來這裡打工。」沉重的生活與老人平靜的講述形成巨大的反差。黃敏還在新加坡邂逅了二代「紅頭巾」(「紅頭巾」養女,也從事建築工作)吳蘇妹,儘管已達80歲,她仍不願領取新加坡政府的救濟金,她說:「反正我還能動,我可以自己養自己。」
中國內地最後一位「紅頭巾」黃蘇妹於2015年在三水福利院去世,黃敏最難忘她的故事:「工地工作時有一個坑,沒人敢跳下去,她跳下去,結婚戒指掛住了一個鐵枝,為了掙脫,她狠心拽掉了自己半個手指……」
在為書籍《飄逝的紅頭巾》補遺時,黃敏撰寫了四萬字的文稿,總結了紅頭巾的精神特質——自尊自愛,自立自強。
「紅頭巾折射中國人口大遷徙的一段歷史,是女性華工的代筆。今天探討紅頭巾的精神價值很有意義,因為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歷史。」黃敏說,「紅頭巾」不僅屬於三水或新加坡,也屬於全中國,因為她們是一代勤勞善良中國人的代表,勾起我們對祖父母輩的記憶和深情。
原標題:粵劇《紅頭巾》今明佛山「省親」
記者走進三水赤東村尋訪歷史見證者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黃鶴婷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