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巾》劇照
在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粵劇《紅頭巾》於8月24日、25日晚在廣州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演,獲得各界好評。8月26日,粵劇《紅頭巾》藝術研討會在廣東粵劇院舉行。省內外專家及粵劇《紅頭巾》主演、主創團隊等近80人出席了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
在場專家暢所欲言,為粵劇《紅頭巾》的進一步錘鍊、優化和提升,並將其打造成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建言獻策,提出了真知灼見。
與會者充分肯定了粵劇《紅頭巾》導演、主創和主演團隊,一致認為張曼君導演執導水平高超,節奏、火候掌握精準,主創團隊具有創新和實踐精神,主演對角色拿捏準確、表演技巧到位。
選題獨特,為劇壇帶來新風
粵劇《紅頭巾》選題獨特,從女性角度入手,深度挖掘和展現了上世紀初,中國女人結群下南洋當紅頭巾謀生養家的特有歷史現象,具有濃鬱的地域特徵與文化特色。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也認為,粵劇《紅頭巾》給中國劇壇帶來一股清風也是新風,很久以來沒有欣賞到這麼完整的又是曲牌體的戲劇。這部戲給劇壇、中國戲曲找回了尊嚴和榮譽,聞到了中國戲曲的神韻和味道。「從《紅頭巾》看到了民族文化源頭上帶有一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原型的東西,例如女媧補天的精神。」馬也說。
帶好、阿月、阿麗和惠姐等幾位主演的表演都可圈可點,頗受好評。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丁凡點評:「曾小敏在表演帶好這個角色上,演得非常成功,因為她本身是三水人,更有一份感情在裡面。另外,這個戲包括燈光、舞美設計、音樂都比較完美,適合這齣戲的風格。我衷心希望它能夠走得更遠。」
以女性視角出發的獨特題材,也讓專家印象深刻。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海外版原副總編劉玉琴提到,關於女性、母性的戲劇作品在舞臺上很多,但讓她們為謀生計遠涉重洋,從這個角度去打開中國婦女曾經的生活和生存經歷,表達對一個群體的敬意和她們身上所散發的集體文化力量,從而追溯、彰顯中國婦女乃至一個民族的堅韌、隱忍、自尊、自立,尤其對家、故土的付出和思念,這一點不多,也不容易。
劉玉琴認為,《紅頭巾》不僅是講述故事,更是弘揚一種精神,而且這種精神和當今的時代氣息極為相宜,題材別致,主題正向,選擇和立意有高度、深度、溫度,在戲劇現代題材的範圍生長和開掘上,有積極的示範效應。
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主編倪惠英補充道: 「廣東粵劇院這個題材選得很好,我看得很投入。」
《紅頭巾》劇照
女性視角展現中國精神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粵劇《紅頭巾》具有強烈的、鮮明的當代現實意義,是近年來難得的精品,是一部謳歌女性、謳歌中國精神的詩篇。
「粵劇《紅頭巾》有三個方面的立意讓我特別感動,一是苦難史的詩意再現,二是生命史的悲情再現,三是精神史的浪漫再現。」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馗評價。
中國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戲劇》雜誌原主編賡續華認為,粵劇《紅頭巾》寫出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廣東能走在全國前列,離不開紅頭巾女人的付出,她們不僅要自己好,還要家族、家庭好,這是這個民族最寶貴的東西,在這部戲當中也表達了出來。」
紅頭巾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她們心繫家園,勤勞擔當,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她們身上不僅有中國人優良品格的集中體現,更加是中國精神在世界的一種展示和認可。
「這部戲是一個女性作品,舞臺上就一個男性角色。但它講的不僅是三水女人、廣東精神,還可以更上升一個層次是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的精神正是堅韌不拔。」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柳萍評價,粵劇《紅頭巾》是近幾年來品相非常好的一齣戲,讓人有一種驚喜、驚訝,如酒後酣暢的感覺,是集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於一體的作品。
戲裡有創新,又保留粵劇味
此外,粵劇《紅頭巾》通過文本、舞美、音樂和表演設計,不僅結合了傳統粵劇傳統唱腔和身段,還創造性地融入了現代舞蹈和流行時尚元素。
「目前我認為是圓滿的。主創對歌舞、人物性格的連接,按照劇中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和性格特徵設置了具有性格特徵的音樂,其中最出色是「嘆歌」的出現,每一次出現「嘆歌」,都會為這群女人們揪心、掉淚,讓人感同身受。」中國戲劇雜誌社副主編靳文泰說。
賡續華補充道:「音樂也很好,雖然可能粵劇成套的唱腔不是特別多,但我覺得這些唱段還是很廣東、很粵劇,尤其對外鄉人,我們一聽覺得這是粵劇,非常好!」
國家一級編劇、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特別提到劇中的「三報童」之歌,應用了西方嘻哈流行音樂中的說唱元素,而「三介婆旯」的舞蹈結合了這幾年比較流行的男子芭蕾,這些流行元素的結合體現了這部戲在走向觀眾、青年主體市場的努力。「該劇具有流行性,包括舞美的呈現,也代表這種裝飾性和現代藝術的特徵,和戲的現代性完美結合在一起。」王煒說。
倪惠英同樣認為,音樂、舞美有很大的創新,也符合該戲風格。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樹指出,《紅頭巾》是」主旋律」而又另闢蹊徑,是大群戲而人物又各具性格、各有特點、各有命運,是散文詩體而又湧動強烈戲劇張力,是粵劇而又是新戲曲,非常可貴的,值得期待。他希望劇組廣泛聽取意見,精心打磨提升,不滿足於「出手不凡」,要追求「前程遠大」,共同努力,讓這個戲走得越來越遠。
【記者】徐子茗
【通訊員】梁彥蘭
【作者】 徐子茗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