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溼很盛的時候怎麼辦呢?身體帶不出來,溼又盛的話,很重,所以它會下行,下痢了,肚子脹。所以說呢,結果呢,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所以陽受風氣,陰受溼氣。這個天氣,喉嚨就是講吸氣,講氣管,好,咽呢,就是吞食,所以吞東西進入食道跟氣管不太一樣,兩個分開來的,中間有個膜擋到。那個膜呢,老師,我吃東西呢,這個食物跑到氣管裡面去,你就想什麼問題?少陽嘛,因為少陽主開合,開合有問題,是少陽,所以,陽明主開,抱歉,太陽主開,陽明主合,那中間的樞紐是什麼?少陽,所以所有瓣膜有問題的時候,都是什麼?少陽。這個《黃帝內經》就把它簡化了。所以說,陽氣受風病,陰受溼氣,所以陽明胃經呢,受風病,陰受地下溼氣從地上,從腳上往身上走,頭呢,陽明呢,從頭上往下走,所以足太陰脾經,是不是隱白大都太白啊,有沒有?公孫啊,一路上來。胃經呢,從頭上,頭維下關頰車,承泣四白巨髎,一路往下走,所以上面是受風氣,下面是受溼氣,這兩個不太一樣,就是講脾和胃,這兩個不太一樣。所以傷於風者呢,上先受;傷於溼者,下先受,講得就是脾。
第一節 陽明之脈象脾病與四肢
那255頁,黃帝說,「脾病而四肢不用」。脾有病的時候,四肢沒有辦法用,我們講過脾主四肢嘛,四肢,除了主腹以外,四肢是脾臟在管,脾臟在管。那脾有問題的話,四肢為什麼不能用呢?就回答了,理論就在這邊了。「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如果是,這個「必因於脾,乃得稟也。」因為我們四肢稟氣於胃,沒錯,可是如果沒有脾臟,你吃的東西到了小腸裡面去,把胃變成小腸啊,如果你光看胃看不懂,如果把這邊的胃,把它變成「四肢稟氣於小腸」,你吃的食物到胃裡面摩擦,磨碎了以後,進入小腸裡面開始受,甚至開始消化,這個時候,小腸是不在少腹這邊,是脾臟在管,所以脾,小腸因為有脾臟,才能把食物的營養,灌送到四肢上面去,四肢才會有力啊。所以沒有脾臟,營養沒有辦法傳達到四肢上面去。所以說,到「必因於脾,乃得稟也。」就是「今脾病」,脾有病了,不能替小腸行津液,這個知道「四肢不得稟水谷之氣」,到頭來就是四肢就沒有力量。所以你看看脾主少腹,少腹這邊脾在管,少腹裡面是什麼?小腸,這都是相連的。所以脾在幫小腸行津液,行津液。
第二節 長夏之疑釋
256頁就把長夏的問題解決了,大家都在吵長夏是什麼時候,有一定的節氣,這個問題解決了。黃帝說,脾不主時,沒有主四時,春夏秋冬,脾不主時,不是有長夏嘛,現在說不主時,為什麼?,岐伯說「脾者土也,治在中央。」所以春夏秋冬節氣在轉變的時候,都經過土溼在中間,才有辦法轉換。好,一般呢,以四時長來養四髒,我們的春夏秋冬來養我們的肝心肺腎。「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這講十八日就是這邊,比如講,這個,抱歉抱歉,立冬,立冬,就要開始冬天了,立冬前他就講九天,立冬以後九天,這兩個加起來是十八天,是十八天,內經裡面是這樣講的。我們為穩定,我們常常,我常常跟,我們在算命的時候,我們是以二周作為一個節氣,一個節氣,節氣呢,是兩個周,就是兩個禮拜,所以說,如果是前期、後期加在一起的時候,這一個節氣,按照我們天地定位的時候,我們二十四個節氣來說,是兩個禮拜最標準。那這三天呢,不是,不是很好,所以我們以這兩周做長夏的時間是最好,更穩定。那以,可以,《黃帝內經》說,前九後九,節氣在轉換的時候,前面九天,後面九天,這個加起來,十八天,那每一個,四季加在一起,每個中間都有十八天,這個並為長夏,我們如果把它縮短變成十四天,兩周的話,這才,這是絕對長夏,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知道長夏?因為治病的時機,治病的時機。這個脾有病,在長夏的時候,病會起,對不對?長夏過了以後,節氣換掉以後,長夏後面是什麼?就是下個節氣,它會痊癒的。那並沒有說長夏一定要去到秋天,一定要到冬天,沒有,因為春和秋,春夏秋冬,四個節氣中間,四個,四季,中間呢,是長夏,所以節氣,好,春,夏,長夏,這樣子走,那實際上節氣的時候,我們在春夏交接的時候,秋冬交接的時候,春秋交接的時候,夏秋交接的時候,這四個角,都是我們的長夏的地方。那,在我們下手的時候,很重要。
第三節 長夏治病時機、案例:肝癌
我現在舉例給你聽。比如說一個肝癌的病人,肝腫,肝硬化,那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我們知道,他呢,是在春,春天的時候會病起,在夏天的時候是病癒的階段,冬天的時候是持平,持平,那在秋天的時候是兇,是死的時節,死,死的時節。那你不能預定說,這個肝病的人,一定剛好什麼時候來看你,對不對?哪兒那麼湊巧啊,就是跑到這個,那個冬天什麼,很好的時節,不一定的,這時候你要看時節了,看時節,那如果說是,秋天來的時候,我們知道很兇啊,節氣不對啊,當邪很盛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採守,因為邪氣很盛,正氣,真氣,人的元氣很虛,這個時候你一攻的時候,元氣會沒有了,是吧?稍等一下,固它的本,所謂固它本是什麼?固它的脾胃,實脾,讓他脾臟強起來,等到,長夏季節到的時候,長夏季節到的時候,我們可以加重處方,到冬天的時候,是持平,冬天持平也就是說,因正氣和邪氣在相平衡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可以下手,因為持平嘛,你如果一下手的時候發現他,胃口又沒了,身體又壞,那你趕快停掉,因為還是冬天嘛,你知道我的意思嗎?然後到了春夏交接的時候,脾很實的時候,這是長夏的季節,脾氣很壯盛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去實脾了嘛,因為當氣的季節就是脾臟的季節,這個時候我們去攻它。你知道,所以治病就是好像作戰一樣,時節開了,那個天窗開了下手,那閉起來的時候,我們就住手,治重病的時候是要這樣子的。這個是講重病了,我們是所謂的陰實。
那樣如果是表實呢?如果是表面的實症,那管你什麼時候,一劑下去就好了,一副藥管他已經好了,那你這一副藥,比如說發表,吃下去就會發汗了,那夏天發汗了,那冬天的時候吃下去沒有發汗,小便排,一樣啊,汗、尿是同源的,怎麼搞得,我吃下去小便很多,冬天嘛,正常,對不對?夏天吃中藥,病人就發汗。所以說,你如果冬天的時候,小朋友發燒,你吃下去,他燒退掉了,你會奇怪,吃完之後沒有發汗,不行,再吃,你太過了,你知道,他沒有發汗,冬天啊,不會發汗,小便排是正常啊,所以你要注意他的尿,就有的看不懂啊,這個不行,這個是傷寒,我們要給他發汗,冬天不好發汗啊,結果你就給他發汗,汗發不出來,可惡,再發,對不對?本來冬天是閉藏是正常的,硬把它打開來,好,結果風寒就進來更多,然後春病,溫病,對不對?冬傷於寒,本來是傷於寒了,給你打開了,更傷於寒,對不對?所以一吃解表的藥,這個病人小便多正常的。
所以我就以節氣為主,因為我們黃曆上面,中國歷代都是用節氣來算,節氣比較好。以後你不要吵了,長夏,我不知道他怎麼加進來的。
帝曰:脾和胃呢,以膜相連之,三焦的油網相連,所以呢,「而能為之行其津液」,為什麼呢?所謂足太陰,太陰就是啊,記得啊,太陰就是三陰聚,太陽、三陽聚,太陰是三陰聚在這邊,「其脈貫胃屬脾絡嗌」,落到咽喉這邊嘛,所以他認為這「行氣於三陰。」因為三陰匯在太陰,都在匯。陽明者呢,是表,就是腑了,五臟六腑,也為行氣於三陽。那臟腑各因其經,因為有經,經絡聯到,所以受氣於陽明,所以替胃行津液。這裡講的就是脾臟,因為有筋膜跟它相連,所以小腸收了營養以後,消化營養以後,有筋膜跟它連到,把它灌輸到全身、四肢跟五臟六腑去才有辦法,所以兩個是相輔相成的。
這就是火生土,所以小腸吸收了東西以後,一般來說,你如果看《黃帝內經》,你看到他寫胃的時候,你就想成胃,就不好,你就不容易懂了,你把胃下降一點變成小腸,看到心下,心下就是胃,這樣子的話,就懂了,所以小腸吸收了營養以後,又交給脾臟,脾臟呢,總統陰陽,所以它就去脾之大絡大包嘛,對不對?它總統陰陽,它就把它分散到內臟,五臟六腑去,四肢末梢去,分到肌肉裡面去。
第三十篇 陽明脈解
這個陽明脈解篇第三十,很簡短啊,很好。258頁,陽明的脈,足陽明脈出現的時候,脈有病的時候,我們有經病跟腑病,所謂脈病就是經病,看到人很討厭,看到火也討厭,因為他很熱,太熱了,看到這些不喜歡,看到火也更火,因為火是熱,「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就是木頭一打,木克土,他會受到驚嚇,鐘鼓呢,那個經在那邊敲有沒有,噹噹當,敲鐘鼓他都不怕,為什麼?因為土生金,所以他不會,他聽到木音,反而會嚇,所以說你如果說看到這個人呢,惡人惡火,對不對?這個你要確定他是不是陽明病很簡單,木頭一敲嚇一跳,你不要敲,這就是陽明經,那你如果敲了他也不會怕,他不是陽明經,所以很多種方法,那個《黃帝內經》講的就是生活周遭的事情,所以說有的時候,這個,我們進去的時候,病人不講話,有時候,對吧?問小孩子不講話,你熱不熱?不講,我不告訴你,那小孩子很皮啊,不說,對不對?就不告訴你,讓我看看舌頭,不給,我就碰到過這樣子,叫他伸手出來,他就不給你摸,怎麼辦?像這種都是,敲個聲音你就知道了。
都可以曉得,這很多種東西嘛,就看你,所以當個好醫生,周圍的東西都可以用,常常利用音來辯症,所以岐伯說,黃帝問為什麼呢?因為陽明是胃脈,「胃者,土也。」木克土,所以會有這種現象。那黃帝問,為什麼看到火會討厭呢?因為「陽明主肉」,因為脾主肉,陽明也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那你本身就很熱了,陽明是純熱症,但熱不寒,結果呢,你還要看到火,不是火上加火,所以他惡火。看到熱、火就討厭。那為什麼看到人討厭呢?因為陽明呢,氣血上逆,上逆的時候呢,「則喘而惋」,悶熱,氣悶,看到熱就討厭,那個時候,有陽明症的時候,升上來的時候,真的,你看到太太都討厭,所以說,最好,如果你太太是陽明症,你閃遠一點,看到你就討厭。死鬼,你剛剛回來,那個陽明症嘛。那你結婚了,所以我們有同學不結婚也是對的,你結婚的時候,你太太發脾氣,你還不能離開家,在家裡面躲在一個角落裡面,讓她能找得到你,她才能,氣才會平下去,如果逃走了,火上加油,非找到你不可,那更嚴重,所以,所以陽明症的時候,你趕快準備藥,快一點給他好,免得很慘,所以。
我們後面呢,講天文地理的時候,我會講諸位如何,我們應用位置的關係,不但可以把,讓家裡面非常的和睦,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夫妻相敬如賓,同時呢,還有避災,把夢移動,比如這個災是白天來的,我們把它移到晚上,睡覺的時候發生,這種都是《黃帝內經》都有的,應該有,結果散失掉了,找不回來,我就給它添加一下,偷偷加進去,你看看如何,那找回來的時候,不一定是對的,大家不同意那個是對的,那我自己加點進去,所以我禮拜天會講到這邊。
那如果是「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為什麼呢?陽明症喘而死者,所謂「厥逆連藏」,如果是喘連到髒,跟髒連到的時候,病人就很危險,陽明過熱,好,太熱的時候,裡寒出不來了,就死掉,如果是連到經絡,只是連到經絡上面,連到腑上,髒和腑相連的時候,就是死症,髒很,如果是腑和經絡相連的時候是生。
那黃帝說,那個好,那病,為什麼陽明病棄衣,衣服一脫就跑掉了,登高而歌,或者是幾天不吃東西,有沒有?還跳到屋頂上,跑得很快,在那邊高歌,這個為什麼?平常他做不到,發病的時候做得到,為什麼?岐伯說:四肢是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能登高」。陽實症,那怎麼解釋呢?為什麼會這樣子?這是腑熱,腑熱造成的,我們正常人呢,肚臍,腹部,這是胸膈,胸膈呢,有個橫膈膜在這邊,我一再跟諸位強調,橫膈的功能,最主要是分清濁,清濁,所以,上焦肺和心的地方是清,下焦是濁,橫膈以下是濁,這是正常人應該這樣子。好,那現在有個人便秘,大便堵到,結果呢,這個大腸這樣橫過來,肚臍在這邊,小腸在這邊,結果便秘堵了很多,燥氣,本來只能到膈停掉,那就很正常,那如果是只到膈停掉,完完全全的,20年便秘也沒有發狂奔走啊。那有一邊,突然陽明燥熱就衝過去了,所以,如果是純是陽亢在頭上的話,是發癲癇,如果是濁往上衝的話,就不是發癲癇了,就是這樣子,登高而走,好,唱歌。那個,牆很高,一下就爬上去了,像貓一樣,很厲害,平常做不到,跑上去,一看,陽明症。好,知道我的意思吧?純熱症才會看到,一般來說,我們說是大承氣湯症,我們講到承氣湯後面再講,然後講到那個傷寒,講的時候,《傷寒論》,老師我很熟。在《黃帝內經》就講過,就在這裡。好,最早《黃帝內經》在這邊,那比張仲景早,張仲景是看了用同樣的名字寫下來。
為什麼棄衣而走,衣服一丟,裸奔啊,遛鳥啊,這種,岐伯就說了,「熱盛在身」,因為太熱了嘛,那個濁氣就上來,那個神志都昏了嘛,衣服,太熱了,就脫了,管他呢,就脫了跑,太熱了。記得啊,一定是濁氣,所以濁氣上來跟陽匯到,才會這種神志失常,如果是濁氣沒有上來,只是陽往上衝,陽亢的時候是癲癇,癲症。如果他亂罵,看到人就罵,「不避親疏而歌」,在那兒高歌,唱歌。「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因為肚子,大腸堵到了嘛,當然不要吃東西啊,這個時候,大腸的沼氣,大便的沼氣,往上衝,產生的這種現象,這個是陽明,我們有個特別的名稱,我們稱為陽明,腑熱,這是名稱啊,對不對?而且呢,實,腑,陽明的腑熱,那陽明的經熱和陽明的腑熱不一樣,那陽明腑熱,燥熱的時候,全身發,很熱,所以他把衣服一脫就跑掉,然後發狂高歌,在那邊唱歌,不視親疏,就是濁氣入腦,就是濁氣,就大便的沼氣呢,衝過,衝過這個橫膈,跑到腦部去了,就會發這個神昏,神志昏迷的現象,就是不視親疏了。所以你要看到,四味藥就給你解決了,四味藥。
那一般的,溫病派的不會用承氣湯啊,不會用大承氣,大黃、芒硝,說不可以用,完了,那個人繼續在奔,那個每天,它日甫黃昏的時候,黃昏的時候,陽明經熱發的最厲害,每天黃昏,就看一個人跑出來,村子裡面跑出來,跑到屋頂上,在那邊高歌,在那邊丟著衣服,在那裡裸奔,那一年兩年都沒人治好,就代表此地無傷寒家。那我們一看到,大承氣湯一劑,好了,從此他就好了。
好吧,那諸位讀到這邊的時候,慢慢慢慢,我們會進入,六經辯症,慢慢慢慢的細,你現在看,所以剛開始都比較籠統,有沒有?比較大原則,後來開始慢慢慢慢細,我帶著諸位就是走張仲景當初的路子,張仲景當初怎麼來的,後來處方怎麼來的,我們就看《神農本草經》,看他的處方,原來,為什麼承氣湯用枳實啊,厚樸、大黃、芒硝,為什麼?劑量的問題,這就結束了,然後等到講《傷寒金匱》的時候,你們處方就自然天成,還沒看處方的時候,你看他,等到《神農本草經》完的時候,你就會挑這個藥。然後失落的部分,《傷寒金匱》有失落啊,或者寫錯的部分,失落的部分你就給補回去,也不會錯。好,我們下一次再介紹這個,熱論篇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