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6月1日至6月3日三天,江蘇鹽城市黛安芬國際集團,鹽城國際婦女時裝有限公司數千名工人罷工,要求公司在德方撤資企業改制後對工人作出賠償。該公司由於業績下滑,德國方面撤資,企業內部高層調整,導致企業員工人心惶惶。6月1日,2000名工人在公司領導辦公室門口討說法。
每隔一段時間,「外資撤離,訂單轉移」這個話題就會被擺上桌面熱議一番,現在,這個話題又添了新料——6月1日,江蘇鹽城市最著名的外資企業【黛安芬國際集團鹽城國際婦女時裝有限公司】(註:由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德國黛安芬國際海外有限公司合資興辦)2000名工人集體罷工,要求公司在德方撤資、企業改制後對工人作出清算賠償。
6月1日至6月3日三天,江蘇鹽城市黛安芬國際集團,鹽城國際婦女時裝有限公司數千名工人罷工,要求公司在德方撤資企業改制後對工人作出賠償。該公司由於業績下滑,德國方面撤資,企業內部高層調整,導致企業員工人心惶惶。6月1日,2000名工人在公司領導辦公室門口討說法。
來自內部的員工宣稱,德國黛安芬從中國撤出後將生產訂單轉移到了印度尼西亞,並且擴大生產規模,為當地提供了6000餘個工作崗位。
黛安芬國際集團鹽城國際婦女時裝有限公司:由江蘇悅達集團有限公司、德國黛安芬國際海外有限公司合資興辦。
1886年,緊身內衣裁縫JohannGottfried Spiesshofer 和商人Michael Braun 成立了Spiesshofer和Braun緊身內衣工廠六名員用六臺縫紉機,在一個倉庫內,開始了緊身胸衣的製作。從一家小內衣工廠發展成為總部位於瑞士 Zurzach,擁有超過4.3萬名員工,在全世界120多個國家設有辦事處的全球最大內衣製造商之一。當時的工廠位於巴登符騰堡州的Heubach市。在德國內衣工業的鼎盛時期,這家公司非常快速地發展起來。至今,黛安芬已有130年品牌歷史。
有媒體稱,根據過去幾年中國製造業的運行規律,接下來的6-11月中間,或可能發生又一波外資撤離中國導致後續產生的倒閉潮……
全球最大時裝鞋製造商九興遣散
2016年年初,九興這一全球最大時裝鞋製造商的中國大陸最大製造工廠宣布其完成了階段性使命。據東莞興昂周一的公告,公司結業時間將為2月10日,東莞興昂在員工公告中稱將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遣散,並補償遣散員工費用。母公司九興集團人力資源部主管鍾偉傑表示,這次調整是關閉東莞興昂所有生產單位,但仍保留研發、行政等部門,裁員涉及員工1900多人,停下的產能將往東南亞國家轉移,原因則是人工成本的上升。
九興此前在東莞有興昂、興雄、興鵬三間製鞋廠,高峰期總計有工人一萬人,不過伴隨金融危機之後日漸式微,目前興昂鞋業僅有3000員工。據鍾偉傑介紹,近兩三年,東莞興昂人工成本年增約15%,直接影響到公司訂單量。去年東莞興昂淨利潤大幅下滑,下滑幅度超過50%。
5月30日,曾經的萬人大廠,1997年在美國NASDAQ上市的東莞鑫達玩具禮品有限公司正式宣告倒閉。這家曾經為倫敦奧運生產吉祥物的工廠在2012年迴光返照後迅即衰落,員工人數從近萬人劇減為倒閉前的不足千人。5月31日,鑫達員工眼看數月工資社保不保,看病難,吃飯難,談判無果後,被迫集結到橫瀝鎮政府門前請願。
撤離的原因:中國辦廠已經無利可圖
其實,自2012年以來,外資撤離中國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播的迅捷已經讓外資撤離的真相婦孺皆知。一件不容辯駁的事實是,近四年來,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在中國幹的事情就是減員、撤資和關廠。儘管外資企業撤離的方式各種各樣,但撤離的原因只有一個――在中國辦廠已經無利可圖。
沒有了製造業,服務業將成無本之木。過去五年,中國製造業正在重複「亞洲四小龍」曾經的軌跡,大規模的工廠遷徙至用工成本更低的內陸城市以及鄰近的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印尼等東南亞其他國家,加之新政府試圖進行製造業轉型,珠三角目前的製造業狀況非常糟糕,尤其是製衣業更加嚴峻。目前東莞一些廠區,稱廢棄的工廠和工人宿舍的牆上塗滿了「出租」的字樣。
據波士頓研究機構的數據:
中國製造業的勞工成本佔總成本的12%,這一數據遠高於印尼的1%、印度的4%泰國的5%甚至以往大規模將製造業轉移至中國大陸的臺灣地區的7%,而美國勞工成本只佔總成本的14%。
此前,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部分紡紗工廠在美國製造成本竟低於中國。
經過數十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國製造業憑藉完整的體系,先後擊敗來自亞洲周邊國家、歐美製造業,成為全球著名的世界工廠。
而支撐起這一切的,正是一線默默無聞的那些中小企業,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如何維持就業率,中小紡織服裝企業一夜之間倒閉,很多人陷入失業狀態,難以想像,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辦?
責任編輯:降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