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大部分COVID-19出院患者在發病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個症狀

2021-01-11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姬薇 北京時間1月9日,《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了評估COVID-19對患者的長期結局影響的最新研究。研究發現,76%的患者在發病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個持續症狀。疲勞、肌肉無力是最常見的症狀,睡眠障礙、焦慮和抑鬱也頻繁出現。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友好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的曹彬教授對工人日報記者說:「估計症狀隨著時間會越來越少。」

該研究由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共同完成。

研究指出,超過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報告了發病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個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疲勞或肌肉無力(63%),26%的患者報告有睡眠障礙,23%的患者報告出現焦慮或抑鬱。在發病6個月後,住院時病情更重的患者更可能呈現肺功能下降和胸部影像學異常,這提示肺功能仍未完全恢復。

研究對94名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和發病6個月後的新冠抗體進行檢測,與急性期相比,在發病6個月後患者體內中和抗體的滴度下降超過一半(52.5%),這帶來我們對SARS-CoV-2可能引發再次感染的擔憂。

由於目前關於COVID-19的隨訪研究較少,對於COVID-19的遠期結局尚知之甚少。既往發表的新冠隨訪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通常隨訪時間為出院後3個月。曹彬教授表示:「因為COVID-19是一種新發的疾病,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它對患者健康的長期影響。我們的隨訪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後仍然會繼續受到該病毒的至少部分影響,出院後的醫療照護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針對住院時病情更重的患者。我們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進行更長期隨訪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該疾病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全面影響。」

這項隨訪研究於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間完成,入選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間自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齡57歲,中位隨訪時間為發病後186天。

與急性期相比,發病6個月時SARS-CoV-2中和抗體的水平下降明顯,這帶來了對再次感染可能性的擔憂。

研究人員對所有患者進行面對面訪視,通過一系列問卷評估其症狀和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他們還接受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和評估患者耐力水平的6分鐘步行實驗。其中390例患者接受進一步包括肺功能評估在內的檢查。此外,94例參與另外一個臨床試驗(LOTUS China)且完成急性期SARS-CoV-2抗體檢測的患者在隨訪時再次進行抗體檢測。

研究發現,在隨訪時76%(1265/1655)的患者報告仍有至少一個症狀,63%(1038/1655)的患者報告出現疲勞或肌肉無力,26%(437/1655)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礙,23%(367/1733)的患者報告出現焦慮或抑鬱。在390例進行肺功能檢查的患者中,由於41例無法配合完成,最終349例完成了肺功能檢查。住院時病情越重的患者中出現肺功能下降的情況更常見:7等級量表評分5-6分(住院期間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中,56%(48/86)出現肺彌散功能障礙,意味著氧氣自肺泡向血流中的擴散能力下降。肺彌散功能障礙在7等級量表評分4分(住院期間接受氧療)的患者中比例為29%(48/165),在評分3分(住院期間不接受氧療)的患者中比例為22%(18/83)。住院時病情更重的患者在6分鐘步行試驗(測量受試者於6分鐘內步行的距離)中表現更差,7等級量表評分5-6分的患者中有29%未達到正常預計值的下限,然而該比例在3分患者中為24%,4分患者中為22%。

研究還發現部分患者在出院後出現腎臟問題。除了肺臟,COVID-19還會影響包括腎臟在內的其他器官。實驗室檢查發現,住院時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有13%(107/822)在隨訪時出現腎功能異常。94例患者在隨訪時完成了抗體檢測,與急性期住院時相比,中和抗體的滴度下降了52.5%。

作者表示,這可能會帶來對再次感染風險的擔憂。由於本研究在急性期和隨訪時都完成抗體檢測的患者數量有限,未來需要更大樣本的研究來闡述抗體隨時間的動態變化趨勢。由於武漢疫情期間輕症患者均在方艙醫院集中治療,本研究未能入組輕症患者,因此也十分有必要進一步開展研究比較門診輕症患者與住院患者之間長期結局的差異。因為研究對象患COVID-19前的肺功能和6分鐘步行距離的數據無法獲得,所以該研究發現的肺功能和運動能力異常不能直接歸因於COVID-19。此外,由於獲取數據的方式,對於隨訪時存在的症狀無法進一步區分是否是發病後持續存在的、出院後進一步加重的還是出院後的新發症狀。

義大利馬裡奧·內格裡藥理研究所的專家Monica Cortinovis, Norberto Perico, 和 Giuseppe Remuzzi (並未參與此項研究)對「COVID-19對健康可能產生的長期影響的不確定性」做出了評價。評論寫道:「目前對COVID-19遠期結局的研究報導較少,因此黃朝林和同事們的這項隨訪研究的發表非常及時且有重要意義。」

義大利的專家們補充道:「儘管該研究對於COVID-19出院患者的結局進行了綜合評估,但是最終納入分析的研究對象只有4%的患者入住了重症監護室,因此本特定隊列研究提供的信息對於COVID-19患者的長期結局並非蓋棺定論。儘管如此,既往關於入住重症監護室後患者結局的研究表明,住院期間病情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將會出現認知功能和精神健康和/或身體功能方面的損傷,其損傷程度遠遠超過出院時。」

相關焦點

  • 從金銀潭出院半年後,76%新冠患者還至少有一個持續症狀
    1月9日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一份研究顯示,76%的新冠患者在出院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個持續症狀。其中,疲勞或肌肉無力(63%)是最常見的症狀,睡眠障礙(26%)、焦慮和抑鬱(23%)也頻繁出現。
  • 1733例金銀潭新冠患者隨訪:超七成半年後至少有一種症狀
    研究評估了COVID-19對患者的長期結局影響,發現超過3/4(76%)的患者在發病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種持續症狀。疲勞、肌肉無力是最常見的症狀,睡眠障礙、焦慮和抑鬱也頻繁出現。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簡稱院校)副院校長王健偉為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1733例金銀潭新冠患者隨訪:超七成半年後至少有1種症狀
    :超七成半年後至少有一種症狀  新冠病毒暴發一年之後,患者急性期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發病機制和併發症在此前的研究中已得到明確描述,但疾病的長期後果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研究評估了COVID-19對患者的長期結局影響,發現超過3/4(76%)的患者在發病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種持續症狀。疲勞、肌肉無力是最常見的症狀,睡眠障礙、焦慮和抑鬱也頻繁出現。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簡稱院校)副院校長王健偉為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柳葉刀》最新研究:金銀潭出院新冠患者,超7成半年後仍有健康影響
    1月9日,《柳葉刀》在線發表由金銀潭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一項隊列研究,旨在評估COVID-19(新冠肺炎)對患者的長期影響。
  • COVID-19患者治癒出院後反覆核酸陽性病例的分析
    近期,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部分COVID-19患者經住院治癒後在隔離期間,其核酸檢驗結果反覆陽性。本例報導的COVID-19患者,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規定的出院標準治癒後出院後,又在隔離期核酸檢測反覆兩次陽性。
  • 文獻速覽——COVID-19機械通氣患者呼吸系統順應性評價
    An appraisal of respiratory system compliance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ovid-19 patients. Crit Care. 2021 Jun 9;25(1):199. doi:10.1186/s13054-021-03518-4.
  • 金銀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蹤調查:超7成半年後仍有健康影響
    2021年1月9日,《柳葉刀》上的最新研究隨訪了2020年初曾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住院的1733名新冠病人。 研究發現,有76%的人確診新冠六個月後仍有至少一項症狀,包括肌肉無力、疲勞和睡眠障礙,其他心理症狀譬如焦慮、抑鬱也十分常見。此外,這篇文章還提到患者六個月後抗體水平較感染之初降低,存在再度感染的風險。
  • 柳葉刀-風溼病學 | 探索COVID-19過度炎症反應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收錄於話題#柳葉刀COVID-19精選文章40個《柳葉刀-風溼病學》(The Lancet Rheumatology)近日發表來自英國的一項觀察性研究,文章探討了部分患者的病情惡化並非直接由病毒損傷引起,而是由免疫應答失調或細胞因子風暴造成
  • Nature:縱向分析顯示重症COVID-19患者遭受免疫功能失調
    2020年7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COVID-19患者的差異性免疫系統反應有助於預測哪些人將經歷中度和嚴重的疾病後果。這一結果可能有助於在住院早期識別高危重症患者。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在住院早期識別重症高危人群,並建議使用藥物治療COVID-19。
  • 影響COVID-19患者圍術期死亡率因素
    在這項系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中,香港大學的夏正遠與同事們匯總了COVID-19對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率和醫務人員安全性的影響。在該meta-分析中,共納入來自47項研究的269名患者。接受手術的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0.91歲,其中49%為女性。死亡28例,總死亡率6%。
  • 疫苗組無重症COVID-19患者,《柳葉刀》發表阿斯利康/牛津大學新冠...
    今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宣布,牛津大學對候選新冠疫苗AZD1222進行的3期臨床項目的中期分析結果,經同行評議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基於對11636例受試者中積累的131例出現症狀的COVID-19患者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該疫苗在預防出現症狀的COVID-19方面安全有效,並且可以預防嚴重疾病和住院。
  • 隔離期滿後才發病!廣州一家6口4人確診新冠肺炎,143人被隔離!
    隔離期滿後才發病!廣州一家6口4人確診新冠肺炎,143人被隔離!湖北等高發地區來穗人員要密切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即使出現一些不是很明顯的症狀,如乏力,胸悶等,也應及時到就近的醫院發熱門診就醫,前往就醫時請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運輸工具。警惕!有新冠肺炎治癒者出院後再次查出陽性!
  • 經濟學人閱讀|科技專欄Covid and chronic illness Lingering fog
    二十多歲的英國婦女蘿拉說,她的症狀始於三月。剛開始,新冠肺炎的感覺就像是重流感:乾咳,發燒,呼吸急促,嗅覺喪失,「噁心」和全身疲勞。經過三周的休息,情況開始好轉。但五個月後,她仍未康復。有時她的症狀會緩解一兩個星期,但會不可避免地復發。「情況不好時,我甚至無法上班,因為如果我說話太多,我就無法呼吸。」
  • PLoS ONE期刊發表兩篇關於COVID-19疫情的論文
    2020年4月6日訊/生物谷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近期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發表了兩項有關COVID-19疫情爆發的研究。
  • 今日又有1名確診患者出院 青島累計治癒出院29例!
    2月19日,又有1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青島市胸科醫院治癒出院,截止目前,市胸科醫院共治癒6名確診患者,青島市共治癒29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救治團隊全體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患者病情持續改善,連續2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經專家組評估,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於2月19日中午出院。
  • 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相比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風險顯著增加
    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相比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風險顯著增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0:53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Ziyad Al-Aly團隊比較了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住院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死亡風險
  • 新冠肺炎第六版,出院後可能還有傳染性,還要居家隔離14天
    (採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文中提到患者的臨床症狀消失之後,還可能具有傳染性,德國的一個病例顯示,有一位患者,症狀消失2天之後,痰液裡面還檢測到大量的新型冠狀病毒。國內也出現了類型的情況,2020年2月17日,山東省報告1例患者,解除隔離後10天,再次檢測核酸陽性。
  • 秦皇島最後一位患者出院!正式清零!
    目前兩人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連續2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經省、市專家組評估,均符合出院標準。第六位出院病例:2月21日上午,我市又有1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走出隔離病區,治癒出院。至此,我市新冠肺炎治癒出院病例已達6例。
  • 新冠併發症令人擔憂,有患者愈後出現帕金森症狀
    近段時間,陸續開始有研究報導COVID-19患者出現帕金森的症狀或帕金森高風險因素,這一發現使得研究人員對COVID-19更加擔憂。 《Cell》旗下子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s》發布的最新文章《Is COVID-19 a Perfect Storm for 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