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COVID-19患者圍術期死亡率因素

2020-12-26 澎湃新聞

影響COVID-19患者圍術期死亡率因素

2020-12-16 14: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EClinicalMedicine是柳葉刀旗下的開放獲取醫學期刊,致力於發表原創性研究成果,旨在幫助一線專業醫務人員應對全球社會共同面臨的複雜而快速的醫療衛生行業轉變。柳葉刀微信號特別推出EClinicalMedicine編輯精選論文合輯,分享給讀者。」

論文精選

1

影響COVID-19患者術後死亡率和醫務人員安全的因素:一項系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

COVID-19會增加接受手術的患者的術後死亡率。此外,它還對醫務人員造成嚴重威脅。在這項系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中,香港大學的夏正遠與同事們匯總了COVID-19對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率和醫務人員安全性的影響。在該meta-分析中,共納入來自47項研究的269名患者。接受手術的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0.91歲,其中49%為女性。死亡28例,總死亡率6%。所有死亡患者都出現與手術或COVID-19相關的術後併發症,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熱、咳嗽、疲勞或肌痛、心肺系統、休克或感染、急性腎損傷和嚴重淋巴細胞減少症。術後出現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的患者都有非常顯著的死亡率(r=0.891,p<0.001),而伴有發熱、咳嗽、疲勞或肌痛的患者術後死亡率較低(r=0.675,p=0.023)。共20項研究報告了醫務人員感染的數據,並顯示使用生物安全三級防護設備的醫務人員沒有受到感染。結果顯示COVID-19患者,尤其是呼吸系統嚴重併發症的患者,術後死亡率較高。此外,該研究建議醫務人員在與感染患者密切接觸時,應使用高等級的個人防護裝備。

2

COVID-19大流行對結核病流行的潛在影響:一項模型分析

為應對SARS-CoV-2病毒各國進行了嚴格封城措施,因此結核病的常規服務受到幹擾。在該項研究中,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Lucia Cilloni與其同事旨在評估這種幹擾對三個高負擔國家(印度、肯亞和烏克蘭)結核病負擔的潛在長期流行病學影響,以及如何減輕這種負面影響。作者調整了這些國家結核病傳播的數學模型,將封城引起的幹擾納入結核病護理級聯中。模擬了在未來五年內這些幹擾對結核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如果與封鎖相關的幹擾導致結核病傳播暫時減少50%,作者估計,在接下來的5年裡,如果停止結核病服務3個月,然後10個月恢復正常,將導致印度新增119萬個結核病病例和36.1萬個死亡病例,肯亞將增加2.47萬個結核病病例和1.25萬個死亡病例,以及烏克蘭將增加4350個結核病病例和1340個死亡病例。這些不良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在封城期間未檢測到的結核病的累積。作者建議,在封城解除後,立即通過加強對「漏報」結核病病例的篩查、評估和治療,可以在短期內避免結核病負擔的長期增加。

3

患者特徵對蘭地洛爾(landiolol)治療膿毒症相關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和安全性的影響:J-Land 3S隨機對照研究的亞組分析

J-land3s試驗先前已經證明了蘭地洛爾(landiolol)治療膿毒症相關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在這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部的Naoyuki Matsuda與其同事進行了J-Land 3S試驗的亞組分析,以評估患者特徵(如基線心率(HR)和快速性心律失常類型)對蘭地洛爾治療膿毒症相關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和安全性的影響。在所納入的54家醫院中,共有151例膿毒症住院患者,可以維持至少10分鐘100次/分(bpm)及以上的心率,且診斷為快速性心律失常,他們被按照1:1的比例被隨機分為常規膿毒症治療組(對照組)和常規膿毒症治療加蘭地洛爾組(蘭地洛爾組)。蘭地洛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通過對基線特徵分為不同亞組的患者進行預先指定的分析,以及在試驗後對基線時的年齡和心率進行調整後在多變量分析中進行評估。在大多數亞組中,蘭地洛爾組在隨機分組(主要終點)後24小時心率為60-94次/分鐘的患者比例較高。在大多數亞組中,蘭地洛爾組168小時新發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和28天的死亡率也較低。沒有亞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出現明顯增高。因此,研究結果表明蘭地洛爾的療效和安全性通常不受患者主要特徵的影響。

4

動機性面談和引導阿片類藥物減量支持(簡稱MI-Opioid Taper)對骨科手術患者的療效:一項前瞻性、評估盲法、隨機對照預試驗

術後使用阿片類藥物會導致長期的使用甚至濫用。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討利用有效的方法來減少術後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同時保持足夠的鎮痛作用。在這項隨機、評估盲法的預試驗中,來自史丹福大學的Jennifer Hah和其同事調查了術後動機訪談和引導阿片類藥物減量的支持(簡稱MI-Opioid Taper)在全髖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MI-Opioid Taper的措施包括每周(至七周)和每月(至一年)的電話,直到患者報告了已停止使用阿片類藥物。阿片類藥物逐漸減少,每周劑量減少25%。共有104名患者被分配接受MI-Opioid Taper(49例)和僅接受常規治療(55例)。與僅接受常規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MI-Opioid Taper的患者術後恢復到阿片類藥物使用基線的頻率增加了62%(HR 1.62;95%CI 1.06-2.46;p=003),對於術前未服用阿片類藥物的患者,恢復至五天內的第一天零阿片類藥物使用;對於術前服用阿片類藥物的患者,恢復至術前基線劑量。在該試驗中,沒有出現與試驗相關的不良事件。因此,作者得出結論,MI-Opioid Taper在接受全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中是可行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MI-Opioid Taper在術後阿片類藥物停藥中的作用。

5

COVID-19患者可能出現生精功能障礙

男性生殖系統易受到病毒感染,寨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等對男性生殖功能的影響已有文獻記載。然而,SARS-CoV-2的影響尚不清楚。在這項研究中,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熊承良和其同事們旨在確定SARS-CoV-2感染對男性生育能力的影響。在該項研究中,利用病理組織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將死亡的COVID-19患者(n=6)的睪丸和附睪標本和相同數量且年齡匹配的對照組進行研究。此外,從恢復期COVID-19住院患者(n=23)和相同數量且年齡匹配的對照組中獲得精液樣本,並對精子參數和免疫因子進行研究。從COVID-19患者獲得的睪丸和附睪標本的屍檢結果顯示睪丸存在間質水腫、充血和紅細胞滲出。此外,與對照組相比,COVID-19死亡患者睪丸組織中的間質細胞中CD3+和CD68+濃度增加。COVID-19住院患者精液中,39.1%患者(n=9)出現少精症,60.9%患者(n=14)精液中白細胞明顯增多。此外,與對照組相比,精子濃度降低,精液中IL-6、TNF-a和MCP-1水平升高。在COVID-19患者中觀察到生精功能障礙,這可能是睪丸免疫反應增強的結果。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損傷的可逆性和正在開發的治療。

6

羥氯喹聯合阿奇黴素對於非重症COVID-19患者進行病毒學治療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

抗瘧藥羥氯喹與大環內酯阿奇黴素聯合應用是最常被討論的COVID-19療法之一。在這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中,來自卡達的哈馬德醫療公司傳染病中心的Ali Omrania及其同事首次報導了羥氯喹和阿奇黴素治療無症狀或實驗室證實的輕度COVID-19患者的病毒學結果。總共456名參與者被隨機分為以下幾組:(1)安慰劑,(2)口服羥氯喹(600毫克/天,持續一周),和(3)口服羥氯喹加阿奇黴素(第一天500毫克,第二天到第五天每天250毫克)。6天後,對病毒學治癒主要終點的意向治療分析結果顯示,三組中每一組實現病毒學治癒的患者比例沒有差異(p=0.821)。在第14天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在該研究中,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作者得出結論的是,羥氯喹和阿奇黴素聯合治療不能促進輕度或無症狀COVID-19患者的病毒學治癒。

7

COVID-19患者發生血栓栓塞的風險很高,並且與較高的死亡率相關:一項系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

研究表明,與COVID-19相關的血栓栓塞症的風險有所增加。然而,COVID-19的動脈和靜脈血栓栓塞症總發生率及其對死亡率的影響尚不清楚。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Mahmoud Malas和同事們對評估血栓栓塞症在COVID-19患者中的研究進行了系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Meta分析包括42項研究,共納入了8271名患者。隨機效應模型用於計算出血栓栓塞症的發生率,並將COVID-19血栓栓塞症患者與無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死亡率優勢比(OR)進行比較。總靜脈血栓栓塞症的發生率為21%(95%CI:17.26%)。總深靜脈血栓症的發生率為20%(95%CI:13.28%)。總肺栓塞症的發生率為13%(95% CI: 11.16%)。總動脈血栓栓塞症的發生率為2%(95%CI:1.4%)。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合併死亡率為23%(95%CI:14.32%),而非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合併死亡率為13%(95%CI:6.22%)。與未發生血栓栓塞的患者相比,發生血栓栓塞的患者的總死亡率高達74%(OR,1.74;95%CI,1.01-2.98;P=0.04)。作者得出結論,COVID-19患者的血栓栓塞症發生率很高,並且與死亡風險的增加有關。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將提供有力證據來確定血栓預防對血栓栓塞和COVID-19的死亡風險的影響。END

*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文為準。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COVID-19癌症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較高
    COVID-19癌症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較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1 23:45:54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Jeremy L Warner團隊分析了COVID-19對癌症患者的臨床影響。
  • 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相比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風險顯著增加
    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相比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風險顯著增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0:53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Ziyad Al-Aly團隊比較了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住院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死亡風險
  • J INTERN MED:住院COVID-19患者胃腸道出血
    導語:在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使用抗凝藥或抗血小板藥不是GI出血的危險因素。住院期間GI出血的患者死亡率有所增加。 住院的COVID-19患者有觀察到胃腸道(GI)出血病例。
  • 圍術期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
    近期,臨床麻醉學雜誌發表《圍術期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一文,現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學習。圍術期高血壓明顯增加心、腦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而良好的圍術期高血壓管理可減少併發症、降低死亡率及總住院費用。
  • 新冠肺炎男性死亡率是女性2倍,美國醫生已開始嘗試為男性患者注射...
    感染風險相同,但死亡率有差異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全球累計確診已超過300萬。總體而言,COVID-19病情的嚴重程度確實因人而異, 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老年患者和存在基礎代謝疾病的患者往往病情較重。令人驚訝的是,在最大的COVID-19患者數據集中,死亡的患者中有70%以上是男性,這意味著男性的死亡率幾乎是女性的2.5倍。同樣地,在2003年的SARS數據集中,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趨勢,男性的死亡率明顯高於女性。
  • COVID-19重症患者營養治療專家建議
    截至6月19日,中國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84940例,海外確診8521199例。鍾南山院士團隊將COVID-19患者分為重症和非重症兩類,其中重症患者比例為15.7% ~25.5%。與非重症患者相比,重症患者死亡率更高,併發症發生率更高,需要的治療更多。由此可見,重症患者是治療的重點,其預後更差;也是治療的難點,其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更多。
  • Nature:縱向分析顯示重症COVID-19患者遭受免疫功能失調
    2020年7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COVID-19患者的差異性免疫系統反應有助於預測哪些人將經歷中度和嚴重的疾病後果。這一結果可能有助於在住院早期識別高危重症患者。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在住院早期識別重症高危人群,並建議使用藥物治療COVID-19。
  • PLoS ONE期刊發表兩篇關於COVID-19疫情的論文
    2020年4月6日訊/生物谷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近期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發表了兩項有關COVID-19疫情爆發的研究。
  • 最新報導:地塞米松是首個被證明能拯救COVID-19患者生命
    最近,在一項大型試驗中,一種廉價且廣泛使用的類固醇將COVID-19危重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英國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發現,一種廉價且常用的類固醇可以挽救COVID-19重病患者的生命。這種被稱為地塞米松的藥物,是首個被證明能減少全球43萬多人死於冠狀病毒的藥物。
  • 經濟學人閱讀|科技專欄Covid and chronic illness Lingering fog
    3月份,隨著新冠確診病例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開始呈指數級增長,醫生開始專注於挽救患者的生命。快速的知識共享,臨床試驗和實踐經驗使這種疾病的致命性降低了。在英國,到四月中旬的幾周內,大約有一半在重症監護病房中接受治療的患者死亡。到6月底,死亡率低於30%。所有年齡段的死亡率都降低了,死亡率降低並非因為體弱老人更少到醫院而導致的(見圖1)。
  • 手術室內的心跳驟停:第二部分-圍術期特殊場景 譯文 (下)
    第一部分,總結了圍術期心跳驟停的原因與預後,複習了圍術期患者復甦概念,並且提出了旨在預防和管理圍術期心跳驟停的流程。本部分,我們將探討一些具體麻醉相關的危象及其管理。本綜述主要針對所有從業麻醉醫生需熟知的圍術期8個特殊、不常見場景。
  • 當圍術期遇上肺動脈栓塞
    圍手術期的PTE多見於靜脈系統的栓子脫落,偶見心房纖顫或者心房栓子脫落,是圍手術期患者的常見併發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見於骨科、婦產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術患者,以骨科手術最為常見。近日,上海第六人民醫院ICU王學敏主任在2016年圍手術期麻醉管理學術論壇上跟大家分享了圍術期肺動脈栓塞的診斷與處理的有關經驗。
  • 紐約少數族裔貧窮區新冠肺炎死亡率是曼哈頓富人區的2倍
    紐約少數族裔貧窮區新冠肺炎死亡率是曼哈頓富人區的2倍  Emma Chou • 2020-04-30 10:06:03 來源:前瞻網
  • 美國醫生在生日當天動手術,患者死亡率更高?
    【環球時報報導記者 方晴】據日本時事通訊社13日報導,由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高校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美國醫療數據後發現,在外科醫生生日當天動手術的患者,術後死亡率比在其他日子接受手術的患者高。影響醫生手術注意力的因素有很多,研究團隊將目光聚焦在想要儘快結束手術的「生日」上。
  • 研究首次證明:男性新冠患者狀況更嚴重 死亡率可達女性患者...
    研究題目為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Focus on Severity and Mortality(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別差異:關注嚴重程度和死亡率),作者為中國同仁醫院研究團隊。
  •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例決定了糖皮質激素治療COVID-19患者的...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例決定了糖皮質激素治療COVID-19患者的臨床療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43:39 武漢大學李紅良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例決定了糖皮質激素治療COVID
  • COVID-19重症患者營養治療專家建議_中國食品_食品資訊_食品夥伴網
    截至6月19日,中國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84940例,海外確診8521199例。鍾南山院士團隊將COVID-19患者分為重症和非重症兩類,其中重症患者比例為15.7% ~25.5%。與非重症患者相比,重症患者死亡率更高,併發症發生率更高,需要的治療更多。
  • 做好圍術期液體治療,你需要關注這些!
    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旨在通過設定能夠反映患者血管內容量的監測指標,並在圍術期加以實時動態監測與處理,始終將該指標維持在正常範圍,並由此降低患者術後的重大併發症,改善患者的術後轉歸。簡單的來講,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在於確保液體輸注改善組織氧供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必要的輸液。
  • 託珠單抗治療Covid-19肺炎住院患者療效分析
    託珠單抗治療Covid-19肺炎住院患者療效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1:49:42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Shalini V. Mohan團隊研究了託珠單抗治療Covid-19肺炎住院患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