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2020-12-15 大大大紅袍子

薛延陀為東高車一族。南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來到準噶爾盆地,建立了一個高車國。在南北朝時期,阿爾泰河流域遊牧於山西南部和額爾齊斯河流域,並有少數停留在都斤山。隋大業二年(605),鐵勒諸部奮起反抗西突厥暴政,共推契苾部首領契苾歌楞為真莫何可汗,又推薛延陀部首領乙失缽為野可汗,於是,乙失缽率部立庭燕末山(阿爾泰山支)即鐵勒中強部。西突厥射匱可汗立,勢復盛,契苾歌楞和乙失缽自動取消汗號,迄隋唐之際,薛延陀和其他鐵勒各部又受突厥統治。唐太宗在位期間,薛延陀首領對唐朝在西域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滿,尋找機會去死磕大唐。

只是對手太強了,一點便宜都沒有得到。薛延陀這個國家倒也不笨,硬的不行,馬上就服軟了,於是,又派使臣進貢,表示要娶唐朝公主。此時執掌大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十分重視西域,一直在想如何解決北方邊境問題。

對於這一點,李世民心中早有盤算,前朝的歷史就在這擱置了,西漢與匈奴交戰已久,結果如何?家家得了好處,還不同於來犯的邊疆,因此,太宗壓根沒有真正考慮過和親的問題。儘管如此,此時西域時局還是相當微妙,所以,還是先要穩定薛延陀。

最後,李世民與大臣們商議後,決定答應與薛延陀的首領和親。後一種勢態發展,可以說是一種親事,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這門與親是太宗皇帝許諾的,後人經常拿它來「嘲弄」。新唐書有這樣說:李世民拉出一張長長的聘書:馬、牛、羊、橐駝要備好十多萬頭,而且,還要由夷男首領親自趕到靈州。若夷男如此,太宗便親自護送公主去成親。

所以,這個條件很苛刻嗎?我倒說不清楚。

薛延陀的畜牧業仍然很發達,問題是怎樣運輸。那時候全靠「走」啊,這一路若遇上惡劣的天氣,或水草沒有供給,牲口的數目肯定會大大折損。後世又說太宗這個招數真高,先是給人一塊糖,結果,剛放在嘴裡沒多久,發現糖芯居然是苦的。

夷男喜出望外啊,唐王朝尊他為真珠毗伽可汗,又許給他公主,太宗皇帝還答應親自送嫁,這是何等的榮幸,於是,「搜賦諸臣,以羊馬為糧」,很快就採得足夠的牲口。但在到達靈州的路上,由於種種原因,只留下一小部分牲口。

此時,太宗皇帝倒也乾脆,直接絕婚,理由是:聘禮不足。夷男人的夠了,可是,他也沒有辦法。大唐就是想用這種辦法挫敗薛延陀的張狂,這種辦法效果驚人,但是,這還不夠,大唐要的是長治久安,所以滅薛延陀是必然的,只是現在還有東突厥,所以還得繼續下去。

其後兩年,每次薛延陀與東突厥發生紛爭,太宗便替東突厥說話,談論夷男的種種錯誤。夷男心裡有氣,但又敢說,幾年前病了。很快,夷男的嫡子拔灼就自立為王搞了許多事情,攪亂了薛延陀的家,於是,李世民以為此時時機已到,便出兵。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軍向薛延陀發起進攻,最終徹底消滅了這個部落。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契苾、回紇等在漠北的部族,因薛延陀之亂而滅亡,又相繼歸附唐朝。因此,唐在漠北設十三州,將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任命為都督、刺史,並設燕然都護府,掌管這些邊州。

在此,我們再來看一下薛延陀與唐朝的《愛恨情仇》。可說是薛延陀興於唐,亡於唐。《新舊唐書》中記載,薛延陀稱自己為「我鐵勒部人」,其先民與「薛」同族並居,後來又稱自己為「延陀」部族,因此,稱為「薛延陀」。當時,太宗皇帝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東突厥,正好在此時,薛延陀的威望猛增,讓太宗看到了機會,認為聯合夷男對東突厥有利,於是,暗中聯絡夷男,封他為汗。因此,薛延陀汗與東突厥鼎足而立。

皇帝支持薛延陀,就是想先解決東突厥的問題。但是他不希望西域再出現一個強大的王國,所以,在東突厥敗北之後,李世民轉而支持回紇,壓制薛延陀的勢力。

貞觀十二年(638年),李世民所作之事,使夷男感到恐懼與猜忌。太宗帝下詔封夷男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這顯然是對夷男權力的一次明確分配。次年,太宗又將東突厥一族封為可汗,明面上則是掌管東突厥的舊部,實質上就是讓它監視薛延陀。

對於這個問題,夷男會不會沒有想法?但他並沒有硬碰硬,因為,他看過李世民的厲害,所以,他在等待,等待李世民向東方發兵,結果,在山西被唐軍擊敗。因此,在談李世民治邊經略時,平定薛延陀是一種經學思想。投資少,效益卻很好。

西域政權眾多,對唐王朝的建立始終是一種威脅,雖然李世民並不懼怕這些,他也有過許多戰鬥經驗,但他並不認為戰爭是解決紛爭的最好辦法,有時懷柔,有時威懾,有時離間,關鍵時刻絕不吝嗇兵力,始終掌握主動,以最小的代價平定漠北。

還有人以此與唐太宗、秦始皇、漢武帝、魏太武帝進行比較,這三位皇帝更多的是以武力解決問題,而唐太宗則巧妙地運用了外交手段。

西域那些政權,什麼時候才開始了解中原王朝的興衰?

秦有一點短促,實際上,它始於漢朝,當通向西域的道路暢通之後,西域的國家都知道大漢王朝。外交學以實力為前提。關於修長城的事,這涉及到主動防禦還是被動防禦,以後唐王朝最大的問題是藩鎮問題,李世民不修長城,可是,他必須在邊疆多部署兵力,以後怎麼辦?看著明朝,又開始修長城了,想來它的利弊已經明了。

相關焦點

  • 薛延陀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到了唐太宗時期,薛延陀國首領不滿唐王朝在西域的一些做法,就找機會死磕大唐王朝。 只是對手太強悍,沒討到絲毫的便宜。薛延陀這個國家倒也不笨,硬的不行,趕緊服軟,於是,又是遣使又是朝貢,表明想娶唐朝公主。這時主政大唐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相當重視西域,一直琢磨著如何解決北方邊境問題。
  • 如果唐朝在怛羅斯之戰中取勝,也許中亞就不會退出漢文化圈
    漢唐以來,整個東亞東南亞和中亞都經歷了一個「漢化」的過程,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超越國家與民族、戰爭與敵意的「漢文化圈」在唐代開始形成。儘管一部分世界史學家認為安西都護府轄境不能算唐帝國的正式領土,只是唐帝國的外圍保護國而已,但直到開元、天寶年間,這一帶始終處於漢文化圈之內,受中國文化影響。
  • 唐朝時期的「駐國大使」,應該如何歡迎?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興盛的國家,同時唐朝也是一個開放、包容、多元化的朝代。當唐朝達到  鼎盛時期  ,又制定了  更加完善,更符合唐朝大國形象的禮儀制度  。這些禮儀制度影響深遠,至今我們身上還有它們的影子。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正是  唐朝的興盛繁榮,才成就了當時完善的禮儀制度  。
  • 亡國公主的下場,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終於理解崇禎的做法了
    從秦始皇開始,古代就進入了封建王朝時期,從此之後,朝代的更替就沒有停止過,一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封建王朝才徹底的在歷史上消失。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在滅亡的時候,亡國之君大部分都沒有好的結局。比如說唐朝滅亡時,唐朝的亡國之君唐昭宗就被朱溫所殺,唐昭宗被殺之後,就代表了唐朝徹底滅亡。此時的朱溫篡位稱帝。除了亡國之君外,還有各個皇室成員。
  • 此唐朝皇帝繼位時正值鼎盛時期,卻沉迷美色,陷國於大難
    由小見大,通過是否告知父親密謀的這一件小事,就可以判斷出他是否能成大事。成大事者必當注重細節,從細節入手,細節決定成敗。如果不夠細心謹慎,不能料想到每處機關,就有可能失敗。因此,時時刻刻保持清新的頭腦,注重每一處細節是成功的關鍵所在。李隆基正是把握了這句話的關鍵,才將這次計謀順利實施。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李隆基也是極其孝順的。
  • 歷朝歷代都在衰弱時亡國?絕不,英國的漢諾瓦王朝稱霸世界時亡國
    中國歷史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國恆以弱亡,唯漢以強亡」,意思是中國曆朝歷代都是在衰弱的時候亡國,但是唯獨漢王朝還處在強盛的時候亡國。之所以有這樣一句話,是因為東漢王朝末年,儘管皇權旁落、內亂不斷,但是東漢王朝對外戰爭仍然完勝周邊國家,所以說國恆以弱亡,唯漢以強亡。
  • 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秦漢以來,乃至更早的春秋戰國,夏商周,國都都是一個政權的重中之重,它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軍事中心,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國家可以沒君主,卻不能沒國都。戰國以前,大多勢力即一城一國,西周以來的數百個諸侯,不過數百個城池罷了,滅城既是滅國。都城不僅是一個勢力政治符號,它對一個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 七十多年裡,戰火紛飛,五代十國時期,究竟有多混亂?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帝王眾多,說道強盛的王朝大家可以說出許多,但說到最亂的時代,那非五代十國莫屬。五代為「梁唐晉漢周」,十國是「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在這短短的七十多年裡,這些王權混戰不休,烽火連天,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大分裂時期。
  • 此國曾多次幫助唐朝,唐朝卻在危急關頭落井下石,忘恩負義?
    回鶻貴族·壁畫 回鶻是一個民族,更是一個國家,他們是突厥後裔,是隋唐時期突厥汗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646年,回鶻配合唐朝攻滅了薛延陀部落。公元744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建立了回紇汗國。公元788年,回紇改名為回鶻。 回鶻從一開始立國就和大唐保持了良好的關係,唐朝的中央政府甚至在回鶻地區派駐官員和收取賦稅,所以說當時的回鶻相當於大唐政府的一個不完全自治區。 這種制度後來被叫做「羈縻府州」制度,是中央管理邊疆少數民族的有效手段。
  • 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到他逝世時,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於阿拉伯半島。這個國家,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而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帝國」。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當時的大食王奧斯曼·伊本·阿凡的使者第一次到達了唐朝宮廷,這標誌著唐與大食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8世紀初,大食帝國進入了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阿拉伯貴族向東、向北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但在戰爭之餘,大食帝國不斷派遣使者與唐朝交好,開創了唐朝與西域交往的新階段。
  •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安史之亂後,唐朝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地又堅持了一百多年,唐末農民軍首領黃巢帶領的人民起義給了唐王朝致命一擊;到宣武節度使朱溫在公元907年自立後梁,唐朝覆滅。五代十國的時代開啟。吳越國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朱溫篡唐後封錢鏐為吳越王,所以吳越國由錢鏐在907年所建,定都在杭州城。
  • 盛唐風華下的休閒娛樂風潮:唐朝時期的老百姓有哪些娛樂項目?
    當唐國公李淵在長安稱帝之時,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偉大的統一王朝耀世而出。唐朝建立之後宣告隋末動蕩局面徹底告終,一個神秘的東方古國,正以欣欣向榮的姿態茁壯成長。唐朝時期由於政治穩定、開明,經濟與文化發展空前繁榮。所以生活在唐朝都城長安,以及其他城市中的黎民百姓,基本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的同時,人們對文化與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高漲。
  • 唐朝又一次滅國運動,滅百濟
    高句麗是東北的一個國家,隋朝兩位君主徵討都沒有攻下,落得個國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曾親徵也沒有攻下。高句麗,百濟,新羅在朝鮮半島呈三足鼎立之勢,新羅站在唐朝一邊,總是受到高句麗和新羅的欺負。要想滅國高句麗要從百濟下手,先將百濟滅了,然後從百濟攻取高句麗,在滅百濟的時候,百濟向倭國求救,歷史上中日第一次海戰爆發。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徵高句麗失敗而歸,李世民意識到沒有海軍只靠步兵和騎兵是不行的,於是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李世民開始擴建海軍,製造戰船。之後大唐就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 外國人要想在唐朝當官,需要走什麼程序?
    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大量的國外商人、使者、留學生匯集到長安,長安城的外國人佔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唐太宗更是意氣風發的寫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而朕獨愛之如一。不可思議的是,朝廷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政府做官。他們既為自己的國家帶去先進的漢文化,也為中國帶來五彩的文化氣息。
  • 東方最強國唐朝,西方最強國白衣大食,都被他一人擊敗
    公元679年,也是唐朝唐高宗調露元年。歷經李淵、李世民、李治祖孫三代人的奮鬥,唐朝此時一步步邁入全盛時期。《舊唐書》記載,唐朝此時擁有人口三百八十萬戶,人口總數逼近3000萬,物阜民豐,國強民富,綜合實力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空前未有,放眼當時世界各國也是一枝獨秀的存在。
  • 唯一能與唐朝對抗的國家!究竟歷史上的大食國是什麼樣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長期處於世界國家水平的頂點,無論是文化、經濟、人口、國土面積、生產力,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都是世界第一的。但有一些國家,卻能在某一段歷史時期內,和中國的國力並駕齊驅,甚至是分庭抗禮,這些國家雖然最終都免不了被中國所超越,但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繁榮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巔峰時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裡,而到了唐朝末期卻僅剩下300多萬平方公裡。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本人今天將通過地圖的形式讓你感受大唐從建國到巔峰再到滅亡的289年曆程。
  • 二戰時波蘭為何亡國:德國和蘇聯對波蘭的仇視,使得波蘭最終滅亡
    到了1795年沙俄、奧地利、普魯士相繼籤署協定瓜分波蘭領土和居民,波蘭就此亡國。二戰時期的波蘭被德國和蘇聯瓜分也是波蘭的第二次亡國,而波蘭之所以亡國,一方面是國際形勢對波蘭不利,另一方面也是波蘭國家政策的失敗,而波蘭亡國也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爆發。波蘭的獨立極大損害了德國的利益德國和波蘭的矛盾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時期,唐軍打到了阿富汗地區,這場戰爭鮮為人知
    距唐朝都城長安3300多公裡。即使在今天,這也是一段很遙遠的距離。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它幾乎是中國人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為什麼在這樣一個偏僻而不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會發生戰爭?這必須從當時的「國際形勢」開始。公元八世紀,大唐帝國和今天的美國一樣,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文明發達、軍事力量強大的超級大國。
  • 為什麼唐朝時期人們普遍「以胖為美」?原來居然和這件事有關
    為什麼唐朝時期人們普遍「以胖為美」?然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人們普遍「以胖為美」,這個朝代就是唐朝,比如唐朝有名的大美女楊貴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楊大美人到底有多胖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還是能從一些文獻中找到一絲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