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2021-01-10 私塾曉俊說文化

大食,又叫作「大寔」或「多氏」,是唐代以來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古代中國和古代的阿拉伯很早就發生了聯繫。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曾派其特使甘英出使大秦(即古代羅馬),甘英出使大秦的途中,就曾到達過古代的阿拉伯。在阿拉伯興起以前,阿拉伯其中的一個部落——塔伊部就生活在與伊朗相鄰的地區,因此成為伊朗人心目中的阿拉伯人的代表。當時,伊朗境內的波斯人稱塔伊部為「Tacik」,而大食就是波斯語Tacik的音譯,也有學者認為,大食一名來自阿拉伯商人tajir的對音。

班超雕塑

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到他逝世時,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於阿拉伯半島。這個國家,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而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帝國」。穆罕默德去世後,伊斯蘭教的內部逐漸分裂成多個派別,大食帝國也隨之分成三股勢力:一是倭馬亞族建立的倭馬亞王朝,色尚白,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白衣大食」(即西大食),後為西班牙的基督教勢力所滅;二是阿拔斯族建立的阿拔斯王朝,色尚黑,中國歷史上稱之為「黑衣大食」(即東大食),後為蒙古所滅;三是法提瑪派,色尚綠,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綠衣大食」(即南大食),後輾轉至埃及,定都開羅。三國都由阿拉伯人統治。

穆罕默德

怛羅斯之戰

大食帝國,與中國的唐王朝大致建立於同一時期,兩國從7世紀後期開始,交往日益頻繁。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當時的大食王奧斯曼·伊本·阿凡的使者第一次到達了唐朝宮廷,這標誌著唐與大食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8世紀初,大食帝國進入了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阿拉伯貴族向東、向北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但在戰爭之餘,大食帝國不斷派遣使者與唐朝交好,開創了唐朝與西域交往的新階段。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就是經大食而傳到歐洲的,結束了歐洲使用質地脆弱易碎的草紙和價格昂貴的羊皮紙的歷史,使阿拉伯和西歐的文化事業得以更快的發展。

唐高宗

在大食帝國東進的過程中,被大食壓迫或受到其威脅的國家和政權紛紛請求唐王朝的幫助,但唐朝與大食之間並沒有發生過大的戰役。唐朝與大食之間唯一一次規模較大的戰役,是歷史上有名的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之戰。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唐朝名將高仙芝以石國(今烏茲別克塔斯坦什幹一帶)國王禮數不夠周到為藉口,帶兵討伐。石國乞求大食的援助,兩軍相遇於怛羅斯地區,高仙芝因部隊臨陣倒戈而戰敗。這次戰役的結果對西域的形勢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對唐朝和大食的實力也沒有多少妨礙,但對東西方文化的傳播卻有重要的影響。當時大食退兵時,擄走了中原大量的俘虜,其中有金銀匠、畫匠、織匠等,中國的多種工藝技術因之西傳。在俘虜的人中有一個叫杜環的人,杜環是《通典》的作者杜佑的族子,被大食俘虜後,在西域漂泊了十餘年,寶應元年(762)返回唐朝。歸國後,根據在大食國境內的所見所聞,寫了《經行記》一書。在書中杜環記述了早期阿拉伯的風俗和伊斯蘭教的內容,留下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交往的可靠記錄。

高仙芝影視劇照

唐與大食的經濟文化交流

兩國來往的商旅船隊人數眾多。大食商人來唐朝後,大多聚集在沿海城市,如福州、揚州和廣州等地。據史書記載,唐末黃巢起義時,曾在廣州殺害了十多萬伊斯蘭教教徒;田神功在揚州劫掠時,也殺了幾千名大食、波斯等國的商旅。大食國的器物也傳入了中國。大食的玻璃器皿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如用玻璃製成的瓶、盤等,豐富了唐朝人民的文化生活。傳入中國的還有阿拉伯的金幣,這主要是在雙方進行貿易的過程中傳入的。

黃巢起義

來華的大食人中,也有一些受到漢族文化的吸引而長期居住在唐朝境內的,他們在唐朝生活學習,具備了很高的漢文化水平。唐宣宗大中年間,大食人李彥升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進士,成為惟一一個取得進士資格的大食人。隨著唐朝與大食的交往,伊斯蘭教也在唐朝時傳入了中國。杜環在其《經行記》中,已經提到了有關伊斯蘭教的內容並專門記載了伊斯蘭教的教義。雖然學者們對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各有己見,但一般認為最晚應在唐朝。廣州建立了當時最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懷聖寺;在福建泉州還有唐朝時期的伊斯蘭教聖墓。

相關焦點

  • 怛羅斯之戰後,黑衣大食如何看待唐朝,與多數人想的不一樣
    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勝利一方往往會誇耀自己、貶低對手,更為重要的是,在很多國人看來,怛羅斯之戰慘敗,是唐朝中亞政策的轉折點,黑衣大食通過此戰痛擊唐朝,遏制了唐朝在中亞的擴張。既然此戰如此重要、如此輝煌,那麼阿拉伯史料中如何看待戰敗的唐朝呢?真相顛覆了傳統認知,與多數人想的大不一樣。
  • 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地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不僅僅是武力,還包括文化,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在唐朝強大的時候,西方強大的則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有著很特殊的歷史背景。
  • 唐朝名將高仙芝戰敗,不僅改變唐朝國運,更改變世界歷史的走向!
    為了先發制人,751年,高仙芝率領漢人和胡人組成的3萬大軍離開碎葉城,向大食進發。雙方在怛羅斯對峙了5天,然而高仙芝手下的葛邏祿部隊叛變,同大食國軍隊同時夾擊唐軍,高仙芝打敗,只帶著數千殘部逃回碎葉城。這場戰鬥也是唐朝和大食國唯一的一次正面的直接交鋒。這場戰鬥的失敗,讓大唐損失了大片領土,唐軍一路退回到帕米爾高原以東。
  • 唐朝文化——千姿百態的唐朝女子髮髻
    唐朝婦女在服飾髮髻的創新上給人以極高的藝.....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明王朝之一。這種開明既體現在對少數民族的寬容和對外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上,更大程度表現在社會思想意識方面的自由和解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唐朝婦女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較前代更活躍的角色。因此,她們更注意挖掘自身的美麗,按照個人的喜好隨意穿著打扮,僅髮髻的種類就有新月髻、反綰髻、墮馬髻等百餘種。
  • 服飾文化:從敦煌壁畫入手,品味唐朝時期供養人的服飾文化
    二.唐朝服飾的兼收並蓄唐朝時期的政局穩定,政治開明,在強大的國家政治力保證下,推出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政策。其中最為特色鮮明的便是唐王朝選擇的對外開放發展政策。在這一經濟政策的指導下,對外貿易不斷發展,促進了民族間融合與民族間文化交流。
  • 當唐朝遇上文藝復興,文化「大雜燴」中,東西方服飾文化有何不同?
    這時候在繁榮的社會條件之下,帶來了唐朝服飾文化的發展。因為經濟的發展,絲綢之路進一步得到了擴展;在通西域的路上,各種文化由此傳入到了唐朝。 這一時候唐朝的服飾也開始進入一個多樣化的階段,最為簡單的便是在這一時候服飾上的繪畫技術,開始成熟,人們熱衷於在服飾上繡上各式鳥獸圖案,當然,這也是受中國歷史文化影響較多。
  • 唯一能與唐朝對抗的國家!究竟歷史上的大食國是什麼樣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長期處於世界國家水平的頂點,無論是文化、經濟、人口、國土面積、生產力,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都是世界第一的。但有一些國家,卻能在某一段歷史時期內,和中國的國力並駕齊驅,甚至是分庭抗禮,這些國家雖然最終都免不了被中國所超越,但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 胡風盛行造就多元文化:唐朝女子服飾袒露裝盛行,唐玄宗煎鹿腸
    隨著西域人的逐漸增多,西域衣著和飲食文化不斷傳入大唐,胡帽也流行起來,這種帽子多用較厚的錦緞製成,頂部略尖形,並飾有花紋,唐朝的貴族家婦女還在胡帽上鑲嵌各種寶石,價格不菲,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然而,隨著唐朝社會風氣的再度開放,特別是武則天成為女皇后,婦女地位提高,婦女外出遊玩或遠行時已經不戴帷帽,改戴胡帽了。
  • 東方最強國唐朝,西方最強國白衣大食,都被他一人擊敗
    公元679年,也是唐朝唐高宗調露元年。歷經李淵、李世民、李治祖孫三代人的奮鬥,唐朝此時一步步邁入全盛時期。《舊唐書》記載,唐朝此時擁有人口三百八十萬戶,人口總數逼近3000萬,物阜民豐,國強民富,綜合實力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空前未有,放眼當時世界各國也是一枝獨秀的存在。
  • 唐朝為啥遍地都是外國人?這些老外來到大唐都能幹嘛?
    唐朝的統治者具有更寬容的開放意識,加上唐朝越發繁榮強盛,大哥變強了,自然歡迎小弟到來。武周時期還規定不同國家使節的糧食的等級制度,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國的使臣給六個月糧;尸利佛誓、真臘、河陵等國的使臣給五個月糧;林邑國的使臣給三個月糧。對待外國居民,除了糧食福利,還有服裝布匹福利,僧侶每年都有免費的布匹和衣服,來唐的「外國留學生」在留學期間的衣、食、宿更是通用免費!
  •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日本的奈良、平安時期是中國的唐宋時期,可以說日本這一時期的文化都是對唐朝文化的完全移植。當時的日本國內掀起了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日本皇室派了遣唐使到中國,而遣唐使們將興盛的大唐文化傳入了日本,而唐朝的茶飲風尚和陶瓷茶器也隨之進入到日本人民的生活中,從而催生了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唐代飲茶風尚的傳入在平安時代,日本與大唐交流十分頻繁。
  • 怛羅斯之戰敗退後,唐朝文化卻藉由一批俘虜勝利進軍中亞
    並且就在高仙芝進兵小勃律同年,阿拉伯帝國發生了「阿拔斯革命」,興起於伊朗東部緊鄰中亞的呼羅珊地區的阿拔斯教派,高舉先知的黑旗,迅速推翻了腐朽的伍麥葉王朝(白衣大食),於公元750年建立了將阿拉伯帝國帶入全盛時期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新興的王朝再次向中亞強力擴張,很快便與高仙芝正戰無不勝的安西軍迎頭撞上了,那便是著名的「怛羅斯之戰」。
  • 怛羅斯之戰對唐朝的影響並不大,真的是史學家們在強行「洗白」?
    公元751年四月,時任大唐帝國安西大都護的高仙芝鑑於唐朝在蔥嶺以西的屬國較為分散,一旦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答應石國王子的請求出兵的話,唐朝將會處處被動挨打,便決定調集安西都護府駐軍與部分僕從軍西徵黑衣大食。
  • 看各個時期的唐朝地圖, 最大時比清朝還大
    2018-11-03 21:36:10 來源: 鑫哥講歷史 舉報   這個時期是唐朝初年的時候
  • 三個國家打唐朝,一個被滅,一個50年不敢東顧,還有一個是最慘
    但是說到最偉大的朝代,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的是唐朝。不過唐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一個朝代,而且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當時,在世界上能夠和唐朝相提並論的大概也就只有一個阿拉伯帝國了,也就是大食。在唐朝最鼎盛的時候,唐朝的勢力範圍甚至到達了裏海,而且就連大食也是退避三舍,不敢冒犯。那當時的唐朝真的有這麼厲害嗎?其實從兩場戰爭就可以略見一二。第一場戰爭是怛羅斯之戰。
  • 唐朝時期的「駐國大使」,應該如何歡迎?
    一,唐朝如何歡迎外國大使?  唐朝國家強盛,邊疆各個民族國家均俯首稱臣,常常派來使者前來上貢,進行各方面的經濟文化交流。針對這些使者,唐朝專門制定了相關禮儀制度。首先使者到來,政府官員們要  前往使者住所給使者接風洗塵  ,歡迎他們的到來,  安排制定使者和皇帝見面的時間  。
  • 外國人要想在唐朝當官,需要走什麼程序?
    「賓貢進士」是古代中國科舉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播華夏文化起著積極作用。例如賓貢進士出身,在唐朝做過官的朝鮮留學生崔致遠,他回國時帶回了許多唐朝的文化典籍,在傳揚中國文化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在韓國影響極大,因此被韓國人民尊奉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被稱為「東國儒宗」「東國文化之父」。
  •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導語:與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唐朝的邊境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吐蕃帝國,吐蕃帝國建立於公元618年,與唐朝同一年建立,覆滅於公元842年,可以說吐蕃帝國幾乎陪伴唐朝走完了它的一生。青藏高原原本分布著許多少數民族部落,後來這些部落被吐蕃帝國統一,統一之後,青藏高原地區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中原文化的傳入使青藏地區逐漸開化,古代藏族地區也第一次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
  • 從陶瓷紋飾變化——領略唐朝社會自由風氣之盛
    這與唐朝社會開放的風氣息息相關,唐瓷紋飾變化多端,本身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徵。接下來以唐瓷紋飾演變為引,看唐朝社會開放風氣之盛。從唐紋飾演變看唐朝社會經濟開放唐朝是帝王史上最繁榮昌盛的王朝,當時唐朝與300多個國家與地區有經濟貿易往來。以絲綢之路為脈絡,從唐朝一路往上,在東亞不斷開拓新市場;海上航線也在擴寬。
  • 品種繁多、華麗奢靡、設計獨特,品「大國風範」下的唐朝頭飾文化
    簡言之,一整個帝國,由於其統治思想和統治階層的治國特點不同,會影響其在經濟和文化上的不同表現,而文化方面又包括諸多譬如飲食文化、社交文化、服飾文化等方面。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大唐盛世的服飾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就是頭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