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又叫作「大寔」或「多氏」,是唐代以來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古代中國和古代的阿拉伯很早就發生了聯繫。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曾派其特使甘英出使大秦(即古代羅馬),甘英出使大秦的途中,就曾到達過古代的阿拉伯。在阿拉伯興起以前,阿拉伯其中的一個部落——塔伊部就生活在與伊朗相鄰的地區,因此成為伊朗人心目中的阿拉伯人的代表。當時,伊朗境內的波斯人稱塔伊部為「Tacik」,而大食就是波斯語Tacik的音譯,也有學者認為,大食一名來自阿拉伯商人tajir的對音。

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到他逝世時,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於阿拉伯半島。這個國家,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而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帝國」。穆罕默德去世後,伊斯蘭教的內部逐漸分裂成多個派別,大食帝國也隨之分成三股勢力:一是倭馬亞族建立的倭馬亞王朝,色尚白,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白衣大食」(即西大食),後為西班牙的基督教勢力所滅;二是阿拔斯族建立的阿拔斯王朝,色尚黑,中國歷史上稱之為「黑衣大食」(即東大食),後為蒙古所滅;三是法提瑪派,色尚綠,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綠衣大食」(即南大食),後輾轉至埃及,定都開羅。三國都由阿拉伯人統治。

怛羅斯之戰
大食帝國,與中國的唐王朝大致建立於同一時期,兩國從7世紀後期開始,交往日益頻繁。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當時的大食王奧斯曼·伊本·阿凡的使者第一次到達了唐朝宮廷,這標誌著唐與大食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8世紀初,大食帝國進入了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阿拉伯貴族向東、向北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但在戰爭之餘,大食帝國不斷派遣使者與唐朝交好,開創了唐朝與西域交往的新階段。中國古代的造紙術就是經大食而傳到歐洲的,結束了歐洲使用質地脆弱易碎的草紙和價格昂貴的羊皮紙的歷史,使阿拉伯和西歐的文化事業得以更快的發展。

在大食帝國東進的過程中,被大食壓迫或受到其威脅的國家和政權紛紛請求唐王朝的幫助,但唐朝與大食之間並沒有發生過大的戰役。唐朝與大食之間唯一一次規模較大的戰役,是歷史上有名的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之戰。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唐朝名將高仙芝以石國(今烏茲別克塔斯坦什幹一帶)國王禮數不夠周到為藉口,帶兵討伐。石國乞求大食的援助,兩軍相遇於怛羅斯地區,高仙芝因部隊臨陣倒戈而戰敗。這次戰役的結果對西域的形勢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對唐朝和大食的實力也沒有多少妨礙,但對東西方文化的傳播卻有重要的影響。當時大食退兵時,擄走了中原大量的俘虜,其中有金銀匠、畫匠、織匠等,中國的多種工藝技術因之西傳。在俘虜的人中有一個叫杜環的人,杜環是《通典》的作者杜佑的族子,被大食俘虜後,在西域漂泊了十餘年,寶應元年(762)返回唐朝。歸國後,根據在大食國境內的所見所聞,寫了《經行記》一書。在書中杜環記述了早期阿拉伯的風俗和伊斯蘭教的內容,留下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交往的可靠記錄。

唐與大食的經濟文化交流
兩國來往的商旅船隊人數眾多。大食商人來唐朝後,大多聚集在沿海城市,如福州、揚州和廣州等地。據史書記載,唐末黃巢起義時,曾在廣州殺害了十多萬伊斯蘭教教徒;田神功在揚州劫掠時,也殺了幾千名大食、波斯等國的商旅。大食國的器物也傳入了中國。大食的玻璃器皿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如用玻璃製成的瓶、盤等,豐富了唐朝人民的文化生活。傳入中國的還有阿拉伯的金幣,這主要是在雙方進行貿易的過程中傳入的。

來華的大食人中,也有一些受到漢族文化的吸引而長期居住在唐朝境內的,他們在唐朝生活學習,具備了很高的漢文化水平。唐宣宗大中年間,大食人李彥升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進士,成為惟一一個取得進士資格的大食人。隨著唐朝與大食的交往,伊斯蘭教也在唐朝時傳入了中國。杜環在其《經行記》中,已經提到了有關伊斯蘭教的內容並專門記載了伊斯蘭教的教義。雖然學者們對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各有己見,但一般認為最晚應在唐朝。廣州建立了當時最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懷聖寺;在福建泉州還有唐朝時期的伊斯蘭教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