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2021-01-10 舊史泛舟

日本的奈良、平安時期是中國的唐宋時期,可以說日本這一時期的文化都是對唐朝文化的完全移植。當時的日本國內掀起了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日本皇室派了遣唐使到中國,而遣唐使們將興盛的大唐文化傳入了日本,而唐朝的茶飲風尚和陶瓷茶器也隨之進入到日本人民的生活中,從而催生了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唐代飲茶風尚的傳入

在平安時代,日本與大唐交流十分頻繁。這時,唐代飲茶活動的興起和廣為流傳的時期,茶事成為「不可一日無」之事。而日本的最澄法師和空海法師就是在「茶煙嫋嫋籠禪榻」的情境中來到了中國。他們入鄉隨俗,耳濡目染,在寺院裡的茶水中,他們參禪悟道,他們領略了茶的奧妙,成為了嗜茶的茶僧。

他們回國後,作為十分了解大唐先進文化的僧人,受到了日本皇室的高度禮遇,他們常與皇室貴族接觸,介紹大唐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在傳播禮教的同時,也在大力傳播唐朝的茶文化。

隨著最澄、空海等遣唐僧回國後對飲茶之風的傳播,飲茶活動在平安時代的上層貴族和僧侶間傳播開來。唐朝茶詩中的意境已經開始出現在當時日本漢詩中,比如「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偏宜聽雅彈。」松林水濱,搗茶吟詩,調琴品茗,這完全是唐朝茶詩意境的再現。

日本平安時代的漢詩《安祥寺伽藍緣起並流記資財帳》中「深巖石髓不勝此,煎罷餘香處處薰」的「煎」字,與《凌雲集》裡的《謁海上人》中「石泉洗缽童,爐炭煎茶孺」的「煎茶」一詞相互映照。這些都說明了在日本平安時期貴族僧侶間流行的是唐朝的煎茶法。而從詩中的「盆浮沸浪花」可以得知,由於日本茶風初開,還沒有配套的專用茶器,只好用盆來代替茶壺。

隨著上層貴族飲茶風尚的不斷推廣,對專用茶器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安祥寺伽藍緣起並流記資財帳》中記載了「大唐瓷瓶十四口」、「茶碗六十一口」,可以得知,隨著遣唐使的往來和遣唐僧的活動,飲茶的專用茶器通過各種方式在大唐帶回日本。但使節和僧侶們帶回的專用茶器只有少量,遠不能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因此,在日本本土進行專用陶瓷茶器的生產就勢在必行了。

日本制陶技術的發展和奈良三彩的出現

日本是一個制陶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但制陶技術水平一直較為低下。隨著日本與中國大陸文化的接觸增多,從中國引進了還原焰的燒制陶瓷技術,日本的制陶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日本奈良時代後期,中國大唐文化傳入日本,貴族們嚮往唐風、喜愛唐物的風氣日益增加,尤其是大唐的唐三彩。

唐三彩的華麗色彩令日本貴族們極為愛慕,這種外來物品的刺激和內在的需求促使日本陶工開始仿製「唐三彩」,融合了本民族的審美意識,燒制出了由綠、褐、白色形成的「奈良三彩」。奈良三彩及殘片在日本西至福岡、東至東北福島縣的廣闊地區都有出土,尤其是關東地區出土的奈良三彩頗為精美,但奈良三彩中最精美也最著名的是現存於奈良正倉院的「正倉院三彩」三彩釉陶器。

奈良三彩雖然是仿製唐三彩燒制的,但在胎質、釉色和造型等方面都有差異,這與中日兩個民族之間審美觀的差異所導致的。絢爛豔麗的唐三彩流露出不加掩飾的熱烈奔放的大唐氣度,而奈良三彩在追求高貴華美的同時,卻又顯得含蓄內斂,從而形成濃鬱的日本風格,表現出日本陶工在模仿過程中的自主創造。在公元794年,也就是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之後,奈良三彩從此銷聲匿跡。但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結晶和日本古代制陶技術的總結,奈良三彩開闢了日本有釉陶器的新時代,為日本國產陶瓷茶器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日本國產專用陶瓷茶器的出現

日本平安時代,正值唐朝「茶道大行」的時期,越州窯青瓷因為茶器製作興盛而極,被茶聖陸羽奉為各窯之首。越州窯地處東橫河附近,與當時的明州港相距不遠,而明州港是日本遣唐使登陸和出發港,歷來是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越窯青瓷」隨著遣唐使的船隻,搭乘著東漸的茶風,凌波踏浪,遠渡日本。尤其是在9世紀後半葉開始,越窯青瓷對日本的輸出量與日俱增,佔據了大唐外銷到日本的瓷器一大部分。

而越窯青瓷的輸入對日本陶瓷業產生了極大的刺激,加上平安時代的貴族和僧侶間飲茶風尚的興起,人們對青瓷茶器的需求,模仿大唐越窯青瓷的平安綠釉陶瓷就應運而生了。在當時日本現有的制陶技術中,只有奈良三彩的綠釉色澤與越窯青瓷比較接近,所以陶工們將奈良三彩的製作方式進行創新,以越窯青瓷為仿造對象,開始進行綠釉瓷器的生產。雖然日本可以自主生產飲茶專用的茶器,但所生產的綠釉茶器被人們視為上品,其使用階層只是局限於上層貴族和僧侶,普通人難以企及,日本國產茶器沒有普遍流傳。

在11世紀之後,越窯青瓷的輸入的數量迅速減少,這與中國越窯青瓷的衰落時間有關,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於唐朝的煮茶法被「點茶法」所取代,飲茶方式的變化導致了對於茶器需求的變化,對陶瓷製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這種變化必然會波及到人們審美取向的轉型,從而影響到以唐風文化為範的日本,所以在平安時代後期,綠釉茶器的生產也逐漸停滯而至消失了。

日本獨樹一幟的陶瓷文化

日本陶瓷文化是由於唐朝飲茶風尚與陶瓷茶器的傳入而產生的,不可避免地會帶著中國文化深刻烙印,但唐風思潮不能完全取代日本民族的價值觀念,本土思想仍然是日本文化的精髓。日本的陶藝家們在汲取中國陶瓷文化的同時,根據本民族的審美格調和藝術品味,進行借鑑、融合、轉化和創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陶瓷文化體系。

崇尚自然的禪宗意境日本文化藝術的核心是禪宗。在禪宗美學理念的影響下,日本陶瓷更具有自然天成、簡約粗獷的美感。看似粗糙、歪扭的茶具,拙樸至極,看似信手拈來,卻凝固了禪宗的空寂與淡泊。如果說日本的彩瓷是受中國的影響而發展的,那麼這種崇尚自然的質樸之風,則是日本禪宗文化的產物。日本的陶藝家們將自己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嵌入泥土之中,坯胎之韻味、肌理之唯美、煙火之強弱,都在陶瓷上產生偶然又必然的妙趣,千百年後,觀賞者依然能從一罐一碟中感受到「靜、虛、空靈」的禪宗境界。

悠然淡泊的茶道思想茶道對日本陶瓷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隨著唐朝飲茶風尚的傳入,日本在日常品茶中衍生出了茶道思想。在日本陶瓷茶器中,茶碗是茶道精神的核心載體,具備著簡練恬靜、高雅莊重的崇高品格,擔當著陶冶性情、潔淨靈魂的崇高使命。日本最為著名的樂燒茶具,柔和溫馨,略帶悠然淡泊之美,每一件茶具都是作者心緒的反映。

實用與審美的和諧統一中國的陶瓷文化只是為了滿足封建統治階級對完美無瑕藝術品的需求,無論是唐宋還是明清,官窯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當中國的陶瓷文化傳到日本之後,日本陶藝家將日常生活融入了陶瓷藝術,日本的陶瓷文化追求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高度和諧統一,並非是單純追求藝術品,而是實踐一種實用陶瓷的藝術化,藝術陶瓷的實用化,功能與美感融為一體的制陶理念。因此,日本陶瓷文化呈現出一種親切柔和,頗具人間煙火的藝術氣息。

總之,日本飲茶之風的興起和陶瓷茶器文化的開創,都是建立在中國唐朝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發展的基礎,還形成了自身獨樹一幟的陶瓷茶器文化。日本在文化建設上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吸納,用「引入」與「仿造」再加以「創新」,來縮短自身發展的時間,這也是日本這個國家能從一個島國發展興盛的緣故。

相關焦點

  • 茶文化與中國陶瓷茶具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同時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制瓷歷史,陶瓷藝術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演變,以物態的面貌呈現著文明的發展歷程。其中陶瓷茶具在我國的陶瓷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種手工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部縮小了的陶瓷文化發展史,又是歷代審美文化的一個絕佳載體。
  • 中日陶瓷茶器,為何美的截然不同?看儒與道、菊與刀融會禪宗精神
    禪茶之道,可能是中日兩國千絲萬縷的文化羈絆中最特殊的一面。禪與茶由中國傳入日本,卻最終因各自的文化基因,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兩國的陶瓷茶具作為禪茶的承載主體,也因此呈現出迥然不同的設計風格和美學意蘊。小小的茶器,蘊含著禪、茶、瓷三者在中日兩國相似又不同的沿革脈絡,展現出東亞地區宗教、藝術、哲學等多樣化的文化樣貌。
  •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千年前,在一個唐代墓葬的壁畫中,有這麼一幅《對弈圖》——一位美麗的侍女亭亭站立,手捧茶託端著茶。這一簡單刻畫的茶具卻有著複雜的身世,在唐人的歷史中頻頻現身,述說著那時飲茶風氣的盛行。
  • 李唐年間「茶道」文化傳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著多少中國文化?
    飲茶之風可以說在中國是由來已久,在歷史當中甚至於可以追溯到傳說時期。而茶文化真正的形成,根據可考的歷史記載,發於唐朝,興盛在兩宋之際。可以說是歷史淵源悠久。非但如此,"茶"在歷史文化形成的過程當中,甚至形成了一種"道"。
  • 「茶盛於唐」——探尋我國「茶」文化的產生及對中西方世界的影響
    此外,販私茶在唐代也一時蔚為盛行,甚至出現了官商勾結販賣茶葉的局面,間接反映出唐朝民眾之中飲茶風尚的流行。陸羽的《茶經》是一部茶學專著,對茶葉歷史、茶道、飲茶技藝等都有記載,成功實現了茶學由實踐活動到理論知識的過渡。陸羽被後世奉為「茶聖」,可見,《茶經》對茶文化的傳播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 百年雋永意境悠遠 日本青竹堂茶器廣受歡迎
    茶道文化源遠流長,美學、文化、休閒於一體,以茶修身、品茶賞茶早已成為當代中國上層人士常見的高品位生活方式。日本茶道源於中國,伴隨著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的融合,日本茶道發展迅速,一枝獨秀,與中國在茶道文化推廣中遙相呼應,相互助力,影響深淵,而其中,日本青竹堂在茶道推廣中尤為不遺餘力,特別是各種精美古典茶器的創製,更是代表著當今日本茶道最高規格。
  • 「一帶一路」茶為媒 台州向日本輸出茶文化(古代篇 )
    台州與日本的茶文化交流源於天台山,從茶種、茶器、制茶技藝、茶儀式的傳播發展,到喝茶養生理念和茶道的一脈相承,既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更是中日友鄰邦交的友誼證明。
  • 用雲南陶瓷茶器,還原雲南茶歷史現場
    通讀完吳白雨老師新書《雲南陶瓷茶器》,想起于堅在《建水記》中的一段話: 與中國那些失去了歷史的新城比起來,建水這個城看上去比較落後,充滿滄桑感
  • 從陶瓷紋飾變化——領略唐朝社會自由風氣之盛
    唐瓷手工業在全國迅速發展,唐三彩的需求量,除了以國內上層社會人士供應,以日本、越南、高句麗周邊地區大量銷售,唐朝的陶瓷業可謂空前繁榮。唐三彩瓷器色彩繽紛的特點,受到世人喜愛,傳到國外,產生了多國仿製的盛況。從韓國、日本、越南寺廟出土的三彩陶瓷可佐證。
  • 日用陶瓷茶器造型設計的現狀
    人們品茶,不僅講究茶葉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環境等,還要講究茶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既可以衝泡出理想的茶湯,又可增強品茶時的文化氛圍。所以古人歷來很重視茶器。銀銀瓷器以手工制瓷為優良傳統,追求的是一種質樸與自然,手工的價值得到普遍認可。
  • 《長安十二時辰》瓷器中的茶文化
    我們除了可以看到劇中朝廷內部的激烈鬥爭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這隻茶盞背後的唐朝茶文化。煎茶圖 壁畫唐 閻立本 《蕭翼賺蘭亭》 局部 宋人摹本一說到茶道或茶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日本的茶道,其實他們現在的茶道都是從唐朝時從中國傳到日本的。
  • 中國團體向日本茶博物贈紫砂茶器 促茶文化交流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日本是中國茶文化傳入最早的國家之一。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近日,中國茶道和盆栽等愛好者團體向日本靜岡縣的茶葉博物館贈送了珍貴的中國傳統工藝品紫砂茶器。近日,中國茶道和盆栽等愛好者團體「中國常州市茶葉品牌聯盟會」向靜岡縣島田市的茶之鄉博物館贈送了由紫砂燒制而成的中國茶器。贈送儀式在島田市的茶之鄉博物館舉行。
  • 台州與日本茶文化交流(當代篇 )
    在政府的重視下,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茶文化研究會(促進會)等協會工作各有特色,以茶專家為龍頭,各種普及宣傳活動有聲有色,學術會議、茶博會、茶活動影響面大,台州各地喝茶、玩茶、事茶的群體數量迅速壯大,新興的茶平臺交流活躍。梳理回顧日本和台州的茶文化交流,是在盛世中國。
  • 日本飲茶的風習是由平安時代的幾位高僧,從中國帶回日本的
    日本飲茶的風習是由平安時代的幾位高僧,從中國帶回日本的日本聖德太子為吸收中國文化和制度,推進遣隋外交,前後5次派出遣隋使,隨行還有留學僧。唐成立之後,舒明2年(630年),日本再派出遣唐使,至寬平6年(894年)共派出遣唐使19次,成功抵唐者15次。
  • 中國美學看宋瓷,黑不溜秋的建盞憑什麼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宋代中國最為著名的五大窯口基本上主產單色釉,產品涵蓋青瓷、白瓷、黑瓷等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其中青瓷、白瓷都是基於隋唐五代的積累而進一步發展的,黑瓷則是異軍突起,在宋代突然與青瓷、白瓷呈三足鼎立之勢。在已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見到黑瓷,尤其是黑釉盞的產量極大。而生產黑釉盞的窯口,又以建窯為尊。
  • 唐朝詩歌與茶文化有什麼淵源?品一杯香茗吟一首古詩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中國人飲茶之風始於西漢。飲茶風俗經過不斷完善與創新,最終成為了風靡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要飲品之一。唐代時飲茶之風十分盛行,無論是達官貴人、文人騷客,還是普通百姓都飲茶解渴。雖然不同階層的茶葉會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人們飲茶的熱情卻從未受此影響。
  • 黑釉茶盞隨著點茶法傳播到東土,對日本陶瓷茶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黑釉茶盞隨著點茶法傳播到東土,對日本陶瓷茶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明州港仍是中日交流的主要港口,明州港對高麗、日本商船實行優惠稅率,以為招徠,因此,「樓人冒鯨波之險,舶舶相銜,以其物來售」,回國時他們又滿載中國貨物而歸日本銷售。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日本茶道雖來源於中國,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但與中國茶文化卻出現了十分不同的樣貌。在日本文化中,茶道藝術具有很高的地位。日本的茶道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變成具有日本民族精神的綜合性文化體系。一、茶文化在中國形成,通過佛教傳入日本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日本茶道發展的起源地。
  • 中韓茶文化:透過《茶經》,聊聊中韓之間的茶道文化交流
    但究其根本,與中國的茶道文化相比已經不值一提。一、中韓茶道的形成因素探析亞洲的中、日、韓三國都是飲茶大國,三國都有自己獨特的茶文化。總的說來,日本和韓國的茶文化最早都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但日韓兩國經過時間和各自國家的文化融合以後,又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茶道。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摘要]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把茶當成「萬病之藥」,在其原產地中國,人們恐難以置信;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出對來之不易的外國物品之作用的習慣性誇張。榮西之後,飲茶在日本逐漸興盛,起初在禪院中流行,後來日本的公家和武家都欣賞飲茶之趣,在日本興起了舉辦茶會的風氣。根據《吃茶往來》(約為日本南北朝晚期或室町初期的著作)所記,當時高級武士修建了講究的茶亭,在這裡舉辦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