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2020-12-10 騰訊網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千年前,在一個唐代墓葬的壁畫中,有這麼一幅《對弈圖》——一位美麗的侍女亭亭站立,手捧茶託端著茶。這一簡單刻畫的茶具卻有著複雜的身世,在唐人的歷史中頻頻現身,述說著那時飲茶風氣的盛行。

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唐朝茶器的悠悠歷史吧!

分工細緻的唐朝茶器

在受世人敬仰的唐朝「茶聖」陸羽的巨作《茶經》裡就詳細記錄了當時的飲茶器具,將茶器大致分為7大類,共二十餘件。

第一類是生火、燒水和煮茶器具,有風爐、承灰、莒、炭棲、火篋、鍍、交床、竹夾。

其中「筥」是「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的主要用來放置木炭的器具,其形狀有有圓有方。「炭撾」則是「以鐵六稜制之,長一尺」的頭部尖,中間粗的器具,主要是用來碎炭的。「鍑」是「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的鍋具,其一般用生鐵鑄造。而「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虛,以支鍑也」的「交床」是「鍑」的載器,匠人們將其中間挖空,用來放置鍋具。

第二類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鏝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從這些器具的名稱來看,讀者是難以想像其真實模樣與功用的,但實際上,這些茶具的設計是既簡易又充滿巧思的。

先以「紙囊」為例,紙囊 是「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 的雙層紙袋,唐人用來這件小物來貯藏烤好的茶,這樣可以長久保存茶的香氣,不至散失。

而「羅合」和「則」是「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的一對茶具搭檔。「羅合」是一個放茶的盒子組件,古人先將剖開的大竹片彎曲成圓狀物,然後以紗或絹做羅衣,剩下的部分——盒則用竹節或杉木片製作並彎曲成圓狀,最後塗上漆,就完成了可以儲放茶的工具。「則」是一種量器,是用海貝、蛤蜊之類,或銅、鐵、竹製成的匙和策,其製作原料來源豐富。

第三類是盛水、濾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濾水囊、瓢、熟盂。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水方和濾水囊。首先,「水方 」的製作方法是「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裡並外縫漆之,受一鬥」 ,其大意是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成一個無蓋盒子,然后里裡外外的縫隙用漆膏塗密,水方的功用是盛水。「漉水囊」的製作方法是 「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 ,其整體分為兩部分:用生銅鑄造的骨架和用青篾絲編織的袋子,其主要目的是用來過濾淨水。

第四類是盛鹽或取鹽的器具,有鹺簋、揭。「鹺簋」 的製作方法是「以瓷為之,圓徑四寸」 ,製作的形狀可以是盒狀、瓶形和為缶狀,主要功能是裝鹽用。「揭」,則是用竹製成,其長四寸一分,寬九分是作為取鹽的工具。

第五類是盛茶和飲茶的器具,有碗、札。

第六類是裝盛茶具的器具,有畚、具列、都籃。其中,「畚 」的製作方法是「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 ,主要作用是收納茶碗,一般可以裝下十個碗,也可用圓形有蓋的竹筐代替。具列是用來收斂和陳列各種茶具的帶門小櫃,其可用純木或是純竹製成,也可木竹兼用。都籃 「以悉設諸器而名之」 ,主要功用也是收蓄各種器具,它內有竹篾織成的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較寬的雙篾作經線,不僅容量較大而且穩固實用。

第七類是洗滌和清潔用的器物,有滌方、滓方、巾。「滌方」的製作方法是用楸木製成近似於「水方」的盒狀物,主要用來盛放洗滌茶具後的汙水。滓方,製法同滌方相同,是用來收集茶渣等物的小盒子。巾 的製法是「以絕布為之」 ,即用粗綢子製作,長二尺,以清潔茶具。

匠心獨具的唐朝茶器

唐朝茶器不僅分類細緻,而且製作工藝極高。

我們先從它的製作材料來看,就有瓷類、金銀類。

首先從瓷類茶器來說,在唐朝,瓷器發展超越前代,青瓷、白瓷進一步發展,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燒制出了馳名中外的唐三彩和釉下彩。此時瓷窯場數量增加,瓷器生產力不斷提高,這一點可以在瓷類茶器的發展上反映出來。

唐三彩

在陸羽的《茶經》就有對當時各地生產瓷器品質的細緻評論。其內容是:「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著名的青瓷窯,就有越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嶽州窯、壽州窯和洪州窖,而在這六大瓷窯中,陸羽把越州窯放在首位,認為越州窯燒制的茶碗為最好。

陸羽如此排位也是有緣由的。

越窯歷史悠久,從東漢時期就開始生產,到了唐、五代時期發展到鼎盛時期,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並且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反過來,唐朝的飲茶風尚也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生產。

越窯青瓷

越窯青瓷在初唐時胎質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黃色;到了晚唐時其胎質變得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勻淨如玉,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匠人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使得瓷器形態顯得豐潤又純淨,深受當時好茶唐人的喜愛

接著是金銀類茶器的發展,這一類主要歸到唐朝的宮廷茶具。宮廷茶器有其專屬的風雅,高貴且富有禪意。但是受技術限制,金、銀此類物質冶煉困難。所以,對於當時的工匠來說製作金銀茶具可不是一件易事。那麼純金純銀類的茶器相對較少,匠人們將金銀作為裝飾品,通常用在器具的表面鎏金,既可以成為華麗的裝飾,又可防蝕。

唐朝宮廷茶器

這種」鍍金「手法,是在銀白底色之上施以金黃鎏金,從而形成金黃色調。總體上,白色可以給人一種透亮高潔之感,飾以金色又凸顯高貴華麗。

在大唐宮廷金銀茶具上,其紋飾繁多,出名的紋樣就有八種:蓮瓣紋、流雲紋、渦紋、火焰紋、弦紋、菱形紋、蔓草紋、團花紋。每一樣紋飾飽含不同的寓意。以流雲紋為例,其由若干雲朵連接構成,線條流暢,彎曲飄逸,寓意著高升如意。

流雲紋

唐朝茶器的製作日益興盛,為茶文化的發展打上了一支強心劑。那麼,宋朝時期的茶器發展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將在下篇文章進行探討。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企鵝號蘇家酒窖,每天了解到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相關焦點

  •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日本國產專用陶瓷茶器的出現日本平安時代,正值唐朝「茶道大行」的時期,越州窯青瓷因為茶器製作興盛而極,被茶聖陸羽奉為各窯之首。越州窯地處東橫河附近,與當時的明州港相距不遠,而明州港是日本遣唐使登陸和出發港,歷來是對外交流、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越窯青瓷」隨著遣唐使的船隻,搭乘著東漸的茶風,凌波踏浪,遠渡日本。
  • 茶器之美妙,你的茶器選對了嗎?
    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父,一款茶的茶葉,要是沒有好的器具襯託,那麼茶葉就如失去了魂。我們日常生活中該咋樣去選用茶器了,不同材質茶器都有哪些特點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茶器材質分為玻璃、瓷器,紫砂。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趣。玻璃茶具雖好,但是也有自身缺點,比較容易破碎,燙手,沒有檔次。玻璃茶具適用於花茶、綠茶、水果茶及工藝花茶的衝泡。瓷器材質的茶器瓷器可分為黑瓷、彩瓷、青瓷、白瓷。
  • 贈書 《茶器之美》
    3.小編會挑選出5名幸運用戶,每人可獲得樣書一本。4.中獎名單將在明日微信中公布。  真正的飲者,茶器與茶一樣重要。每一次執壺行茶,都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開下學習的契機。每一分細微的感知,都是茶席間瀰漫開來那股美感的心靈觸動。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婚姻?且看唐朝小年輕的自由戀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古代婚姻?只能說,凡事總會有例外。【1】唐朝大曆年間,江南吳郡【江蘇蘇州市】有個晁姓人家,書香門第。男主人常年在外地做官,妻子不想遠離故土,於是帶著女兒居住在老家。女兒名叫晁採,天資聰穎,乖巧可愛,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家族的書香底蘊,父母的殷切教導,晁採很早就精通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
  • 唐代馬球運動,何以「閃耀」唐朝盛世,備受唐朝詩人歌詠
    直到魏晉南北朝,古代人們騎馬射箭,馬具裝備也得到完善,再加上蹴鞠在當時也比較火爆,一種獨特的體育活動逐漸形成,「馬球」便孕育而生。由此可見,馬球就是由蹴鞠發展而來的,不同之處在於:蹴鞠是用腳踢球,而馬球是人騎在馬上,使用球桿來打馬球,並將其打入特定球門的體育活動。
  • 「周八珍」和「燒尾宴」,陝西古代宴席的開山之作和鼎盛之篇
    周朝的宴席不同於現在,那時候的宴席是在蘆葦編製成筵上進行的,筵上面會鋪上一塊塊席,人們就坐在席上,上菜之時,菜就放在筵上面人們圍繞著吃。後來出現了桌椅,這種宴席的方式才開始慢慢轉變。杜甫《麗人行》之中記載了唐朝的「八珍」,但菜餚的品種已經完全不同。到了清代,依舊有「八珍」這存在,飲食文化相當發達的清朝,已經將八珍延伸出「上八珍」、「下八珍」、「山八珍」、「海八珍」等等新說法。周八珍,不僅僅奠定了陝西菜的基礎,也是中國宴席文化的基座,沒有周八珍,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唐朝「燒尾宴」。
  • 【杯託】,託起茶器之美
    說起茶器,大多會先想起壺、杯等,而杯託卻不常提及。其實,杯託是茶器中不容忽視的器物。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裝飾性,能夠給茶人們以美感和莊重感。
  • 古代吃魚趣談:為何唐朝老百姓不能吃鯉魚?日料生魚竟誕生於盛唐
    隨著國際文化和飲食業的發展,隨時都可以去日本料理店,而且店中的生魚片或者壽司深受人們的喜愛,在中國也有很多類似的日本料理店。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這種日料生魚片最早產生於唐朝。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很多國家都會來到唐朝長安,學習文化知識和進行經濟交流。
  • 唐朝的妝容,簡直太時尚了
    化妝, 作為女性日常生活習俗, 在國內外都有著久遠的歷史, 它蘊涵著豐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內涵,它的盛衰變化, 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更替、風尚之變遷。唐朝是中國古代婦女地位最高的時期, 婦女著裝和化妝較自由。本文選取了我國歷史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唐朝婦女妝面文化, 以此來論證化妝是人類社會發展一面清晰的折射鏡, 是把握時尚脈動的風向標。
  • 小哥哥展示古代唇妝,梯形唇妝小巧清純,看到唐朝唇妝心動了!
    小哥哥展示古代唇妝,梯形唇妝小巧清純,看到唐朝唇妝心動了!化妝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技能,很多女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化妝。但是化妝這門技術可不簡單,畫好了有「整容」一樣的效果,畫殘了就堪比「毀容」。唇妝作為妝容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大有學問。
  • 穿越小說經常寫唐朝,真實的唐朝人吃什麼?
    在《舊唐書》中記載農民領袖竇建德「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粥符合生理需要,病人食之有一定的營養學根據。在古代提倡服喪的人應摒棄酒肉、多食漿粥。 唐朝以吃羊肉為主,牛肉是不能吃的,吃牛肉犯法,豬肉吃的比較少,因為那會的豬不閹割腥味很大,而且那會豬肉是賤肉,是人們不願意吃的東西。因為吃羊肉要去羶味,所以那時候香料比較貴,比如胡椒,香葉花椒等東西是很貴的。現在咱們吃的比較多的家禽肉,雞鴨鵝,唐朝是不吃的,那時候雞鴨肉禽肉不算是肉。
  • 唐朝文化——千姿百態的唐朝女子髮髻
    古代婦女髮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複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唐朝婦女在服飾髮髻的創新上給人以極高的藝.....這幾種髮型恰好從側面反映了唐朝國勢由興盛轉為衰敗的過程。早期上梳髮型,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美,與初唐的百廢待興相對應;中期平梳髮型,展現出一種厚重平實的成熟美,與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對應;晚期下梳髮型則傳達出一種散漫疏懶的病態美,與晚唐的衰敗相對應。
  • 中式審美回歸,文人茶器復興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藉助設計這一載體不露聲色地融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潤物無聲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審美取向。時代在召喚,國潮在覺醒隨著「中國智造」崛起,傳統文化回歸,國潮像一道光刺破蒼穹,席捲而來!
  • 「丈夫為婦人之勢」:化妝成習慣,唐朝男子如何大膽追求美?
    那麼,形成「婦人為丈夫之相,丈夫為婦人之勢」情形的唐朝,化妝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男子的審美標準是什麼樣的?實際上,在唐朝的時候,男子對於外表儀容的在乎其實絲毫不亞於女性。不過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唐朝出了一個異數,那就是武則天的當政。隨著武后的當政,女子在社會上的地位相較於過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唐朝初年的時候,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就曾經帶領眾多兵將,這些娘子軍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 日用陶瓷茶器造型設計的現狀
    人們品茶,不僅講究茶葉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環境等,還要講究茶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既可以衝泡出理想的茶湯,又可增強品茶時的文化氛圍。所以古人歷來很重視茶器。銀銀瓷器以手工制瓷為優良傳統,追求的是一種質樸與自然,手工的價值得到普遍認可。
  • 雅「瓷」隨行 乾唐軒竹君子泡茶器賦予茶器新生命
    將竹中的幽雅作為設計靈感的源泉,結合陶瓷工藝、科技、匠心傳承,創新設計研發隨行泡茶器,以其獨特的形態與質地,柔化茶器的生硬線條,賦予茶皿新的靈魂和生命。讓您和您的親朋好友,隨時隨地分享飲茶樂趣。中國人的「竹」,以它獨有的精神力量,影響著人們的身心與生活。乾唐軒活瓷品牌竹君子泡茶器,壺身層層竹節設計,栩栩如生,體現了風雅的君子氣度。壺身竹子浮雕工藝,使竹子形象更為生動,將您帶回內心深處的那片淨土。
  • 為什麼唐朝時期人們普遍「以胖為美」?原來居然和這件事有關
    為什麼唐朝時期人們普遍「以胖為美」?然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人們普遍「以胖為美」,這個朝代就是唐朝,比如唐朝有名的大美女楊貴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楊大美人到底有多胖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還是能從一些文獻中找到一絲蛛絲馬跡。
  • 開放的唐朝女性當年有多時尚?走在古代時代前沿的唐朝不輸於我們
    文丨谷城淺說歷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唐朝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十分強大繁榮昌盛,正是因此他們這個時代有著開放的文化和內心的自信。女性在唐朝時期十分擁有話語權,所以在唐朝時期女性異常活躍。
  • 讓茶變好喝的柴燒茶器
    , 為什麼用裸燒柴燒的茶器要比紫砂、瓷器、玻璃器、上釉茶器好喝?今夜我們就聊聊能讓茶變好喝的柴燒茶器。「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茶十分,茶亦八分爾!」可見,水對茶的重要作用,但如何讓水更好?讓茶更香?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不斷嘗試的動力。
  • 喜舍 · 茶器 | 《御齡仙鶴》竹節幹泡臺
    年 代:庚子年    泥 料:段泥        刻 繪:知槿    尺 寸:直徑:23cm   高 : 3cm    底 款 :  喜舍·茶器「丹砂作頂耀朝日,白玉為羽明衣裳」。壺承中央,陶刻一隻仙鶴在太湖石邊悠閒自在的凝望遠處,仙鶴羽色樸素純潔,體態飄逸雅致,雙腿纖細,形體秀麗,舉止瀟灑,神採飄逸。整體畫面構圖和諧,色澤飽滿,筆法精工細膩,造型寫實生動,立體感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