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不僅僅賣書,還成為年輕人的聚會地
上周三晚上11點,馬路上的行人已經開始變少,解放路和青年路上的店鋪都已經關上卷閘門。可是位於杭州新華書店解放路店一樓的悅覽樹24小時書店卻依然燈火通明,不少人安靜地坐著看書,不時地喝點咖啡。
「我也是第一次來這樣的24小時書店,以前只有在臺灣旅行的時候去過誠品書店,沒想到杭州的晚上還有那麼多人泡書店。」在浙大中文系讀大二的沈瑜有些興奮地說。
今年5月,悅覽樹正式開業,這是杭州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深夜書房」。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忠義直言,這是一場實驗。開張4個月後,悅覽樹的經營情況不錯。
近些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手機閱讀」「快餐式閱讀」風行,傳統書店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的衝擊和挑戰也越來越大。然而,今年開始,實體書店似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最近,開捲圖書發布了《2014年上半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報告顯示,相比於近兩年圖書零售市場的成長乏力,今年上半年,全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率達4.22%,結束了過去兩年的負增長現象。
根據開卷的這份報告,全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2011年上半年零售市場同比增速為5.74%,2012年上半年則下降至0.27%,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出現下滑,2012年和2013年的年度同比增長率均呈現負值。進入2014年,多個月份市場同比出現明顯上升,1月-6月的同比增速較2013年同期大幅上升。開卷實體書店圖書零售綜合指數也在2月創出歷史新高,地面渠道圖書零售市場回暖成為現實。
事實上,這與國家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也不無關係。今年初出臺了《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規定此後四年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緊接著,《關於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發,對北京、上海等12個試點城市開展實體書店扶持政策,56家實體書店共計獲得9000萬元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不過,更讓人興奮的可能還要算上個月結束的2014上海書展。儘管官方從2013年書展開始宣布不再公布數據,然而8月13日-8月19日,上海展覽中心的入口擠滿等著排隊入場的人。8月15日,人流突然激增,售票處存儲的門票告急,主辦方緊急調用周六的門票,又在周一緊急加印數萬張,勉強撐到最後一天。有業內人士透露,2014上海書展的入場人次在30萬人以上。
對於沉寂多時的圖書零售市場來說,這些尚顯零星的好消息,無疑讓人看到了圖書市場以及實體書店「回暖」的勢頭。除了政策利好,與實體書店自身開始轉變經營思路不無關係。悅覽樹開出24小時書店,曉風書屋與文創結合,楓林晚搞起兒童美術培訓等多元化經營,都讓實體書店從眾多不利因素中,殺出一條血路。
晚上11點到凌晨4點人最多
24小時書店與品牌咖啡店撞出火花
書店與咖啡吧結合,讓人可以在放鬆的環境下看書
書店與咖啡的結合,其實並不是第一次。在杭州頗有名氣,已經開了18年的楓林晚書店,早在2000年就有了這樣的創意。「當時我們的書店開在文一路教工路口,邊上有一家咖啡館經營不下去,於是我就將其買下。當時我的想法是,因為我們要做讀書沙龍等活動,書店面積太小,租下隔壁店鋪可以增加空間。另外,即便不做活動的時候,讓讀者來買書看書的時候有個地方坐坐,喝杯咖啡也很有吸引力。」楓林晚創始人朱升華說,這樣的「創意」當時在國內也算是首次,所以有不少人慕名而來。2004年的時候,慕容雪村來杭州逛楓林晚,特別喜歡這裡的氣氛,於是每天下午都會到楓林晚寫作,一寫就是一整年。
不過朱升華坦言,他的咖啡生意做得並不太好。「我只是1+1的簡單組合,咖啡店也沒啥品牌,要知道咖啡還是很專業的事情。」朱升華說,「所以我們現在跟國內幾個大牌的咖啡品牌在談合作,我們想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
所以,在朱升華看來,新華書店與民營企業菲比咖啡的合作,顯然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其實幾年前我們就一直在糾結實體書店怎麼轉型升級。如果簡單地把書店營業時間延長,並不是一個解決方案。」今年7月29日,全國24小時書店創新發展研討會上,王忠義說,24小時書店就是實體書店轉型的一個比較好的方案。讓新華書店這樣的國營書店下定決心轉型的,是民營企業菲比咖啡館的加入。
現在,悅覽樹面積有200平方米,開架圖書全部可以免費取閱,圖書種類多達8000多種,書店裡有免費wifi上網,還有天然酵母麵包、純鮮榨果汁、酸奶、咖啡、義大利麵條等各類美食配套供應。「未來面積還將擴大一倍,增加到2萬多種書籍。如果書架上找不到你想要的書,也可以隨時告訴我們營業員,從新華書店調配過來。」悅覽樹書店經理蔣瞰表示,未來這裡可以舉辦沙龍、展覽、文化聚會,甚至可以將打造成杭城的「文化約會地」。
事實上,這樣的實驗確實收到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每天晚上11點到凌晨4點,都是店裡人最多的時候,有些人來這裡約會,還有不少人整夜整夜地看書。現在店裡大約能容納100人左右,世界盃期間,我們拉開了大幕,可以看球,又有吃的喝的,所以每個晚上都爆滿。」蔣瞰說,現在來得最多的還是年輕人,而這也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實體書店的未來、全民閱讀,最關鍵,是要真正吸引住年輕人,讓年輕人走進來、停下,然後消費文化。
一年做50多場活動
實體書店挖掘更多人文空間
杭州有了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晚上依然有不少客人
讀書沙龍活動,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品茶
這幾年,民營書店沒有停止轉型的步伐,曉風書屋也不例外,除了嘗試與咖啡結合,曉風也一直在挖掘文創產品的空間。上周二,記者去曉風書屋橋西分店轉了轉,不大的店面,除了書,更顯眼的是各種各樣的文創產品,比如明信片、冰箱貼、本子文具等等。店內負責人表示,目前這些文創產品的銷售比例正在增加。
在上個月的上海書展,曉風書屋帶去的是更多帶有「杭州」人文氣息的書籍:豐子愷漫畫、張望的攝影、杭州主題的各式小手信,還有杭州主題的書籍。曉風老闆朱鈺芳說,上海書市一周的銷售額達到了30萬元。這讓她覺得,實體書店一切的堅守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杭州開了14年的純真年代,從三年前開始有了盈利。老闆朱錦繡坦言,賣書所佔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甚至「基本可以不算」。讓純真年代反虧為盈的,是店裡時不時舉行的小型文化沙龍、名家講壇等。
朱錦繡說,去年一年,店裡有記錄的活動做了50多場,「實際上每周最少有兩場活動,有時候活動太多,我們就在不同的空間區域做。有一年讀書節我們做了七場活動。」朱錦繡說,活動主要都是周日周六,或者是晚上的黃金時間。現在純真年代的活動固定形式有作者面對面、親子讀書會、閱讀沙龍、演講俱樂部、影視沙龍等。
「所有的活動,我都不收門票,也不收場地費道具費。」不過,朱錦繡說,這些活動會帶來其他的消費,「比如他們來店裡會喝喝咖啡,會吃點簡餐,這些是我們的收入。當然,有時候作家的籤售會,也會有書的收益。」
在文化圈子裡,楓林晚是杭州的一塊老牌子,朱升華甚至自信地說:「現在有名的作家會指明要來我們書店做新書發布。」他給我看以女兒的畫做成的明信片,上面記錄著孩子與作家間最樸實的交流,金庸、周國平、梁文道、麥家這些作家都是店裡的客人。朱升華說,18年間他做了差不多有1000多場活動,這是書店的招牌。
「書店要活下去就要轉型,我想把楓林晚打造成一種文化,打造成讀書人的社交平臺。」朱升華說,希望讀者來楓林晚是抱著一種期待感的。「來楓林晚不一定是買書,因為這裡經常有名作家出入,你可以是來聽講座,或者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讓楓林晚成為一個可以偶遇名家的地方,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實體書店更大的跨界合作
與企業、教育和旅遊多元化結合
如果說書店和咖啡的結合還不算太出乎意外,那麼這幾年與阿里巴巴的合作,甚至開起兒童畫培訓教室的楓林晚,轉型幅度之大就令人有些驚訝了。
「我覺得楓林晚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倒閉,是因為我們碰到問題總比別人早。從2007年開始,我就覺得楓林晚必須改變。」朱升華說,這幾年他一直在探索轉型的方向,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就是一次大膽的實驗。
朱升華說,當年阿里巴巴濱江園區建成,需要做一個企業圖書館,於是有人想到了楓林晚,雙方一拍即合。「以前,許多企業家也會買很多書放在辦公室,其實員工是沒有機會看到的,我覺得太浪費。阿里巴巴這個企業書店是讓更多的人有了一個學習的空間,我當時就覺得這個事情可以幹。」之後,朱升華又在支付寶大樓開了一家,去年,餘杭淘寶城建成後,楓林晚又順理成章地在淘寶城開了第三家企業書店。
關於經營情況,朱升華說,「肯定比傳統書店要好,因為這是在特定的區域,針對特定的人群服務。」不過,他強調賣書不是企業書店最大的收入,他們的角色更像是文化服務商。「我們提供一些服務,比如企業員工培訓,比如支付寶定期有名家演講,有時候也會通過我們來邀請。每年都有定期的活動。」
而兒童畫培訓教室則多少讓朱升華都有點意外。「其實這個事情跟我女兒有關。」朱升華笑著說,女兒3歲上了幼兒園,特別喜歡畫畫,而且非要跟著自己幼兒園的美術老師學。無奈之下,朱升華在二樓咖啡區域開闢了一塊開放式場地,讓女兒跟著老師學畫畫。
「楓林晚開了18年,最早的那群讀者都已經有小孩了,他們發現這個畫畫培訓室後,都跟我說也要報名學,於是一下子就收了30多個學生。」朱升華說,書店和美術教室的結合其實很有意思,小孩子在樓上學畫畫,家長在樓下看書,回家的時候還可以帶走一兩本書。「這樣子,看書這件事就很容易被小孩子接受,家長也覺得在書店的環境下接受教育很不錯。」去年一年內開了8家美術教室,收了近4000名學生,老師增加至48位。「現在,美術教室的收入佔了全部營業額的一半。」朱升華說,美術教室與書店的延伸是很自然了。於是,在楓林晚的書店,不再只有社科文學書籍,也開始增加兒童繪本、兒童閱讀等書籍。朱升華說,也許未來,還可以將孩子們的畫做成文創產品。
朱升華說,前幾年,對於書店的轉型他還沒有明確的方向,今年他卻對楓林晚有了新定位:一是兒童培訓機構,將來除了美術還會增加舞蹈、書法等等門類;另一個是文化服務商,除了繼續為企業客戶服務,他們也在與全國知名的房產商談合作,也許未來有一天,你的小區裡就能有楓林晚書店。
楓林晚的轉型是長期的摸索過程,不過開業三年的韻和書院已經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書院與旅遊的結合。「我們書院位於富義倉,這本身就是個富含文化底蘊的地方,光是講講富義倉的故事,都可以說上好幾天。」創辦人吳艾倩說,在運河申遺成功後,韻和書院不僅僅只是個書院,更成為一個景點。
今年農曆六月六,韻和書院搞了一次曬書節活動。「我們書院有一套清代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複本,全國數量稀少,我們就把書都拿出來,在院子裡鋪滿,並舉行了非常正式的曬書儀式。來參加活動的大人小孩都覺得很有趣,所以以後這會是我們的常規活動。」吳艾倩說,韻和書院會把運河等歷史元素與書院融和,除了可以來書院看書,還有畫道、茶道、香道、花道等活動,另外每個月都有一個主題活動,比如春天有運河女人節,秋天有運河書茶節,冬天有書畫節等等。
回暖背後
實體書店面臨挑戰
雖然圖書市場今年相當熱鬧,可是對於實體書店的未來,朱升華直言「不敢去想」。不少書店負責人都表示,實體書店存在硬傷,想要長久地走下去,面臨的挑戰不少。
第一個挑戰恐怕就是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房租、人力成本、稅收,這是壓在實體書店身上的三座大山。儘管今年初出臺的免增值稅政策為書店挪去了其中一座大山,但實體書店盈利仍然艱難。「現在圖書價格很透明,大家都知道,出版社給我們的價格差不多就是6折,利潤相當低,你想想,如果一本40元的書,進價24元,即使全價賣,我們賺16元/本,不過現在民營書店經常打8折,那麼利潤就只剩8元/本。即使一場籤售會賣出200本書,我能賺多少?」舒羽咖啡書吧的創始人舒羽說,如果沒有籤售會,一個種類的書能賣出幾十本就算多了。
利潤微薄,可是房租卻總是居高不下,300多平方米的純真年代年租金30萬元,差不多面積的通雅軒年租金40多萬元,開在天竺路上的書林精舍面積僅25平方米,房租卻要7萬元/年。
「在總成本中,租金和物業費佔到40%-50%,人工成本則有20%,圖書上的投入只佔20%左右。」朱升華說,對於經營一家書店來說,房租才是其中的大頭,這也是為什麼民營書店總是遠離市中心的原因。
相較於房租的壓力,網絡對於圖書市場的衝擊,顯然更加致命。「楓林晚最多的時候開了12家店,但是2011年後一家家關掉,現在只剩3家。」朱升華用「勢不可擋」來形容網絡衝擊。
另外,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改變,電子書對實體書店的衝擊也正在逐步擴大。
據今年初開捲圖書發布的《2013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網上書店多年來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儘管增速比前幾年有所回落,但是年度增幅仍遠高於地面書店渠道。目前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總體接近500億元,其中線上線下的比例分布大致為1:2。
「一些網絡平臺的圖書價格甚至低於我們進貨價,嚴重破壞了傳統的銷售秩序,我們根本沒辦法與網絡競爭。」書林精舍老闆王海松表示。朱錦秀說,現在很多人來到書吧不買書,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用手機拍下封面,然後在網上購買。
朱升華表示,一方面出版社提高書的價格,消費者抱怨書價虛高,一方面網絡書店壓價換取流量,實體書店則是承受惡果的一方。而他認為,要徹底改變實體書店在價格上的劣勢,唯一的辦法就是限制網上書城低價傾銷,「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出臺限價措施,對網上書城的價格做一定的規定,建立一個良性的圖書價格體系。」朱升華說。
未來實體書店怎麼走
小而美的專業書收藏書有市場
中國的圖書銷售市場還是被看好的。2013年,中國的圖書銷售總額大約800億,其中400億是教輔。以13億人、人均4.77本。如果人均閱讀能上升1本,將會是多龐大的市場?
實體書店未來怎麼走?做了20多年書店生意的王海松說,也許通雅軒是一個最佳樣本,因為這是杭州「唯一一個靠賣書賺錢的書店」。
通雅軒開了7年,直到去年11月,才搬到文二西路的店面。此前,它更響亮的名號來自網絡——他是孔夫子舊書網上排名第一的書商。「其實古籍是圖書門類裡面特別小眾的一個,當初做這個一方面是自己的愛好,一方面也想做些差異化的東西。」郭軍說,正是這樣的差異化經營,反而讓他走出一片天地。
「現在我書店的書,有30%-40%的圖書是網上書店找不到的。所以網絡低價圖書對我衝擊並沒有特別大。」郭軍說,目前書店裡有2萬多種圖書,線裝書籍也有2000多種。這個變化是最近一年多讓郭軍最意外的,由於價格昂貴,線裝圖書原本只佔書店銷量的10%,去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了50%-60%。
上個月的上海書展,讓郭軍感觸很深。通雅軒7天有20多萬的營業額,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幾千塊錢一套的線裝本一套接一套地售出,周日一天的銷售額竟然達到8萬多元。
郭軍說,現在來通雅軒買書的人中,收藏隊伍越來越龐大。「可能跟我們的門類有關,越是傳統文化的典籍越有經久的閱讀與收藏價值。」郭軍坦言,這也許就是未來實體書店的一個方向。
去年,王海松在天竺路開了一家佛學書店——書林精舍,專賣佛教書以及與佛教相關的工藝品。其實這不是他第一次做「專業類書店」,王海松曾經創立文史、教育和音樂三家書店,算是杭州民營書店黃金期的代表人物。
王海松說,無論是通雅軒還是書林精舍,能夠走下去的關鍵就在「小而美」。
(每日商報 記者 汪佳婧 楊佳虹 金軻)
相關視頻:發現臺灣的獨立書店 讓你重新愛上紙書
臺灣南崁1567獨立書店:只為重拾人與人互動
圖書的電商時代 實體店從賣書變成賣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