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個性化突圍:圖書+咖啡+文創產品+教育

2021-01-15 聯商網linkshop

  

  書店不僅僅賣書,還成為年輕人的聚會地

  上周三晚上11點,馬路上的行人已經開始變少,解放路和青年路上的店鋪都已經關上卷閘門。可是位於杭州新華書店解放路店一樓的悅覽樹24小時書店卻依然燈火通明,不少人安靜地坐著看書,不時地喝點咖啡。

  「我也是第一次來這樣的24小時書店,以前只有在臺灣旅行的時候去過誠品書店,沒想到杭州的晚上還有那麼多人泡書店。」在浙大中文系讀大二的沈瑜有些興奮地說。

  今年5月,悅覽樹正式開業,這是杭州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深夜書房」。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忠義直言,這是一場實驗。開張4個月後,悅覽樹的經營情況不錯。

  近些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手機閱讀」「快餐式閱讀」風行,傳統書店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的衝擊和挑戰也越來越大。然而,今年開始,實體書店似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最近,開捲圖書發布了《2014年上半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報告顯示,相比於近兩年圖書零售市場的成長乏力,今年上半年,全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率達4.22%,結束了過去兩年的負增長現象。

  根據開卷的這份報告,全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2011年上半年零售市場同比增速為5.74%,2012年上半年則下降至0.27%,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出現下滑,2012年和2013年的年度同比增長率均呈現負值。進入2014年,多個月份市場同比出現明顯上升,1月-6月的同比增速較2013年同期大幅上升。開卷實體書店圖書零售綜合指數也在2月創出歷史新高,地面渠道圖書零售市場回暖成為現實。

  事實上,這與國家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也不無關係。今年初出臺了《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規定此後四年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緊接著,《關於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發,對北京、上海等12個試點城市開展實體書店扶持政策,56家實體書店共計獲得9000萬元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不過,更讓人興奮的可能還要算上個月結束的2014上海書展。儘管官方從2013年書展開始宣布不再公布數據,然而8月13日-8月19日,上海展覽中心的入口擠滿等著排隊入場的人。8月15日,人流突然激增,售票處存儲的門票告急,主辦方緊急調用周六的門票,又在周一緊急加印數萬張,勉強撐到最後一天。有業內人士透露,2014上海書展的入場人次在30萬人以上。

  對於沉寂多時的圖書零售市場來說,這些尚顯零星的好消息,無疑讓人看到了圖書市場以及實體書店「回暖」的勢頭。除了政策利好,與實體書店自身開始轉變經營思路不無關係。悅覽樹開出24小時書店,曉風書屋與文創結合,楓林晚搞起兒童美術培訓等多元化經營,都讓實體書店從眾多不利因素中,殺出一條血路。

  晚上11點到凌晨4點人最多

  24小時書店與品牌咖啡店撞出火花

  書店與咖啡吧結合,讓人可以在放鬆的環境下看書

  書店與咖啡的結合,其實並不是第一次。在杭州頗有名氣,已經開了18年的楓林晚書店,早在2000年就有了這樣的創意。「當時我們的書店開在文一路教工路口,邊上有一家咖啡館經營不下去,於是我就將其買下。當時我的想法是,因為我們要做讀書沙龍等活動,書店面積太小,租下隔壁店鋪可以增加空間。另外,即便不做活動的時候,讓讀者來買書看書的時候有個地方坐坐,喝杯咖啡也很有吸引力。」楓林晚創始人朱升華說,這樣的「創意」當時在國內也算是首次,所以有不少人慕名而來。2004年的時候,慕容雪村來杭州逛楓林晚,特別喜歡這裡的氣氛,於是每天下午都會到楓林晚寫作,一寫就是一整年。

  不過朱升華坦言,他的咖啡生意做得並不太好。「我只是1+1的簡單組合,咖啡店也沒啥品牌,要知道咖啡還是很專業的事情。」朱升華說,「所以我們現在跟國內幾個大牌的咖啡品牌在談合作,我們想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

  所以,在朱升華看來,新華書店與民營企業菲比咖啡的合作,顯然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其實幾年前我們就一直在糾結實體書店怎麼轉型升級。如果簡單地把書店營業時間延長,並不是一個解決方案。」今年7月29日,全國24小時書店創新發展研討會上,王忠義說,24小時書店就是實體書店轉型的一個比較好的方案。讓新華書店這樣的國營書店下定決心轉型的,是民營企業菲比咖啡館的加入。

  現在,悅覽樹面積有200平方米,開架圖書全部可以免費取閱,圖書種類多達8000多種,書店裡有免費wifi上網,還有天然酵母麵包、純鮮榨果汁、酸奶、咖啡、義大利麵條等各類美食配套供應。「未來面積還將擴大一倍,增加到2萬多種書籍。如果書架上找不到你想要的書,也可以隨時告訴我們營業員,從新華書店調配過來。」悅覽樹書店經理蔣瞰表示,未來這裡可以舉辦沙龍、展覽、文化聚會,甚至可以將打造成杭城的「文化約會地」。

  事實上,這樣的實驗確實收到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每天晚上11點到凌晨4點,都是店裡人最多的時候,有些人來這裡約會,還有不少人整夜整夜地看書。現在店裡大約能容納100人左右,世界盃期間,我們拉開了大幕,可以看球,又有吃的喝的,所以每個晚上都爆滿。」蔣瞰說,現在來得最多的還是年輕人,而這也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實體書店的未來、全民閱讀,最關鍵,是要真正吸引住年輕人,讓年輕人走進來、停下,然後消費文化。

  

  一年做50多場活動

  實體書店挖掘更多人文空間

  杭州有了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晚上依然有不少客人

  讀書沙龍活動,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品茶

  這幾年,民營書店沒有停止轉型的步伐,曉風書屋也不例外,除了嘗試與咖啡結合,曉風也一直在挖掘文創產品的空間。上周二,記者去曉風書屋橋西分店轉了轉,不大的店面,除了書,更顯眼的是各種各樣的文創產品,比如明信片、冰箱貼、本子文具等等。店內負責人表示,目前這些文創產品的銷售比例正在增加。

  在上個月的上海書展,曉風書屋帶去的是更多帶有「杭州」人文氣息的書籍:豐子愷漫畫、張望的攝影、杭州主題的各式小手信,還有杭州主題的書籍。曉風老闆朱鈺芳說,上海書市一周的銷售額達到了30萬元。這讓她覺得,實體書店一切的堅守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杭州開了14年的純真年代,從三年前開始有了盈利。老闆朱錦繡坦言,賣書所佔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甚至「基本可以不算」。讓純真年代反虧為盈的,是店裡時不時舉行的小型文化沙龍、名家講壇等。

  朱錦繡說,去年一年,店裡有記錄的活動做了50多場,「實際上每周最少有兩場活動,有時候活動太多,我們就在不同的空間區域做。有一年讀書節我們做了七場活動。」朱錦繡說,活動主要都是周日周六,或者是晚上的黃金時間。現在純真年代的活動固定形式有作者面對面、親子讀書會、閱讀沙龍、演講俱樂部、影視沙龍等。

  「所有的活動,我都不收門票,也不收場地費道具費。」不過,朱錦繡說,這些活動會帶來其他的消費,「比如他們來店裡會喝喝咖啡,會吃點簡餐,這些是我們的收入。當然,有時候作家的籤售會,也會有書的收益。」

  在文化圈子裡,楓林晚是杭州的一塊老牌子,朱升華甚至自信地說:「現在有名的作家會指明要來我們書店做新書發布。」他給我看以女兒的畫做成的明信片,上面記錄著孩子與作家間最樸實的交流,金庸、周國平、梁文道、麥家這些作家都是店裡的客人。朱升華說,18年間他做了差不多有1000多場活動,這是書店的招牌。

  「書店要活下去就要轉型,我想把楓林晚打造成一種文化,打造成讀書人的社交平臺。」朱升華說,希望讀者來楓林晚是抱著一種期待感的。「來楓林晚不一定是買書,因為這裡經常有名作家出入,你可以是來聽講座,或者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讓楓林晚成為一個可以偶遇名家的地方,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實體書店更大的跨界合作

  與企業、教育和旅遊多元化結合

  如果說書店和咖啡的結合還不算太出乎意外,那麼這幾年與阿里巴巴的合作,甚至開起兒童畫培訓教室的楓林晚,轉型幅度之大就令人有些驚訝了。

  「我覺得楓林晚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倒閉,是因為我們碰到問題總比別人早。從2007年開始,我就覺得楓林晚必須改變。」朱升華說,這幾年他一直在探索轉型的方向,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就是一次大膽的實驗。

  朱升華說,當年阿里巴巴濱江園區建成,需要做一個企業圖書館,於是有人想到了楓林晚,雙方一拍即合。「以前,許多企業家也會買很多書放在辦公室,其實員工是沒有機會看到的,我覺得太浪費。阿里巴巴這個企業書店是讓更多的人有了一個學習的空間,我當時就覺得這個事情可以幹。」之後,朱升華又在支付寶大樓開了一家,去年,餘杭淘寶城建成後,楓林晚又順理成章地在淘寶城開了第三家企業書店。

  關於經營情況,朱升華說,「肯定比傳統書店要好,因為這是在特定的區域,針對特定的人群服務。」不過,他強調賣書不是企業書店最大的收入,他們的角色更像是文化服務商。「我們提供一些服務,比如企業員工培訓,比如支付寶定期有名家演講,有時候也會通過我們來邀請。每年都有定期的活動。」

  而兒童畫培訓教室則多少讓朱升華都有點意外。「其實這個事情跟我女兒有關。」朱升華笑著說,女兒3歲上了幼兒園,特別喜歡畫畫,而且非要跟著自己幼兒園的美術老師學。無奈之下,朱升華在二樓咖啡區域開闢了一塊開放式場地,讓女兒跟著老師學畫畫。

  「楓林晚開了18年,最早的那群讀者都已經有小孩了,他們發現這個畫畫培訓室後,都跟我說也要報名學,於是一下子就收了30多個學生。」朱升華說,書店和美術教室的結合其實很有意思,小孩子在樓上學畫畫,家長在樓下看書,回家的時候還可以帶走一兩本書。「這樣子,看書這件事就很容易被小孩子接受,家長也覺得在書店的環境下接受教育很不錯。」去年一年內開了8家美術教室,收了近4000名學生,老師增加至48位。「現在,美術教室的收入佔了全部營業額的一半。」朱升華說,美術教室與書店的延伸是很自然了。於是,在楓林晚的書店,不再只有社科文學書籍,也開始增加兒童繪本、兒童閱讀等書籍。朱升華說,也許未來,還可以將孩子們的畫做成文創產品。

  朱升華說,前幾年,對於書店的轉型他還沒有明確的方向,今年他卻對楓林晚有了新定位:一是兒童培訓機構,將來除了美術還會增加舞蹈、書法等等門類;另一個是文化服務商,除了繼續為企業客戶服務,他們也在與全國知名的房產商談合作,也許未來有一天,你的小區裡就能有楓林晚書店。

  楓林晚的轉型是長期的摸索過程,不過開業三年的韻和書院已經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書院與旅遊的結合。「我們書院位於富義倉,這本身就是個富含文化底蘊的地方,光是講講富義倉的故事,都可以說上好幾天。」創辦人吳艾倩說,在運河申遺成功後,韻和書院不僅僅只是個書院,更成為一個景點。

  今年農曆六月六,韻和書院搞了一次曬書節活動。「我們書院有一套清代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複本,全國數量稀少,我們就把書都拿出來,在院子裡鋪滿,並舉行了非常正式的曬書儀式。來參加活動的大人小孩都覺得很有趣,所以以後這會是我們的常規活動。」吳艾倩說,韻和書院會把運河等歷史元素與書院融和,除了可以來書院看書,還有畫道、茶道、香道、花道等活動,另外每個月都有一個主題活動,比如春天有運河女人節,秋天有運河書茶節,冬天有書畫節等等。

  回暖背後

  實體書店面臨挑戰

  雖然圖書市場今年相當熱鬧,可是對於實體書店的未來,朱升華直言「不敢去想」。不少書店負責人都表示,實體書店存在硬傷,想要長久地走下去,面臨的挑戰不少。

  第一個挑戰恐怕就是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房租、人力成本、稅收,這是壓在實體書店身上的三座大山。儘管今年初出臺的免增值稅政策為書店挪去了其中一座大山,但實體書店盈利仍然艱難。「現在圖書價格很透明,大家都知道,出版社給我們的價格差不多就是6折,利潤相當低,你想想,如果一本40元的書,進價24元,即使全價賣,我們賺16元/本,不過現在民營書店經常打8折,那麼利潤就只剩8元/本。即使一場籤售會賣出200本書,我能賺多少?」舒羽咖啡書吧的創始人舒羽說,如果沒有籤售會,一個種類的書能賣出幾十本就算多了。

  利潤微薄,可是房租卻總是居高不下,300多平方米的純真年代年租金30萬元,差不多面積的通雅軒年租金40多萬元,開在天竺路上的書林精舍面積僅25平方米,房租卻要7萬元/年。

  「在總成本中,租金和物業費佔到40%-50%,人工成本則有20%,圖書上的投入只佔20%左右。」朱升華說,對於經營一家書店來說,房租才是其中的大頭,這也是為什麼民營書店總是遠離市中心的原因。

  相較於房租的壓力,網絡對於圖書市場的衝擊,顯然更加致命。「楓林晚最多的時候開了12家店,但是2011年後一家家關掉,現在只剩3家。」朱升華用「勢不可擋」來形容網絡衝擊。

  另外,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改變,電子書對實體書店的衝擊也正在逐步擴大。

  據今年初開捲圖書發布的《2013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網上書店多年來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儘管增速比前幾年有所回落,但是年度增幅仍遠高於地面書店渠道。目前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總體接近500億元,其中線上線下的比例分布大致為1:2。

  「一些網絡平臺的圖書價格甚至低於我們進貨價,嚴重破壞了傳統的銷售秩序,我們根本沒辦法與網絡競爭。」書林精舍老闆王海松表示。朱錦秀說,現在很多人來到書吧不買書,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用手機拍下封面,然後在網上購買。

  朱升華表示,一方面出版社提高書的價格,消費者抱怨書價虛高,一方面網絡書店壓價換取流量,實體書店則是承受惡果的一方。而他認為,要徹底改變實體書店在價格上的劣勢,唯一的辦法就是限制網上書城低價傾銷,「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出臺限價措施,對網上書城的價格做一定的規定,建立一個良性的圖書價格體系。」朱升華說。

  未來實體書店怎麼走

  小而美的專業書收藏書有市場

  中國的圖書銷售市場還是被看好的。2013年,中國的圖書銷售總額大約800億,其中400億是教輔。以13億人、人均4.77本。如果人均閱讀能上升1本,將會是多龐大的市場?

  實體書店未來怎麼走?做了20多年書店生意的王海松說,也許通雅軒是一個最佳樣本,因為這是杭州「唯一一個靠賣書賺錢的書店」。

  通雅軒開了7年,直到去年11月,才搬到文二西路的店面。此前,它更響亮的名號來自網絡——他是孔夫子舊書網上排名第一的書商。「其實古籍是圖書門類裡面特別小眾的一個,當初做這個一方面是自己的愛好,一方面也想做些差異化的東西。」郭軍說,正是這樣的差異化經營,反而讓他走出一片天地。

  「現在我書店的書,有30%-40%的圖書是網上書店找不到的。所以網絡低價圖書對我衝擊並沒有特別大。」郭軍說,目前書店裡有2萬多種圖書,線裝書籍也有2000多種。這個變化是最近一年多讓郭軍最意外的,由於價格昂貴,線裝圖書原本只佔書店銷量的10%,去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了50%-60%。

  上個月的上海書展,讓郭軍感觸很深。通雅軒7天有20多萬的營業額,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幾千塊錢一套的線裝本一套接一套地售出,周日一天的銷售額竟然達到8萬多元。

  郭軍說,現在來通雅軒買書的人中,收藏隊伍越來越龐大。「可能跟我們的門類有關,越是傳統文化的典籍越有經久的閱讀與收藏價值。」郭軍坦言,這也許就是未來實體書店的一個方向。

  去年,王海松在天竺路開了一家佛學書店——書林精舍,專賣佛教書以及與佛教相關的工藝品。其實這不是他第一次做「專業類書店」,王海松曾經創立文史、教育和音樂三家書店,算是杭州民營書店黃金期的代表人物。

  王海松說,無論是通雅軒還是書林精舍,能夠走下去的關鍵就在「小而美」。
  (每日商報 記者 汪佳婧 楊佳虹 金軻)

  相關視頻:發現臺灣的獨立書店 讓你重新愛上紙書

         臺灣南崁1567獨立書店:只為重拾人與人互動

         圖書的電商時代 實體店從賣書變成賣環境

相關焦點

  • 西安去年新增200多家實體書店 "圖書+咖啡+零售"成標配
    有行業人士指出,書店業僅靠政策扶持實現復甦是不現實的,缺乏自我造血的書店很難存活下去。  易觀國際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圖書出版物銷售規模達326億元,有92.3%的市場份額來自於網上書店。網購渠道仍是市場主要驅動力。  過去,人們在咖啡館裡看書,如今,人們在書店裡喝咖啡。這種現象,正在成為當前實體書店轉型的真實寫照。
  • 圖書以外,實體書店應該做點什麼?
    、誠品風格文具館、精品文具館、誠品音樂館(黑膠館)、誠品知味、誠品設計(文創產品)、living project、墨冊咖啡、誠品展演(講堂、影院、表演廳)等,這些業務以內部結算的形式向誠品生活繳納場地使用費用,據了解,大約佔誠品生活營收的23%左右。
  • 誠品、言幾又等轉型複合經營模式 實體書店謀突圍
    與此同時,電子圖書這一閱讀方式的出現,使紙質圖書的銷量呈現下滑的趨勢,這對傳統的實體書店經營造成了衝擊。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08到2010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地面書店渠道增長速度連續3年低於5%,2012年整體增速變為-1.05%;2013年度同比增長率繼續表現為負增長,為-1.39%。
  • 堅守與突圍:疫情下的實體書店
    近日,隨著文旅產業有序復工復產,廣州街頭的書店又出現了讀書人的身影。儘管人流量相對較少,線下讀書會等活動還未恢復,但對實體書店來說,行業在有序重啟。顯然,疫情給主要依靠線下人流量的實體書店帶來巨大衝擊。廣州扶光書店連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梁婷介紹,疫情期間,書店平均每日人流量約為往日的一至兩成,營收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成。
  • 咖啡、文創、圖書 逛書店到底逛什麼?
    「現在的書店,不賣咖啡能活嗎?」  「既然網上能用60元買書,我為什麼要去書店花100元?」  「如果把書店開在誠品樓下,是不是滅頂之災?」  ……  昨天下午,浙江民營書店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來自浙江省內的三十多家特色書店的掌門人互述衷腸,也表達了他們的疑惑。
  • 出售文創品、賣咖啡、搞發布會……丨場景營銷,能拯救實體書店嗎?
    她選好位置,坐下,翻開書,啜一口咖啡。天氣正好,巨大的玻璃窗,讓陽光45度灑在書本上,每一個角度都像一幅畫……青春偶像劇?錯,這是在哈爾濱的書店裡。眼下,諸多滿身文藝清新範兒的實體書店,陸續在哈爾濱開張。大得幾乎把一面牆拆掉的玻璃幕牆,寬闊的落座休閒區,咖啡甜點供應不停——書店越來越像偶像劇的片場。
  • 「咖啡+書店」經營模式或是實體書店突破口
    對此,一些人士產生了質疑:當書香敵不過咖啡香,書店是否會「變味」?  「僅靠圖書賺錢幾乎不可能,這早已是業內的顯規則。」周立峰說。面對來自網絡的低價競爭,實體書店一退再退,不得已才普遍採用了一種「咖啡+書店」的經營方式,並搭售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增加收益。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而後改名「單向空間」,到伴隨著「許知遠」個人IP影響力,單向空間旗下出版、沙龍、咖啡和新媒體以及文創全方位發展,為一代年輕人提供了文化和精神空間,也提供了書店商業化探索的典型案例。這次疫情對於線下實體業務的打擊都非常大,慶幸的是「單向空間」可以仰賴一直以來的品牌影響力發起眾籌,而其他書店或許就沒有這麼好運。在這樣的突如其來的打擊中,線下實體書店又該如何突圍呢?單向空間最大IP——「擰巴」的許知遠許知遠與單向空間品牌牢牢綁定。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 「市場份額」是指,某產品或企業的銷售量,在該類市場總銷售量的比例,它是以顧客的群體為評估單位;「顧客份額」是指:某產品或企業的銷售量,在一個顧客該類消費中的比例,它是以單一的顧客為評估單位。因此,這種思想是將顧客看作不同的個體,尊重其個性化需求,並從顧客行為特徵來看問題。)
  • 實體書店主推場景式體驗消費 「咖啡+文創」成新經營模式
    剛剛出爐的「2017江蘇最美書店」榜單中,全省共有10家書店入選。其中,我市有江蘇大眾書局(需求面積:500-1000平方米)常州吾悅廣場店、常州書式生活吾悅國際店和溧陽金谷文教書店3家書店上榜。   據悉,「江蘇最美書店」每年評選一次,旨在展示江蘇省實體書店的靚麗風景和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人們關注和支持實體書店發展,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
  • 推出咖啡書,試水外賣平臺……戰疫大考,廣西實體書店花式自救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實體門店受到衝擊。實體書店同樣面臨大考。在「全民閱讀月」到來之際,記者了解到,不少實體書店已恢復營業,他們積極求變,自救突圍。4月22日,市民在南寧市新華書城內選書。南國早報記者 鄒財麟攝書店花式出招「造血」自救「聽說別家書店已開始轉賣紅薯了,我是不是也要開始考慮賣水果?」
  • 書店轉型:24小時書店 開創書+咖啡+文創產品經營模式
    7月29日,全國24小時書店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這是全國11家24小時書店代表首次會聚。在此次研討會上,來自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杭州「悅覽樹」24小時書店、深圳書城24小時書吧等書店負責人坐在一起,共商24小時書店的經營模式、可持續發展及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等議題。
  • 咖啡和書一起外賣,實體書店開出新「花」
    在她看來,書店進駐外賣平臺開了一個好頭,但如何把實體書店的線上經營做好,對傳統的書店人來說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書店人必須具備線上銷售思維,把產品賣出『花』來。」附近有實體書店就能點外賣購書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實體書店的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現金流緊張成為實體書店的普遍困難。
  • 寧波實體書店逆境求突圍
    楓林晚是我市頗具「文藝範」的書店,多年來堅守主業,同時積極拓展文創產品、舉辦讀書活動。目前楓林晚共有3家門店,分別位於金匯小鎮(月湖)、南塘老街和聯誼賓館。總經理鄭永宏告訴記者,1月下旬到2月下旬,因為沒有任何收入,3家門店淨虧十幾萬元;2月下旬,3家門店陸續開業了,但開業一個月來,營收只有去年同期的三成。
  • 實體書店十一打出「複合牌」 主題營銷、購書優惠輪番上演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實體書店已紛紛將觸角從線下拓展至線上多個渠道,購書優惠活動也已同步至線上渠道。其中西西弗書店的微店便不僅有部分區域圖書正在進行「滿1件享8.8折、滿2件總價享8折」等活動,此外部分文創產品也有相關購買優惠。「雖然實體書店的折扣大多比不上圖書電商,但書店有著自己特有的消費群體,此時的優惠也能滿足讀者的一定需要。」
  • 疫情下濟南實體書店的自救:微店下單、外賣送書、線上直播……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原本就飽受電子化浪潮衝擊的書店行業「雪上加霜」。近日,濟南多家實體書店復工,面對不復往昔的客流量,有的書店默默堅持,還有的書店則積極展開自救,探索線上銷售、組織線上活動等以求實現突圍。
  • 上海實體書店進校園、進商場 2019年近30家開門
    2019年12月,隨著西西弗書店·上海華潤時代廣場定製店、上海體育學院綠瓦體育書店、中版書房上海交大店等先後開業,上海實體書店迎來新一輪發展期。盤點2019年上海圖書市場,新開實體書店近30家,其特點是高顏值、高體驗感、高附加值,融合式複合經營,一經開業,往往成為申城網紅店或地標式書店。
  • 實體書店創新七大趨勢,哪種經營模式你更喜歡?
    噹噹也長期保有超200萬種自營紙質圖書庫存和超過40萬種的電子書,數十萬種文創商品,每年數千種優質獨家圖書,和上千名作者保持著親密互動,在圖書版權上可謂儲備頗豐。同時,噹噹已在12個城市建了物流中心,在圖書配送上為開設實體書店提供了強大的基礎設施。1、噹噹實體書店的核心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圖書與文創相結合。
  • 當實體書店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唐山    「賣咖啡的話,一天流水有2000元,至於賣書,一天也就是200元,兩者基本是一比十的關係。」一位來自北京的實體書店經營者如是說。    他所在的書店已有30多年歷史,雖然很想「好好賣書」,但目前只能靠賣咖啡維持生存。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物價漲、租金高是首要危機    在實體書店經營者看來,物價飛漲、店鋪租金過高,是實體書店面臨危機的首要原因。「過去20多年,中國的土地價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我國圖書銷售的總量只上升了25%,房租壓力在增大。」季風書店董事長嚴搏非說。    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也已經使得實體書店的低利潤無法支付合適人才要求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