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去年新增200多家實體書店 "圖書+咖啡+零售"成標配

2021-01-15 華商網

  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之際,圖書產業的發展狀況,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華商報記者日前採訪發現,相比前兩年實體書店一度出現的閉店潮,去年以來,西安的實體書店則不斷開業,很多還搭上了「新零售」這趟快車。

  有機構預計,兩年內移動閱讀加圖書消費市場將超千億元。難道,閉店潮後行業迎來復甦?

  年輕人「玩手機也看書」

  西安位列圖書消費全國十強

  年輕的90後正在成長路上邁步向前,他們注重個性,對網際網路運用嫻熟,在人們傳統印象中,「只玩手機不看書」似乎成了這代人的標籤。但當當網發布的數據顯示,年輕人比他們的前輩更愛讀書。因為在紙質圖書讀者中,30歲以下的讀者比例佔到52.3%。90後甚至95後,同樣願意享受書香的薰陶。

  陝西讀者在買書上毫不吝嗇,陝西的紙書消費冊數排在全國第14位。而從城市排名來看,西安人圖書消費佔據全國各城市的第10位,相比2016年前進兩位。這說明,在過去一年,西安人的圖書消費有很大增長,其中買書最多的是雁塔區。

  在很多愛書人士眼中,買書已是一種生活行為和習慣。亞馬遜在近日發布的2018全民閱讀報告也顯示,有63%的受訪者認為閱讀像陽光一樣,是生活必需;認為「閱讀不重要」的受訪者比例不足1%。

  針對閱讀對生活影響的調查則顯示,八成以上受訪者認為閱讀能「讓精神生活更豐富」,近七成受訪者認為閱讀能「遠離焦慮」,「有助於提升工作技能」的受訪者佔比近50%。其中,認為閱讀能「遠離焦慮」的女性佔比為74%,高於男性的60%;而在不同年齡段中,90後的佔比為70%,高於其他年齡段。

  西安實體書店增至1296家

  閉店潮後經營者在摸索中轉型

  全民閱讀的氛圍下,曾被認為將消失的實體書店行業,正從低谷中站起。過去一年,西安實體書店數量出現了回升勢頭。據西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西安共有1296家實體書店(含發行網點),相比2016年末的1059家增加了237家。

  西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發行管理處處長李成鎖告訴華商報記者,近幾年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伴隨《西安市書香之城建設實施方案》出臺和《西安市財政支持實體書店發展實施意見》修訂,西安市實體書店發展和全民閱讀活動獲得了資金和政策支持,不少全國連鎖的書店品牌也陸續進駐西安的商業空間,同時很多業外資本、創業者因看好市場前景而涉足實體書店運營。

  這些如及時雨一般的扶持政策讓實體書店行業面貌一新,去年開始,業內即不斷傳出實體書店「復興」的呼聲。不過,通過與多位陝西本地書店經營者的交流,記者發現,多數人更願意用轉型期來形容當前的行業環境,並認為談「復興」為時尚早。

  萬邦書城總經理魏紅建表示,書店業屬於實體商業的一部分,網店對於實體書店的衝擊仍在,因為網購圖書折扣更高,選書也更方便。很多連鎖書店所做的複合式經營,其實也都是在尋找出路,行業仍然處於一個摸索前行的狀態。

  「賣書」盈利已落伍

  「圖書+咖啡+零售」成書店標配

  當前實體書店復甦究竟是內力驅使還是外力驅動?一位不願具名的經營者就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書店在區政府的扶持下,選址獲得便利、剛剛實現收支平衡,「一旦補貼沒有了,我們會不會又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這位經營者有些悲觀地說道。

  有行業人士指出,書店業僅靠政策扶持實現復甦是不現實的,缺乏自我造血的書店很難存活下去。

  易觀國際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圖書出版物銷售規模達326億元,有92.3%的市場份額來自於網上書店。網購渠道仍是市場主要驅動力。

  過去,人們在咖啡館裡看書,如今,人們在書店裡喝咖啡。這種現象,正在成為當前實體書店轉型的真實寫照。華商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24小時書店、文創書店、主題書店、社區書店等具有特色的書店相繼在西安出現,而咖啡輕食、手工、畫廊、鮮花、主題活動等商品和服務走進實體書店,「賣書」不再是書店的唯一主宰,「書店+咖啡+零售」的經營模式成了越來越多新開書店的標配。

  據西安新華書店曲江書城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的營收範圍包括圖書銷售、非圖書商品、商戶聯營和租金收益幾大塊。作為西北首家城市文化綜合體,除了圖書還有各類文創產品、手工製品、花藝、茶藝等綜合業態。通過把閱讀融入文化活動,帶動了書城經營業績的提升。以去年某場讀書月主題活動為例,活動期間整體客流增長了43%,銷售額增加了15%。

  去年底,在「漂泊」近兩年後,關中大書房重新搬回小寨。雖然距舊址並不遠,但這家知名的本土獨立書店,店面內容已發生很大變化。除了圖書銷售,還增加了咖啡和花藝體驗、少兒繪本館、音樂教室、書法教室、書齋文閣和文創產品等。在魏紅建心中,是想做一個以閱讀為中心的文化空間,通過閱讀嫁接商業需求,進而提供創客市集、會議講座等服務。

  嘉匯漢唐書城一位負責人認為,幾乎所有書店都處在轉型和調整中,茶歇和閱讀空間留住的是客流,圖書之外的商品經營改變了單一的盈利模式。

  實體書店複合式發展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圖書銷售收入將不再是書店的關鍵營收來源。以國內連鎖品牌言幾又為例,有數據顯示,目前該書店的圖書銷售在總利潤的佔比降到40%左右,未來可能會到20%,最大收益則是文創產品和咖啡收入。

編輯:王彬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個性化突圍:圖書+咖啡+文創產品+教育
    報告顯示,相比於近兩年圖書零售市場的成長乏力,今年上半年,全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率達4.22%,結束了過去兩年的負增長現象。  根據開卷的這份報告,全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2011年上半年零售市場同比增速為5.74%,2012年上半年則下降至0.27%,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出現下滑,2012年和2013年的年度同比增長率均呈現負值。
  • 當實體書店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唐山    「賣咖啡的話,一天流水有2000元,至於賣書,一天也就是200元,兩者基本是一比十的關係。」一位來自北京的實體書店經營者如是說。    他所在的書店已有30多年歷史,雖然很想「好好賣書」,但目前只能靠賣咖啡維持生存。
  • 圖書以外,實體書店應該做點什麼?
    除了圖書帶來的體驗感和銷售以外,書店依靠什麼生存或者說能活得更好?生存如果成了問題,還談什麼「詩和遠方」呢?在零售商業掙扎和涅槃之時,國有書店忙著組建集團、轉企改制、連鎖經營等等,很多民營書店忙著立店和拓展。不能說實體書店無視了零售商業的變化,但很明顯注意力沒有全部放在這上面,最起碼在實體書店這個領域,過去很難看到分析外部商業環境的文章。很多實體書店沒有經歷過零售商業此前所遇到的劇烈陣痛,因此,突然到了前些年遇到實體書店倒閉潮時,眾多書店表露出恐慌、不解和無措,其實這些對零售商業而言在普通不過。
  • 「咖啡+書店」經營模式或是實體書店突破口
    兩年連開6家店成業內「奇葩」  兩年時間從0家到6家,以這個速度開新店在很多行業裡並不稀奇,然而在實體書店領域,就算得上是朵「奇葩」。因為就在這兩年期間,陸續有光合作用、季風書園、萬象書店、第三極書局等多家知名實體書店相繼停業。這股風潮,至今仍未發酵完畢。
  • 實體書店復興背後簡單粗暴的商業邏輯
    那個時候,市場和資本是文化與書店的最大敵人。但在這一輪實體書店復興運動中,市場簡直是以一種「以德報怨」的姿態將消失的書店們又請了回來。以上海為例,從去年年底開始,一批國內一線書店不約而同落子上海。150-200方華潤、瑞安MUJI書店主題混搭、生活及文化氣息濃鬱,能感受到無印特有的冷感藝術風的書店300方太古、百聯新華書集新華書店的升級版,時尚、跨界玩文藝的文創書店800-1000方金光APP言幾又個性文創+咖啡的高品書店3000-5000瑞安大眾書局特色主題及場景的文創書店
  • 2019年西安實體書店數量位居全國第4名
    為了解西安市民對實體書店的關注和使用情況,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近日對300名西安市民在2019年走進實體書店閱讀的情況進行了線上調研。調查顯示,成人去實體書店的比重達到八成以上,但是能夠經常去實體書店的成人只有二成多。市民對近三年來西安實體書店快速建設的成果比較認可。
  • 實體書店都在死 為什麼西西弗們能活?
    以1993年誕生的西西弗書店為例,僅2018年西西弗書店就新增門店83家,總門店達到194家,一年拓店數約等於前面24年之和。而在2019年,西西弗的目標則是全國新開店100家,總量預期達到300家,營收向15億元衝刺。僅在今年1月份,西西弗書店就有12家新店開門營業。   在書店開業浪潮的背後,書店的「黑暗十年」才剛剛過去。
  • 國慶8天黃金周,上海129家實體書店銷售1327萬元
    原標題:國慶8天黃金周,上海129家實體書店銷售1327萬元 摘要:「把春節和五一的遺憾都彌補回來了」 今年國慶黃金周,上海出版物零售市場迎來消費熱潮。據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對上海129家大中型實體書店的監測數據顯示,10月1日至8日銷售達1327萬元,客流量41萬人次,銷售、客流普遍上漲,部分甚至超過去年同期一倍。光的空間新華書店客流3.4萬人次,2019年為2.8萬人次,增幅達121%;大隱湖畔書局客流3.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64%。 受疫情影響,選擇在上海度過國慶的市民大增,進入書店進行文化消費的客流也水漲船高。
  • 深圳跨界書店風生水起,成購物中心標配?
    引人關注的是,在這份榜單中,成都以3463家實體書店排名第二,其他如杭州、大連、長沙、濟南、寧波等均排在深圳前面。正如深圳可以在其他方面實現彎道超車一樣,在實體書店領域,特別是當下風靡國內的跨界書店領域,深圳有較好的基礎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 2391家!西安實體書店數量在全國城市中躍居第四
    1月8日,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的「新時代杯」2019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盛典在北京落下帷幕。會上發布了《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實體書店數量最多的五個城市分別為成都、南京、瀋陽、西安、重慶。西安市憑藉2391家實體書店位居第四。
  • 出售文創品、賣咖啡、搞發布會……丨場景營銷,能拯救實體書店嗎?
    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數據,在網絡衝擊下,近十年(2004-2014年)全國有近五成的實體書店倒閉,總數達1萬多家。在哈爾濱,很多實體書店人流量也並不太樂觀。正是如此,新型書店異常「識時務」:「首先是讓人進來,之後才談得上賣書。體驗功能有了,人來了,是不會空著手離開的。」02賣啥書?用大數據支持縱然「長相」好,書店終究需要來賣書。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指尖翻動著《我們仨》,空氣中飄來陣陣咖啡的香味。近日,北京高二學生林凌參加由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的主題活動。「書店的裝修很精緻,還有咖啡店和自習區,在這裡看書覺得非常舒服。」林凌說。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
  • 誠品書店曾連虧15年 演繹實體零售崛起之道
    28年來,他摸索著由傳統的「以書而書」轉為如今的「書+零售」的模式,更是沒有依靠過電商渠道,把誠品書店開遍兩岸三地,締造了華人文化地標。不只是書店「誠品的成立,不是為了商業模式的成功。」曾到鬼門關走了一遭的吳清友,在40多歲的年紀裡,更渴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2019年城市書店數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9個來自江蘇,分別是南京、南通、蘇州、無錫、淮安、徐州、常州、揚州及鹽城,這9個城市的實體書店數量均超過1000家。其中,南京、南通和蘇州的書店數量超過2000家。  在書店運營上,江蘇實體書店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已漸成品牌效應。  2015年,蘇州誠品書店開門營業,吸引諸多文藝青年前往蘇州工業園區打卡。
  • 咖啡、文創、圖書 逛書店到底逛什麼?
    「現在的書店,不賣咖啡能活嗎?」  「既然網上能用60元買書,我為什麼要去書店花100元?」  「如果把書店開在誠品樓下,是不是滅頂之災?」  ……  昨天下午,浙江民營書店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來自浙江省內的三十多家特色書店的掌門人互述衷腸,也表達了他們的疑惑。
  • 「實體書店」讀者被款待,知識被尊重——一家好書店與咖啡廳無關
    第一撥走進書店的老讀者發現,一切還是熟悉的模樣。最大的變化是,面積大了、書多了——新增營業面積400餘平方米,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陳列圖書近10萬種、逾30萬冊。老讀者們還發現,書店的咖啡廳不見了。近年來,頗具設計感的咖啡廳,似乎已經成為一家有調性的書店的「標配」。其實從這個角度,三聯是絕對的「先行者」。
  • 實體書店創新七大趨勢,哪種經營模式你更喜歡?
    2015年,Book and Bed 在東京池袋開出了第一家店——設計成書店的主題旅館。設在一座高層建築的7層,設計由 Makoto Tanijiri 與Ai Yoshida 事務所完成。兩年多過去,他們不僅為自己迎來了標新立異的稱讚,勢力範圍也擴大了,淺草、京都、福岡,一家家店開下來,各方面也完善了許多。
  • 在中國加速布局 蔦屋書店的1100家店能否衝破實體書店困局
    在決定落戶成都之前,蔦屋書店已經在中國內地開出了兩家門店,其中與服裝品牌江南布衣合作的首店位於杭州天目裡,第二家店則位於上海新網紅打卡地「上生·新所」園區內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此前,蔦屋書店在中國臺灣還開設了四家門店。公開資料顯示,蔦屋書店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
  • 誠品再見,江蘇實體書店還好嗎?
    其中,南京、南通和蘇州的書店數量超過2000家。在書店運營上,江蘇實體書店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已漸成品牌效應。2015年,蘇州誠品書店開門營業,吸引諸多文藝青年前往蘇州工業園區打卡。鳳凰新華邳州分公司建設南路店、常州半山書局、南京先鋒書店駿惠書屋、鳳凰新華吳城分公司吳中書城、淮安知行空間書店等10家書店獲評「2019江蘇最美書店」。此外,江蘇的閱讀數據與實體書店數量相得益彰。《2018年度江蘇省居民閱讀狀況調查》顯示,去年江蘇省居民綜合閱讀率持續提升,全省居民綜合閱讀率為89.93%,比全國居民綜合閱讀率高出9.13個百分點。
  • 疫情下的書店深冬:圖書行業的驚蟄何時來臨?
    青苑書店在微信公號發出求助信上海鍾書總經理特別助理兼鍾書閣副總黃翊蘋告訴界面文化,鍾書閣實體書店在疫情當中也受到了很大衝擊,「2019年總共13家門店做銷售,光是春節半個月就銷售了500多萬碼洋。今年春節期間只有3家店在營業,銷售額不到10萬碼洋。」目前靜安店已經開店,但只開放部分區域,每天客流量最多只有三四十位。